正文

BBC的商業化困局(舊文)

(2010-09-06 15:25:59) 下一個
2006年,我去BBC麵試,從地鐵站上來的時候,我問一位路過人,BBC怎麽走,老頭問我去幹嘛,我說麵試。他一臉高興地為我整了整領帶,說記住要說Beeb,這是BBC的昵稱。其實,那次麵試的職位,僅僅是BBC中文網的一個臨時工,每小時不過十幾鎊的薪水,居然有一百多人報名,在筆試那天,一名應聘者居然從蘇格蘭坐飛機過來。
所謂店大欺客,BBC也不例外。在我經曆的電話麵試中,大概隻有BBC的麵試,晚了一個多小時,卻沒有什麽歉意的表示。這和當年在北京跑到CCTV露個臉一樣,每一個有媒體情結的人,都有一顆“其實,我是一名演員”的執著與謙卑。
這是我對BBC一點感受。但是更多的感受來自BBC新聞和節目。BBC有8套電視節目,5套廣播,一個網站,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廣播網絡,而且它還不靠商業運作生存下來。在這點上,BBC與英國著名的國民健康係統(NHS)一樣,都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裏的非資本主義的奇跡。
BBC新聞水準曆來為世人所稱道,尤其是2008年以來,BBC在中國話題上報道,給我提供了對比閱讀的樂趣。不可否認,BBC已經成為英國文化的象征,它所代表的是英國人,英國趣味和做派,而不是政府。從1922年創立廣播服務,當時稱為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 Company),1927年改名為現在的British Broadcast Corporation,簡稱依然是BBC。 1936年BBC提供電視服務(因二戰中止,到1946年恢複播送),直到1955年,ITV(獨立電視台)的創建打破了BBC的壟斷地位。時至今日,BBC受到了ITV,Channel 4和SKY等商業媒體的強有力挑戰,但是它的地位依然不可取代。
BBC在英國媒體中獨特地位,可以從兩點來看。第一,它是英國唯一的公共媒體,是公共服務的一部分,它的經費來源主要來自特許的電視費(TV license),約占76%,這是其他英國電視台所不能享受的政策,BBC的商業活動收入約占17%,除此之外,英國政府提供部分經費,主要是給BBC World Service部門。BBC的運作獨立於政府,有自己的基金會來管理。
第二,BBC中立的新聞立場,使得它平衡各方麵信息。在英國入籍考試指導用書上,常常提醒這點,英國媒體都是商業化機構,要注意事實和觀點之間的區別。BBC的新聞原則,保證了自己在新聞報道上的可信度。
一方麵是財政無憂,一方麵是新聞原則,BBC在今日高度商業化、娛樂化的媒體格局中,顯得卓爾不群,如同英國人特有的頑固與保守氣質一樣。以新聞集團的SKY為代表的商業媒體,對BBC的挑戰在過去的20年裏從來沒有停止過。
電視費之爭
為了看BBC節目,你必須繳納電視費,這個收費有很詳細的規定。有這樣小測驗,如果你是個瞎子,需要加納電視費嗎?答案是需要,但是你隻要交一半。現在這筆電視費是每年每戶142.5英鎊,相當於人民幣1425左右。相對於英國人均2萬英鎊的收入,其實不算什麽。但是為了收齊這筆錢,BBC還常派出雷達巡邏車,在各處轉悠,探測哪戶人家收看了節目,卻沒有交費。
這筆電視費構成了BBC主要經濟來源。根據2007年數據,BBC一年開銷是43億英鎊,其中電視費收入是35億鎊,商業收入是7.8億英鎊。注意這個商業收入並非是電視廣告,BBC作為公共媒體,沒有商業廣告,而是來自電視電台節目的衍生產品。
2009年,BBC總裁湯姆遜(Mark Thompson)宣布,在今後的三年裏,BBC要砍掉4億英鎊經費,裁掉1200個職位,其實在過去四年多裏,BBC已經砍掉了七千多個職位。同時BBC限製高管的工資,減少明星主持人的薪酬。所謂高管工資,在英國收入等級裏麵是這樣概念,在英國6000千萬人口中,年薪過10萬鎊的,僅占人口10%,首相布朗一年的工資是19.8萬鎊,其中還包含了議員薪水6.5萬鎊,首相職位帶來的收入僅僅十三萬多,而BBC總裁湯姆遜去年拿了64.7萬鎊,大約有50名高管年薪超過16萬英鎊。
限製高管和明星主持人收入,無疑會讓BBC人才流失。比如,主持人喬納森•羅斯(Jonathan Ross)是BBC最具娛樂色彩和商業價值的明星主持人。羅斯的周五訪談,一直是BBC一台的王牌節目,每期收視人數在四百萬上下。這個節目,因為羅斯的口無遮攔,極具娛樂性。比如,2006年他采訪保守黨黨魁卡梅隆,問道“你以前,或者現在,有沒有想著撒切爾夫人手淫嗎?”
羅斯是英國身價最高的節目主持人,2006年從BBC拿了三年合同,年薪6百萬英鎊。但是,2009年聖誕節剛過,他就宣布在7月份辭去BBC工作,其重要原因在減少明星主持人的政策下,他可能再也拿不到上百萬鎊的合同。
SKY的威脅
羅斯的出走,並不是第一個,也肯定不是最後一個。在他之前,2007年,BBC新聞的王牌主播Dermot Murnaghan跳槽到Sky衛視,這是默多克新聞集團在英國的電視台。同年,Sky衛視拿了年度新聞頻道獎,這是我記憶中BBC和Sky在新聞領域競爭最激烈的一年。
其實在過去十年裏,Sky拿了七次年度獎。Sky對BBC的進攻早已經開始。最近一次是在2009年8月,默多克長子詹姆斯•默多克負責新聞集團的歐洲業務,在愛丁堡的媒體年會上,對BBC的免費新聞和發展計劃提出了批評,認為BBC提供的免費新聞,讓其它私人媒體的新聞業務生存艱難。這種“有償新聞”的論調,與BBC立台原則是根本衝突的。而詹姆斯則認為“如奧威爾所預言,讓一個國家享有近乎壟斷的信息,是為了保證操控和歪曲。”
有趣的是,早在20年前,老默多克也在英國抨擊過英國的新聞政策,他認為電視是一門生意,英國當時BBC和ITV的雙頭壟斷格局不可能持久。不幸的是,默多克的預言,在今天的英國都實現了。不過,他預言電視費政策會在90年代中期終結的觀點,沒有成真。小默多克接過了父親的槍,首先瞄準的就是這個電視費的問題。
Sky對BBC的威脅,甚至讓一些英國人感到了恐懼和反感。記得1997年的邦德片《明日帝國》中,邦德的新對手就是以默多克為原型的媒體狂人。默多克對英國政治的影響早已經形成,比如英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太陽報》在默多克旗下,2010年大選在即,默多克送給保守黨的禮物之一,就是宣布《太陽報》不再支持工黨。而英國老牌的《泰晤士報》也早在1981年年被默多克收入囊中。
BBC的新媒體之路
當BBC在財政和未來發展之間掙紮的時候,新媒體技術給它發展帶了機會。筆者有一個切身感受。2008年,BBC新聞頻道耗資55萬鎊推出新標識。該標識推出之後,飽受抨擊,認為與過去的標識並無多大區別。時至今日,現在慢慢發現該標識極富動感,非常符合現在互聯網和大屏幕高清電視的視覺感受。這種觀感的轉變,可能是習慣成自然,也不排除BBC對於即將到來的網絡新媒體有了充分的準備。特別是這兩年來BBC網站的升級更新。
BBC網站(www.bbc.co.uk )是目前世界上訪問量最大的網址之一,2009年的ALEXA世界排名是第47位。從1994年開始到現在,BBC在線經曆了若幹次變換,而最大的成就是2007年12月推出的流媒體服務:iPlayer。這項服務,可以免費下載7天之內的電視節目,逐步把BBC的所有節目都上網。這項計劃受到觀眾追捧,正在逐漸改變了人們的收視習慣。
據說iPlayer推出之前,BBC預測iPlayer使用人數大概在6個月內達到50萬,結果2007年12月推出,頭三個星期,下載量達到三百五十萬人次,到了2008年12月,訪問和下載量累計突破1億8千萬人次。與此同時,iPlayer與傳統的電視、電腦,到新興的iPod,iPhone等智能手機的整合都已經完成。數據分析顯示iPlayer在這些終端中的發展勢頭迅猛,同時與其他媒體相比,BBC已經走在了前頭。
有趣的iPlayer計劃中,電視費的問題重新出現。原則上通過iPlayer收看收聽BBC節目不用繳納電視費,除非你是在同步收看節目。除此之外,因為BBC向民眾收繳了電視費,因此iPlayer免費服務僅限於英國本土的IP地址,國外觀眾無法享受這項服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