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曾飆專欄:留學宅男的食譜

(2010-09-03 05:25:15) 下一個
我現在很宅,這與英國氣質很吻合。一個孤島,有家的人,把家裏收拾得整整齊齊,大沙發前麵是大屏幕的高清,DIY成癮。每天醒來,還沒有刷牙,就先把iPhone查一查,然後打開筆記本。偶爾周末到朋友家,按錯了門鈴,趕緊說對不起,生怕侵犯了陌生人的隱私。如果再有個花園,就是天堂了,種了幾株番茄,大白菜,就跑到網上曬一曬,說我家的白菜又豐收啦。

我的宅稍微不同。在紐卡斯爾,我隻有一個十來平米的房間,有張桌子,三張椅子,一張掛衣服,一張拿來坐,一張就閑著。如果不去辦公室,通過遠程辦公,自己可以在房間裏悶上三天不出門,看書寫東西,累了站在窗口發會兒呆。沒有訪客,隻能看對麵人家的花園。

唯一的走動就是廚房和洗手間,這樣的生活,你覺得有勁嗎?

其實蠻喜歡的。在一個宅的時代和國度,吃,成了最有運動量的鍛煉。和久居英國的國人一樣,我對於吃,經曆了一個從華麗到悶騷的轉型。

初到英國,我每天必去超市,如同環球旅行一樣,把所有的食物,按照中國菜的方式都做一次,我覺得自己必須要向街邊那些庸俗的pub food,展示一種中國人的精神和手藝。

關於烹飪和吃,我從小就是無師自通。早年在北京求學,很早就搬出了宿舍,做菜的資曆,超過一般的中國學生。因此,在布裏斯托時代,每每聽到中國學生恭維某人為大廚,心中總是有股子不平。直到現在,朋友邀集聚餐吃飯,我也總有點猶豫,生怕吃得略有不爽,臉上就顯示出來,讓主人家沒有麵子。

在神農嚐百草一樣,經曆了早年華麗的做菜吃飯的生涯,我對於在英國做中餐,逐漸失去了興趣,居然迷戀上了悶騷的“薯條加魚條”英倫組合。我現在逐漸能夠吃出粗細不同薯條的差異,連滾水煮過的小土豆(baby potato),我大概能夠吃出來是不是當下時令味道。至於魚條,不同類型的,比如鱈魚(cod)、黑線鱈魚(haddock),滋味各不同。

至於白水煮過的胡蘿卜的質樸、西蘭花(broccoli)的飄逸、綠芽豆(beans)的清爽、花菜(cauliflower)的厚重、菠菜(spinach)的活潑、小椰菜(brussels sprout,又名抱子甘藍)的理性,偶爾用grill烤一點蘑菇、西紅柿和西葫蘆(courgette),配上一點點鹽和橄欖油,也是吃得齒頰留香。

每當吃這些素淡的蔬菜,我常常把自己幻想成一個中世紀的修道士,每天在自己的圖書館裏,啃著黑麵包,喝點涼水,來保持頭腦的清醒,抵製世俗的誘惑,以便更好地與上帝保持聯係,緩解整日抄寫經文之後的疲勞。據說,日本茶道的哲學,就是通過對身體的嚴格訓練和控製,達到對自己精神也可以收放自如。我是通過對胃的訓練來實現的。當你用吃大餐的架勢,來對付一盤清水煮蔬菜,氣質就出來了。

一旦你的腦海裏出現了類似我的幻像,對於吃,你會發現另外一種返璞歸真的境界。這與紅軍過草地時候,煮皮帶吃皮鞋,想要解放全中國的精神,也是吻合的。

吃的成本,一直是留學英國的熱點話題。我過去想得不多。直到今年,在做一些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的研究,翻譯成中文大概叫“經濟效用分析”,通俗地說就是“價廉物美”或者“劃算”。我才把吃,從精神訓練的層麵,落實到學術研究的領域。

最近有個發現。在英國南北經濟差異,不亞於中國的東西地區差異。在紐卡斯爾,本屬於高端超市的瑪莎(M&S)居然是我光顧最多的超市。瑪莎食品質量在諸多超市中,屬於上乘,ASDA(英國平價超市)的葡萄隻放三天,瑪莎的水果一周之內,鮮脆依舊,因此買瑪莎比去ASDA,劃算。

一個更大的發現,中國超市的食物,一次買夠一個星期,大概比英國超市便宜20%。也就是說,我一個月的夥食100鎊就可以打住。在某一個星期,我體驗了一場西紅柿之旅,周一是西紅柿炒雞蛋,周二是雞蛋炒西紅柿,周三,我決定隻炒雞蛋,最後還是放了西紅柿進去。周四,我想了想,把西紅柿和雞蛋放在了一起炒。

到了周五,我就坐飛機回布裏斯托吃晚飯了。

http://www.bbc.co.uk/ukchina/simp/uk_education/2010/09/100903_zengbiao_food.s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JoshuaChow 回複 悄悄話 "當你用吃大餐的架勢,來對付一盤清水煮蔬菜,氣質就出來了。" - I like this, well done.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