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博客

高勝寒先生歡迎閣下來到氣勢磅礴、壯吞河山的〝高勝寒博客〞!夾豪霸之筆,寫絕代文章!歡迎指正!歡迎討論!
個人資料
正文

薩克拉門托河有使這個國家狂熱起來的黃金

(2011-06-21 13:39:13) 下一個
瑟穀德.馬歇爾與美國近代民權運動發展史(58)



   大概詹姆
.馬歇爾的時辰八字不對,戰爭勝利後,當他返回拔圖溪養牛場時,發現自己的養牛場早已麵目全非,所養之牛,不是病死,就是被偷,使他陷進經濟破產的邊緣。

   1848124日早上,詹姆.馬歇爾在拔圖溪邊解手時,發現溪邊的沙上有些閃亮粒,撿起來一看,好像是黃金!再隨手掏之,又發現了幾粒!他將這個發現告訴了他的恩人約翰.爾,兩人為了確認這是真正的黃金,把撿到的黃金沙子送到城市裏的金店去化驗,化驗的結果使兩人驚嚇得口都合不起來:是百分之九十六的純黃金!

   詹姆.馬歇爾和約翰.爾立即意識到如果走露了這個消息的後果是什麽,於是兩人約定了關於這件事的口頭保密協議。可是這個消息被金店化驗師於184833日透露給了一位叫做塞繆.布蘭(Samuel Brannan)的人,他不但是《三藩市新聞報(San Francisco News)》的發行人,也是一位頭腦靈活的商人,他認為千載難逢的發財機會來了。

   塞繆.布蘭南用最快的速度在三藩市開設了一家專門提供淘金和勘黃金工具的商店,然後親自拿著一小瓶子的金沙,取張椅子,站在自己商店門口大聲喊道:〝黃金!黃金!在美國河(American River)邊發現的黃金!

   許多三藩市的居民抱著姑妄言之姑妄聽之的心態前往一試,但是拿著一袋袋的金沙回家的成果,使他們幾近瘋狂!1848年之前,三藩市本來是一個人口隻有一千人的荒涼破爛小鎮,經過淘金潮的洗禮,在1870年時,長期居民達到了十五萬人次。

   1849年,又有九萬人次湧到三藩市,其中有大約五萬人次是美國人,其餘的來自中國、英國、澳大利(Australia)、菲律賓和土耳其。

   1848年,在加利福尼亞三藩市附近的羽毛河(Feather River)邊,一組淘金小隊在三個月內,淘到了兩千零六顆金沙,價值高達一百五十萬美元。一個在加利福尼亞三藩市河域淘金工人六個月的收入,是美國東部普通工人工作六年的總收入,由此可見淘金魅力之巨也。

   184861日,美國唯一派駐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的領使托馬.奧利.(Thomas Oliver Larkin)三藩市寫了一封密信給時任美國聯邦國務卿、後來成為美國第十五任總統的詹姆.布坎(James Buchanan Jr.):

   〝我要向你報告一件最能使這個國家驚異而興奮的事情,可能我們的政府從來沒有留意過的事情,在薩克拉門托河與羽毛河流域的岸邊由表麵至十八寸深處,發現了可使這個國家狂熱起來的黃金。〞

   〝我知道有至少一半的三藩市居民已經離開了他們原來的工作,將家門鎖好,全家都到河邊去淘金。我認為在大約二百至三百人次的淘洗下,不出幾天,已經有了二萬美元的交易量。我看見淘金者站在兩尺深的水邊,用工具在淘金,他們輕鬆地就能每天賺到十美元,有的甚至是二十五美元,更有幸運者居然達到五百美元甚至是一千美元。〞

   〝這些質量高純的黃金價格在紐約可以賣到十七美元到十八美元一安士,黃金商人們在這裏以每安士十四美元的價格在收購。----如果我們不預早做出妥善安排,各種暴亂肯定的會在利益衝突下發生。〞

   1848819日,美國東部紐約州的《紐約鋒報(New York Herald)》刊出了加利福尼亞美國河流域發現有黃金沙子的新聞,舉世轟動。

   1848125日,美國詹姆.普勒克總統在演講時,向美國聯邦國會證實了加利福尼亞美國河流域發現有黃金沙子的新聞是真實無誤,於是一場席卷全世界的淘金熱正式開鑼上演。

   淘金熱的威力是驚人的。根據紀錄,單就1848年一年,從陸路湧到拔圖溪附近的人流就有五萬五千人次,另外有二萬五千人次從海陸兩路陸續湧至。成千上萬的淘金人群,湧向了這個荒涼而寂寞的小鎮,帶動了小鎮的百業繁榮,與凡交通、飲食、住宿、娛樂、貿易和各行各業,在淘金狂潮下,無不蓬勃發展,其速度之快,一日數變。

   詹姆.馬歇爾並沒有把握住這個千載難逢的發財機會,他發現了黃金,反而被黃金潮搞垮了自己的經濟。他的養牛場擠滿了要想淘金發財的人群,他有限的經濟能力付不出高價聘請工人,也找不到肯替他幹活的工人,使他頭疼不已。趕走了一批,又湧來十批,徹底失控的結果是根本無法工作,最後不得不自我走路,避開滾滾而來的淘金人群,遠走高飛。

   1857年,詹姆.馬歇爾返回拔特圖溪,擇地種植葡萄為生,混了幾年,沒有什麽經濟效果,草草收場了事。自此他開始窮苦潦倒,搬到一個小破木屋裏居住,靠替附近的農場幹點零工維生。

   加利福尼亞政府為了感激他發現黃金而帶動了整體經濟的功勞,特別透過立法,發給他兩年的生活費,供其溫飽,以免流落街頭。詹姆.馬歇爾於1885810日病逝加利福尼亞凱爾西(Kelsey,California),友人將他的遺體,歸葬於他自己的葡萄園。

   1890年五月,友人在他墓前朔一銅像來紀念這位奇人,他的墓園地勢甚高,可以俯視滾滾黃沙的美國河,銅像一手叉腰,一手指向拔特圖溪,好像在向世人訴說他在1848124日早上的奇遇和傳奇。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三藩市的黃金潮,為美國的國際形象披上了一個夢幻式的外號:美國夢!(American Dream!)美國夢指的就是到美國淘金之夢,其遠近聞名,於此可見。這就是中國廣東人習慣性地稱呼美國華僑為〝金山伯〞,和〝三藩市〞為〝舊金山〞的曆史來源。

   為了維護美國政府的利益和美國人民的權利,美國聯邦國會於1866年製定了《砂礦法(The Chaffee law), 1870年又再製定了《砂礦開采法(The Placer Law),1872年將這兩條法律合並成《礦標準法(The General Mining Act),開始監督和管製美國境內的采礦業。   

   命論的動力下,橫貫美國兩岸的兩條鐵路線同時開工,互相比賽鋪軌的速度。第一條是由太平洋(Union Pacific)負責,從內布拉斯加奧馬哈市(Omaha,Nebraska)開始朝西鋪建。

   第二條是由太平洋中央(Central Pacific)負責,加利福尼亞薩克拉曼多市開始朝東鋪建,最後兩條鐵軌在猶他萊思角市(Promontory Point,Utah)接連。

   鐵路線要經過廣無人煙的深山荒野,炎熱沙漠與令人畏懼的崇山峻嶺。在加利福尼亞州沙漠中,氣候炎熱,高達一百度,而在海拔七千尺高,氣候寒冷,低於零度。度超過一百英裏長度的崇山峻嶺鐵軌,鋪軌工人需要以繩係腰,背負炸藥,從山頂垂下,爆破石頭,稍不小心,即粉身碎骨,需要極其有勇氣和膽色的人才能勝任,而在那種環境下,根本找不到美國的鋪軌工人。

   在三藩市的淘金朝消退後,美國各大鐵路公司開始朝著逐漸失業的中國淘金工人們招手。當工頭們看到找來的中國工人平均隻有四尺十寸身高和一百二十磅體重時,這些個頭高大的美國人無不唉聲歎氣,覺得他們不能夠勝任這些危險而艱難的工作。

   但是他們很快地就發現自己的偏見是錯誤的,中國工人的工作認真、刻苦耐勞和溫和個性,使他們的工程進展飛快,真的是價廉物美也。當時太平洋盟鐵路公司付給美國當地工人的待遇是每月三十五美元,另外還要一天三頓飯菜與住宿。可是他們隻付給中國工人二十六美元,而且不包住宿,省下一半的成本,最重要的是中國工人的工作效率是美國工人的兩倍,既不偷懶,也不滑頭,實事求是,工作認真,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國工人不搞工會。這些數據與事實,使太平洋盟鐵路公司將招募工人的重心,幾乎全部放在中國工人身上。

   中國工人人人都欠有人口販子的費用,而且具有在任何環境下都能生存的傳統本領。美國大部分鐵路最艱難的鋪墊工程,在惡劣環境和在不可能的情況下,幾乎都是由中國工人冒著生命危險來完成的。

   太平洋盟鐵路公司和太平洋中央鐵路公司的領導全部同意一點:中國工人是美國鐵路工程的功臣,沒有中國工人就沒有美國的鐵路係統,這是最為公平而真實的肯定。

   在美華人的生存之路是崎嶇不平的,社會地位是由一場又一場的災難累積起來的。由於妒忌和偏見,加上美國工人的排外,開始了一波又一波的排華運動。中國人的吸毒、嫖妓和賭博三大惡習,是促使美國人開始藐視甚至歧視中國人的主要原因。

   目前在美國有三百三十萬中國人,占美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一。其實中國人是最早到達美國大陸的亞洲人,在公元四百八十五年,來自吉林----目前阿富汗首都喀布爾(Kabul)----的慧深大師(Prist Hui Shen),曾率領著五位中國佛教布道團,經過七千海裏的遠海航行,抵達了美國的西海岸傳播佛教。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國人慧深大師比西班牙帝國的克裏斯多.哥倫布還要早發現美洲大陸一千年。

   美國獨立戰爭後,美國新英格蘭州(New England)的商人開始到中國廣州市做生意,是為中美兩國人民接觸的開始。第一位移民美國的中國人大約是在1820年。美國基督教傳教士為了將基督教傳進中國,於1818年至1825年間,帶了五位中國學生來到美國康乃狄格州康沃爾縣攻讀基督教的神學院。

   1854年,第一位中國留學生容閎(Yung Wing)在耶魯大學畢業,開創了中國青年人留學美國的先例。容閎是第一位在美國名牌大學取得學位的中國留學生。

   容閎於18281117日在中國廣東珠海鄉山縣南屏村出生。南屏村是廣東省離澳門隻有四公裏的貧窮偏遠鄉鎮,民風閉塞,封建落伍。容閎家中有四位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三,上有一兄一姐,下有一個弟,但全部夭亡,他是在容家唯一生存下來的孩子。

   1834年,由英國基督教查爾.格特斯拉夫牧師(Reverend Charles Gutzlaff)率領的英國基督教海外傳教團抵達葡萄牙殖民地澳門。查爾.格斯特拉夫牧師的妻子是英國倫敦女性協會(Ladies Association in London)成員,兩夫妻先後在澳門成立了中國女子學校和男子學校,推動中國學生的正規教育。

   查爾.格斯特拉夫牧師的中國翻譯和助理是容閎父親的好友,也是容閎的鄰居,這個機緣,使容閎的父親決定將容閎遠離中國儒家封建傳統教育,送到澳門去接受西方式的英語現代化教育。

   1835年夏天,十歲的容閎在澳門莫裏森教育協會學校(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 School)開始了他的西方教育,這個機遇,奠定了他的英語基礎,也因而改變了他的一生。

   1840年,容閎的父親在中英鴉片戰爭正如火如荼地開打中去世,容閎和兄弟們隻得出外工作,撫養寡母。容閎在澳門一家羅馬天主教印刷廠找到一份月薪四塊五毛錢的翻譯工作,他自己留下一塊五毛錢為個人開銷,將三塊錢寄回老家給母親,全家的經濟問題於然解決。

   容閎隻在這家羅馬天主教印刷廠工作了幾個月,就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查爾.格斯特拉夫牧師夫婦帶著三個瞎眼孩子赴美就醫前,委托好友班傑.霍布森醫生(Dr.Benjamin Hobson)要照顧這個天性聰明惹人喜愛的容閎。

   班傑.霍布森醫生將容閎帶進醫院,和他一起工作,並將容閎介紹給他一生中的伯樂----羅賓.朗牧師(Reverand Robins Brown)

   184714日,容閎到達了紐約,進入馬薩諸塞森市森學院(Monson Academy,Monson,Massachusetts)進修,是為中國到美國讀書的第一位留學生。  

   容閎於1850年在森學院畢業後,進入耶魯大學繼續深造,於1854年畢業,成為耶魯大學第一位取得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容閎於1855年返國,但因為沒有科舉功名,居然在封建的大清帝國裏找不到任何的工作。

   後來還是曾國藩有眼光,將他網羅在手下任職,並被委任為采購大臣,派到美國馬薩諸塞州普南公司(Putnam & Co.,Fitchburg,Massachusetts)采購軍火,曾國藩利用這批軍火為根基,在上海成立了中國第一家江南軍工廠。

   1868728日,大清帝國駐美國華盛頓代表欽差大使康齊(Chih Kang)和查穀新(Chia Ku Sun)亞伯拉罕.林肯總統的聯邦國務卿威廉.史瓦德和安信.伯林格姆全權大使(Anson Burlingame)簽訂了美清《伯林格姆條約(Burlingame Treaty),內容有三:

   第一,美國承認大清帝國的主權獨立。第二,大清帝國有權在美國各大城市開設領事館,其外交人員有著與英國和俄國相同的外交轄免權。第三,美清兩國人民有自由進出、居留、傳教和留學自由。

   伯林格姆條約》為中國人敲開了大量湧進美國的大門。身為曾國藩幕僚的容閎就根據《伯林蓋姆條約》的條件,製定了四年,每年派出三十名優秀中國留學生的官派軍事留學生留學美國教育計劃。

   1871818日,曾國藩和他的弟子李鴻章為派遣中國小留學生赴美一事而聯合上書清廷,得到批準。容閎的留學生計劃是龐大而深具戰略性遠見的,他希望這一百二十位在美國西點軍校和海軍學院畢業的留學生,將來學成後可以回國改造中國的命運。

   可是任何良好的計劃,一旦落進腐敗的官僚手裏,無不變質。大清帝國從1872年至1875年間,向美國派出了一百二十位軍事學生,學生們最年輕的是十歲,最老的是十六歲,平均年齡是十二歲。

   大清帝國為此建立了一個特殊的留學生外交團,委任連一句英文都不懂的官僚陳蘭彬(Chen Lan Pin)為〝中國教育委員會(Chinese Educational Commission)〞會長,容閎為副會長。滿腹孔仁孟義陳腔濫調學說的陳蘭彬倒是仕途坦順,官運亨通,於1878年又被清廷委任為駐美全權大使。

   第一批中國留學生於1872811日離開上海,於同年912日抵達三藩市,十天後到達目的地新英格蘭州。陳蘭彬將留學生分為兩批,第一批由他自己率領,留在新英格蘭州。第二批則由容閎率領,前往康乃狄格州新天堂市(New Heaven,Connecticut)就讀中學課程。  

   這兩批小中國留學生被分配到各個美國家庭中居住,一來學習美國人的風俗習慣,二來加強英語訓練的環境。自古以來,自由的體製就是封建體製的克星,當這批思想純潔的年輕中國留學生在近距離的接觸了美國家庭文化時,思想上立即起了使清廷深感不安的變化:這些小知識分子逐漸看清了滿清政府的落伍、封建、愚昧和極度的反動本質。

   清廷也感覺到這批小留學生的變化,認為長此下去,這批小留學生全都會變成反動分子,於是在1877年,在康乃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市柯林斯街三百五十二號(352 Collins Street,Hartford,Connecticutt)租下了一棟樓,將七十五名留學生全部集中在一起。

   清廷下令:要這些小留學生們在業餘時間攻讀四書五經和恭讀研究聖旨,這使嚐到了自由滋味,把美國球玩得出神入化的的小留學生們反感不已,背後呼中國教育委員大樓會為〝地獄樓(Hell House)〞。

   這批小留學生們在1876年親眼看見了亞曆山.格雷厄.比爾(Alexander Graham Bell)發明電話的神奇,在1878年目睹了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發明的留聲機和1879年的發亮電燈泡。相比之下,他們越來越不相信貪汙腐敗的清廷那套胡說八道了。

   這批聰明才智過人的小中國留學生的成績使美國各界刮目相看,連當時的美國尤利塞.格蘭特總統都對他們讚賞不已,特於白宮接見他們,逐一與之握手道賀,成為一時佳話。

   1878年,清廷委任陳蘭彬為大清帝國駐美特命全權大使,容閎為大清帝國駐美常務領事(Associated Minster),是為中國首任駐美外交代表,美國在任的第十九任總統盧瑟.伯查.(President Rutherford Birchard Hayes)在白宮藍廳(Blue Room,White House)特予接見,以示重視。

   這種外交蜜月期很快就成為一段諷刺的曆史。在將容閎委任為大清帝國駐美常務領事後,由於國內的權力傾紮,演變成一場形如肥皂劇的外交笑話。

   第一,清廷發現這些小留學生們,越來越是全盤西化了,不但喜愛西洋的棒球和其它的運動,還經常公開的與孔孟學說決絕,甚至於對清朝皇帝的聖旨也越來越顯得不耐其煩,敷衍了事。

   第二,清廷突然驚訝地發現,原來容閎早在澳門讀書時,就已經受洗為基督教教徒。在他的言談身教影響下,小留學生們逐一跪在他們的主麵前,受洗為基督徒。孔孟之國怎麽可以允許一個基督教徒為其駐美常務領事?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

   第三,更使清廷無法忍受的是容閎,這位受到留學生們異常尊重的大清帝國駐美常務領事,原來已經不再是大清帝國國籍,因為容閎早於18521030日就已經歸化成美國公民了。

   第四,容閎不但是美國公民,連他的妻子都是碧眼金發的美國人----他在1875年就與來自康乃狄格州溫莎市的.路易.凱洛(Mary Louies Kellogg,Windsor,Connecticutt)結婚,成為合法的夫妻。

   第五,小留學生們不但從思想上開始全盤西化,而且已經脫下長袍馬褂,換上西裝,有的居然剪掉辮子,梳起西頭。他們與美國女孩子約會,周末和美國朋友們開派對。

   第六,1878年五月,小留學生們自動組成了回國傳教團,準備在學成回國後,有計劃地在國內傳播基督教的天國福音。

   第七,直到1880年為止,沒有一位小留學生進入美國西點軍校,或美國海軍學院,陳蘭彬數次交涉無效,清廷認為美國政府已經違反了《伯林格姆條約》, 根本沒有培訓中國未來軍人領袖的打算。

   第八,斯時也,在美國的反華歪風,正吹得方興未艾,更使清廷覺得派留學生赴美學武的計劃是全盤失敗的。

   美國聯邦國會於1882年通過了《排華法案》, 雖然被盧瑟.斯總統運用總統特權否決掉,但在美國民間的反華運動歪風,吹得是越來越強烈,大清帝國已經沒有了任何斡旋的餘地。

   陳蘭彬於1882512日上書清廷,報告說長此以往下去,孔孟禮教在小留學生之間將會蕩然無存。基於這些客觀存在的環境和條件,清廷決定了終止了留學美國的計劃,將所有的留美留學生於1881年九月全部撤回中國。

   許多有見識的美國學者包括美國前總統尤利塞.格蘭特,耶魯大學校長,及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等,都簽署了請清廷重新考慮的勸告書。

   可是清廷一意孤行,堅決撤回隻有兩位畢業,其餘全在就讀的小留學生。《紐約時報》在1881723日發表評論這件事情為〝中國教育的醜聞〞。

   1887年,容閎寫信給他的母校耶魯大學,提議在耶魯大學開設漢學圖書館和漢學係,加強美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希望逐漸消除種族偏見,並將自己的一千兩百三十七冊藏書捐給耶魯大學,開始了美國著名大學漢學的先例。

   在將中美關係推向正常化的事業上,容閎居功甚偉,他扮演了一個重要而無可替代的橋梁角色。(待續)

 

 

2011621 高勝寒 在 美國華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