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博客

高勝寒先生歡迎閣下來到氣勢磅礴、壯吞河山的〝高勝寒博客〞!夾豪霸之筆,寫絕代文章!歡迎指正!歡迎討論!
個人資料
正文

三百八十一天的抵製巴士運動

(2011-01-17 18:29:41) 下一個
瑟穀德.馬歇爾與美國近代民權運動發展史(3




   在美國近代民權運動發展史上,有兩位德高望重的非洲裔美國人牧師,一位是馬丁
.路德.小金恩,一位是拉爾.阿伯內西。

拉爾.阿伯內西牧師在美國近代民權運動發展史上,是一位舉足輕重的龍頭人物。他於1926311日在阿拉巴馬登市(Linden,Alabama)出生。拉爾.阿伯內西的家境相當不錯,他是在他父親擁有的五百畝農場裏出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拉爾.阿伯內西毅然參軍報國,在歐洲戰場上出生入死,累建奇功,職升美國陸軍副排(Platoon Sergeant)。由於在歐洲感染流行性風濕熱,住院多月。

1945年,拉爾.阿伯內西從美國陸軍光榮退役(honorable discharge),返阿拉巴馬蒙哥馬利市阿拉巴馬州立大學攻讀數學,1950年被授予榮譽學士學位。畢業留校任教,拉爾.阿伯內西成為阿拉巴馬州立大學數學係教授,後來升任阿拉巴馬州立大學社會係和數學係係主任。  

   在學校期間,拉爾.阿伯內西表現出對政治的濃厚興趣,阿拉巴馬州立大學對非洲裔美國人學生的吃住和生活條件有意忽略,對於他們的投訴,故意愛理不理,使拉爾.阿伯內西忍無可忍,遂發動強大的示威遊行,逼得校方改善之。  

拉爾.阿伯內西自小就是虔誠的基督教教徒,以能成為一位基督教牧師,服侍主耶穌基督為誌向。1948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他在蒙哥馬利第一洗禮教堂(First Baptist Church of Montgomery)開始了第一次的傳教布道工作,自此十年,從未間斷。 

   羅莎.派克斯在公共巴士上拒絕讓位予白人事件發生,拉爾.阿伯內西憤怒地挺身而出,領導著當地的民間領袖,發動曆史性的抵製蒙哥馬利市巴士公司,長達三百八十一天之久,導致美國近代民權運動的發生。

在拉爾.阿伯內西的摧生下,蒙哥馬利改進協會應運而生,他將好友馬丁.路德.小金恩推向前台,出任蒙哥馬利改進協會的最高領導,自己副之。

   拉爾.阿伯內西在推動美國民權運動的同時,不忘學業,他於同年,以一篇政治論文:《蒙哥馬利改進協會----一個自然的社會運動曆史(The Natural History of A Social Movement: The Montgomery Improvement Association),副題是《走路的城市1955-1956抵製蒙哥馬利巴士運動(The Walking City-The Montgomery Bus Boycott,1955-1956),是為他在喬治亞亞特蘭大大學(Atlanta University, Georgia)社會學碩士學位的論文。  

   拉爾.阿伯內西為這場美國民權運動付出了可怕的代價:1957年一月初,他主持的蒙哥馬利第一洗禮教堂與他自己在蒙哥馬利市赫爾街一三二七號的住家,雙雙遭到三K黨汽油彈三番四次的惡意攻擊,差點將他的妻子胡安妮.奧德薩..阿伯內西(Juanita Odessa Jones Abernathy)和尚在繈褓中的女兒胡安達.拉爾夫妲.阿伯內西(Juandalynn Ralpheda Abernathy)燒死。 

   1852831日,拉爾.阿伯內西與胡安妮.奧德薩.斯結婚,育有五個子女,那是:拉爾.戴維.小阿伯內西(Ralph David Abernathy,Jr.)胡安達.拉爾夫妲.阿伯內西、丹瑟蕾.阿維.阿伯內西(Donzaleigh Avis Abernathy)、拉爾.戴維.阿伯內西三世(Ralph David Abernathy )和卡.盧圖.阿伯內西(Kwame Luthuli Abernathy)  

   拉爾.阿伯內西一生充滿了榮耀和災難,得過數以百計的獎狀,進了不少次的牢房。為了非洲裔美國人的前途,他大力支持共和黨的羅納.(Ronald Reagan),可是發現羅納.當了美國總統之後卻對非洲裔美國人的民權運動並沒有多大興趣後,毅然放棄對美國共和黨的幻想,回返支持美國民主黨的立場。  

   由於私交和工作原因,拉爾.阿伯內西與馬丁.路德.小金恩建立了特殊而深厚的關係。他是馬丁.路德.小金恩個人班底組織〝南方基督徒領袖會議(Southern Christian Leadership Conference)〞的龍頭人物。

   196844日下午六點零一分,馬丁.路德.小金恩在田納西州孟菲汽車旅(The Lorraine Motel,Memphis,Tennessee)三零六房間外走廊上被黑槍的子彈射中頸部,應聲倒地。在相隔數尺之遙的房間內看得一清二楚的拉爾.阿伯內西,衝門而出,單膝跪地,將倒在血泊裏的馬丁.路德.小金恩抱起,含淚為他禱告,祈求主的恩典,讓他渡過生死大關。

   可是馬丁.路德.小金恩已經傷勢過重,返魂無術,口吐鮮血,斷斷續續地說完要他繼續領導南方基督徒領袖會議後,即緊閉雙眼,死在他懷中。

   1955年至1968年的十三年之間,拉爾.阿伯內西與馬丁.路德.小金恩成為莫逆之交,兩人共同禮拜,共同奮鬥,分享一間酒店,也分用一間牢房。

   這兩位美國近代史上的民權先鋒,為全世界有色人種奠定了尊嚴、自信、平等、和平和非暴力運動的基礎,催生了美國近代的《1964年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Bill 1964),與《1965年投票權利法案(Voting Rights Act,1965)》。

在馬丁.路德.小金恩被刺殺前一天,馬丁.路德.小金恩在南卡羅來納州康威市梅教堂(Mason Temple,World Headquarter of Church of God in Christ,Conway,South Carolina)發表他一生最後一次公開的演講,是由拉爾.阿伯內介紹他出場的。馬丁.路德.小金恩開頭第一句話,就是〝拉爾.阿伯內西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朋友〞,由此可見二人非比一般的交情。

   馬丁.路德.小金恩被刺殺後,拉爾.阿伯內西繼續他的未竟之誌,將馬丁.路德.小金恩的脫窮運(The Poor Peoples Campaign)推動下去,聲勢浩大,逼使美國聯邦國會通過法案,向美國的窮人發放食物卷(Food Stamp),在公立學校裏為美國低下收入公民的子女的免費午飯,為窮苦的老人提供輔助等。

   今天,這些都已經成為美國不可分割國策的重要組成內容。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飲水思源,美國人民不可忘記先賢們用鮮血與生命換來的努力成果。 

   1989年,美國作家哈.柯林(Harper Collins)出版了拉爾.阿伯內西的自傳《歪牆必倒(And The Walls Tumbling Down),詳細地描述了拉爾.阿伯內西波濤洶湧而光輝精彩的一生。

1990417日,因為心髒和肺部血塊堵塞,拉爾.阿伯內西病逝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埃默.克勞福.朗戈紀念醫院(Emory Crawford Long Memorial Hospital),享年六十四歲。

   羅莎.派克斯的在公共巴士上堅不讓位於白人的正義抗爭事件爆發後,蒙哥馬利改進協會議會上,與會者選舉出被拉爾.阿伯內西牧師提名的,默默無名的德斯特大街浸信教堂牧師,波士頓神學院神學博士馬丁.路德.小金恩為蒙哥馬利改進協會的執行總裁,來領導這場曆史性的非洲裔美國人民權抗爭運動。  

   馬丁.路德.小金恩當仁不讓,欣然接受。他毫不謙虛地在現場表態,他將用盡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勇氣,與大家共進共退,絕不中途而廢,有負眾望。這是馬丁.路德.小金恩第一次在政治舞台上大顯身手,他是謀定而後動,他是胸有成竹,他是有備而來的。

   深通鬥爭策略的馬丁.路德.小金恩,早就景仰美國十九世紀哲學家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那套〝非暴力但不服從抗爭哲學(Philosophy of nonviolent civil disobedience)〞,這正是馬丁.路德.小金恩試驗身手的大好良機。

   馬丁.路德.小金恩從這場非洲裔美國人民權抗爭運動一開始,就根據亨利.戴維.梭羅的非暴力但不服從抗爭哲學戰略和思想,製定了鬥爭的三大原則:

   第一,長期非暴力和平抗爭,將目標定得高一點;第二,不停地和平示威,造成政治壓力;第三,全麵地抵製蒙哥馬利市的巴士,造成經濟壓力,逼其讓步就範。      

   馬丁.路德.小金恩的遠大策略取得了驚人的成果,但也付出了驚人的代價:在三K黨的陰謀詭計下,一座座教堂被人放火燒毀,一件件血案連發生。

   1956130日淩晨,連馬丁.路德.小金恩自己的住家亦被汽油彈毀,幸而家人沒有傷亡。K黨的恐怖活動,並沒有嚇退蒙哥馬利市非洲裔美國人爭取民權平等的勇氣與熱情,炸彈也沒有使馬丁.路德.小金恩改變初衷和決心。

   兩個多月的巴士抵製運動,雖然重創了蒙哥馬利市巴士公司的經濟,卻並未見到對方有弱化的現象。蒙哥馬利市的非洲裔社區領袖,與三位民權律師埃德.尼克鬆、查爾.蘭福(Charles Langford),克裏福特.杜爾和弗雷.葛雷(Fred Gray)開會研究未來的抗爭戰略。

   查爾.蘭福德和弗雷.葛雷負責與全國有色人種進步協會的律師瑟穀德.馬歇爾和羅伯..卡特(Robert Lee Carter)取得聯係。

   瑟穀德.馬歇爾建議他們不要在蒙哥馬利市繼續永無止境的苦拖下去,因此,最好的鬥爭策略是另戰場,越過蒙哥馬利市和阿拉巴馬州,以侵犯民權罪,直接向美國聯邦法庭起訴蒙哥馬利市與一應人等。

   因為如果不在美國聯邦法庭上另開戰場,阿拉巴馬州的律師們,則可以用技術性戰略,拖上三、五年,致使案件無法離開阿拉巴馬州。

事情就是這麽決定了,弗雷.葛雷毫不費力,就找到四位曾經身受蒙哥馬利市巴士公司種族歧視之害的非洲裔女性,作為美國聯邦民權案件的原告:奧裏莉.布勞(Aurelia Browder)、蘇茜.麥克唐(Susie McDonald)克勞黛.科爾文與瑪莉.路易.史密斯(Mary Louise Smith)     

   萬事俱備,行動開始。195621日,民權律師弗雷.葛雷將倒黴的蒙哥馬利市的威廉.市長(Mayor William A.Gayle),一狀告進美國聯邦地區法院:他和蒙哥馬利市巴士公司,侵犯和剝奪他的客戶們被《美國聯邦憲法》賦與的不可讓渡的憲法權利。

被告群中,還有蒙哥馬利市警長、蒙哥馬利市市政委員會(Board of Commissioners)、阿拉巴馬州公共服務委員會(Alabama 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ers)、白人司機詹姆.布萊和蒙哥馬利市巴士局(The Montgonery City Line,Inc.)。這就是美國近代民權運動史上著名的《奧裏莉.布勞對 威廉.(Aurelia Browder V.William A.Gayle)》。

   辯護方由阿拉巴馬州司法部部長約翰.帕特(Alabama Attorney General,John Patterson)和蒙哥馬利市司法部部長沃爾.克納(Montgomery City Attorney Walther Knabe)出庭迎戰。

 弗雷.葛雷以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的在公共巴士上執行種族隔離製度是違反了《美國聯邦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中的公平原則為訴求。

 約翰.帕特森則辯稱這是依據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1952年條例第六章第十一節,〝公共汽車司機有權依照種族膚色來安排先後座位的權力〞來執行公務,完全合法。

  1956619日,三位美國聯邦法官弗蘭.米尼斯.約翰(Judge Frank Minis Johnson,Jr.)、理查.理夫斯(Judge Richard Rives)和斯坦.(Judge Stanley Lynne)的意見並沒有完全一致。

  弗蘭.約翰遜和理查.理夫斯同意,斯坦.恩則反對,少數服從多數,案件成立,達成這一劃時代的裁決,全盤否定了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的那些《.烏鴉法律》 。由弗蘭.米尼斯.約翰遜法官撰寫的判決意見書中說:

  〝拒絕與剝奪原告和其他非洲裔美國公民保證公平平等保護法的權利,是違反《美國聯邦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所保證的權利。(Deny and deprive plaintiffs and other Negro citizens similarly situated of the equal of the equal protection of the law and due process of law secured by the Fourteen Amendment)

   判決書又強調,美國聯邦最高法院1954年的《布朗 對 教育部案(Brown V.Broad of Education)》判例,適用於此案。三位偉大的美國聯邦法官和三位奮不顧身的民權律師,就是這樣將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那些《.烏鴉法律》送進了曆史垃圾箱裏去。

   阿拉巴馬州司法部部長約翰.帕特森不服,將案件上訴至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但被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於18561217日拒絕受理,全案定議。

九位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全體一致同意,支持弗蘭.約翰遜等三位法官的裁決,但沒有再次的發表任何附加意見書,就此為這件種族糾紛司法案件畫下了一道精彩的休止符。

   判例製度是美國司法的特點。以前法庭所做的裁決,後人可以引用之,可以要求法庭依樣裁決之。這就是為什麽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不接受曾經裁決過案件的理論基礎。

   19561213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劃時代的裁決確認書出爐: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公共汽車上的種族隔離政策違反《美國聯邦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必須立即廢止。

美國近代民權運動發展史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反動和保守勢力的護航下,顯得更是腳步闌珊。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裁決激怒了阿拉巴馬州的反動派和封建頑固分子,這以阿拉巴馬州公共服務委員會主席為代表,他在1956424日向蒙哥馬利市巴士局的總部,位於芝加哥的全國城市巴士協會(National City Lines of Chicago)發出一封電報說:

   〝我既然是阿拉巴馬州人民選舉出來的阿拉巴馬州公共服務委員會主席,我在這裏發誓,我要堅持與維護阿拉巴馬州的種族隔離政策。包括在所有阿拉巴馬州的公共運輸係統在內,全麵藐視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裁決的廢除種族隔離命令,所有的阿拉巴馬州的公共運輸車係統,必須堅持傳統的種族隔離製度。因為我們隻有兩個選擇,要麽放棄種族隔離的優勢,要麽接受痛苦的後果。〞

   這封電文,充分突顯出美國南方封建勢力的種族歧視觀念,是如何根深蒂固地到了一般外人難以想象的程度,他們甚至可以膽敢公開違抗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裁決命令!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正式確認判決書,和命令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立即全麵廢止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種族隔離政策條例的公文,於19561220日送達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

   那一天,馬丁.路德.小金恩正在蒙哥馬利市法庭上挨著〝意圖煽動暴亂〞罪名的控告,官司進行到一半時,一位新聞記者偷偷地告訴他這個從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下來的消息,雖然法庭宣判他的罪名成立,並罰款五百美元,但絲毫沒有擋住他臉上勝利的笑容。

   第二天,馬丁.路德.小金恩領導下的蒙哥馬利改進協會抵製蒙哥馬利市公共巴士抗爭運動,在抗爭了三百八十一天後,鳴金收兵,宣布勝利結束。

   馬丁.路德.小金恩宣布說:〝一年多的對抗和抵製蒙哥馬利市公共巴士種族歧視抗爭運動正式結束,由明天開始,所有在阿拉巴馬州和蒙哥馬利市的黑人,可以不分前後,沒有隔離,自由自在地任意乘坐公共巴士了。〞

   19561221日,羅莎.派克斯穿著一身整齊的衣服,微笑著登上蒙哥馬利市的公共巴士,找了個曆史上曾經是專為白人而設的位置坐下來。從今天開始,她再也不需要擔心有人會過來因為皮膚顏色的理由而命令自己讓座了。  

   羅莎.派克斯回頭對著坐在自己身後的美聯新聞社記者尼古拉.克裏(Nicholas C.Chriss,United Press Incorporated),會心地笑了笑,就將注意力轉向窗外,欣賞著蒙哥馬利市大街上那些美麗的櫥窗,和櫥窗裏麵那些琳琅滿目的去了   

   自古以來,邪惡就不會戰勝正義。美國的南方三K黨不會就此罷手的,三K黨如果也會尊重法律的話,那就不是三K黨了。三K黨用恐怖活動來回應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劃時代的裁決,他們炸平許多包括拉爾.阿伯內西牧師在內非洲裔牧師的房屋,用冷槍射擊提供不分種族服務的巴士,放火燒非洲裔美國人的教堂-----!

   畢竟大江東流擋不住,美國人民已經覺悟到平等和民權,與法治和自由是同的重要,這些用美國人民鮮血換來的文明價值,正是穩定這個年青國家的中流砥柱。 

   羅莎.派克斯是這場民權運動的尖兵和推手,在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巴士的民權運動結束後,她的處境真是甜、酸、苦、辣樣樣都有,羅莎.派克斯成了世界級的聞名人物,一舉一動,莫不成為新聞報導的焦點。

   可是,新聞人物的連鎖負麵也接踵而來,首先被工作多年的飛而雅百貨公司解雇,她的丈夫也因為難以忍受他老板下令禁止他發表關於羅莎.派克斯的任何評論憤而辭職。   

   在這種實際的環境下,在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是沒有人願意雇用他們夫妻的,加上她無法同意馬丁.路德.小金恩的種種政治手段,逼於無奈,隻得舉家搬離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前往比較少人注的佛吉尼亞州賢普頓市(Hampton,Virginia)居住。

   到了賢普頓市,羅莎.派克斯在一家叫做〝黑賢普頓協會(Black Hampton Institute)〞的俱樂部裏,找了一份僅夠糊口的餐廳帶位工作,隱姓埋名,返璞歸真,恢複小老百姓的平生活。   

   生活在賢普頓市還不到一年,羅莎.派克斯不住她哥哥和兩位嫂子的再三催促,於是和她丈夫帶著母親搬到密西根州的汽車工業城底特律市(Detroit,Michigan)定居。羅莎.派克斯利用自己從小就學會的女紅手藝,找到一份女裁縫的差事,雖然不穩定,但可幫補家庭的開銷,勉強過著平凡老百姓的日子。羅莎.派克斯的名字,逐漸被繁忙的世人所淡忘。     

   1965年,是羅莎.派克斯人生轉變的一年。這一年,非洲裔美國人約翰.科尼爾當選為美國聯邦國會眾議院議員(Congressman John Conyers,United State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他旋即聘請羅莎.派克斯出任自己特律市辦公室的行政秘書和公關主任。從這一年開始,羅莎.派克斯才開始過著一種穩定的新生活,她從事這份職業長達二十三年,一直1988年退休為止。      

   1992年,羅莎.派克斯出版了自己的首自傳:《羅莎.派克斯:我的故事(Rosa Parks:My Story),纖悉無遺地記錄了當年的巴士抗議事件的來龍去脈。   

   1995年又出版自己的第二部回憶錄:《無聲的力量(Quite Strength),健忘的世人重溫了她那一段令人驚心動魄而艱苦奮鬥的早期人生曆程。

隨著時間的流逝,羅莎.派克斯對美國近代民權運動的巨大貢獻,越來越受到新生一代美國人的肯定、尊重與懷念。她晚年所得到的榮耀和曆史地位,在美國曆史上是空前絕後,是無人媲及的   

   1990年,剛自南非共和國(Republic of South Africa)的監獄度過二十六年時光的尼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訪問美國,羅莎.派克斯被邀請為接待嘉賓之一。宴會前,當尼爾遜.曼德拉在排隊的人群中發現了羅莎.派克斯之後,即一邊大呼其名,一邊前擁抱著她說:〝我在監牢中的歲月裏,是你的精神,使我堅強地支撐過來的。〞       

   199699日,美國總統威廉.傑斐.克林頓(President 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在白宮,親自將一枚美國總統最高的美國總統自由勳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配掛在羅莎.派克斯的脖子上。

   1997年,美國聯邦國會為了表彰和肯定羅莎.派克斯對美國近代民權的貢獻,特地發行一枚金牌,上麵刻著〝羅莎.派克斯  現代民權之母(Rosa Park  Mother of the Modern Day Civil Rights)〞,這是美國聯邦國會所發出來最高的榮譽勳章。    

   1999年,威廉.克林頓總統在他任內最後一次的國會國情谘文報告時,邀請羅莎.派克斯為他的特別嘉賓。當威廉.克林頓總統向大家介紹這位坐在美國第一夫人希拉裏.羅德哈姆.克林頓(First Lady Hillary Rodham Clinton)身邊的非洲裔美國人老太太站起來和大家見麵時,美國國會參眾二院的聯邦國會議員,所有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及所有來賓,甚至於連旁聽席上的聽眾,自動地全體起立,由威廉.克林頓總統帶頭,用熱烈的掌聲向這位現代民權之母致敬,掌聲持續長達一分鍾之久。       

1999 614日,美國《時代雜誌(Times Magazine)》推譽羅莎.派克斯為二十世紀中二十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全世界超過二十五家大學,授予羅莎.派克斯名譽博士學位,比馬丁.路德.小金恩的二十家名譽博士學位,還要多出五家,聲譽之隆,前無古人,後來者。     

   其中最使羅莎.派克斯欣慰的是她自己的老家阿拉巴馬,授予她阿拉巴馬學術榮譽獎(Alabama Academy of Honor),及阿拉巴馬州史上第一枚的阿拉巴馬州州長特殊貢獻獎(Governors Medal of Honor for Extraordinary Courage)    

   2000121日,蒙哥馬利市的特洛伊大學(Troy University)校園裏,一座以羅莎.派克斯命名的圖書館和博物館,正式啟用。這座博物館最吸引人們的展覽,就是一座當年羅莎.派克斯在巴士上被拘捕時情景的微型雕塑像

當年羅莎.派克斯被拘捕時所乘的那部編號〝1132〞,車號〝2857〞的公共巴士,被底特律市的亨利.福特博物館(Henry Ford Museum)永久收藏。   

   1977年,羅莎.派克斯的丈夫雷蒙.派克斯因癌症去世,一直到在20051024 日下午七時死在底特律市為止,她就一直是獨自寡居。  

   羅莎.派克斯去世的消息傳出來後,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市長下達一道行政命令:由即日起,至她安葬日為止,所有蒙哥馬利市的公共巴士,在最前排的第一張椅子,結以黑帶,以表哀悼和致敬。    

   親自為羅莎.派克斯主持追悼會的,是美國曆史上首位女非洲裔美國人國務卿康多莉.賴斯(Secretary of State Condoleezza Rice),她語重心長地說,她自己就是深受羅莎.派克斯激發和影響的眾多人物之一,可以說,如果沒有羅莎.派克斯這位開路先鋒的努力,也就沒有她自己的今天。        

   羅莎.派克斯生榮死哀,光宗耀祖,門庭增色。她去世的第四天,美國聯邦國會眾議院,前一天已經在美國聯邦國會參議院通過的決議案:允許羅莎.派克斯的遺體,放在美國聯邦國會的圓形大廳,以供公眾瞻仰。        
  

   這在美國來說,可以說是最大的榮譽也。美國聯邦國會自
1852年啟用以來,僅有兩位非美國政府職員的人曾經有此殊榮,頭一位是設計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工程師法國人皮雅爾.查爾
.拉爾方特(Piere Charles LEfant),第二位就是羅莎.派克斯。   

   羅莎.派克斯是第一位女性,第一位非洲裔女性,第一位非美國政府職員的女美國公民獲此殊榮者,她是美國聯邦國會有史以來第三十一位有資格在美國聯邦國會圓形大廳被公眾瞻仰者,第三十位是美國前總統羅納.裏根(President Ronald Regan),第三十二位是美國前總統傑勒.福特(President Gerard Ford)        
  

   20051030日,美國總統喬治.
.小布什(President George Walker Bush,Jr.),為了表彰和紀念羅莎.派克斯對美國近代民權的努力和貢獻,除了親臨美國聯邦國會圓形大廳向.派克斯獻花致哀外,還下達美國總統行政命令:在羅莎.派克斯下葬那天,全球的美國國旗,下半旗一天致哀。          

 2006121日,喬治.小布什總統在簽署羅莎.派克斯的塑像樹立在美國聯邦國會的大廳中的《美國眾議院第四一四五號決議案》時附加評語說:   

〝將羅莎.路易.麥考利.派克斯的像放在我們國家議會的大廳中,是因為我們認同她為了更美好的、更團結的美國的奉獻工作,和我們保證會為全美國人民的司法正義而奮鬥。〞

   



201116 高勝寒 在 美國華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紫萸香慢 回複 悄悄話 Good article.

回複ck591287的評論:
Good point too.
ck591287 回複 悄悄話 隻能說,羅莎.派克斯是在人能講理的地方講理,她是勇敢的值得尊敬的也是幸運的。而在人不能講理的地方,用我有限的智慧,我選擇走開,永不再回。因為人不能講理的地方,不值得為非我族類貢獻我的生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