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A,最近因為她母親的事情非常生氣,沮喪地跑來跟我訴苦。
我問她怎麽了?
她說,她母親最近因為急性盲腸炎開刀,事前居然都沒有告訴她。結果,都快出院了,她才從親戚處得知消息,著急打電話過去詢問,不料母親卻輕描淡寫地說:
“當時沒有打電話給你,隻是不希望你太擔心,本來想也不是什麽大手術,自己可以想辦法處理,就不給你們添麻煩了!”
站在朋友的角度換位思考,自己的母親遇到動手術這樣的大事,首先想到的居然不是自己,這種滋味應該是挺不好受的。
說起A的母親,我之前也曾不止一次地聽她提起過。據說是一個非常獨立能幹的女強人,做起事來,井井有條,裏外都是一把好手,並且還十分樂於助人。
但A卻從小在母親的嚴厲管教下長大,一不小心,就會被批評指責,所以情感上與母親有些疏離。
很多像A的母親那樣,總是希望自己可以掌控一切的人,因為習慣了強勢的“大姐大”身份,通常不想讓別人看到自己過得不好的樣子,哪怕是自己的家人。
因為害怕被恥笑,被憐憫,於是就無法去和他人分享內心的真實感受。這樣的人,會感覺自己很孤獨。
為什麽總是害怕去麻煩別人?
武誌紅在他的新書《巨嬰國》中曾指出:
很多人怕麻煩別人,但是,不麻煩彼此,關係也就無從建立。
其實,將關係中的動力,視為麻煩,這本身意味著,一個人在關係中經曆過很深很深的失望,於是他知道,自己伸向別人的手,是不受歡迎的,所以這叫麻煩別人。
深度的怕麻煩哲學,必然是在生命早期,在家中就建立的。
正常的情形是,如父母心中有愛意和熱情,他們會帶著歡喜去滿足孩子,這樣孩子就會慢慢帶著自信和一點理直氣壯去要幫助、要愛。既然父母都喜歡這樣做,那自然就不是對父母的侵擾了。
但如父母的情緒多變,時常熱情,時常冷淡,對孩子的好,都是努力做出來的,那麽孩子即便事實上被滿足了,仍會覺得像是傷害了父母一樣,於是產生愧疚,以後盡可能地不去給父母添麻煩,由此形成怕麻煩哲學。
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內心時常會產生內疚。這種內疚感是源於:對控製力的需求。
孩子會感覺自己需要對所有事情負責,她想要在自己無法控製的場合裏感覺到力量和控製力。
一方麵,孩子出於對父母的愛和疼惜,會漸漸壓抑自己的需求,在行為層麵變得特別懂事。
“要懂事,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去麻煩別人!別人是不會平白無故來幫助我的,除非我能給他們帶來顯性的價值。我還不夠好,我要更加努力。”這是他們內心的聲音。
另一方麵,這樣的孩子在成年後,通常也傾向於事事嚴於律己,追求完美,希望自己可以掌控一切。
事實上,內心那種自己不夠好的感覺,與自身優秀與否根本沒有關係。
我婆婆就是一個資格感充足,內心豁達有愛,既能熱心助人,也不怕去麻煩別人。雖然隻是一個普通的勞動婦女,她的人緣卻非常好,朋友也很多。
她總是很享受別人對她的幫助,認為這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也敢於理直氣壯地去麻煩別人,從來沒有絲毫的不安,也不會急於要還回去。所以,每一個和她在一起的人,都會感到很輕鬆,而且正能量滿滿的。
而類似朋友A的母親那樣優秀的高知女性,卻常常礙於自己所謂的身份,無法與他人建立深度的鏈接。
如果去看她們的人際關係,視乎總會發現某種縱向的規律:我要高於你,或者你高於我。沒有一種關係體驗是“我不出眾,但很平等”的合作關係。
關係中一旦失去優越體驗,就會有一種“我沒有價值”的感覺,就會有擔心關係瞬間崩塌的恐懼產生。
隻要是處於縱向關係中,無論你是在較高,還是較低位置的一方,都無法產生持久的歸屬感,因為付出與收取的不平衡,以及執著於勝負的競爭關係,都會讓關係變得疏離。
而自卑以及資格感不足的問題,原本也是從縱向關係中產生的一種意識。如果能對所有人都建立起“雖不同但平等”的橫向關係,我們的生活自然就會輕鬆很多。
╰3
如何走出怕麻煩別人的心理怪圈?
如果你的身邊正好也有總是怕麻煩別人的家人或者朋友,請先不要急於去責怪他們。隻要你帶著愛與接納去更深地看見,你將發現,在他們的回避與見外,客套與高冷,以及不願麻煩別人的表像背後,實則是藏著一顆既敏感又善良的心。
自體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曾經在其著作中提出“課題分離”的觀點,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界限理論。
原則上,每個人隻要能夠認真完成自己的課題,放下別人的課題,煩惱和憂愁也就隨風而走了。
擺脫內疚感的關鍵點之一,就是要真正了解這個事實:你無法控製他人的想法。請你堅定而明確地告訴自己:如果你曾經因為拒絕父母把你不需要的東西給你,而被視為糟糕的孩子,這不是你能夠控製的,這也不是你的錯!
要擺脫怕麻煩別人的心理怪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盡量把“縱向”的人際關係模式,變為“橫向”的人際互動模式。
著名婚姻和家庭心理治療師,琳-洛特女士,就如何改善人際關係,給出的“橫向與縱向人際關係對照表”,或許能夠給你提供一些實踐的參考。隻要經常就自己的言行,與表中提到的相關事項進行對照,自我檢視,你將從中受益良多。
橫向與縱向人際關係對照表
有意識地去關注自己的日常言行,在人際互動中創造更多的合作,更少的競爭,不僅會幫助你感覺更好並做得更好,而且也會讓關係中的其他人感覺更好。你將逐漸擺脫競爭的負麵效果,學會尊重差異和多樣性,並且與他人一起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
最後,我想告訴你的是:關係都是“麻煩”出來的,勇於去“麻煩”別人才是關係產生的動力。
不用擔心自己的主動行為會遭人嫌棄,因為隻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多數人都是樂意為他人提供服務或者幫助的。
或許你並不知道,在很多情況下,助人行為常常會給自己帶來“豐盛,有力量,有價值,受歡迎”等積極的心理感受,對付出者而言,未必不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
從現在開始,嚐試大膽的去麻煩別人,同時也不要害怕被別人麻煩,你將遇見一個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