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攝影的語言第五講 –人性的共鳴

(2016-03-27 06:43:20) 下一個

前麵幾篇反複講到一件攝影作品成功的要素之一就是震撼力。 何為震撼力?  攝影既是視覺的語言,這裏說的震撼當然便是視覺上的衝擊,簡單說來無非就是作品讓讀者看了心動。

一個成功的風光和自然攝影師可以使用很多手段造成視覺衝擊力: 比如捕捉獨特的光色和氣候等環境元素和動物界的精彩瞬間造成視覺的震撼;利用超廣角,超長焦,微距,包圍曝光,HDR等等超越讀者視覺習慣的誇張手段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使用各種巧妙的構圖手法體現超越讀者想象的張力。但是讀者感受到的震撼力,除了這些爆炸性的衝擊波之外,往往還來自普普通通的氛圍,涓涓流水般的觸摸。  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往往能滿足讀者心靈深處的某種渴望。

對於一個人(讀者)來說,那些物體最是似曾相識呢? 第一便是人。人與人之間的共鳴是與生俱來的共性,無與倫比。 北美的風光攝影一般要求作品中杜絕人的痕跡(hand of man)。 這樣做是因為人在畫麵中出現,無論多麽渺小,人所帶來的視覺吸引力是其它自然界物質所難以匹配的,這必然使之成為作品的主體。這樣的風光作品已經不能算是純粹的風光攝影。 但是人也是天地萬物之一,不一定非要站在自然界的對立麵不可。 一個攝影師如果恰當地利用人在風光裏的地位,往往會給作品帶來意想不到的震撼。

這是猶他州的一處石壁,我有意識地讓人出現在景中。盡管人在畫麵裏已經小到不能再小,人與人之間強烈的共鳴讓讀者第一眼的注意力便是洞中之人,而不是石壁。人與人之間共性,又讓讀者毫無疑問地了解到畫中之人的尺寸,隨之而來所領略到的便是這片峭壁的壯觀氣勢。 沒有這個人,讀者把它當作路邊的一塊頑石也未嚐可知呢。

 

似曾相識的共鳴,也可來自身邊似曾相識的景物所特有的親切感。 今天我們遠涉重洋,追尋人所未見的景物,往往卻忽略了身邊平凡的奇妙。

秋色便在眼前。 家門口的一片紅葉,沒學攝影時覺得好看,攝影進步了反而覺得它平凡。 但是這時候再靜下心來領會,發現造物者並非厚此薄彼,知秋一葉便可,何須舍近求遠? 我們往往說一張作品接地氣,便是指這種給讀者的似曾相識的親切感。這秋色便在讀者的後院。我往往驚訝於讀者在我網站上購買作品時的選擇,接地氣的平凡景物,往往是我最受歡迎的作品。作品裏的一草一木一個生靈,已經不是我的,是讀者身邊的。

 

讀者在觀賞一幅作品往往要找出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是作者的原意還是讀者自己賦予的故事已經是無關緊要。 一個成功的攝影師會盡量在作品裏包含著故事性。 當讀者從作品裏看出了自己內心的故事,隨之而來的衝擊力便是經久不衰的。

同樣是附近接地氣的北國景色。 我從河邊的冰,看到了孩童戲水的腳。 當我把它呈現在作品裏,便會引發讀者無窮的遐思。 兩個孩子在幹什麽? 大概是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 怎麽隻見到三隻腳,還有一隻呢? 最後的故事可能已經不是我的,而是讀者自己的。 攝影是視覺的藝術,引發讀者遐思而留住了讀者的視線,便是成功的作品。

 

風光攝影有人性化的共鳴,野生動物攝影的故事性便更是重中之重。 沒有故事的野生動物攝影與紀錄片沒有什麽區別,就像四光圈的傑夫老師常說的“一隻呆鳥”和“一隻會飛的呆鳥”而已。

東非草原的一對斑馬,本來是一對與人類無關聯的生物。 有了它們的互動,便有了人性化的故事。 也許它們正在你死我活的打鬥之中,但是這一瞬間給人的卻是溫馨。 讀者不是在看斑馬的真實故事,而是把自己的故事賦予了這對斑馬。 有了讀者自己的故事,作品便有了深度,作品裏的生物也便具有了作者和讀者所傾注的人性。

 

 

風光和野生動物都是非人性之物,初學者往往隻見山前之景,不見山中之意。 不要走馬觀花地去記錄。 靜下心來去體會,你會感覺到萬物之中上天所賜與的豐富靈性。 當這種靈性與你和讀者相通的時候,你便將人性賦予了你的作品,再以你的作品去震撼每一個讀者心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greekepic 回複 悄悄話 剛發現範大師在文學城有博客, 趕緊存下。
超然看眾家 回複 悄悄話 照得好,也說得好。讚????
cxyz 回複 悄悄話 剖析很到位。 謝謝分享。
linmiu 回複 悄悄話 真正的攝影高手,專業水平,每張作品都很有質感,仿佛畫麵要訴說什麽,大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