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攝影的語言第四講 - 後期的尺度

(2016-01-22 15:20:19) 下一個

關於後期,常常是個有爭議的話題。有爭議,說明每人心裏的尺度不一樣。 這一講就試圖探討這個尺度的問題。

什麽是後期? 嚴格來說,按下快門之後對圖像所做的任何觸動都是後期。那豈不是廢話? 按下快門就能出片嗎?  所以通常所說的後期是攝影師在相機之外對圖像的改變。

第三講“讀者的視覺”說過沒有無後期的圖像,也就是說沒有零後期。 數碼時代,如果用raw的模式,沒有後期根本無法出圖。 那麽用jpeg能不能做到零後期?  其實相機直接記錄的不是jpeg。 它隻不過是相機經過內部軟件自動進行後期處理而產生了jpeg。 如果用尼康,佳能,索尼的相機同時對同一場景用同樣參數拍一張,我們會看到jpeg圖像大大地不同。  甚至同一廠家,不同型號的相機都會顯示出不同。

數碼時代不可能零後期。 膠片時代是不是就零後期呢? 膠片時代成功的攝影師都有一套自己獨特的暗房技術,從顯影液和定影液的選擇,到溫度和時間的設定,更不用說多重曝光,遮擋減光等局部調節的手段。亞當斯的一套暗房技術直接影響到今天數碼後期的發展 – 這裏我就不再重複別人的話題,有興趣可以穀歌一下亞當斯暗房技術。

其實膠片攝影對客觀場景的改變並不局限於暗房後期,在拍攝之前就已經發生了。 各種型號的膠片所顯示的色彩,反差,感光度和顆粒感都不盡相同,甚至膠卷保存的溫度和期限都會對圖像有很大影響。 一個成功的攝影師會有選擇地利用這些變量作為創作手段, 而一個初級攝影愛好者可能不會主動去控製這些變量。

再看看數碼傳感器和化學傳感器(膠片)的區別:

這叫H-D (Hurter–Driffield)曲線,或者叫density-exposure曲線。可以看到膠片明暗度和曝光量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線性關係;膠片的暗部和亮部對光線的敏感度變化會越來越小,呈S-形曲線。數碼傳感器對曝光量的反應則是線性的。那麽什麽是真實的敏感度呢? 是線性還是S形曲線? 用什麽做評價真實性的標準呢? 人眼嗎?  前一講提到人的視覺根本是不斷動態調節,掃描和合成的產物。 人所感覺到的圖像是“後期”合成的結果,無法客觀地進行比較。單張的數碼和膠片都不是直接記錄了視覺的感受。恐怕現代的亮度蒙版和景深合成等複雜後期處理手段下產生的圖像反而更接近於人的視覺真相呢?

數碼技術的革命給後期處理帶來極大的便利。 膠片時代想做而做不了的暗房處理今天在計算機前的“明房”裏便可解決,給後期處理帶來無窮多的變量。同樣,數碼時代一個成功的攝影師會恰當地利用這些後期手段來作為創作的工具。

既然沒有零後期,多少後期才算恰當呢? 我把後期分為三個程度:

  1. 亮度和銳度的處理
  2. 移花接木,改變現實
  3. 超現實的電腦作畫

對亮度和反差的調整每個攝影師都應該做,不做的應該去學。 這類後期爭議比較小。根據自己的視覺習慣和創作目的調整亮度,增加或減少反差。 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就是在Photoshop裏拉曲線 – 把線性的亮度曲線拉成S-形來增加反差。S-形? 那不是前麵說的膠卷H-D曲線嗎? 如此後期之後的數碼圖片更加接近膠片的反差了。這樣調整之後的圖片算是更真實還是更不真實了呢?

對明暗度的調整今天可以做得非常複雜:從半自動的HDR到全人工的包圍曝光,亮度蒙版的處理,這些雖是攝影師的創作手段,更多的是為了突破感光器寬容度不如人眼的無奈之舉。用多張圖片進行後期景深合成,同樣也是為了突破光學鏡頭景深的限製而追求人眼能達到的超景深。 我最近開始使用的索尼A7RII動態範圍比我之前的A99大大地提高,開始發覺包圍曝光的使用也開始稍有減少。有一天數碼傳感器的動態範圍真的趕上人眼,也許包圍曝光便不再需要。 但即使那一天,用包圍曝光達到超越人眼的動態範圍何嚐不會給人帶來從未經曆過的驚喜? 技術在進步,每個攝影師都在嚐試新技術所帶來的創作空間。其中的區別隻不過是領導潮流,追隨潮流和逆潮流而動的區分罷了。

移花接木,改變現實的後期爭議最大。從清除一根雜草到翻江倒海都有攝影師在做。什麽是尺度? 每個攝影師都有自己的尺度,但是真正的尺度其實在讀者而不在作者。後期的過度與否由讀者衡量。 隻要被接受就是合理,否則就是過度,因為這理本身就是讀者定的。 一個人的過度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恰到好處,一個人的恰到好處又可能是另一個人的味同嚼蠟。 再說讀者的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印象派剛剛出現時屬於不合理,被大眾接受之後便視印象派畫家為先驅。

讀者對各類攝影的要求也不盡相同。這類改變現實的後期在新聞記實攝影中是不允許的,因為讀者的要求是盡量反映真實世界的畫麵,否則便是作假。但是攝影分門別類,記實隻是一部分,不能拿它去要求其他攝影門類。如果攝影是記實手段,人為的改變應該盡量避免。 如果攝影是藝術手段,sky is the limit,還有什麽要求可談? 創作性的後期,有的網站/出版單位要求作者作出說明,有的不需要說明。一個成功的攝影師既然為讀者認可,那麽他的後期尺度已經為他的讀者群視為合理。我今天不做翻江倒海的後期那是我自己的定位,與別的攝影師是不是合理無關。 何況我今天的定位也不代表我明天的定位,攝影師的風格和認知也是與時俱進的。

我們不能自己駕馬車而去否定世界上奔馳的汽車,而等到自己哪天開汽車了又去嘲笑馬車的馭者。 自己喜歡的為什麽要求別人也喜歡,自己反感的又何必要別人一同厭棄呢? 從社會的民主,到藝術的百花齊放都是一樣的道理 –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捍衛你表達自己的權利。

藝術攝影走到極端便是超現實,一目了然,電腦作畫般的後期,爭議反而又少了。 後期既然等同於畫家的畫筆,我們有何權利去評判一個畫家該畫什麽呢? 這已經超出我的範圍,就不去妄加評論了。

 

John Fan

http://johnfanphotography.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