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攝影的語言第二講 - 攝道如劍道

(2016-01-09 11:36:50) 下一個

攝影是視覺的語言,給人帶來的是視覺的感受。 而語言源於大腦,是作者和讀者的思想進行交流的工具。所以在討論語言之前,先來談談大腦。人腦有左腦和右腦之分。照一個非常籠統的說法,左腦比較邏輯,右腦比較直覺。也就是說左腦重技術右腦重藝術。那麽一個攝影師的左腦和右腦哪邊更重要呢?這個技術和藝術的問題吵了幾十年還是無休無止,以後還會繼續吵下去。這就像金庸筆下的華山派,劍宗和氣宗爭得拔刀相向。

幾年前和雲漫老師在新墨西哥曠野裏艱難的旅途中突發奇想,要把世界華人攝影界的頂尖高手匯聚一堂。 後來我們和幾位同道創立了四光圈攝影創作團隊(4aperture.com)。如今,四光圈高手雲集,儼然形成了華人風光自然攝影的領軍團隊,並在世界自然風光攝影界占據一席之位。然而團隊的最大收獲,便是能借此與世界頂級高手不斷切磋。這四光圈便是華山論劍的平台。

與高手論劍,我始終在思考高手為什麽成為高手? 要速成是練氣宗還是去練劍宗?

攝影首先是個技術。 光線從一個被攝物體直接發出,或者被反射出來,經過鏡頭聚焦在化學(膠片)或者電子(數碼)的感應器上,再經過暗房或者軟件的後處理而形成圖像。這完全是個物理化學的過程。攝影和技術分不開。一張曝光正確的圖片需要一組正確的參數來完成:聚焦,光圈,快門,ISO,等等。除此以外還需要恰當的後處理技術。現代科技將這些複雜的技術參數簡化,大大地方便了每一個攝影者。當年憑一套準確曝光的學問能成大師,今天看看直方圖便一目了然。這些技術的進步在某種程度上引導了全民攝影的潮流。攝影的基本技術已經不再是專家的專利。每個發燒友隻要手中一個相機,便可以去追求心裏的大師夢。

但是科技的進步也造成了許多初學者攝影道路上的巨大障礙。 攝影師創作的責任往往不再由攝影師的大腦在承擔,而是被移交給了機器的電腦。學攝影之前,我們看到一張作品,往往心裏是這樣想:“這張片子真漂亮,他的相機一定很高級”。學了幾年攝影,這樣初級的問題恐怕不再會有。但是習慣性的思維還是很難改變,隻不過變得高大上一點而已。德味,焦味,像素,銳度,寬容度變成了時髦的代名詞。

這些技術指標當然重要,但決定一張攝影作品成功與否的要素並不簡單是一組無懈可擊的參數。 攝影更加重要的環節是很難用一組準確的參數來衡量:比如構圖,反差,光色,感覺,立意。這些屬於攝影的藝術層麵。

什麽是藝術? 大英百科全書是這麽定義的:“藝術是指憑藉技巧、意願、想象力、經驗等綜合人為因素的融合與平衡,以創作隱含美學的器物、環境、影像、動作或聲音的表達模式,以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感覺或有深意的情感與意識的人類用以表達既有感知且將個人或群體體驗沉澱與展現的過程”。這麽一堆繞口令,無非是說藝術是技巧和創造力的結晶,是情感和意識的交流工具。科技的進步本來可以將攝影師從繁複的技巧中解脫出來,更多地投入創作過程。相反,因為現代的攝影技術帶來更多的攝影參數,使得更多的初學者深陷技巧而忽視創作。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技術完善景色完美而又缺乏創意的攝影。

阿諾。紐曼給攝影做過一個很好的定義:“視覺構思+攝影技術+個人感受=攝影,每個因素都至關重要,缺一不可”。攝影作品是技術和藝術的結晶,是作者和讀者的交流。亞當斯也曾經說過:“一個偉大的攝影作品是對被攝之物最深刻的情感表達,是作者對生命的全部感知”。要從機械式的記錄解脫出來,一個攝影作品必須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互聯網時代的攝影不是更加容易而是更困難。 任何一個攝影作品都是立刻展現在全世界人麵前,受千萬人評價。在一個與自己無關讀者麵前,一張作品最多隻有一秒鍾的機會去留住讀者的視線。一個攝影師要想自己的作品達到世界水準,更加需要追求技巧和創作力的平衡。

沒有技術的攝影是隨意的記錄,沒有構思的攝影是機械的記錄。左腦和右腦誰為重要? 一個成功的攝影師必須有整個發達的大腦在超負荷運轉。當代攝影高手,何嚐又不都是劍氣雙修?

 

John Fan

http://johnfanphotography.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