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龍井茶,因產於杭州西湖山區的龍井而得名。習慣上稱為西湖龍井,有簡而化之,索性稱這種色香味形別具風格的茶葉為龍井。龍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茶名。龍井茶,向有〔色綠、香鬱、味甘、形美〕四絕之譽。西湖龍井,正是〔三名〕巧合,〔四絕〕俱佳。
龍井茶采摘十分細致,要求苛刻。高級龍井茶,在清明前後采摘。清明采製的龍井茶,稱為〔明前〕。〔明前〕龍井,為龍井茶極品,產量很少,異常珍貴,常成的龍井茶,曆史上又分〔蓮心〕,〔旗槍〕,〔雀舌〕等花色。
西湖山區各地所的龍井茶,由於生長條件不同,自然質量和炒製技巧略有差異,形成不同的質量風格。曆史上按產地分為四個花色品目,即獅,龍,雲,虎四個字號。以獅峰龍井質量最佳,最富盛譽。現在調整為獅,龍,梅三個品目,仍以獅峰龍井質量最佳 任何辨別明前茶的真假時,大有講究。倘若是在清明前的,是明前茶肯定沒錯了,隻是不一定是西湖區產的明前龍井,就價格而言,西湖區要高出很多。
龍井有早晚之分,以前隻有春芽才做龍井,采摘期從清明前一直到穀雨,隻才一季,5月1日結束了,夏秋茶是不做龍井的。 現代的"西湖龍井"每個春季分4次采摘,清明前采的頭茶稱為"明前茶",其嫩芽像蓮心,所以也稱"蓮心",按特級"龍井"的標準,0.5千克炒製出來的"蓮心"至少有6萬左右的嫩芽。 穀雨前采摘的叫"雨前茶",又稱"二春茶"。 立夏之際的叫"三春茶",此時茶芽發育較大,附葉兩瓣,形似雀舌,所以又叫"雀舌"。"三春茶"采過之後一個月再采叫"回春茶",這時茶的葉子已成片,並附帶茶梗,所以也叫"梗片",其品質已不如前三種。 由此看來,采摘的時間不同,茶質也就不同,當然在價位上也有很大區別。難怪很多茶商在"明前"、"雨前"上大做文章。這是茶客要醒目的地方。
以前從沒喝過的人基本上很難辨別,經常喝的人還能品出來它們之間的差別,真龍井看上去光滑扁平、色澤翠綠又有糙米的黃色,品起來略有花香但香氣層次豐富,入口之後回甘比較濃。 從大體上來分,一般可分為: (1) 上選品。外觀:碧綠新鮮,帶油光,白毫多,形狀扁直,尖端不彎曲。幹茶香氣清純。葉底:茶香呈天然清香,幽雅飄逸。全葉淡綠清翠,形狀整齊。衝泡:湯色碧綠或呈清黃色。滋味清新刺激,有清新爽口之感。 (2) 次級品。外觀;綠而無油光,老葉多,或稍呈黃色。白毫少,形狀稍彎或扁而不結。幹茶的香味低。葉底:葉底斷碎,呈暗綠色;或稍呈黃褐色,有點發酵的狀況。衝泡:湯色帶黃或暗黃。滋味刺激中含有苦與澀。有菁嗅味。
品茶講究:
水溫方麵,則應用約75攝氏度到85攝氏度的水。千萬不要用100攝氏度沸騰中的水,因為龍井茶是沒有經過發酵的茶,所以茶葉本身十分嫩。如果用太熱的水去衝泡,就會把茶葉滾壞,而且還會把苦澀的味道一並衝泡出來,影響口感。那麽怎樣控製水溫呢?
我們當然不會拿支溫度計去量,所以最好的是先把沸水倒進一個「公道杯」,然後再倒進茶盅衝泡,這樣就可輕易控製了水溫。還有一點要記緊的,就是要高衝,低倒。因為「高衝」時可增加水柱接觸空氣的麵積,令到冷卻的效果更加有效率。茶泡好,倒出茶湯後,若然不打算立即衝泡,就該把茶盅的蓋子打開,不要合上。至於在茶葉份量方麵,茶葉剛好把茶盅底遮蓋就夠了。衝泡的時間,是要隨衝泡次數而增加。中茶文化-龍井的泡法沒有一定的方式,不過享受龍井茶時不僅隻是品味其茶湯之美,更可以進一步在衝泡過程中欣賞龍井茶葉旗槍沉浮變化之美;在這裏我向茶友們介紹三種龍井的衝泡法,或可稱之為「龍井衝泡趣味」,這些方法是在「香港藝術館茶具文物分館」製作的「中國茶藝」vcd中習得,我將它取名為「三弄龍井」,希望能讓茶友們在衝泡龍井時帶來一些小樂趣。另值一提的是「中國茶藝」龍井篇的片尾提到:『無味之味,實為至味也』,這句話頗值品嚐龍井的茶友們慢慢體會。
一弄龍井:上投法
龍井茶葉,扁形、葉細嫩、條形整齊、寬度一致、綠黃色、手感光滑、一芽一葉或二葉。
1.準備透明玻璃杯(本例杯子大小約200ml),置入適量適溫的開水後,投入約5公克龍井茶葉。 2.靜待龍井茶一片一片下沉,欣賞她們慢慢展露婀娜多姿的身態。
3.茶葉在杯中逐漸伸展,一旗一槍,上下沉浮,湯明色綠,曆曆在目。
4.再仔細些欣賞,這真可說是一種藝術享受呢!
5.雖然己經可以品飲了,但總難舍,再看她一眼。
二弄龍井:中投法
1.準備透明玻璃杯(本例杯子大小約200ml),先置入適溫開水約三分之一,投入約5公克龍井茶葉,靜待茶葉慢慢舒展。
2.待茶葉舒展後,加滿開水。
3.可以喝了!但還是難舍,容你再多看她幾眼。
三弄龍井:下投法
1.準備瓷蓋杯(本例大小約150ml),溫杯,投入適量龍井茶葉。
2.加入少許適溫開水。
3.拿起衝泡杯,徐徐搖動使茶葉完全濡濕,並讓茶葉自然舒展。
4.待茶葉稍為舒展後,加入九分滿開水。
5.等待茶葉溶出茶湯。
6.用杯蓋稍微撥動茶湯,使茶葉溶出的茶湯更平均。
7.倒入小茶杯中品飲。
2010 年明前龍井和碧螺春已經快遞到加拿大,歡迎品鑒.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