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風輕揚

本博客文章皆係原創。
個人資料
正文

何不將“清華學子當官”看作“新的科舉模式”?

(2011-05-02 06:47:37) 下一個

何不將“清華學子當官”看作“新的科舉模式”?

Wisewind

倍極榮耀的“世紀慶典”---清華百年校慶已經落下帷幕,曲終人散。與數年前北大百年校慶媒體比較平和不同,這次媒體聚焦於“清華學子很多成了省級及中央高官”,並借此對清華展開撻伐,說當今中國就是“滿清王朝”。統計資料似乎也印證了這種說法。

100年來,清華走出了600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有14位曾經在清華學習和工作過。還有10多萬清華工科畢業生,默默無聞地在經濟,教育,科技,國防等各條戰線上艱苦奮鬥,為祖國和人民建功立業。

100年來,清華園共走出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務院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國家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16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9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8人;中央委員50,中央候補委員26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20人;國務院各部部長104人;各省省委書記,省長81人;以及62位將軍。總計省部級以上官員480曾任和現任中國大學校長250人。

這個由清華學子組成的高官群體,真的是蔚為大觀!

為何有這麽多清華學子進入了中國黨,政高層?

有網友說:“‘中國政壇為何出現滿清王朝’其實是一個愚蠢的問題。答案很簡單:清華隻錄取那些考分最高的學生。因此,清華的畢業生獲得成功的比例就高於別的大學。這在任何國家都是一樣:聰明的人占據統治地位

這種說法未免有點粗暴和過於簡單,需要詳細分析一下。筆者認為,也許可以將“清華學子當官”看成是一種“新的科舉模式”,這種模式不是某一個或幾個人設計的,而是在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

首先,清華隻錄取那些在中學學習成績特別優秀,在高考中考分最高的學生。而通常情況下,如果平時成績和高考成績都特別優秀,基本可以證明這些學生是同齡人中最聰明,最勤奮的人。

其次,清華被公認是全國最好的工科大學。清華學生是高考中數理化成績最好的。清華的教師是全國高校中教學和科研效率最高的。清華對教育質量也是抓得最緊的。因此能考進清華並成功通過各種考試而順利畢業的清華學生,其質量絕對是全國高校中最高的!其專業科技知識也是最紮實的。

最後,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指導下,在“行勝於言”的校風熏陶下,清華學子普遍形成不尚空談,踏實苦幹,嚴謹,求實,好學,創新的做人行事風格。

千百年來,中國“科舉取仕”隻考作文,不考理工,上到天子,下到文武百官都是隻懂人文,不懂科學,導致中國在近代的發展遠遠落後於西方。

今天在世界科技日新月異,國際形勢錯綜複雜的情況下,要實現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重新崛起和偉大複興,中國迫切需要具有紮實科技知識,聰明勤奮,踏實苦幹的人才充實到各級領導崗位,尤其是那些經常需要作出重大決策的高級領導崗位上。

而清華學子正是應運而生,在各個方麵都最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最合適的人選!

不選擇清華學子這樣最聰明,最勤奮,精通科技,踏實苦幹的人做官,難道要選擇愚蠢,懶惰,不懂科技,誇誇其談的人做官嗎?

所以,筆者認為,中國出現所謂“滿清王朝”是曆史的必然!清華出身的高級官員群體,是中國2000多年來所出現過的素質最高的官員群體!對於中國這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說來,這個群體的人數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筆者認為,如果把清華學子當官,看作新的科舉模式,那麽它比舊的科舉製度先進的地方是它不考八股文而考科技知識。它比“入黨做官”先進的地方是它考察人的真才實學和人品,而不是溜須拍馬的能力。因此,它盡管是不完善的,不盡如人意的,但畢竟是一種用人製度上的進步!

筆者還認為,對於清華學子當官這件事,不能一味地求全責備,甚至無理攻擊,而應該理性分析,指出這種做法有什麽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果認為應該完全廢除這種做法,那麽還有什麽更好的做法可以取代它?等等。

筆者以為,清華出身的官員不斷地走上各級領導崗位的現象,大概還會持續很長時間,至少要持續到中國的經濟規模遠超美國,技術水平趕上甚至超過美國的時候為止吧?

任重道遠,清華學子要當仁不讓:“天降大任,舍我其誰?!”

References:

1)《中國周刊》:清華與國運,20110415

2美國之音:政壇為何出現滿清王朝?清華校慶被批評功擺好,2011-04-25 15:09:33

3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1-04-15/1148292061.shtml《社會觀察》:清華100年 放不下的強國夢,20110415

---End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Wisewind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秦垣川的評論:

謝謝閱評!您說的情況,即清華招生人數各地相差懸殊的情況肯定是存在的。筆者進清華那時,清華每年從北京,上海,江蘇三地各招收200名以上新生,而許多省卻隻招收10數人甚至幾個人。

不過就筆者所在班上同學的入學考分看,來自北京,上海,江蘇三地的同學和來自那些招生很少省市的同學比較並無差異,後來的學習成績也無地區差異。統計資料有無差異就不清楚了。祝您周末愉快!
秦垣川 回複 悄悄話 筆者忽視了一點,清華的選拔並不是一種全國性係統公正的過程。有些省市莫名其妙的分給很多名額,而另外一些省市名額很少。如果你在北京,你被清華錄取的概率比外地要高很多。
Wisewind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我是一元黨的評論:

謝謝閱評!本人非常讚同閣下的說法。與科舉對應的應是公務員考試,而清華也許隻是部分地相當於宮內的太學(天子門生)。這裏說“部分”,是因為大多數清華畢業生並不當官。看來閣下的研究與思考比本人深刻,本人虛心承教,獲益匪淺!

也許此文應將清華定位為“某種程度上類似於科舉,但隻是從中選拔一部分高層官員的取仕渠道”比較恰當。
我是一元黨 回複 悄悄話 我不太認同您的說法。清華畢業的人畢竟當官的還是隻是一部分人,而古代科舉是凡中必官,這是區別一。當官不以進清華為充分條件而以公務員考試為充要條件,而古代當官科舉是充分條件,這是區別二。清華以理工科為主而不以政治為主,科舉以政治為主而非以理工為主,這是區別三。
真正和科舉製度相似的應該是公務員製度,而清華和北大更像是宮內的太學。太學天子門生由千萬讀書人中選出,能力才華相對出眾,固然當官容易,但其中不乏自由的理論家和思想家。而中國現在的公務員考試,尤其是申論,您去看看,仍然是八股文當道。
這是在中國的必然。仕途多利,眾書生向往之。中國自古公務員和官員是劃等號的,依靠的是逐級晉升。奮鬥一輩子當高官,許多人為的就是體製中的“黃金屋”、“顏如玉”。而這才是中國官場的痼疾,而非清華北大抑或高考也。
多少年輕有為的學子,在畢業典禮上默默決心著要為祖國奉獻。但是進入官場,卻終究逃不過名利的腐蝕,成為一條人民的蛀蟲。這不是大學的責任,而是社會和政府的問題。也許我們的目光並沒有擺正。該改變的不是清華北大,而是官場文化。
胡主席所說的封建殘餘,也許便指的是這個。
idforyou 回複 悄悄話 Your head is full of glue.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