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勸齊王納諫”辨析
Wisewind
鄒忌,春秋戰國時人,齊威王時任相國。
鄒忌身材偉岸,容貌俊美。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後,問他的妻子:“我與城北徐公比,誰更美呢?”他妻子說:“你美極了,徐公怎麽能比得上你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問他的妾:“我與徐公比,誰更美?”妾說:“徐公怎麽能比得上您呢?”這時,有客人來訪,鄒忌和他交談時也問他:“我和徐公比,誰更美?”客人說:“徐公不如你美。”
第二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打量他後認定自己不如徐公美。到了晚上他反複思考後想明白了:“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因為偏愛我;妾認為我美,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因為有求於我。”
於是鄒忌入朝拜見齊威王,說:“微臣知道自己沒有徐公美。但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於我,都說微臣比徐公美。如今齊國有方圓千裏的土地,一百二十座城池。宮裏的妃子們沒有一個不偏愛大王的;朝廷的大臣們沒有一個不害怕大王的;全國範圍內更有無數的人是有求於大王的。這樣看來,大王可能聽到的假話比微臣要多很多啊!”
齊威王說:“你說得對!”於是下令,所有的官員和百姓,如果能指出大王的過錯,都將獲得賞賜!
賞賜令剛頒布時,前來進諫的官員和百姓多得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之後,隻有偶然進諫的;一年之後,大家即使想進諫,也覺得沒有什麽可說的了。
齊威王采納鄒忌的建議,廣納忠言,興利除弊。齊國的國勢日益強盛,終成一霸,威震諸侯。
這是杜絕講假話,提倡講真話的結果!
中國近代史上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杜絕講真話,提倡講假話,其熒熒大者,非毛澤東莫屬。毛澤東發動“反右鬥爭”,把當時全國700萬知識分子中的55萬人打成“右派分子”,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隻不過說了幾句真話而已。
毛澤東接著又搞“大躍進”,搞了一個現代版的“指鹿為馬”--說“水稻可以畝產13萬斤!”奸佞小人們齊聲附和,都說這是真的。
“彭大將軍”彭德懷上萬言書為民陳情,說基層幹部謊報產量,農民交完公糧以後自己卻餓死了。彭德懷說了真話,結果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成為曆次政治運動的打擊對象,直至“文革”中被迫害至死。
從此中國萬馬齊喑,無人敢說真話。到了“文革”,更是黃鍾毀棄,瓦釜雷鳴。在全國人民每天“山呼萬歲”的轟鳴聲中,毛澤東更加飄飄然以至昏昏然,相信他自己說的話“都是絕對真理,一句頂一萬句!”於是諸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知識分子進五七幹校”,“工人階級進駐上次建築”之類昏聵邪謬的治國方針紛紛出籠,終於將國家引到了崩潰的邊緣。
孔聖人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意思是,最初製作陶俑的人,誰說他們“無後”啊?,他們的子孫後代很多啊!毛澤東這個講假話的“始作俑者”,其衣缽傳人,善說假話者至今在中共黨內還數不勝數。中共要升華為現代的民主政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啊!
一個政黨如此,一個人又何嚐不是這樣呢?
我們現代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也常會聽到各種假話,因此需要學會正確處理。對於那些無關大局和並無惡意的假話盡可一笑了之。對於那些事出有因或另有所圖的假話,我們首先應該仔細分析這些假話的源頭以及人們說這些假話的動機。然後我們要認真考慮,從這些本來屬於消極和負麵事物的假話中,是否可以發掘出某種積極的正麵的因素。用以提升我們自身,改進我們的工作,以及推進我們的事業?
從這個意義上說,鄒忌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借鏡的。
---End
還是閣下會揣摩聖意.
建議閣下搞清楚本人的意思再批評比較好!
“指鹿為馬”就是牽來一隻鹿,問:“你們認為這匹馬如何?”然後把敢說“這是鹿”的人殺掉,留下說“這是馬”的人!
“水稻畝產13萬斤!”人人-包括毛澤東自己都知道不可能!但這隻是毛澤東牽來的一隻鹿,說“是假的”的人,毛澤東就判他政治上的死刑,說“是真的”的人,毛澤東就認為是忠於他的人。
不知這樣解釋,閣下懂了沒有?
本人知道原文是“鄒忌諷齊王納諫”,這裏的“諷”是“用比喻的方法勸告”的意思,但很容易被人誤解為“諷刺”,所以本人幹脆譯成“勸”,相信更貼近原意。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是什麽意思?
本人理解,閣下所說“兩千多年來的說法”是指什麽。有人把這句話理解為:“那些製造作陶俑的人,他們難道沒有後代嗎?”,意即這些人的後代會因為“始作俑者”的行為而受到報應!簡單地說,認為說這句“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人是反對“作俑”的!如此理解的人甚至都不知道這話當初是誰說的?當然更不知這句話的本意了。
中國遠古是以真人殉葬的,到孔夫子的時代,有人認為這樣做太殘忍,發明了以陶俑殉葬,但“衛道士”們反對以陶俑殉葬,認為是對死者的不敬,並詛咒這些人會遭報應而“絕後”!
一向主張“仁”的孔夫子當然是支持以陶俑代替真人殉葬的,因此他反駁這些人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意思是:首先製造作陶俑(殉葬)的人,他們沒有後代嗎?(他們的後代很多啊!)”
閣下所說“兩千多年來的說法”就是將“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理解為:“首先製造作陶俑(殉葬)的人,他們沒有後代嗎?他們的後代是要受報應的!”這其實就講不通了,這樣解釋的話,就變成孔夫子反對以陶俑代替真人殉葬了!
另外,這種解釋並無“兩千多年”的曆史,隻是後人的誤解罷了。
另外對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解釋實在是太現代了,和兩千多年來的說法正好相反.不敢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