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昔日在滬中共中央機關尋跡(作者:朱少偉 來源:新民晚報)

(2014-10-29 15:29:06) 下一個
國民黨之被共產黨打敗,原因很多, 不是我在這兒要說的事, 從這篇文章還能看出一個次要的原因, 共產黨據內可以在上海這麽頻繁地活動,居然領導人每天居然可以固定到一處辦事(差不多可以說成是辦公了吧),當時的政府方麵若是不靠叛徒還一點不清楚,雖說共產黨利用的事租界的特殊地位,總不能還感謝帝國主義幫了中國革命的大忙吧,可見國民黨時代社會的鬆弛,不嚴密到了何等地步, 也許老蔣小蔣到台灣也還是沒怎麽明白如何控製社會,說句笑話,如果老蔣那時也有個戶口不準隨便遷移,再發個糧票油票什麽的, 熊老先生等租下房子後給來開會的看文件的吃嘛飯呀。---轉載者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1921年夏至1933年初,中共中央長期駐滬,給申城留下了永恒的紅色記憶。在中共“十八大”召開前夕,筆者追尋光輝史跡,穿過一條條頗有年份的老弄堂,凝視一幢幢飽經風霜的老房子,默默踏訪不少革命舊址和遺址,心靈深處又一次受到震撼……
  
壹 “中央政治局開會的機關,對外是‘福興布莊’”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前夕,中共中央從上海遷往武漢;9月底至10月初,又返回申城。翌年春,原在中共湖北省委工作的熊瑾玎抵滬,擔任中共中央的會計,負責籌措和管理經費;他不久又接受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尋找合適的房屋作為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熊瑾玎的《自傳初稿》記述:“我首先以商人的麵貌出現,去找適當的房子,在四馬路跑馬廳口(今福州路人民廣場口)看有一處房子,正在天蟾舞台後麵,可由一個很肮髒的小巷子出進,全部樓麵三大間,正可供政治局開會辦公之用。”
  當年,上海四馬路(今福州路)的天蟾舞台(曾稱為上海舞台),是“江北大亨”顧竹軒開辦的一座戲院,每天觀眾熙熙攘攘。其隔壁即雲南路447號(今雲南中路171-173號),係坐西朝東的兩層街麵房屋(與天蟾舞台建築聯為一體),三開間門麵,二房東是從事西醫的周生賚,他把樓上的三個房間用於出租,在底層辦起“生黎醫院”,為了求治而進進出出的患者不少。熊瑾玎經反複考察發現,進入“生黎醫院”可直接上樓,其背後那條不引人注目的弄堂也有樓梯可通行,他認為這是個險中求安的好地方,比較適合設立黨的秘密機關。於是,熊瑾玎走進“生黎醫院”,自稱是外地來滬做紗布生意的商人,他經與周生賚商量,順利租下樓上的三個房間。在鞭炮聲中,“福興布莊”正式開張。黨組織鑒於如此重要的秘密機關僅靠“熊老板”一人難以應付,又調湖南籍年輕女黨員朱端綬來做“老板娘”。朱端綬的《自傳》談到:“中央政治局開會的機關,對外是‘福興布莊’。這裏一共三間房,外間辦公,內間是臥房,後房是廚房。我和熊瑾玎對外是夫妻,對內是同誌,晚上各自睡覺。我每天吃好晚飯,做好我應做的工作,就到內房把門拴好,自己看書學習。”熊瑾玎、朱端綬朝夕相處,配合默契,共同開展艱險的秘密工作;由於誌同道合,心心相印,他們在數月後便成為一對真正的革命伉儷。
  中共“六大”後,中共中央各部門逐漸健全,以“福興布莊”名義設立的中央政治局機關成為中樞。由於熊瑾玎、朱端綬的細致謹慎,加上有戲院、醫院掩護人員出入,中央政治局機關在白色恐怖的腥風血雨中曆時三載而安然無恙。其間,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軍委、江蘇省委的領導周恩來、瞿秋白、李立三、鄧小平、項英、彭湃、楊殷、羅登賢、關向應、李維漢、李富春、任弼時、鄧中夏、秦邦憲等常到這裏開會或研究工作。李維漢的《回憶與研究》提及:“那時,開會的同誌從天蟾舞台西側雲南路的一個樓梯上去,就可以直到開會的房間。房間內朝西的窗下有一張小桌子,開會時,小平就在小桌子上記錄。這個機關從建立起一直到1931年1月六屆四中全會,都沒有遭到破壞。後來,大概由於1931年4月顧順章被捕叛變,中央才放棄了這個機關。”
  1931年4月,熊瑾玎、朱端綬退租搬離該處。後來,底層開了商店,樓上成為民居,並擴建“假三層”。1946年,周恩來數次來上海,他很想再到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看看,但因工作忙無暇分身,隻能派司機開車送隨行的熊瑾玎、朱端綬去,並要夫婦倆在此拍幾張照片給他留作紀念。
  
貳 “我們都稱這個地方為中央辦公廳”
  1927年底,鄧小平在滬擔當起中共中央秘書長職責。據黃玠然(當年中共中央機關工作人員)回憶:“那時在上海同孚路柏德裏700號有一個兩樓兩廳的房子,就是中央的一個機關……實際上這個地方負責處理中央機關日常工作,我們都稱這個地方為中央辦公廳。那時恩來同誌和小平同誌每天都來這裏,中央各部門、各單位都來請示工作。凡是中央各部門大的事情,主要的由恩來同誌解決問題。機關的工作、事務工作,那是要小平同誌負責的,兩個人是不可分離的。”
  上海同孚路柏德裏700號(今石門一路336弄9號)係一幢兩樓兩底的石庫門房屋(原建築已不存),當年是中共中央政治局聯絡點,屬於處理中央機關日常事務的地方;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布爾塞維克》的稿件,有時也由黃玠然送到這裏,審定後再通過地下交通員轉給毛澤民(中共中央出版發行部經理)主管的印刷廠印刷。中央政治局常委、組織部部長周恩來幾乎每天都要去“中央辦公廳”,及時聽取匯報和解決問題。鄧小平則常夜以繼日地在此忙碌,積極協助周恩來開展工作。按照“機關家庭化”的隱蔽工作要求,此處也以住家的形式為掩護,彭述之夫婦、黃玠然夫人楊慶蘭、陳賡夫人王根英等,均以房東或房客的身份寓居在裏麵。
  從1928年夏開始,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設在青海路善慶坊(今青海路19弄)21號和小沙渡路遵義裏(今西康路24弄)11號,它們均係石庫門房屋(原建築現已不存)。鄧小平作為中共中央秘書長,對秘書處進行了直接的領導。秘書處下設文書、內交、外交、財務、翻譯五個科,主要工作是刻印、密寫、收發和分送文件,通過秘密交通網與各地黨組織聯絡,收集、管理和匯兌黨的經費,以及同共產國際聯係等。秘書處的任務雖極繁重,但年輕的鄧小平善於統一調度、合理安排,始終保證機關在險惡環境裏正常運轉,直至1929年夏他被派往廣西工作。
  
叁 “黨的領導人經常去那兒閱讀文件”
  1930年春,隨著各地黨組織的發展,中共中央各部門的文件往來不斷增加,其中不少涉及黨的最高機密。4月19日,《中共中央對秘密工作給中央各部委全體工作同誌信》中,規定“不需要的文件,必須隨時送到保管處保存”;至夏秋間,又決定籌建中共中央閱文處(後也稱“中央文庫”),主要保存:中共中央決議、綱領、宣言;黨的代表大會、中央政治局會議記錄;共產國際指示和中共中央提交的報告;對各級黨組織的指示信;紅軍軍事文件;黨內出版物等。中共中央閱文處設於上海戈登路恒吉裏(今江寧路673弄)10號,係一幢兩樓兩底的石庫門房屋,它既是中央的文件、資料庫房和中央領導查閱文件的場所,也是中央政治局一個秘密碰頭地點。1931年春,中共中央閱文處已收集了二十餘箱文件、資料。為保管好這批珍檔,周恩來提出區別不同情況整理和保存文件的意見,並委托瞿秋白起草一個條例。瞿秋白欣然從命,擬定《文件處置辦法》,除了將文件分成四大類(即中央文件、地方文件、蘇區文件、紅軍文件),還對如何分類、整理、編目、保存作出規定,並在最後加上“總注”:“如可能,當然最理想的是每種兩份,一份存閱(備調閱,即歸還),一份入庫,備交將來(我們天下)之黨史委員會。”周恩來在《文件處置辦法》上作了批示:“試辦下,看可否便當。”1932年下半年,陳為人(曾任中共滿洲省委書記)和妻子韓慧英(黨的地下交通員)接受指派,負責守護“中央文庫”,文件的進出都由韓慧英與“張老太爺”單線聯係。陳為人、韓慧英不顧生命危險,精心保護“中央文庫”,並為了躲避敵人的搜查而屢次易址。1936年初秋,黨組織鑒於陳為人因過度勞累患重病,把“中央文庫”交給別的同誌管理;雖曆盡艱難,仍保證了所藏文件、資料絕對安全。建國後,“中央文庫”保存的珍檔(1.5萬餘件)均完好無損地入藏中央檔案館。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筆者隨黨史界前輩訪問昔日在滬從事黨的地下工作的張紀恩。這位革命老人介紹:“中央文庫由中央秘書處文書科兼管。1930年下半年,中央文庫設在上海戈登路,就在現在的江寧路,我在那負責過,工作人員有張越霞、蘇彩、周秀清等。當時,黨的領導人常去那兒閱讀文件。顧順章叛變後,周恩來接到錢壯飛派人從南京送來的緊急情報,迅速安排中央機關轉移,我們也及時把一批文件運到安全的地方……”對後來負責管理“中央文庫”的陳為人,張老充滿敬意:“陳為人夫婦在那樣險惡的環境中,保護好了黨的機密文件,實在不容易!”我問:“當年與韓慧英單線聯係的‘張老太爺’到底是誰?”他想了想回答:“‘張老太爺’是中央秘書處文書科長張唯一的代號。”
  如今,隨著舊區改造工作的推進,中共中央閱文處舊址所在的地塊已實行拆遷,由於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這個重要革命舊址的建築得到了完整保留。
  
肆 “當年中央宣傳部設在虹口安慎坊”
  中共“四大”後,黨領導的工農運動迅速發展,大革命掀起高潮,中共中央宣傳部的任務也更加繁重。
  1925年9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機關搬到上海福生路(今羅浮路)一條弄堂;翌年4月,又遷至北四川路安慎坊(今四川北路1649弄)32號,一幢坐北朝南兩層樓磚木結構裏弄房屋(原建築已不存)。那時,中共中央宣傳部由彭述之、蔡和森、瞿秋白三人負責,彭述之、沈雁冰、鄭超麟等均在此辦公,編輯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向導》和《新青年》叢書。鄭超麟回憶:“我於1924年7月下旬離開莫斯科,經過海參崴,坐船回國。9月下旬到達上海,擔任中央宣傳部秘書兼《向導》周報的編輯。當年中央宣傳部設在虹口安慎坊,一條寬敞的弄堂,設機關的那棟房子也是中央宣傳部主任彭述之的寓所。”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前後,陳獨秀曾寓居於中共中央宣傳部機關亭子間,他在此召開過中央局會議,聽取周恩來、羅亦農、趙世炎等匯報。1927年4月上旬,陳獨秀等離開上海,赴武漢參加中共“五大”,此處停止辦公,後來曾改作中央交通處機關。
  
伍 “中央組織部長的辦公地點”
  1928年夏至1931年春,中共中央組織部機關設於上海北成都路麗雲坊(今成都北路741弄)54號,一幢兩層石庫門房屋(原建築已不存)。那時,中共中央組織部成員黃玠然住前樓,惲代英、餘澤鴻、陳潭秋、何成湘等相繼寓居樓下。當年,周恩來在每天清晨深夜都要到中共中央組織部機關辦公。中共中央組織部任務繁重,在困境中與黨組織失去聯係的同誌都會赴上海找中央,由國外返回的同誌通常也先抵滬向中央報到,這些幹部分配工作後,周恩來盡可能親自找他們談話;各地來向中央報告工作的幹部要求見麵的,他盡可能耐心聽取匯報。毛澤東代表井岡山前委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提出,紅軍中黨代表傷亡太多,希望調派一批可做黨代表的同誌,周恩來閱後即作批示,由中央軍事部和組織部派去三十名工人出身的黨員。
  周恩來常叮囑中共中央組織部同誌:“幹部是革命之本。沒有革命幹部,就沒有革命的事業,就沒有革命的勝利。關心、愛護、教育幹部,就是對革命事業的關心愛護,是取得革命最後勝利的保證。”為此,中共中央組織部曾數次秘密培訓幹部,如1929年9月在上海開納路(今武定西路)的一座四層新樓房裏舉辦幹部訓練班,惲代英、餘澤鴻分別擔任班主任、副班主任,其間周恩來、陳潭秋常前往指導。對提升幹部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圖片說明:曾守護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的熊瑾玎、朱端綬夫婦早年合影
*圖片說明:熊瑾玎、朱端綬在1946年所攝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
*圖片說明:當年的“天蟾舞台”
*圖片說明:原來的中共中央宣傳部機關舊址
*圖片說明: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
*圖片說明:在拆遷中被完整保留的中共中央閱文處舊址
*圖片說明:原來的“中央辦公廳”舊址
*圖片說明:當年瞿秋白起草的《文件處置辦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