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達到每年 15% 的回報 --兩個可操作的小竅門 老周 引子 盛夏,蟬聲陣陣。百老匯大街旁的一座古色古香的大樓裏,一對年輕人正在熱烈討論投資與股票: 斯蒂文:要是我能有 15% 一年的回報,那該有多好啊! 老周: What ? 15% 一年哪裏夠?我要至少 30% 。 斯蒂文: (pause), (long pause...) Wish you good luck! 其時是 1994 年。老周 26 歲,剛來美國第一年, 股齡為零,兩兜空空。老斯 27 歲,土生土長美國人,股齡為 12 年, portfolio 超過 half million. -------------------- This good luck never came to me! 隨著對股市了解的逐步深入,對市場的敬畏之心與日俱增,對回報的要求也漸趨合理。 15% 也慢慢成了我自己的目標。在與市場作鬥爭的漫長歲月裏,我逐漸喜歡上了這一業餘愛好,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投資風格和一套操作係統 ( 詳細已在前文 “ 一個股市跋涉者的操作手冊 ” 中有論述 ) 。令自己自豪的是, 14 年來,綜合年回報超過 15% ,尤其是最近 8 年來,達 17-18% 左右。其中 MO , GS , IBM , 和石油股,居功闕偉。 因為大家在討論 15% 一年回報率的思路 / 方法,我這裏也提出兩個小建議供那些不願 setup database 並用 DCF model 詳細反複運算的朋友們參考。畢竟建立自己的數據庫和模型是費時耗力的 ( 也不一定 work). 1. 耐心等待 panic. 我表現最好的幾隻股票都是這樣買入的,比如 99 年時的 MO , 2001 年 9/11 後的 GS 。買入後,如無大變化,不要輕易賣掉。這需要一些勇氣,但你既不想作研究,又不想化力氣,總得有點 something 吧? 聯係到現在,今年的次貸風暴又是一大機會, 比如 housing stocks - 真是屋漏偏逢隔夜雨啊! 那麽怎麽知道 panicking 呢? 其集中表現為 negative cover stories. 我收集了一下今年 subprime/credit crunch 的 cover story ( 見附頁 ) , 除了 Forbes 和 New York Times 以外的幾乎所有重要的報刊雜誌都刊登了negative的封麵消息。其實 Forbes 和 New York Times 也登了 subprime 的封麵故事或頭版頭條,隻是不是非常 negative, 所以我沒有列入。 2. 留意身邊有潛力的新產品。 關 心周 圍 的人都在 買 什 麽 , 討論 什 麽 。如果有新 產 品,它是否會成 為 生活必需品?是否會走入千家萬 戶 ?是否不容易仿造?其 銷 售渠道是否已建立 ( 比如已在 WalMart, Costco 等 ) ?如果答案都 為 是,你就要 pay attention 了。 舉 個例子,去年有一次在中文學校,大家在 討論 Garmin 的 GPS PND, 這 是我第一次聽 說 民用 GPS, 覺 得挺有前途。回來後趕 緊 去 Costco 化了 $850 買 了一個 Garmin nuvi 350. 一 試 , 發現 非常好用。太座也很高 興 ,因 為 shopping 再也不用擔心迷路了。我 發現 方向感好像是天生的 (就像 藝術細 胞一 樣 ), GPS 可是廣大方向感欠佳的朋友 們 的福音。扯 遠 了,言 歸 正 傳 。當然是否 購買 , 還 得 詳細 研究 Garmin 的 曆 史,它的ROE ( 過 去 5 年分 別 是 27%, 26.4%, 24.4%, 29.7%, and 37.9%) , profit margin ( 過 去 1 年, 3 年, 5 年的平均分 別為 29.0%, 28.8%, 29.6%), D/E ratio (almost no long term debt) ,等等。最 難 能可 貴 的是其discount rate 很高 (I guess 很多人 覺 得PND太 貴 ,不容易流行,嗬嗬)。最 終 在 $42 買 入,如今已近 triple 了。 值 得一提的是 買 入後數月,就 發 生了 James Kim 的悲壯事件 (向真正的男子 漢 , 勇士James 致敬!) 後來我想如果他有 GPS ,就不會迷路了,悲 劇 也就不會 發 生了。 總之,這是兩個可以操作的小竅門。如果運用得當, 15% 的回報也是可能的。
後記。老斯是我這輩子在投資方麵最感激的人,是他將我領入這一奧妙無窮的世界。老斯出身富足人家,其父是 Nixon 訪華後首批去中國東北從事石油生意的 businessmen 之一,曾受到周總理的集體接見。老斯完全可以不工作而靠投資生活,但他選擇了科學作為自己的職業,現為南方某大學終身教授。
附錄: Cover stories about subprime crisis. - 03/12/2007: Barron’s “Wake-up call”, by Andrew Bary
- 03/13/2007: SmartMoney: “Credit Crunch Snares Another Subprime Lender”, by Will Swarts
- 06/20/2007: Wall Street Journal: “Teo Big Funds at BearStearns Face Shutdown”, by Kate Kelly et al.
- 08/07/2007: Wall Street Journal: “How Credit Got So Easy And Why It’s Tightening”, by Greg IP and Jon Hilsenrath
- 08/09/2007: BusiessWeek: “Subprimce Woes Wallop Wall StreetFirms”, by Ben Steverman
- 08/12/2007: San Fransico Chronicle: “Storm Clouds For Builders”, by Robert Holis
- 08/23/2007: Fortune: “Risk returns with a vengeance”, by Shawn Tully
- 08/27/2007: The Seattle Times: “Credit crunch chops price of Home Depot supply unit”
- 08/30/2007: Economist: “Rocky terrain ahead – How much will the credit crunch hurt?”
- Sept. 2007: Chicago Agent: “Handling the credit crunch”, by K. K. Synder
- 09/03/2007: BusinessWeek: “Not So Smart”
- 09/14/2007: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Credit Crunch Likely To Spur Reforms”, by Mark Trumbu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