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台灣你一定要去食養山房(這可不是一句廣告)。”
每每有朋友去台灣,有心人都會反複叮囑:一定要早預定,工作日提前至少一個月,要是節假日,提早三四個月都不為過。還有,提前約好車,千萬別遲到……
囉嗦起來恨不得整一本《食養山房使用手冊》讓隨身帶著。
司馬心裏卻打起了小鼓點:天呐,食養山房千萬別火,一火,林老板又要跑了。
食養山房
你看,食養山房就是這麽個怪地方。沒有菜單,藏在深山裏,需要提前數月預定,可去的人還是絡繹不絕。
別的餐廳人氣高了,老板開心都來不及,可這家的林老板卻避之不及,因為人氣太高,已經接連關了兩家店了。
林老板全名林炳輝,年輕時是個平凡的建築商人。在台北闖蕩沒賺到什麽錢,壓力卻很大,於是跑到山裏想喘口氣。
在山裏,他租下了一個鐵皮屋。也沒認真想過今後的規劃,大概就是“接些工程圖來畫,朋友來時,就泡茶招待他們”。
林炳輝愛茶,更多人叫他林老師,而不是林老板。
一來二去,在朋友的熱心催促下,鐵皮屋成了餐廳。打掃、買菜、烹飪都是他,一人忙進忙出。
前三年,完全沒有營利,他覺得隻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雖然辛苦,但也沒有放棄的念頭。
倒是後來客人一多,讓他忙不迭地關了店,躲進了陽明山裏。
第二家食養山房
但老饕們哪裏肯就這樣罷休,必然是要跟著去的。第二代食客也越來越多,林老板又覺得這個地方不自然、不親近了,成了一個浮躁的消費場所,索性做起了徹底關門的打算。
朋友們急了,連忙勸阻,還替他到處打聽新地方。要樸素、自然,這些要求林炳輝不說,老食客們也知道。
專往僻靜處去,最終找到現在的地方——台北的汐止山穀。
食養山房三個地址,一個比一個荒野,說來有趣,現在背倚的山叫五指山。
說是在台北,可是從市中心開車過去還得數小時。窗外的景象從高樓大廈到茂林綠竹,讓人誤以為是進了桃花源。
幾千平米的山穀裏,隻是零星分布著幾棟建築,藏在翠綠的林間,頗有些隱於野的況味。
到了地方,沿著滿是青苔和蕨類植物的小路往裏走。山道延續了原來的道路格局,不鋪路,不出草,隻是沿著河流勉強建造了一條人行步道。
第三期的食養山房有5、6、7三個茶室,其中7號茶室不對外開放,林炳輝獨占,用來接待朋友。食養山房的入口,需徒步進入。
步行不遠,
就是一個水塘幾叢修竹,
彎彎曲曲的石板小徑連著幾級台階,
盡頭是兩層的小樓。
小樓依水而建,山澗溪流從身旁穿過,
樹木花草環繞四周,
這是6號茶室,多半人去的也就是這間。看到這個鐵皮屋子,初次到訪的人都會感歎一聲,終於到了!
選這個地方好像也說不出什麽理由,就是“一看就很喜歡”。
所以,對於這個新家,林炳輝也沒有特別的規劃,無論空間還是風格,一切以貼近自然為本意。
這裏原本就有一棟70多年的傳統石屋,手工修砌。灰黑色的石頭牆有幾十上百年的曆史,他覺得好看,就順勢在外麵造了一個鐵架子。
原本的石屋牆壁,隻是消了毒,未經其他處理。
原本,鐵皮屋是簇新的,有一日施工,員工忘記了蓋防雨布,鐵皮生了鏽,林炳輝將錯就錯,把鐵皮全做了生鏽處理。
這麽一來,反倒和周圍環境融在了一起。
從原本的房子往外延伸,擴展了露台,又加蓋了二樓,“老居民”的地盤照樣給它們留著,大家擠一擠,熱熱鬧鬧一起生活。
屋子仿佛是與山、樹、溪流一起成長起來的,毫無突兀之感。
掀開細致的竹簾抬頭進去,
狹小的走道,吝嗇的用光,
營造出靜謐的氛圍。
轉角處置一大缸,
插一支大白梅,
野生、自然,兀地擋住去路,
一轉身,卻又豁然開朗,茶室四周都是落地窗,視線沒有遮擋,林炳輝把山色水景全請了進來做客。
一年四季,日月輪替,自然發生什麽變化,裏麵的人就看什麽風景。
露台從半空中借來的地方,
戶外生長的植物爭相湧進來,
裏麵的植物又追著陽光伸出去,
空間的布置,就是在簡單中收容,
簡樸的小矮桌,素色的榻榻米,
紙皮燈籠裏透出暖黃的燈光,
或是斜斜地擺一張鏽鐵茶桌,
整個房間隻有木、鐵、陶和自然。
坐席之間用簾子隔開,
簾子是早已絕版的竹簾,
澄明、通透,沒有一絲累贅,
還向外呼應著山水。
屋內四處皆有植物,
看起來是隨手擺放,
其實都是主人家細心調過的,
林炳輝在屋裏走時,經常會停下來調整屋內擺設。
茶器也看得出心氣、靈性,
它們全出自一位修行人之手,
年輕、端正、心很透明,
所以可以很專注地做手藝,
林炳輝的一個朋友看到那位做茶器的人,差點掉下眼淚來,說很少看到這麽透明而純粹的人。
大膽處放手讓光全部進來,
隱秘處又點起蠟燭,
燃起嫋嫋爐香,光影流轉。
千利休說,
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而已。
讓身體去感受喝茶,
而不是讓環境喧賓奪主。
這就是食養山房強調的茶氣。
很多人看了食養山房,會覺得,有些日式,說一說就提起侘寂(Wabi-Sabi)。
可林炳輝清楚,這和日式其實距離很遠,他說,“哪裏處處認為幹預,和我們中國原理的基本觀念就不一樣。我是盡量把自然精致的地方加以利用而已。”
人一放鬆,自然是“能賴多久賴多久”,一頓飯吃下來5個小時是常有的事。
禪宗語錄裏說“逢茶茶,遇飯飯”(該喝茶就喝茶,該吃飯就吃飯),急什麽呢。
一共10道菜,卻不知道是什麽,每上一道菜都像拆一次禮物,充滿了驚喜。
擺盤也都是下了一番心思,隻看吃的人能不能懂了。
可能是台灣最地道的傳統美食,
宜蘭渣糕、芋泥、山粉圓,
也可能是一大盤日本式刺身,
新鮮的魚蝦海膽鮭魚卵……
或者意大利、法國的什麽,
沒有什麽定式。
這一盆就覺得值回票價!
其中最有人氣當屬蓮花燉,
一碗熱騰騰的土雞湯上桌,
輕巧地放上一朵蓮花,
它就會在碗裏慢慢綻放。
Qqq
每兩三道菜,就會送上一杯水果醋或是桑葚酒,清一清味蕾,以迎接下一道菜。
菜單過段時間就會不一樣,跟著季節變或者隨著心境換。
你要是問哪個菜比較好吃,那恐怕就枉費了林炳輝一番苦心了,他眼裏,整個宴席就像是一首樂曲,每一道菜都是一個樂器,配合起來才是完整的體驗。
在食養山房,總是有一種錯覺,覺得外麵在下雨,抑或是剛剛雨後初霽,空氣都是溫潤的。
林炳輝會告訴你,這個地方,若是要去,最好是在夏季,而且是晚餐。
晚餐吃完,待到出門時,山巒寂靜,月色如水,輕柔的晚風輕輕拂過,草叢裏有輕微蟲鳴,大群大群的螢火蟲從草叢中飛舞而出,順著河穀飛滿整個空間。
食養山房搬了三個地方,想盡方法地躲開人群,可食客、茶客還是多得排不過來。
因為無論生活在何方,人總需要有地方能夠休息和祈禱,需要能回歸自然,需要放鬆心緒。食養山房就是這樣的地方。
安安靜靜地生活,
按照自己的腳步,
可以接受外界的聲音,
但是不被幹擾,
最難的是把自己放在恰當的位置。
匠人投稿請加小譜微信:tufang45
↓↓↓猛戳 回顧曆史文章
上次回台灣尋覓美食居然沒有聽說這個去處,下次先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