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群(圈)裏的論戰真可謂風雲翻滾、波瀾不斷,徐州鐵鏈母親綁架案的“研討”未了,俄烏戰火又從遠方蔓延至無所不在的微信群(圈),再加上這兩年從未消停過的主題——疫情,令人打開微信,儼然像走進了百家爭鳴的政事、國事、軍事論壇,看著在這個論壇裏每天輪番滾動著的疫情、戰爭、還有陽光下令人發怵的黑暗,不禁讓人心生疑問:這世界還有美好嗎?
我的大學班微信群——一個結緣於青春的友愛大家庭,這些天也無不例外地被遠方的戰火熏染了一股淡淡的火藥味。一位山東籍同學(阿東)為了緩和氣氛,講述了一個發生在當年新生入學那天、至今依然溫暖著他的故事,這個故事雖然與當下的熱議毫無關聯,卻暫時扭轉了群內的畫風,同時也點燃了我寫下這篇文字的靈感火花。
一桶熱水
當年,第一次出門的阿東同學經過幾個日夜的舟車勞頓,終於從遙遠的北國抵達南方的廣州,並走進了大學校園。一路顛簸已疲憊不堪,還發著高燒的他,被接待新生的同係師長安頓好宿舍後,就讓他到洗澡間先洗個澡。雖說初秋的廣州天氣還很炎熱,但從自來水管出來的水淋到還不習慣這樣洗澡的北方阿東身上,還是真令他頓感“寒徹心骨”,結果,他澡也不洗了,趕緊出來。師長見他如此神速,詢問得知原因後,給阿東投去一絲理解的笑意,並說了聲“等著哦”,然後就默默地提走阿東的水桶,去食堂熱水房為他買回一桶熱氣騰騰的水。這桶“雪中送炭”般的熱水,令當時第一次遠離親人、獨處異鄉,並處於極度虛弱狀態的阿東一度嗓堵、幾乎淚奔。雖然這不過是一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熱水,但它卻一直恒溫在阿東的心底,並溫暖著他的生命。
給我們講述這件“陳年舊事”時,動情的阿東還在群內詢問有哪位同學可以聯係到當年的那位師長,他希望能加他微信並親口再道聲幾十年後的“謝謝!”。然而,那位與我們並沒有太多交集的師長,我們都難以得知他如今身在何方了。其實,這又何妨?“雪中送炭”令受助者刻骨銘心,但對於援助者也許不過是舉手之勞並早已忘卻於歲月長河了。把這份感動深藏記憶、溫暖餘生,這不也挺美好嗎?
一碗炒飯
阿東的故事,不經意間也打開了我塵封的記憶盒子,那個珍藏其中的“雪中送炭”故事,又在腦海裏栩栩如生起來,那是一碗炒飯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我先生出國後的第一個春節,我獨自帶著兩歲多的兒子到居於廣州遠郊小城的大姑(先生的姐姐)家小聚。晚餐時親朋滿座,熱鬧喧囂,可年幼的兒子不是玩就是鬧,總不肯好好吃飯。到了晚上,人們都回到各自的房間休息了,我也把兒子哄上床準備睡覺。不知是不習慣陌生的床,還是晚餐沒吃飯還餓著,兒子一反常態,在床上扭捏胡鬧,就是不肯乖乖睡覺。就寢於這棟幾層民宅三樓的一個房間,看著房門外黑乎寂靜的一片,無助又沒轍的我,正在為這個漫長之夜如何度過而發愁之際,突然,房間門被推開,大姑的婆婆(我們稱之為“阿婆”吧)手拿一碗熱乎乎的雞蛋炒飯走了進來,並說道:“晚餐時我看到琨琨沒怎麽吃飯,知道他會餓的,我就炒了一碗飯,你喂他吃了吧,吃完好睡覺。”頓時,我不僅被阿婆的細心、慈愛感動了一番,還大有找到“救星”的感覺!這碗普通的炒飯,不僅慰藉了兒子饑餓的胃,還安撫了一位年輕母親無助的心,更帶給我們母子倆一個安枕的夜晚。
這碗“雪中送炭”的炒飯,雖然我還沒嚐上一口,但卻一直被銘刻心底並伴我浪跡天涯。這碗質樸無華的炒飯,雖然早已在兒子的記憶裏消失,或者根本就沒停留過,但我把這碗炒飯的故事告訴了他,隻為讓他知道:在他的生命裏,曾經有過那麽一碗令他在黑夜裏狼吞虎咽的炒飯;在遠方的故鄉,還有一位淳樸、勤勞又慈愛的阿婆!
相比於阿東苦苦尋覓送他一桶熱水的師長,我還是很幸運的。因為阿婆一直都在,每次回國我都有機會探訪那個小城,並見上阿婆一麵,盡一份綿綿的謝意。兒子長大後,也隨我去見過阿婆,當阿婆見到已長成小夥子的兒子,那份從心底流到眼角的笑意,寫滿了長輩的慈愛和溫暖,也深深打動了我們。在此,讓我遙祝阿婆保重身體,健康長壽!
寫到這裏,我不禁想起不久前剛剛翻篇、一度成為微信“網紅”的日子“2022.2.22”。這一長串的“2”,其實不過是無數平常日子裏的一天罷了,隻因這串數字組合的難得一遇,而成為波瀾不驚的日子裏泛起漣漪的一天;也因“2”的諧音與“愛”相似,而被譽為“最多愛的一天”。
然而,這天真的很“有愛”嗎?雖然,我並不反對生活需要儀式感,但生活裏的“愛”,並非那些在微信滿天飛的“2022.2.22”圖片,也不是“5.20”的那句“我愛你”,更不是“2.14”裏例行公事買回來的那束玫瑰花,而是潤物細無聲的默默付出和關愛。
生活裏的每一瞬間,都如浮雲般稍縱即逝,因而,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都值得我們以特別的心去善待,珍惜;
世上能讓人刻骨銘心的永遠不是錦上添花的奢侈,而是雪中送炭的無華,正如那些溫暖了歲月的一桶熱水,一碗炒飯……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