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的功德
(2010-02-05 02:22:15)
下一個
布施的功德
釋尊在祗園精舍向僧眾講述布施的功德:
“如果附近發生火災,聰明人會想到風向、水源等事,預測危險的程度,馬上搬出家財器具到安全地區。縱使房屋被燒得精光,也還有財產留下來。接著,能毫無困難地恢複家庭生計。
“布施的狀況也是如此。凡是明白人生無常的人,在無常之風吹來以前,就已經自動地布施行善。所以,自然會得到福德之報,其樂無窮,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反之,愚笨的人一聽說要起火,隻會傍徨焦慮,擔心火勢接近房子,猶豫之間,火勢被強風一吹,燒燃著房屋,財產也被一燒而光,結果全家陷入饑寒交迫中,叫苦連天。
“那些吝嗇鬼不懂布施的真實意義,忽視人生的無常。他不曉得財富也是無常,所以拚命蓄積財產,苦心積慮不讓人知道,費盡心機不讓人搶走。待他一命嗚呼,平生積蓄也四分五散了,與那些痛惜房屋和財產被燒的傻瓜,沒有什麽區別。
“舍不得布施,當然得不到福報了。凡是喜愛布施的人,會深受人們的愛顧與尊敬,名揚四海,信譽卓著。這些人死後,不論出生天界,或投生做人,都能得到富貴、歡樂的果報。”
布袋和尚
五代後梁開平年間(九○七~九一一年),四明奉化(浙江省)突然來了一位行為怪誕的和尚,皺著額頭,腆著大腹,身背一條大口袋,逢人便乞,見物便討,討來的東西隨手便放入口袋之中。說也奇怪,那口袋似乎有了魔法,無論放進多少東西總是不滿。他是誰?從哪裏來的?大家誰也不知道,總之他身上有一種神秘的東西。好在奉化民風淳樸,人們見他生活窘迫,隻要他乞討,能給便給了。這樣,那位奇怪的和尚便在奉化住了下來。因為不知姓名,又見他一條布袋終日不離身,人們便稱他為「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雖然奇怪,卻也有許多好處∶一是他為人隨和,乞討的時候也不過分,一般總是隻要一文錢。二是他能預言人事,而且凶吉皆有效驗,所以每天找他來占卦算命的人極多;布袋和尚也不怕麻煩,隻要有人來,必定給來人占上一卦。三是他與孩子們很合得來,在他身後經常跟著一大群孩子,與他一起嬉鬧。
在孩子們的眼中,什麽都是有趣的。有一天,他們突然使起壞來,追著布袋和尚滿街亂跑。他們是想看看布袋和尚的布袋中到底有什麽寶貝。布袋和尚被追得沒辦法,隻好在大街上把東西倒了出來。哪裏是什麽寶貝,不過是缽孟木鞋、魚肉飯菜、瓦礫石塊而已。孩子們大失所望,布袋和尚的興趣卻來了。他把倒在地上的東西一件一件地撿起,口中不停地念道∶「這是什麽?噢,是飯缽。」「這是什麽?噢,是孟盆。」「這是什麽?噢,是瓦片。」「這是什麽?噢,是磚頭。」如此等等,直到他把地上的東西撿完了,口中的話才念叨完畢。最後,不知從哪兒弄來一塊糞便,用紙包著說∶「啊呀,這不是彌勒內院裏的東西嗎?怎麽跑出來了?」說罷也隨手放入布袋之中。這下可把孩子們嚇跑了。
有一次,布袋和尚在道上呆呆站著。正好有一僧人路過,僧人問∶「你站在這兒幹什麽?」布袋和尚說∶「我在等個人。」僧人說∶「等人?是等我吧,我已經來了。」布袋和尚便伸手入懷,摸出一個橘子遞過去。那僧人一看有橘子吃,急忙伸手去接。可布袋和尚卻把手縮了回去,說∶「噢,你不是那個人。」
又一次,一位僧人想看看這位布袋和尚有何修為,問道∶「什麽是佛祖西來意?」布袋和尚放下口袋,叉手站在那兒,一句話也沒說。僧人又問∶「隻這樣,沒別的了嗎?」布袋和尚又布袋上肩,拔腿便走。那僧人看對方是個瘋和尚,也就起身離去了。哪知剛走幾步,卻覺背上有人撫摸。僧人回頭一看,正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伸手對他說∶「給我一枚錢吧!」
布袋和尚到底是誰?此事隻有奉化蔣摩訶知道。蔣摩訶特別敬信佛法,對僧人尊敬至極。在別人看來,布袋和尚雖然怪誕,但蔣摩訶卻發現,與他交往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所以,蔣摩訶便成了布袋和尚的朋友,常隨布袋和尚一起遊玩。
時候長了,他知道布袋和尚本來叫契此,曾到過閩中一帶。在閩中,有位陳居士對布袋和尚供奉得很周到。陳居士曾問他年紀多大,他回答說∶「我的布袋與虛空同年。」原來,布袋和尚不想在閩中呆了,便來到了奉化。本來,蔣摩訶知道的也就是這些,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布袋和尚的重大秘密。那天,他與布袋和尚一起到河中洗澡,突然發現布袋和尚的背上有個洞眼。蔣摩訶一下便想起佛像背後的洞眼來,他指著布袋和尚說∶「你是佛。」布袋和尚忙叫小聲,告訴蔣摩訶說∶「千萬不要讓別人知道。」自此之後,蔣摩訶便跟著布袋和尚念《摩訶般若波羅密經》,也不敢把布袋和尚是佛的情況宣揚出去。
到貞明二年(九一六年),布袋和尚於嶽林寺東廊盤之上坐化了,死前留偈說∶「彌勒真彌勒,合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將他葬在封山。據說,當他入葬之後,仍有人在道上見過他。他對人說∶「我不小心把鞋帶來了,得趕緊還回去。」說完就走了。那人回到家中,方知布袋和尚已經去世,便把自己在路上見過布袋和尚的事說了。大家不信,跑到山上挖開布袋和尚的墳一看,果然隻剩下一雙鞋,人已不見了。
布施的功德利益
1.一個人如果沒有布施之功德,就會時常遭貧窮困乏之苦。大多數慳吝之人,都會墮入餓鬼道,縱得投生為人,也會貧賤苦惱。
2.如《聖攝論》中雲:「吝嗇之人墮餓鬼,縱得為人亦貧困。」
3.《淨戒阿笈摩》中亦雲:「彼吝嗇人守財奴,不行些微之布施,終墮餓鬼惡趣道,大肚凸起如鼓然。」
4.《聖攝論》雲:「菩薩行布施,永斷惡鬼趣,永離諸貧窮,能斷諸煩惱,享無邊受用,終能成佛道。」
5.一個人如果不行布施,他是決不能作利他之事業的,因此也就決定不能成佛了。相反的,如果能行布施,則生生世世可以永斷惡鬼趣,永離諸貧窮,能斷諸煩惱,享用不盡,受諸快樂。
6.《龍樹誡王頌》雲:「如法行布施,能淨除諸障,對治方便中,以布施最勝。」
7.《入中論》雲:「眾生皆願得欲樂,若乏資財樂甚難,資財由布施而來,故佛先說布施德。」若能行布施,堪作利他之行,以布施之方便而攝受眾生,乃能進而置彼等於佛道也。
8.布施能紓解正在受苦之眾生,使其成熟向道。多行布施之人,容易成就無上覺道。《菩薩藏論》雲:「若能行布施,菩提不難得。」《聖寶鬘經》雲:「布施者,菩薩之覺位也。」
9.布施的體性是以不貪著的心,將財物或所有廣為施捨。
10.布施的種類可分三:財物施或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和無畏施大都著眼在使受者現世得到安樂,法施則主要是使受者於未來一切世皆得安樂。
11.在家菩薩應以內外之所有用為布施。如《莊嚴經論》雲:「菩薩之身及資財,無有不施他人者。」
12.若是出家菩薩則一切皆可施捨,但三衣除外。比丘之三種法衣是不可用來布施的。
13.《入菩薩行論》雲:「除彼三衣外,一切皆可施。」這是因為施捨三衣,就反而會損害他人的緣故。
14.財施:又可分為不清淨財施和清淨財施兩種。前者應當捨棄,後者則應勤修。
15.不清淨財施又可分為四種:
一、心不清淨施:是指因邪心和下劣心之鼓動而行施捨。
(1)邪心之施捨是指為了損害他人而行布施,或是為了沽名釣譽而行布施,或是為了與別人競爭而行布施。
(2)下劣心的布施是說為了來世不會貧窮,或是為了得人天之受用福報而行布施,(這種意樂完全是功利主義的)所以是下劣心的布施,菩薩不應為之。
二、不施不淨之物者:《寶鬘論》雲:「菩薩不應布施毒藥,熾火,武器等對受者的構成傷害之物,或乞者為傷害別人而索求之物。」
(1)菩薩不應施捨弓箭或武器等,隻要是會構成傷害或造成苦痛之物,就不應施與。
(2)如果有極富的資產而隻是布施些微之數,也非菩薩所應為。
(3)為了斂財而布施也是不應該的。
三、對不淨之受者,善薩不應布施。例如:
(1)如果是邪魔的眷屬,為了損害天道而前來向菩薩索身,菩薩不施與身體或支分。
(2)魔鬼所加持的眾生,瘋子及神經錯亂的人,菩薩不應施身。因為對這些人,行身施毫無益處,其精神亦不能自主。
四、菩薩應避免不清淨之布施態度。
(1)在心不歡喜時、瞋怒時及失念錯亂之時,皆不宜行布施。
(2)對壞人作布施時,不應作輕侮狀或不尊敬的態度。
(3)對來乞者嘲笑、恐嚇或威脅,皆非菩薩布施時所應持之態度。
16.清淨之受施者有四種:
一、功德殊勝之受施者——此指上師(善知識),三寶等而言。
二、蒙恩深重之受施者——此指父母等於我有恩者。
三、正受痛苦之受施者——指病人或無依無怙等深可憐憫之人。
四、於我作損害之受施者——此指自己之仇敵等。
17.布施之態度可由兩方麵來說:一是具有完美的意樂去行布施,二是具有完善的條件去行布施。
18.具有完美的意樂行布施:是指具足大悲心,為了利益眾生成就菩提而去行布施。
19.具有完善條件行布施:是指菩薩行布施時,應具足信心、恭敬,在適當的時候、在不損害其他眾生的情況下,自己親手去行布施。
20.布施的時候應該一直都心生歡喜。這是說在未行布施以前,就心生歡喜;在正行布施之時,心中十分清淨;在布施以後,心中不生一毫後悔之念。
21.以誠摯和尊重對方的心去行布施,這是恭敬的去布施。
22.自己親手去施與是說,不要假他人之手,而是自己去親手付與。
23.行此布施之時,不要傷及自己的眷屬及所有,這是不損害別人行布施。因為,即使財物是屬於自己的,但如果施捨之時,眷屬們會痛哭流涕,那就不宜布施。
24.無畏施:是說佑護眾生,使其從畏懼中得到解脫。例如於獅、虎、君王、盜賊、洪水等畏懼中,為之作依作救。
25.法施:可分為四點來說:
一、法施之對象,二、法施之意樂,
三、法施之內容,四、法施之方便。
26.法施之物件(對象):是指受法者必須對佛法和說法者,尊重恭敬,對求法熱誠和喜愛。
27.法施之意樂:是指說法者須斷除不清淨之動機和具足善良之意樂。
(1)斷除不清淨之動機,是指不應該為了名聞利養而說法;
(2)依靠善良之意樂而說法是說發起大悲心,而為人說法。
28.法施之內容:是說應該依照經典所示,無錯謬地去說法。
29.法施之方便:如果有人來求法,不可以立即就為對方說法。《月燈經》雲:「法施應如是,若人來求法,初不為廣說,亦不立即說,問善觀妙機,若確屬法器,不請亦說之。」
30.如何增長布施之功德?《菩薩藏論》雲:「舍利子!菩薩若知善巧方便,縱施捨少物亦獲放大(指:功德)。智力而增長布施功德故、以慧力而廣大布施功德故、以迴向力而倍增無量布施功德故。」
(1)以「智力」增長布施功德者:應當具足三輪清淨之見,知布施人如幻化,知布施物如幻化,知受施者如幻化。
(2)以「慧力」而廣大布施功德者:無論在作任何布施之前,先要思想:「這是為了使一切有情皆成佛道的緣故而行此布施的。」
(3)以「迴向力」而倍增無量功德者:瞭解此布施是為了使一切眾生皆獲無上菩提的緣故,如是迴向則能成就無量功德。
31.《菩薩地論》雲:「不要隻是為了獲得善報而行布施,一切的布施功德都應該迴向於無上圓滿菩提之達成。」迴向不僅能倍增功德,且能使功德成為無盡。
32.在布施的時候,麵對布施物心無貪著;施畢以後,也不因此而期望來生的果報。抱著這樣的態度去行布施,其功德自然放大倍增。
33.《聖般若集頌》雲:「菩薩行布施,永絕餓鬼道、貧窮及煩惱,一切皆永離,獲無邊財寶,除眾生疾苦。由行布施故,成熟眾有情。」
34.《菩薩地論》雲:「由施食物故,得大力之身;由施衣裳故,容彩得煥發;由施車乘故,獲堅固快樂;由施燈燭故,得眼極瑩徹。」
35.若菩薩行無畏施,則不為魔難及中斷障所擾。若菩薩行法施,則速能親見諸佛,常侍佛側,一切眾願皆能速即圓滿。
36.使布施清淨之法:
(1)在布施時若能知其性空,則布施之功德就不會成為輪迴之因。
(2)若能以悲心而行布施,則不會成為墮入小乘之因。
(3)不離空和悲的布施,能成為無住涅槃之親因,而成就布施清淨。
37.行布施時須生起悲心,因為菩薩行布施是為了要解除眾生眼前和究竟的痛苦而為的,因為有此「不忍」之悲心才行布施的。
38.布施之果報有究竟和目前的果報兩種。究竟的果報指圓滿無上菩提之果位。眼前的果報者:如果施捨財物,縱然自己不要資財,資財也會自然而來的。因為布施的緣故,就可以攝受眾生,令他們趨入殊勝的法行。
真布施才有真功德
好殊勝哦!人家竟然捐了那麽多來蓋廟,我一定要捐得比她多,功德比她大。
今天這麽殊盛的日子,一定要燒頭香哦。這麽多大法師,一定要挨著師父們坐,才能得到加持啊。
這位師父好厲害,懂得好多又能言善道,聽得大家如癡如醉的,我一定要做大法師,懂得要比他還多,度的人要比他更多,得到更多的尊敬。
你每天學佛也是這樣學的嗎?你在興奮什麽呢?你在比較什麽呢?布施、供養確實是功德無量無邊,但真正的修行是這樣子的嗎?你是為了得到更多功德而布施、供養的嗎?在一邊作功德當中,是不是另一邊在大量的減損功德呢?你布施的錢再多,能夠比南北朝時代梁武帝多嗎?他當時大力建寺、齋僧、推展佛教,使佛教在當時盛極一時。他認為自己以一國之君,大量的在作布施,而且自己率先勤修佛法,並將佛教普傳到全國各地,功德應該很大。但徹悟如來心印的禪宗大成就者達摩祖師一口咬定:無功德!這下子真是給一天到晚在追求功德的梁武帝一記重重的當頭棒喝了。
花那麽多錢、作那麽多佛事,怎麽竟然連一點功德都沒有?那怎麽樣才是“真布施”呢?有沒有“真功德”並不是由花錢多少、作佛事多寡等事相上來評斷的。重點就在於一個“發心”!梁武帝雖然作了很多佛事,但卻經常計較、在意著自己所作的功德多少,就是因為著於這樣的一個“功德相”,而著相布施與著相修行,因此都不是真功德與真修行了。
所以,當你在布施蓋寺廟、齋僧或讚助法會等時,如果你是因為如此讚助有大功德而來發心布施的話,那麽您不管花再多的錢,都會被你的“著功德相”布施所抵消,故非“真功德”。甚至於,如果你是因為不想捐得比別人少,在“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麵”的偏差心態作祟之下,而想布施得比別人多,想要把別人比下去時,那你真正布施的功德不僅很小,而且由於你想把別人比下去,好勝、爭功德的錯誤心理,還可能使自己將來墮入阿修羅界呢!
當你學佛之後,一心想變得比別人聰明、有智慧,懂得比別人多,辯論時能辯贏別人,乃至於因為你有在學佛、吃素、持戒或者修持無上密法等,便產生大我慢之心,有意、無意的看不起別人,好像別人是次等人種,而自己特別優秀一樣。如此學佛修行,也不是“真修行”,而是在功德中摻毒,為自己將來種下墮入阿修羅界的因種。
如果你打坐、修行當中,身心產生了一此異於常態的變化,心裏就興奮無比;或者每拉一個人信佛、求道,每幫助一個人一些忙,心裏就興奮、欣喜一次;也或者當你一提到你的師父、宗派或修法時,你就會整個人興奮起來,滔滔不絕、無法自己的停不下來,這時候,你就應該當下警覺到這種興奮莫名的背後,是不是夾雜著源源不斷的貪毒在滋長著?也就是說,當你每興奮一次,就“中毒”一次。因此,不管你修行得有多精進,也不管你修行的境界有多殊勝,你都是在修行累積功德中摻毒,故亦非“真修行”。
那麽,到底應該怎樣作才是“真功德”與“真修行”呢?我們先看看佛陀在《像法決疑經》中所告訴我們一些依循的準則吧!
佛陀說,他老人家入滅之後一千年,眾生開始進入像法時期,從這時期以後的眾生就都很可憐了。為什麽呢?因為一切眾生雖然勤苦修行,但不懂如來正理,因此所作甚多卻獲報甚少。許多人雖然也是在作各種善事,但卻大多是求名、求利,不然就是要勝過他人(種“修羅”因),因此不是真心想要修行求解脫出三界。
像法時期以後,不管出家眾或在家眾競相到處建寺蓋廟,因此寺廟、佛像處處都有,不僅山林曠野或城中馬路上有,就連巷子旁、髒臭穢惡之處也都有寺廟、佛像的蹤影。寺廟雖多,有很多卻任其老舊頹廢無人管理。這時候大家雖花錢蓋廟、供養三寶,但對三寶卻不生敬重。也就是說,大家雖然花了很多錢在蓋廟、齋僧,但卻著於功德相,求名、求利、求勝他,貪念布施之功德大小。
佛陀又告誡我們,與其蓋了一大堆的新廟,又任其毀壞不管,獲罪無量,倒不如將一些老舊而破落毀壞的塔廟、佛像與經典,重新加以整治、修補,反而功德更大,其福甚多。這一點告誡,對已處末法時代的我們,真是一針見血,實在是值得我們深自警惕的啊!
此外,也有眾生看到別人布施作功德,為了名聲、為了麵子,就是傾家蕩產也要花大錢來布施,但是當他看到一些貧窮孤苦的人,卻對他們百般刁難與嗬罵,還把人家趕走,連一分錢都不給。佛陀說這種布施的人,叫做“顛倒作善”、“癡狂修福”,是“不正修福”,這樣的人是非常可憐的,因為他們花費了大筆錢財,卻獲福甚少。佛陀進一步的說,如果有人以無量之身供養十方佛菩薩及聲聞聖眾,不如有人布施畜生一口之食,後者的功德比前者大了百千萬倍以上。佛陀更明白指出“布施”的真義,他在許多經典裏麵說到的布施,主要是希望出家、在家人能修慈悲心,以布施貧窮孤老乃至餓狗。但是很多弟子卻不解佛意,而專施“敬田”——佛法僧三寶,不施“悲田”——貧窮孤老乃至動物。在這兩種福田當中,以布施悲田功德最大。
雖然從外觀上看起來,布施的表相都隻是把錢拿出來,但隨著你發心不一樣,其結果也是截然不同的。當你又要布施蓋廟、齋僧、讚助法會、打齋時,應該檢查一下自己的心裏,有沒有過多的興奮?有沒有要把別人比下去的心?是不是因為別人說這樣作功德很大,所以你才肯掏出錢來布施?還是說,你是真心出於虔誠與恭敬,希望因為你的發心,使更多人得到佛法的幫助與利益而得到解脫!在精進學佛之餘,是不是也應該常常讓自己好好冷靜下來,放鬆身心,仔細看看自己背後推動你修行的那股動力,到底是貪與慢,還是一心求解脫痛苦無明以及一心為利益天下蒼生的所謂“智慧”與“慈悲”?因為隻有悲與智雙運,才有可能讓你真正超脫三界之苦,究竟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