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炮孔從洲和電子對抗的故事(ZT)

(2010-03-03 11:43:54) 下一個



摘自《毛澤東和親家孔從洲》

  一定要研製出自己的東西來   毛澤東同孔從洲的交往,在我國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幾乎陷於停頓。形勢稍好後,毛澤東急於了解部隊的情況,同時,也惦記著這位久違了的親家,於是,便再一次約他進中南海敘談。其時,孔從洲已調南京炮兵工程學院任院長。

  1962年2月5日,旭日當空,春花意盛。孔從洲驅車中南海。毛主席在南海岸邊的遊泳池旁接見了他。孔從洲見到主席後趕緊致以軍禮,毛澤東也快步向前緊緊握住孔從洲的手笑著說:上次見麵已經很久了,早想見你,一直沒有時間,今天隨便談談。孔從洲也說:我很想見主席,但你很忙,我不便占用你的時間。主席說:今天不是有時間了嗎!說完,倆人都會心地笑了。

  這次交談涉及到家庭、子女、教育以及部隊建設的各種問題。毛主席以他淵博的知識,精辟的論斷,幽默的語言,評古論今,剴切陳辭。交談中,當提及炮兵工程學院的辦校宗旨時,毛主席說:我看應當是培養具有現代化知識的炮兵科技人才。這一點很重要。因為科學技術天天在進步。我們祖先使用的十八般兵器中,刀矛之類屬於進攻性武器,弓箭是戈矛的發展。由於射擊誤差大,於是又有了弩機,經諸葛亮改進,一次可連發十支箭,準確性提高了。他征孟獲時使用了這個先進武器。可是孟獲也有辦法,他的三千藤甲軍就使諸葛武侯的弩機失去了作用。諸葛亮經過調查研究,發現藤甲是用油浸過的,於是一把火把藤甲軍給燒了。後來又有人製成了拋石機,依靠機械的力量,可以把十幾斤重的石頭拋出五十步以外,成為古代攻打城池和野戰的重要武器。這些都是冷兵器,隻有在火藥發明後,才出現了曆史性的變化。

  說到這裏,毛澤東深深地吸了一口煙,繼續說:我們的祖宗發明了火藥,可是後來落後了。在南宋時有一個叫陳規的,他把火藥裝在一個竹管內,裝上彈丸,點著火藥,噴出火焰燒傷敵人。這是管形火箭的鼻祖。因為竹子容易被火藥燒毀,後來有人改用金屬製作,就是火銃,是世界上最早的火槍。十三世紀,火藥傳到阿拉伯國家,十四世紀又傳到歐洲,十五世紀歐洲人製成了滑膛炮,笨得很呐!主席邊用手比劃著,邊笑著說:要用三十五匹馬才能拉得動它。到了十七世紀,牛頓和歐勒研究了炮彈的飛行,空氣的阻力,製成了線膛炮。十八世紀,德國開始使用後裝火炮,從此,線膛炮正式代替了滑膛炮。一九○七年,法國製成世界上第一門155毫米半自動式炮閂的加農炮,從那時起,火炮就日新月異地發展了。現在出現了核導彈,將來還會有更新的武器。

  毛澤東幾乎一口氣講完了火炮的發展史,心情顯得有些激動,眸子裏流溢著智慧之光。

  稍事停頓後,他又深情地望著孔從洲說:解放戰爭時期,我們靠繳獲國民黨的火炮裝備自己。全國解放後,我們靠買蘇聯的。現在你們怎麽解決這個問題?孔從洲答:現在是仿製。總仿製行嗎?顯然,主席對於仿製是不太讚成的。不,我們已開始根據作戰對象和我國地形、交通、氣候等條件,在研製我們自己的火炮了。對於孔從洲的回答,毛主席微笑著點點頭說:這就對了。我們是一個大國,必須強調自力更生。外國好的東西,要實行\'拿來主義\',但不是拿來就算了,而是要在他們的基礎上,研製出自己的東西來。   作為軍事家的毛澤東,不僅關注部隊武器裝備的發展,更注重科技人才的培養。他問孔從洲:學院的師資力量怎麽樣?孔從洲回答後,毛澤東接著說:要重視知識分子。我過去說過,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我們黨一貫重視知識,重視人才……要特別關心他們政治上的進步,尊重他們的意見,做他們的知心朋友;住的環境要舒適一點,生活待遇要比較好一點,給他們創造研究學問的條件。說完,毛澤東隨手拿起火柴,點燃早已拿在手上的煙,然後又問孔從洲:教員的工作、學習時間有保證嗎?資料和器材能滿足嗎?有無圖書館?教員講課用什麽方法?學生從哪裏來?燈光好不好?近視眼多嗎?身體健康狀況怎樣?實驗室夠用嗎?對於毛澤東的頻頻發問,孔從洲都一一作答。主席聽後強調說:學生要有實習的時間,到部隊和工廠去實習,這就叫理論聯係實際。對學生的考試不宜過多,如果使學生的腦子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學習質量就不會高。學院要搞科研,教學和科研是相輔相成的。要運用科研成果充實教材,豐富授課內容,提高教學質量,要把教學、科研和使用結合起來。當校長的要把眼光放遠一點。毛澤東親切而充滿智慧的談話,不時觸動著孔從洲的心弦,使他銘感肺腑,終生難忘。

  必須找出對付幹擾雷達的辦法  在探討部隊武器裝備的發展時,話題自然離不開現代軍事科學。一次,當毛澤東聽到關於我軍炮兵雷達、指揮儀的情況時,表現特別關心。他懇切地告誡孔從洲:人無眼不行,火炮沒有鏡子也不行。望遠鏡、瞄準鏡受地形地物的限製看不遠。雷達可以補救,它是全天候的。孔從洲插話。主席擺了擺手說:不能把雷達說成萬能的,有矛就有盾,比如人家幹擾怎麽辦?前幾年我就告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要防幹擾,不知道他們辦了沒有?對雷達的幹擾必須找出對付的辦法。對毛澤東耳提麵命的教誨,孔從洲銘記在心,並當即表示:這一任務,我一定完成。可是,孔從洲萬萬沒有想到,完成這一任務,需要走過多少曲折的道路,衝破多麽巨大的阻力,恰如一位詩人所雲:海蘭蘭,天高地也寬;路漫漫,英雄闖九關。   孔從洲受領任務後,由於工作條件的限製,一直拖到1965年他調任軍委炮兵副司令員兼炮兵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時才得以進行。這一年,我國政府應越南政府的請求,開始派遣部分高射炮兵部隊赴越參加防空作戰。孔從洲抓住這個機會進行調查研究。兩年後,有關部門在京召開入越作戰高炮部隊代表會議。會上,代表們除了介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外,還提出了由於我軍電子裝備性能落後,致使人員和掩護目標遭到不應有損失的慘痛教訓。針對會議中提出的問題,毛澤東再一次指示:一定要把雷達、指揮儀、光學儀器狠狠抓一下;要減輕重量,提高質量;要能抗幹擾的。不幸的是,正當大家積極落實會議精神時,那場史無前例的運動,就像洪水一般,把大家用智慧和汗水凝結的果實,衝散得一幹二淨。孔從洲也身陷囫圇。問題得不到解決,孔從洲心急如焚。可也無可奈何。就這樣,又是六個秋去春來。1974年,剛恢複工作的四機部部長王諍,接受孔從洲等人的建議,以他特有的敏銳和責任心,在親自深入部隊調研的基礎上,就我軍電子裝備狀況和存在問題以及加強電子戰能力的措施,再次上書黨中央,得到周總理和李先念副總理的支持。周總理批示:立即召集有關部門的領導同誌研究提出解決辦法。接著,國務院召開常務副總理會議,討論王諍的報告。會上,王諍剛把情況講完,別人還沒有來得及發言,張春橋便一棍子打來:你說這一些,無非是要人、錢!張春橋的霸道,令與會者無法表態。會議無果而散。發展電子對抗技術,又一次石沉大海。

  然而,孔從洲並沒有氣餒。他想到毛主席的交待,想到援越作戰中部隊麵臨的背動局麵,又聯想到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東戰爭,更加感到自己身為負責炮兵武器裝備科技發展工作的領導幹部,責任之重大。經再三考慮,決定向毛主席報告。應當說,就工作問題直接寫信給毛澤東反映情況,這對孔從洲而言,是平生的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1975年6月21日,信發出後,兩天之內毛澤東便作出批示:送小平、劍英、成武同誌閱。請劍英同誌找二炮孔從洲等同誌商議幾次,為盼。此刻的毛澤東,已是重病在身,仍然這樣迅速作出批示,可見他對軍隊建設的關切。主席批示後,葉劍英等先後四次找孔從洲交談,並很快形成了《關於加強電子對抗工作的報告》,以葉帥名義,報送毛主席。又是在兩天之內,毛澤東批示:很好,退劍英同誌。   經過主席和葉帥的關心與支持,發展電子戰技術的工作,總算把道路打通了。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不久,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和毛澤東主席便相繼辭世,在非常時期許多工作實際上都停頓下來。

  1977年,在葉帥關心下,加強電子對抗力量的建設問題,再一次提上日程。經中央批準,首先成立了電子對抗和雷達管理領導小組,在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領導下,統一歸口管理這方麵的工作。接著又召開有關人員參加的會議,確定了第五個五年計劃後三年和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發展電子對抗裝備的主要任務;並要求有關單位建立和健全相應的組織機構,加強對電子技術人才的培養。會後,炮兵黨委又作出了一係列關於加強電子對抗和雷達技術工作的決定,並逐步加以落實。至此,發展電子對抗裝備和雷達技術走上了一個有組織、有計劃地健康發展的新階段。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