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個朋友來電話,她說她在我博客裏讀了我幾篇文章,有些事情想問問我。我說好吧,如果我能給你點意見,能交流一下挺好的。
她說她常常感到孤獨,在事業變遷和家庭問題上最近磕磕絆絆的,而且她已經盡力了,覺得有些迷茫。我也覺得我40多歲的時候,和她有差不多的感覺。我隻能說說我自己的心路曆程,因為此刻,我心裏是不覺得孤獨的。我知道自己有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我在自問,這是怎麽回事?怎麽來的?能說清楚嗎?
應該說,我原來是內向的性格,話不多的。有時候和一幫人在一起的時候,我甚至會有一種抽離的感覺,很少有參與感。甚至上大學的時候,有位老大哥還特意找人來關心一下,幫我融入集體。其實,那個時候,我是不想融進去,覺得沒啥意思。當然,這份自我的主動隔斷會有很大的問題。被扣很多帽子,比如“清高”,“脫離群眾”。但當時我覺得是性格使然,或者說,我沒那個精力和興趣。現在回想,這份阻斷,讓我失去了很多機會從外界吸收營養的機會。比如說,高考前,我隻有我爸幫我複習。可當時的老遊,狐朋狗友一大堆一起複習,大家分享資源,還找到了特好的老師。可惜當年我倆不熟,我也沒能利用上他的資源。
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從依賴轉變到獨立(比如從小一切靠父母,到自己能為自己的事情負責),再由獨立轉變到互賴(不光依靠自己,還可以有團隊精神)。
我很有感觸的是從獨立到互賴的這個階段。我覺得沒有這個階段的完成,就會覺得孤獨。人是社會動物,生存在關係當中的,關係的質量,很大一部分是你感覺的生活質量。比如,夫妻關係一團糟,和父母的關係的不融洽,和子女關係的僵硬,還有朋友之間的關係緊張,都會大大影響你的生活質量。
我覺得,人和人之間可以生成一個“渠道”,這個渠道裏,可以有正向的流動,你給他什麽,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非物質的,比如說,理解,信任。也可以有反向的流動,他給你什麽。人的渠道越少,越孤獨,流通的越不順暢,越孤獨。
那麽怎樣產生這個“渠道”呢?我想,其一就是要能看到人家的好,並說出來。比如你老公,如果你想著他對你做的所有事都是該的,不然我嫁他幹什麽?!這樣就不容易看到人家的好。其實,沒有誰就該對你好,對嗎?任何人對你好,包括你父母,你配偶,你子女,你朋友,都是應該從心裏感恩的,隻要有這份心,你就會看到,看到以後,最好說出來。而且,不光是對你好,人家的優點,做得好的地方,也要說出來。這樣,也是對別人的幫助,因為任何人,都是在表揚中進步的最快。
一份好意,被看到,被理解,就是白色的生命力量,(說出來以後,人家就會高興的。就還會繼續做。)不被看到,不被理解,就是黑色的死亡力量。(我吃飽了撐的啊?好心當作驢肝肺嘛,以後我再做我就是傻子!)
當我實踐這個事情的時候,我真的看到身邊的事情在改變著,當然,我並沒有做到時時刻刻,也沒有做到對所有的人。但是你隻要做一點,就會看到一點改變。我有的時候,發現自己在創造“渠道”,或者“疏通”渠道,凡是做了的,都會有好的結果。當然不是所有的人你都想去做的。
這個東西,在創建團隊的時候,也特別有用。這個東西可以帶來向心力,讓大家更能夠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更能做到內部的團結,還有大家的心情舒暢。
我曾經說過我的一個想法,就是你能給別人提供的東西越多,你就越有朋友。有些人質疑,其實這裏說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很多是精神上的。你能給的可能就是一份理解,一份支持,這也是用錢買不到的。當你有一些渠道,並且這些渠道溝通順暢,你覺得挺滿意的時候,可能那份孤獨感就會減弱了。其實,很多苦,是心裏苦,是不被理解的苦。
我和老遊是受益者,從他生病,到我生病,這幾乎十年的時間,按說應該是我們生活質量最差的一段時間,但事實上,這並不是我們的心裏感覺。我們覺得確實有困難,有不方便,有痛苦。但其實快樂的時間還是挺多的,人際關係是其中很大一部分。
在此也謝謝文學城的朋友們,在我得癌症的這些日子裏,素不相識的大家給了我很多溫暖,幫助,這也是我能從那裏一步步走出來的原因之一吧!
聊天哈,分享一下自己的體會。
我覺得無論自己多渺小多沒有本錢,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有其價值 千萬不要小看了自己
隻要願意走出去 主動關懷周遭的人 哪怕隻是一個微笑一個問候
就會在一回生二回熟中慢慢建立起友誼的
希望能更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