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槍手

遵道貴德,道法自然,健康養生,圓滿人生
正文

憶龍誌

(2010-05-31 15:36:27) 下一個

憶龍誌

四川瀘州市廣播局 劉世鈺

我和龍誌兄直接接觸雖然隻有兩次,但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他那種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的獻身精神,而今還使我記憶尤新,永世不忘。

嚴於律己 寬以待人

19756月,我因公去北京,我和我愛人(龍誌兄愛人的妹妹)曾桂玉,專程去山西看望他倆夫婦及其孩子。他知道我們要去他那裏,老早就給我們安排好了一切,從生活起居到生活愛好都做了周到的安排。當時山西供應大米和麵粉隻20%,其它就是供應玉米,他就吃玉米粉和學院的窩窩頭,供應肉食和油很少,他就省吃儉用地吃素食,讓我們去有個好的生活安排,並為我準備了好的香煙,他自己卻吸一般的煙。到了他家後,全家人對我們都十分熱情,每天生活都安排得很好,每天除了少許麵食外,每餐都有是大米飯,葷菜和素菜都有一、兩樣,一連四、五天陪同我們吃飯都是他倆夫婦,沒見孩子回家吃飯,我們不好過問,還是我愛人曾桂玉問她姐姐曾桂琴,才知道山西不出大米,小麥也很少,吃上一頓大米飯和麵食是不容易的,我們就向曾桂琴姐提出,我們也想吃吃農學院的窩窩頭,也讓孩子們回家和我們一起吃飯,這個意見龍誌兄沒有同意。他說:山西這個地方很窮,像我們每天能有窩窩頭吃也就很不錯了。他又說,孩子們年青,讓他們吃點苦,今後才能積極進取,健康成長。龍誌兄不僅要求孩子在生活上體驗艱苦,在學習上更是要求嚴格。他經常對孩子講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受外國人淩辱的曆史,在那暗無天日的舊社會,人民大眾饑寒交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眾多的窮苦人根本談不上讀書,要孩子們懂得今天幸福的生活是來之不易的,要求他們要奮發學習,努力進取,學好本領,報效祖國。孩子們也不辜負父輩的教誨,像他父親那樣,以頑強的精神刻苦學習,他的三孩子終於考上了大學,先後都到國外深造,成為新中國的碩士生、博士生。

龍誌兄生活十分簡樸,家中除了少量用的舊家具外,家用電器就是一部五燈交流收音機。在生活上從沒要求,穿著很簡樸,夏天隻有兩三套布的或滌綸的中山裝,冬天就是一件棉大衣。我們去到那裏後,每天下課回家就陪我們聊天,擺家常。到晚上十點後,我們休息去了,他就一人無聲地不是看書、就是寫教材,天天如此到深夜兩點左右。我們知道這情況後,就勸他要早點休息,以免影響身體。這個曆盡舊社會艱苦的老教授,卻心情沉重地說,我現在身體還好,中國人口多,還不富強,農業和畜牧業都很薄弱,要發展經濟,就必須打好農業這個基礎,並要大力發展畜牧業,解決近十億人的溫飽問題,我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我把學得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傳授給學生是無限的。他言行一致。為了祖國培養更多有用的農業建設人才,日以繼夜地謳心瀝血地辛勤操勞動著 

我們和他臨別的頭一天,正好是星期體息日,這天天氣晴朗,他心情十分舒暢地邀約我去看農學院的果園和養豬試驗場,所到之處,都有受到工友的熱情歡迎,並親切問候張教授的好,工友們有的忙著泡茶,有的拿煙,龍誌卻風趣地說:我的煙好點,你們吸我的煙吧!其實龍誌兄的煙也是一般的香煙。當龍誌兄看到一個比較熟悉的工友不在其中時,他就馬上很關切地問到這個工友的情況,工友們都有異口同聲地說,他愛人病了今天在家裏照顧,他立即很焦急地對我說,世鈺,我們去他家看看,並在農學院的小賣部買包糖果和一些營養品,在一個工友的帶領下,去到這個工友家。這個工友看到張教授為了他的愛人的病親自來看他們,止不住熱淚盈眶地說,張教授你真是我們窮工友的貼心人。以上這些,看來都是些凡人小事,從這些小事中,使我深深地體會到龍誌兄是一個平易近人,品德高尚,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好兄長、專家、教授中的好榜樣。

追求進取 獻身教育事業

龍誌兄從事於教育事業奮鬥了近五十個春秋,他雖然博學多知,經驗豐富,但他仍然孜孜不倦的擠出一切時間看國內外有關農業和畜牧業方麵的材料。在教學上,他為了培養祖國農業建設人才,用自己在舊社會苦水求學的切身經曆和體會,以啟發學生渴望學習的需要,要求學生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教育學生奮發學習,牢固樹立專業思想,成為祖國有用的農業建設人才。

為了傳播養好豬的專業知識,他不辭辛苦先後在四川的內江、瀘州等地與這些地區從事農業、畜牧業方麵的人員講養豬的專業知識。197811月,他到內江主持召開全國“豬種雜交優勢利用”教材研究會議之機,取道瀘州看望我們。龍誌兄到瀘州長市的當天,正值我在市科協開常務理事會,科協副主席杜鬆俊知道龍誌兄是從事畜牧業的專家後,就及時與市農業局、畜牧局的領導商量,並請示市委分管農業的領導楊澤忠同意,決定請張教授跟全市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的科技人員和分管領導講一次養好生豬的專業課,並責成我與龍誌兄商量,我把這一情況告知龍誌兄後,雖然第二天要到內江開會,但他不顧年高體弱和旅途疲勞,決定在當天下午進行。當天下午兩點,參加聽專業報告的有全市從事於農業、畜牧業的專家、同行、市科委、科協、農委、農業局、畜牧局的領導和科技人員以及市裏分管農業的領導500多人。龍誌兄在專業報告中,著重講了《豬的雜交及育種》,他從我國的實際出發,講豬種改良、營養標準到飼養方式,總結我國各地養豬的成功經驗,他用科學的道理,切身豐富的實驗,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的講了三個多小時,使參加聽講的與會人員讚不絕口,普遍反映說張教授的這次專業報告,使我們開了眼界,增長和豐富了我們養好豬的專業知識,對我們瀘州的養成豬事業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市裏領導十分同意。

在龍誌兄的專業報告剛一個小時時,市領導十分關切的要求龍誌兄休息一會再講,龍誌兄對領導的關心表示感謝笑著說:不要緊,我現在精神很好,我也要像蘭考縣焦裕錄書記那樣,“生命不息,就要奮鬥不止嗎”。說得主席台上的人都笑了起來。市領導為歡迎龍誌兄特別安排了晚宴,在座的領導都紛紛給龍誌兄敬酒,我同我愛人在宴會上都耽心怕他多吃了酒影響身體,我倆盡量做了龍誌兄和領導的工作,就是這樣,他仍然高興地喝兩三杯。晚宴後,市領導為酬謝龍誌兄的專程講話,送來禮品,當場就被龍誌兄婉言謝絕了。他感謝市領導的深情厚意說:“我們搞科技的人員,不要為人民做一點事,就要酬勞,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在場的領導和科技人員都為龍誌兄的這種高風亮節所感動。

19869月,我同我愛人曾桂玉到北戴河療養,借此機會,我們再度去看望龍誌兄全家,我們於97日到達山西時,這個把畢生精力奉獻給黨的教育事業和畜牧業的專家,我們敬愛的兄長卻於我們到達前的頭一天(96日)與世長辭了,當時我們都十分悲痛,難過得泣不成聲,高山低垂,園田哽咽,萍林肅穆,整個大學校園師生員工和親友都為失去這個良師益友沉浸在哀思之中。

龍誌兄無限忠誠黨的教育事業,一心撲在養豬專業上,兄十幾年如一日地辛勤地耕耘著,在病發逝世前,他還同助手一起研究籌備在北京舉行由他主持的《全國養豬學教材修訂會》,真是春蠶到死絲方盡。從龍誌兄身上,使我更加深刻體會到“崇高”理想的函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