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隨風

歲月如流,往事隨風。
正文

癡迷遊戲,延遲滿足和效用曲線

(2013-12-26 08:31:30) 下一個

這兩天看到討論癡迷遊戲的帖子盛行,也來湊個熱鬧。


我以前寫過對這個問題的思索,寫完後網友基本不認可。所以看完帖子,我又開始想這個問題。


首先我特別同情有遊戲上癮的孩子的媽媽。沒有身處同樣處境的媽媽,不太會有那樣恨鐵不成鋼的焦急和憂慮,自然體會不了那樣的心情或者做法。那些有著自製力超強,打著遊戲也能上哈佛的藤娃的媽媽們,拂額稱慶便好,但是帖子真的對這些上癮的孩子,沒有什麽借鑒的意義。

 
 其次我建議有遊戲上癮的孩子的媽媽,要留心孩子上癮的程度。如果孩子對遊戲的癡迷,到了忽視責任和義務的程度,一定要需求專業的幫助。任何“癮”,都是一種心理疾病,需要進行心理幹預。我雖然看過這方麵的文章,但是我沒有這方麵的專業培訓,隻能泛泛地講一點皮毛。

 
最後我建議有這樣癡迷遊戲的孩子的媽媽,要把心態調整好。據我看過的資料來講,如果孩子對於遊戲上癮,這個孩子將來做精英人士的概率是比較低的。但是做媽媽的,如果孩子人品端正,健康快樂,能夠自食其力,就要誠心悅納這樣的孩子。某個網友寫孩子“打醬油”,寫得妙趣橫生。這個媽媽,真是位牛媽,讓我仰望。有這樣的心胸和幽默感,孩子哪怕真的是在“打醬油”,這輩子也是快樂的,也會有所成就。

 
 觀點寫完了,我來寫寫我對於癡迷遊戲的一點點想法。

 
 這裏肯定有許多人聽說過果汁軟糖實驗。它是由沃爾特·米舍爾教授設計,在20世紀60年代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裏一間幼兒園開始這項實驗。


數十名孩子,每人麵前放一塊果汁軟糖,被告知糖可以吃,但假如多等
1015分鍾再吃,就可以多得到一塊。


測試結果是,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馬上就開始吃糖果,還有三分之一則一直等到兌現額外獎賞後才開始吃,另外三分之一兒童開始堅持但後來承受不了誘惑則放棄等候。



14
年後這些孩子中學畢業,開始進入高等院校學習或工作。米舍爾教授跟蹤發現,當年馬上開始吃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表現得缺少自信,與同齡人相處不好;等到最後才吃糖果的孩子則交際能力強、有主意且學業出眾。


為了闡明這種現象,米舍爾提出了
延遲滿足這一律念。能夠堅持等候就是能夠延遲滿足。具有這種能力可以使孩子在成人後容易成就。


這個心理學上的試驗,其實可以擴展到遊戲。因為打遊戲,能夠取得即時的心理快感,對孩子有莫大的誘惑,和“果汁軟糖”,有類似的性質。

 心理學不是我的專業,雖然我有涉獵。但是商科是我的專業,也有類似的闡述。我就用經濟學的理念來試圖闡釋癡迷遊戲的現象。

 
 
經濟學上有“效用”(UTILITY)的概念,指人們更需求的商品和服務所帶來的滿足。對於一個癡迷遊戲的孩子來講,遊戲就是比其他的活動或者物品,給他/她帶來更大滿足的娛樂品。

 孩子在長大。那麽將來給成人所能帶來的滿足的東西,一定不僅僅是遊戲。世俗的講法是:“黃金屋”和“顏如玉”。俗歸俗,但是能夠流傳千秋萬代,忽悠著一眾寒門青年,頭懸梁,錐刺骨的,就是錢和美色這樣俗氣的東西,不是什麽不接地氣的革命理想。換句話說,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的效用曲線會發生變化。遊戲帶來的滿足應該降低,而錢和美色帶來的滿足,應該升高。

 
 這樣一來,矛盾就產生了。根據投入產出的經濟理念,投入和產出是有一定合理的比例的。自製地打遊戲,還會有藤娃。沉迷地打遊戲出的藤娃,那是爍古耀今的天才,幾近於妖。我不信孩子打幾個遊戲父母就著急。現在哪個娃沒打過遊戲。父母著急的就是,孩子在遊戲中投入了過量的時間和精力,影響了在能力上的培養和在責任上的投入。假以時日,孩子將一無所成,缺乏獲取未來效用的能力,影響孩子以後的幸福。


可是棘手的在於,目前遊戲產生的效用,就象果汁軟糖,給孩子帶來的是眼巴前的滿足感。未來的效用,對於一個既沒有金錢概念,又沒有性成熟的孩子來講,太過於飄忽遙遠。
很多孩子,根本無法想象,未來的效用,對於他們也就缺乏吸引力。

更大的問題在於,如果孩子過於沉迷遊戲,真的沒有培養出社會競爭力,那麽未來事業家庭帶來的滿足感就會偏低,也就是說,未來也沒有什麽,比遊戲給孩子帶來更大的滿足感。那麽這個孩子沉迷遊戲的時期會非常長。

解決沉迷遊戲這個問題,非常難。我曾經看過一個很極端的例子。美國一位父親,為了勸阻沉迷遊戲的孩子,陪同孩子天天打遊戲。在這個過程裏,孩子眼睜睜地看到父親因此丟了工作,房子因為交不起分期付款被收走,自己的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哭著勸父親不再打遊戲,並自己也收手,不再沉迷遊戲。父親後來重返職場。

我相信很少家庭能夠用這麽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但是它還是說明了這個問題的棘手。我想來,所有的手段,不外乎降低遊戲帶來的即時效用,或者縮短得到未來效用的時間。

蝴蝶網友生氣,對孩子身體懲戒,取消聖誕禮物等做法,都是在降低遊戲帶來的即時滿足。讓孩子一次性把遊戲玩到膩,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到其他活動上,也屬於這個範疇。

另外還有縮短未來效用的時間。如果孩子做到有自製地玩遊戲,就會有立竿見影的獎勵。無論是讓孩子看場盼望已久的電影,還是帶孩子吃他愛吃的飯菜,都可以去試試。

如果孩子就是這樣的思維和特質,傾向於即時行為帶來的滿足感。那麽未來選擇職業一定要避開那些需要長時間培養和成就的方向。短時間就能培訓出爐的行業,一般門檻比較低,技術含量比較少,發展空間也較狹窄,這點父母要有心理準備。

我一般寫博文,爭取對事不對人。但是這次我破例,說一下蝴蝶網友。就我的觀察來看,蝴蝶網友是個很感性的人。要想扳孩子沉迷遊戲的癮,做父母的就得拿出十足十的耐心跟孩子較勁。在這個過程裏,掌握情緒的平穩非常重要。因為要給孩子傳遞一個清晰的信息“如果沒有節製地玩遊戲,對不起,NO”一旦情緒把握不好,這個信息會受到幹擾。就是孩子會把父母的不高興,更多地同父母的脾氣聯係到一起,而不是同自己不被接受的行為聯係到一起。

另外,在我看來,蝴蝶網友並不具備心理幹預的素質。盡管我不是學心理的,但是我知道具有心理幹預能力的心理醫生,意誌非常堅決,一旦決斷,不太會受外界左右。如果孩子真的是遊戲上癮,我建議蝴蝶網友,尋找專業人士扮演這個角色。做父母的,我們要知道自己的能力所限,才能對孩子更加有幫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