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隨風

歲月如流,往事隨風。
正文

學文還是學理?

(2013-12-02 23:31:09) 下一個
這是一家之言。

文理不指專業,隻指思維的話,文更重要。

文是策略性的,理是戰術性的。文理不能割裂地看。光有文,容易華而不實,流於泛泛之談,感覺大而空;隻強調理,如果方向性發生錯誤了,就如好車缺乏導航,隻能更快地跌下懸崖。

家庭事務上,文科的思維比理性的思維更利於問題的解決。 比如兩口子拌嘴,表麵上很可能在某個具體事情上意見不合,互相較勁。內裏可能有深層次的感情需求得不到滿足。 就算兩口子最後在具體事情上達成妥協一致,內心的情感需求仍然可能存在缺口。 真正的矛盾依然存在,並且伺機尋找下一次的爆發。

職場上也是這樣。在國外,中國人總是覺得有職業天花板,和大多數人是理工背景,隻做技術,不參加決策相關。 可是參與決策,那真是一件複雜磨人的工程。沒有人文基礎,很難在一定高度上理解問題。當然解決問題也就談不上。我做項目,和技術顧問在一起探討問題的時候,已經觀察到級別越高的顧問,越不會糾纏技術細節,而是從政治,經濟社會等人文方麵理解和闡述觀點。

現在大家都對情商的重要有了認識,甚至還提出什麽“靈商”之說。反正是換湯不換藥。一個意思,表述不同。

好了,談點具體的。就是孩子將來選專業,選文還是選理好。

我的觀點,選理。因為理是技術性的。

有人可能說了,你這不是矛盾嗎?說了半天文科重要,還讓孩子學理科?

我列三個原因:
                         

一是,孩子大學畢業,剛剛進入職場,一般都是從具體崗位,最低層麵開始做。基本上是技術層麵的職位多。一張大學文憑,就是起職場敲門磚的作用。沒錯,孩子的文科理念,對於孩子未來的職場發展至關重要。但是,首先要能進入職場再說。大學裏的孩子,經濟還不獨立,個人的規劃恐怕不一定能完全自主,公司怎麽會把決策性的事務交給初出茅廬的新手?理科方麵的學生,技術上更新銳,會更受企業歡迎。 我參與公司招人的時候,我們幾個麵試人都不喜歡純文科的背景。感覺那些候選人,好像什麽都能做,但是什麽都隻是知道皮毛的樣子。虛而不實,一戳就是一個坑。

二是,文科是可以自學的,不在大學那幾年。 文科的覆蓋麵很廣。精要的東西,小孩在中小學,都可以學到。我感到文科裏,哲學是研究人的終極問題的。對於孩子,思考哲學還是有點早,但是在長大後,會遇到這方麵的困惑,總會有反思,倒是不急在年少。 而看曆史,能對人性的局限,有更清醒的認識。文學是對生活的升華,來源於生活不拘於生活。做個愛好挺好,但是對於事業,助力不大。 文史哲之外的延伸性文科科目,如果有興趣,在法律和社會學上有所涉獵,對職場發展有很大益處。

三是,理解文科,是需要人生閱曆做底子的。不在是否有文科專業的培訓。 諸多名家名記,都是理科,而非文科的學曆。 除非少時過於坎坷,孩子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 別笑話“何不食肉糜”,沒處在同樣的位置過,就不會和當事人感同身受。“養孩方知父母恩”不就是個鮮明的例子嗎?孩 子從做技術開始,隨著孩子人生經曆的豐富,尤其在自主個人的生活後,會越來越多地處理非技術性的問題,不管是在職場還是在家庭。

我認為在具體決定上,父母應該給孩子自由度。但是在大的框架上,一定要給孩子指點,必要時也要堅持一下。有的網友也許認為,這樣是給孩子畫了圈子,擔心對孩子的發展束手束腳。畫不畫圈子,是策略問題;圈子大小,是技術問題。 有時候,問題出在技術處理上,而不是策略上。我個人認為,孩子在還沒有成年的時候,需要父母的閱曆來幫助做策略層麵的決定。比如上不上大學,上大學學文還是學理,是策略性的決定。但是具體學哪個科目,上哪個大學,是可以尊重孩子的意願 ,讓孩子自己選擇的。

那些支持孩子學文的父母,請輕輕飄過。學文的孩子,也會有發展,也會有飯碗。否則大學的文科科目就開不下去了。 我說的隻是一些個人的職場體驗和觀察,認為孩子從理科方麵培養並進入職場,會更順利一些。我接受相反的例子,就算我自己,也未必能夠在未來說服自家孩子學理。

英雄不問出處。多少成功人士,連學曆都放得下,又哪裏會糾結文理之爭呢?


 


 


*我的新學期開始了。今天加班到9點。明天要出差。估計有一段時間不會頻繁更新博客了。我寫什麽就是一時起意。有時候有點思路,如果沒有時間寫,時過境遷,就沒有那個心情了。女兒讓我寫的一篇博文還在太監文的狀態。好在壇子裏的高手多。做做潛水員也是幸福的事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