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有時候為幼小孩子的決斷,猶如走在黃山的鯉魚脊,一條小道窄且陡,兩邊全是懸崖峭壁,不知道最後是否收獲了愉悅的感受。
每周給家裏打個平安電話。這次恰好趕上母親和哥哥一次口舌衝突之後。就被架到了裁判席上。
起因可太簡單了,母親仗著教育界的人脈,幫著大學同學的孫子,進了一家好的私校。
飯桌上母親隨意地聊天提到此事,沒注意到哥哥的臉色陰沉下來。以後再提到一些生活瑣事,話茬就對不上了。最後,一頓飯不歡而散。
我的電話就在哥哥離開父母家後打入。聽了原委,我歎了口氣,說:“媽,你真不知道我哥的心結嗎?”
我和哥哥是孿生子。我倆小學同班六年。小學畢業的時候,我是全校第一名的成績。市重點中學,隨我選擇。但是哥哥的分數,離重點中學分數線,差了四分。隻能上區重點。
我母親是在教育界工作的。同學就在教育局工作。特意跟我父母提出,可以幫助把哥哥調到市中重點中學。
這件事情,父母商議了。
父母是名校同班同學。他們曾經有個老師,也是他所在領域的專家,性格是那種不揉沙子的主兒。一次給他們上課,發現班中有位不在冊的同學,一問是某中共領導人的侄女,馬上請那位女生離開教室。認為這位女生,沒有資格,和那些隻憑寒窗苦而上名校的學生們在一起聽課。(這個老師,在文革中被整得很慘。)這件事情,對這些學生的心理影響很深。
所以當父母麵對這個問題時,誰也說不出口,走後門,讓自己的兒子進重點中學。更何況有我在。他們擔心,這樣會打擊我向學的積極性,也讓哥哥,以為可以憑借父母社會關係,不好好讀書,就可以進入好大學。
最後父親拍了板兒,說是念書的料兒,上區重點也可以上好大學。不是,上市重點也沒有用處。就讓我哥哥,承擔他自己分數帶來的後果吧。
就這樣,我們兄妹,就在不同的中學讀書。高考,我考上了國藤,哥哥考上了重點大學。都離開家鄉,在南方求學。
哥哥上的專業,是父母幫助選的,全國隻有兩家重點大學設置。A 在我們家鄉,B 在南方。他本科畢業在家鄉找工作的時候,他的老板,就因為看了簡曆上他的 B 學校背景,專門給了他麵試。因為我們家鄉,從B 學校這個專業畢業的,非常稀少。他工作後,又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考上A 學校碩士,後來又在 A 兼職上了博士。行業的特殊性,加上他的同行,全是校友,給他帶來豐富的人脈和項目機會。如今,他在這個行業,已經小有名氣。一年的項目,他自己就能攬到四,五千萬人民幣,下去做項目的時候,客戶都非常敬重。 我在加拿大的公司,有一項業務,和他專業相關,問他有沒有興趣。他一口就回絕了。因為他同時負責國內幾個項目,如果為了我的公司,他要在加拿大短期做項目,就會照顧不到國內客戶, 得不償失。
我相信國藤的學生,不是每個都能混到我哥哥這種程度,包括我自己。 但也許我的背景,讓我哥,對國藤有一種恨而未得的遺憾。他對於國藤/藤校畢業的人,態度都是特別恭敬。 我在國內,他帶著我到處轉,衣食住行都是他能力中的最好,卻是我能力達不到的。但在他心裏,即使他的經濟能力遠遠超過我,他還是不如我。 他心裏,也是難過,如果當時父母做了另外一種選擇,他就有更大的可能進入國藤。當然,這種遺憾,隻能是心結了。
現在的社會,豈止是在拚爹,還在拚幹爹。所以隨著年歲日長,他的遺憾,也成了一種淡淡的埋怨,覺得父母食古不化。 而自己,為父母耽誤了。
這次言語衝突,就是這個心結的爆發。
母親向我尋求支持。我說,“媽,你說話要注意孩子的感受。你說幫著別人孩子走路子,進好學校。這種事,你當年都不給自己孩子做。如果你認為原則上,應該杜絕這種不正之風,誰都不幫,或者不能幫,孩子也認。但是,你幫別人,不幫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心裏受不了。”
母親有點掙紮,問我站在她的角度,會怎麽做。我說,我會做出和她當年同樣的選擇。因為我看到父母當年選擇合理性的實例。
我前夫的弟弟,考高中的時候,成績不夠理想。他的父母,就花錢托人,把他送到好學校讀書。結果,上大學時,分數不高。他父母,就走路子,讓他讀了個大專。他畢業的時候,又是他父親,在本係統內,給他找到一份教書的工作。
前夫的弟弟工作的學校,在擴招時,從中專升到大專,所以他必須提升他的學曆。他的能力達不到,就買了個假大本學曆對付。後來,學校對老師的資質要求還在提高,他應付不了,就給我母親打個電話,希望我母親給他弄到母親所在大學的碩士文憑。母親拒絕了。 後來,他從學校老師的職位,被調離開做後勤工作。這個時候,他的父母,已經退休,沒有能力靠人際關係,幫助他保住職位,有個飯碗,就謝天謝地了。
從我的角度,平衡去看這個問題。在我哥哥小學畢業的年紀,是不是他能走技術的路,父母還是看不出來的。如果他一直沒有開竅,其實真的,就是上了市重點中學,也沒有用。我當年在的市重點中學,本中學老師的孩子,考不上本校的都在走讀,而最後上了名校的,還是極少數。而我哥哥中學以後走的路,已經把他在小學貪玩所落下的步伐,趕上並超過了不少同齡人。那點遺憾,早就應該放下了。
至於我前夫的弟弟,我覺得他的父母,確實幫助孩子做了錯誤的人生決策。在孩子考大學時,這個孩子,是不是有讀書的潛質,適不適合做技術,父母其實應該有個合理判斷。但是由於他們的見識,也是渺茫地希望孩子能夠有一天好學,他們還是把孩子放進了讀書人的圈子,以求所謂的穩定。在讀書人的圈子裏,他們的孩子沒有辦法揚長避短,隻能收獲更多的受挫感。
所以父母在能夠幫助孩子做決策的時候,人生經驗,對社會發展的判斷,應該和孩子的特質才能結合搭配起來,現實地看待自己孩子的長短,才能做出比較好的決定。如果一時不能,就隻能等,等更成熟的時機去做。或者幹脆讓孩子去做自己人生的主。
走在兩難之間,做父母的其實沒有路。隻有一腔熱愛,和對孩子無盡的祝福,象依稀的小徑,通向生命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