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壇子裏,不時有父母抱怨孩子沉迷遊戲。每次我都慶幸地飄過,誰叫我有在這方麵省心的孩子呢?
慶幸過了,我也納悶,為什麽我的女兒不迷遊戲?
我問這個問題,是有背景的----- 孩子的爸爸是個遊戲迷。他不僅入迷地玩,而且帶著研究精神地玩。玩過關不算,還找規律,在網上搜尋攻略,把遊戲玩深玩透。直到一個遊戲,玩得象再也咂不出滋味的甘蔗一樣無趣,才悻悻罷手。
女兒從四歲起,他的爸爸便在不同紀念日,送來各式各樣的遊戲機做禮物。開始是幼稚款的,然後是高級型的。有一款手掌遊戲機,剛推出沒有一周,女兒就有一台。搞得女兒那陣子人氣極高,訪客不斷。
硬件具備了,她爸爸來加拿大的時候,還給女兒培訓。他在網上搜集他認為有趣的遊戲,裝在遊戲機上,然後,象獻寶一樣,孜孜不倦地,耐心無比地教女兒打遊戲。
可是,孺子不可教也。女兒就是不迷這東西。打遊戲,比同齡人差很多。弄得她爸爸特別鬱悶。
我是不喜歡女兒打遊戲的。看她不入迷,隻是偶然玩玩,就隨其自然了。
這周偶然看到一個女孩子,在癡迷遊戲,我突然有個想法,也許並不是因為孩子是小女生的緣故,不喜歡遊戲。一定有別的原因。於是我的腦瓜又開始瞎琢磨了。
我目前能夠想出來的緣故是,我的女兒的思維方式,和遊戲思維差異太大。所以她無法被遊戲深深吸引。
我酷愛文科,既不喜歡電視,也不玩遊戲。孩子從小,是和我相依為命地生活。孩子除了和小朋友玩,就在家裏鼓搗些寫字畫畫類的東西。我陪著她玩,經常從圖書館借些書,給她講故事。她很喜歡。許多故事,盡管其中也有邏輯關聯,但是更偏重感性思維。不知道從什麽時候起,我覺得孩子對於人文社會方麵,特別敏感通透。
比如我因為和她的爸爸的分歧而難過的時候,小人會安慰我說:“媽媽,一個人隻有和另一個人結婚,才會真正了解另一個人。”她說這句話的時候,我驚得都忘了難過。因為那時她隻是個一年級小學生。
女兒小學二年級時,有一次公寓區辦 集體 Yard Sale,我帶著她賣她的舊玩具。在那裏呆了兩個小時,賣出三件玩具。我偶然聽到她在自言自語:“看來,做小生意,很不容易。”我怔了一下。她那麽小,還不到給她講這個經濟現象的理論依據的時候。別看我是學商科的,這麽大的時候,我可是想不到這個。
應該說,我給孩子談天說地,也是采用文科思維。比如前天跟女兒說話,讓女兒注意個人形象。
女兒說:“媽媽,長相不重要,本領重要。”我說:“誰說的?年輕的小姑娘,看著順眼的,找工作,找朋友,都容易得多。”
女兒大叫:“媽媽!”我說:“對。是這樣。”我接著加重口氣:“但是,長相是不能長久的東西。年紀大一些,就隻能靠本事。明白?“
這就是我教育女兒的方式,一般很少是從A到B的直接,而是發散性的多視角,多方位的感性思維。倒不是故意為之,這就是自己下意識的思維方式。
反觀遊戲,即使遊戲有畫麵情節,實質上是一種數學模型。滿足若幹變量,就會達到某個預期結果。 這是一種典型的理性思維。
我是無意挑起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的爭論的。因為每個人,往往兩者皆具,隻不過常常會有偏重。文科思維強的話,恐怕是不太會喜歡遊戲的。(女兒的爸爸,是學純理科的。)因為文科思維更追求美感,而不是理科思維的成就感。換句話說,文字的美麗,來自表情達意,餘音嫋嫋。而算式的魅力,在於推導演算的嚴謹和完成。感性思維更看重過程,而理性思維更重視結果。
如果沉迷遊戲,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這樣訓練下的習慣性思維,很難和現實接口。不管遊戲多複雜,編程的限製,使得變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說,變量總會滿足,結果總是可以達到。現實中,則充滿變量,無法用數學模型完全模擬。一個熱愛遊戲的人,在遊戲中收獲的成就感,麵對現實社會,容易感到失望。因為真實的世界是,即使一個人做到力之所極,滿足各種以為必要的條件,仍然可能兩手空空。 因而帶來強大的挫失感。
我覺得小孩玩遊戲,倒不是最值得擔憂的。最值得擔憂的,是玩簡單的,重複性高,不需要動多少腦筋的遊戲。這種遊戲基本上是打發時間用的。在對外界應該充滿好奇和幻想的年齡,去虛幻的遊戲裏如此蹉跎,才是父母應該擔心的。
結論一下,我認為我的女兒,之所以不會沉迷遊戲,是因為她的感性思維比較強的緣故。
** 寫完了,自己也覺得寫得亂。除了我的女兒,我沒有足夠的現實中的例子,做嚴謹的分析。有喜歡遊戲的孩子的父母可以看看,反饋一下有沒有道理。
兒子快三歲了,很喜歡玩兒iphone。會多讓他運用感性思維,
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