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隨風

歲月如流,往事隨風。
正文

談談待人接物

(2012-11-10 22:10:54) 下一個
今日忽然想起一對母子。

十幾年前,我第一次出國時,我的一個親戚,托我給他的新結識的朋友捎點東西到美國。他說,這個朋友是剛到美國留學的學生,姑且稱他Z,從國藤本科畢業(這個國藤以少年班聞名),我正好出差到他的家鄉,可以問問他父母有沒有需要捎帶的東西。

我依言而行。於是有緣見到Z的母親。她的長相,因為年長日久,我已經毫無印象。我第一眼被嚇住的,是一個滿滿的大行李袋。我隻好說,我自己,出國也隻能帶兩個這樣大的行李,我不僅要帶我的東西,還要給親戚捎東西,她這麽多東西,我帶不了,能不能揀重要的東西帶。她沒有說什麽,就往外揀。我收下給帶的,我不記得了。但是後麵兩樣我堅決不帶的,我記得。一個是Z在大學時候發表的論文,她同時給複印了幾十份。我說原件我給捎過去。但是複印件,如果需要的話,讓Z在學校複印好了。還有幾十塊香皂。我當時看了,心裏實在不太高興,覺得這個媽媽也有點不懂事。香皂這東西,不值錢,又占地方又占份量,哪能托人萬裏迢迢替自己兒子搬這種東西。所以我說這個就不必帶了。因為這些香皂占了至少一半行李,我不帶,Z的媽媽不太高興,說:“美國沒有香皂。”我當時笑了笑,說:“如果美國是個連香皂都沒有的地方,那您兒子去那裏幹什麽?”

東西捎到美國去。Z 覺得東西給帶少了,對我親戚抱怨:“那些複印件應該給我帶來,我可以給錢。”這話說出來,我親戚也覺得不太合適。向我道歉。我說,Z 是隻會念書的好孩子,既沒有工作過,也沒有成家。有些事做的不妥當,也可以理解。

因為我親戚的緣故,我後來又見過Z幾麵。通過和他聊天,觀察他處理問題的方式,我也覺得Z的待人接物明顯欠缺。舉兩個例子。

一次過節,請他來我家吃飯。Z帶了瓶酒。這瓶酒,是很便宜的果酒,5美金左右。這酒帶來,我當時有點犯難。不擺上吧,顯得不喜歡他的禮物。擺上吧,這麽劣質的酒,誰喝呢?隻好把它和其他客人帶的酒堆在一起。吃飯時,Z把自己買的酒抓到手裏,說不知道這酒好不好,得嚐嚐。說完自然地打開瓶蓋,對著嘴喝了一口。我當時愣了一下,確實沒見過有人在酒席上這麽做過。但是心裏也是鬆了口氣。這酒,終於無需頭疼處理的問題了。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Z追女孩子的故事。Z 喜歡一個漂亮的來自中國的自費留學生,和他當時租住在同一所房子裏。房子裏有五間房出租給留學生。那女孩,不是什麽富二代,官二代。 經濟上有點緊張,平時花錢很仔細。因為除了這個女孩,其他人都是有獎學金的。所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對這個女孩多點照顧。在分攤費用的部分,零頭什麽都不算她的。但是沒有想到,Z 不願意。覺得不公平。他覺得女孩經濟緊張,是個人問題,不該由大家分擔。便要求大家費用要精確計算。其中有個留學生提醒他說,你要追女孩子,她有困難你應該幫她多扛扛,她才能喜歡你。沒想到他說,我喜歡獨立的女孩子。Z 和這個女孩同係,隻不過Z是博士生,女孩是本科生。在學習上,Z和女孩不是一個級別的。而且,Z也負責輔導本科生。女孩因為和Z在一個房子住,問的時候自然多一些。Z 有時嫌煩,便總說這個女孩:“你怎麽這麽笨呢?” 不用再寫了,Z追求這女孩的結果可想而知。

雖然Z 待人接物明顯欠缺,但他真是個聰明的孩子。他在美國上學時候,全A。包括他剛到美國,聽不懂課而自學的課程。

那麽Z的後來呢?他畢業後,去了夢想中的城市,紐約市。要在那裏幹出一番事業來。 然而,他沒有找到任何一份專業工作。實習期滿後,他黑在美國唐人街,在中餐館打工。那一年,是2002年。 他的專業,本科,研究生和博士,都是計算機。

他的消息傳來,我們都震驚不已。許多做著美國夢的年輕人,感覺就象一桶冰水從頭到腳地澆下來。由於Z的同班同學(畢業後在IBM工作),也是Z在美國最好的朋友的妹妹,是我的女友,所以我時不時聽說Z 的消息。 知道他剛在中餐館打工時,還跟朋友說,許多做大事的人都是這麽奮鬥的。

女友說起來的時候,我歎了口氣。我說Z 這個書呆子,真是被忽悠了。許多成功的人,都愛誇大自己曾經的困難,來展示自己克服萬難的能力。可是仔細看看那些人的背景,大多數並不是那麽真正的一窮二白。 更多的人,起點低的話,一輩子也沒有上升的機會。

那刻起,我在心理上完完全全原宥了Z在平時交往中,給我帶來的那些些許的不快 (雞零狗碎的,我不寫了)。我想這個孩子,真是處於一個隻學習,和社會脫離的狀態裏。他在麵試的時候,又哪裏能過得了人力資源部那些人精的關呢?

再後來,Z 也不再和任何人交往,尤其是他的同學兼好友(比他晚畢業,學習沒他好)後來進入IBM 工作後,我就再也沒有聽到任何他的零星消息。
 
今日在壇子裏逛,我看大家討論如何處理一些待人接物的問題。覺得自己能學到不少東西。

我想,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肯定和北美社會有差距。如果我不學習,那麽我的孩子要麽覺得和我無法有效溝通,而在心理上疏遠我。要麽,更糟糕的,她接受我的思維,將來她進入社會,和周圍人格格不入而不自覺,她的路變得狹窄,她的朋友稀疏。

我於是想起這對母子。為自己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