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有限的人生體驗裏,發現母親這個角色的個性特點和對事物的認識角度,對孩子有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學校裏的學術教育,不能,至少不能完全取代母親的教育。
孩子的奶奶就是個性鮮明的一個人。她人心地善良,但是脾氣極端暴躁。上了勁兒,什麽話都可以說,說得特別難聽,當然包括髒話。那時給人的形象就是蠻不講理。孩子的爸爸,雖然是個美國博士,一旦心情不好,髒話也會脫口而出,帶著胡攪蠻纏的勁兒。
孩子的奶奶發脾氣時,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砸東西。從小耳濡目染,孩子的爸爸成人後也如此。我家的鍋大多都是不規則形狀。孩子的爸爸一不順心,就拿鍋碗瓢盆出氣。
孩子奶奶最常教育孩子家庭關係的一句話就是,一家人怎麽打,怎麽鬧,還是一家人。骨頭打斷了還連著筋呢。她和孩子爺爺也是這麽打打鬧鬧過了一輩子。孩子爸爸至今還記著五歲時父母動手的事情。但是孩子爸爸自己也這樣,心情不好的時候經常大發雷霆,又摔又打,偶爾也動手。事後雖然也後悔,但是他在口頭上從來不認可家暴之說,隻說那是生氣時的正常流露。說我不能接受這種粗暴行為是因為我從小嬌生慣養。隻有在女兒的事情上,他才流露出對這種行為的不認可:去年女兒回國,去爺爺奶奶家做客,奶奶因為生氣摔了杯子(和小孩無關)。孩子蹲在地上,一片片地揀玻璃碎片。回到北美孩子說了這件事。以後孩子爸爸再也不強求孩子在爺爺奶奶家呆很長時間。
孩子的奶奶自尊心很強,做錯事情口頭上從不認錯。她心氣很高。但是由於能力有限,她隻是個工人,四十多歲就下崗了。也許是深刻的自卑導致她不可理喻的驕傲,她不和過得比自己強的親戚來往。孩子的爸爸也是眼高手低的毛病。工作做得差了,也是習慣性地把不如意歸結給除己以外的因素,並且多年都不和任何以前的同學同事往來。
孩子的奶奶脾氣發起來,就是要把心火發泄出去,這時就開始找茬,挑家人的毛病。我對這點深有體會。孩子奶奶來國外探親時,發現國外並不是自己想象得那樣處處鋪滿黃金。鬱悶之下開始挑我的毛病(當時我和孩子爸爸分開兩地。老人因為小孩的原因住在我處)比如和我去買菜。我不太愛買西瓜,因為太沉,我腰有病搬不動,但總不能讓老人孩子幹吧。她就背後抱怨兒媳婦不孝順,連個西瓜都不給她買。我從孩子爺爺處聽到這個抱怨,下次買菜第一步就衝到西瓜攤位。當我正搬瓜時,老人發話了:“你沒看見這個瓜有多貴,七塊九毛九。買這麽貴的東西純粹是腦子有毛病。”我抱著瓜呆立當場,問:“你們到底想不想吃瓜?”
孩子的爸爸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性格極為內向。沒有話。他自己曾經跟我說,他小時候,有些時候說什麽都是錯。那時不知道是因為大人心情不好。以為自己就是不會說話。所以他成人後,什麽話到嘴邊,想一想發現都不必說了。他這個沒話的個性特點,造成周圍的人,對他印象很好,但是對於他想什麽,想做什麽,誰都不知道。
孩子的奶奶住在不發達的小城市,對大城市有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醋意。她對於幾大直轄市或者發展好的城市,動不動就貶損幾句。不知是不是受她的觀點影響,她的孩子們成年後不約而同地放棄了在大城市的發展,回到她住的小城市。
孩子的奶奶心地善良。為了她的父母,她年輕時放棄了在中等城市的發展機會,在小城市給自己的父母養老送終,當然以後再也沒有機會走出小城市。她從小教育孩子要孝敬,並且一遍遍地以自己為例,說明這才是孝敬。有一次她在我麵前又一次說起,並且語帶感慨:“你們這一代,象我們這樣對待老人,是做不到了。”我愕然:“你是要我們回國嗎? ”
所以幾年後的現在,孩子爸爸在美國經濟蕭條的背景下,盤算著回國,並且說出回到父母身邊,給老人養老送終的話時,我再也沒有那麽愕然。我以為,孩子奶奶尋求他人承認的心理,被自己的孩子詮釋成她真正的心理需求了。
萬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有時深思之下,不覺驚悸於心。
我相信孩子的奶奶是深愛孩子的。隻是對於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她不能正視。不能正視當然也就阻礙了她的提高。我也很感激她,從她身上,我學到了做母親深刻的一課:做母親,需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承認自己的失敗,在孩子麵前擯棄一些不必要的虛榮心,給孩子一些正確的關於這個世界的認識。
我因此對女兒說,以後你願意走多遠就走多遠。不願走遠就在媽媽身邊,媽媽也高興;我告訴她,我的人生有得意之時,也有失敗之處。總體上我是個平庸的人。我現在過的日子和我的能力相稱;我告訴她,我沒有房子,是因為我的日子過得不夠好,沒有條件給她。她想過得好,要自己加把勁;我也有脾氣不好的時候。如果我做錯了。我一定會和我的女兒道歉。哪怕她剛記事;我選擇居住的城市,都是大城市,為了孩子有個開闊的眼界;我鼓勵女兒和我,和他人交流。如果發現有不合宜的語言,我會告訴她,提醒她注意。
我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反省我做母親的失誤。我知道我的短處,會或多或少製約自己孩子今後的發展。每次思想至此,心裏總是急且痛。
真話有時是傷人的。真相這東西也總是鮮血淋漓。
但是我要給孩子一個真實的母親形象,不去無謂地粉飾。反正我愛她。這個真實就足夠了。我給了她我能力裏的最好。我無愧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