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小孩子學習負擔重是老生常談。豈止國內的家長內心壓力大,在國外的父母也多少被波及。比如每當我看著自己的在北美長大的女兒,要上三年級了還是在一百以內的加減法打轉,就頭疼不已。這不,一到暑假,我就把孩子送回中國學中文。至於數學,根本沒敢給她報班,怕把這位自認數學很好的小美國的信心哢嚓一下給摧毀了。
由於侄女和女兒同歲,又都是女孩,所以在輔導女兒中文和侄女數學英語的同時,我在不自覺地做比較。倒是有些有趣的發現。
我侄女從學前班開始便每周上外教英語,一次兩個鍾頭。現在已經上了三年了。爸媽的銀子那是嘩嘩地向外流。一見麵,我就試了試侄女的英文水平。我讓女兒說日常英語,發現我侄女聽不大懂。我讓侄女說簡單的英文對話,效果也不理想。於是我送侄女學英語時留意了教師的背景和教學環境,也翻了一下使用的教材,才恍然大悟:一是教材根據主題編寫,和天馬行空的日常英語有差異;二是教師在教母語是非英語的孩子時,語速特意降低,詞匯也會刻意簡單;三是教師對著數十個小孩,不可能象一對一那樣精細地糾正口音;四是如果教師不是中英雙語,孩子中有些發音問題是難以發現並解決的。因為在母語和外語發音相近時,學生的外語受到母語影響,會不自覺地使用母語去替代外語。不會中文的外教即使覺得學生的發音有那麽一點細微差異,也不知怎麽下手糾正。在這樣的情況下隻能寄希望於學生的耳朵是否靈敏了。換句話說,就是語言天賦了。
在輔導侄女英語之前,我和女兒還輔導過另一個孩子。這使我能夠相對客觀地看待外教英語。那個孩子沒有外教環境,那一口英語,真是帶著濃重的餃子味。所以在我眼裏,外教英語,就是家長用錢給孩子創造了一個外語環境。這雖然不能和真正的國外相比,也是聊勝於無。
我輔導侄女時,首先給她正正音。從26個字母開始,一個一個地聽。還好,她學過外教英語,底子挺好,音都很準。但是侄女一開始說英語,問題就出來了。我分析了一下。有許多原因。比如說,孩子練習得少;使用外語不自信,而影響句子流暢;英語受到中文的重音,語速和節奏的影響。依我所見,最重要的原因是,侄女缺乏音標基礎,也就是各種字母及組合的不同發音。要知道,這可是我女兒在北美學前班一年的課程內容。有了這個基礎,我女兒讀英文句子時,即使不認識某些單詞,也能流利標準地把它念出來。可是我的侄女卻做不到。
這個缺失,我認為是英文教學受到市場影響的關係。比如,送孩子去學英語,如果學了一陣子,孩子呱啦呱啦地能說一些句子。家長就甚感欣慰,覺得錢沒白花;可是同樣的時間,如果孩子隻會一些發音組合,遲遲說不出兩句整話,家長不得跟學校急了。
這個缺失是否嚴重,那可是因人而異。語言能力有個積累的過程。學長了,慢慢地有意識地模仿糾正,這個缺失就會被彌補。但是如果沒有意識到,或者錯誤的發音時間過長,後來的糾正就會特別困難。
轉來說數學吧。我輔導侄女的奧數題。這些題,比我當年同歲時的題目難多了。我告訴侄女,數學題就是規律。我給她講規律,讓她自己做。但是我發現她不時做錯。主要是四則運算的速度和準確還沒到火候。
侄女在全國重點小學就學,但不是天才兒童。她做奧數的水平,應該能夠讓我相信,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順利吸收奧數程度。這也讓我覺得女兒的美式數學也有可取之處。它在基礎知識上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去吸收。
在輔導侄女功課的過程中,我有一個很強烈的感覺。就是現在中國人對孩子的學業,仿佛缺乏耐心和從容:恨不得孩子的英文明天就能和洋鬼子打成一片或者數學馬上就可以拿比賽金牌。這種心誌可以被理解,也應該被讚許;但是一些做法有待商榷。學習需要日積月累。如果基礎不牢固,恐怕今後的學習進度反而會受拖累。
無論國內國外,要想孩子學得好,家長都得操心。為了孩子,要有長期的付出和關切。一旦孩子有不足,要動動腦筋想想辦法。必要時也要學會妥協和放棄。尤其不能有攀比之下,虛榮之上的冒進。拔苗助長終非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