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隨風

歲月如流,往事隨風。
正文

玉不琢不成器

(2011-02-15 20:49:38) 下一個

“推”和“放”的爭論其實無所謂對錯,那不是什麽見仁見智,隻是因為“玉”的材質不同,所用的雕琢方法因“玉”而異。


              


孩子是否成材,最根本的是孩子的資質。培養都是在這個基礎上說的。不去舉什麽極端的例子,比如父母對殘疾或者智障兒童的期望和對大多數父母不太可能一樣。就說對於大多數的孩子來說,資質是非常重要的東西。以前看小說時,看到父母把孩子送去學藝,師傅一看到孩子眉清目秀,舉止大方得體,應對從容,都會很高興地收下孩子,盡心培養。這其實就是一種對於孩子資質的評估和篩選。現實中也是這樣。比如網球姐妹大小威,因為資質過人,她們少時的教練不僅不收她們的學費,而且負擔她們的生活費。但是合同上寫明,如果她們打出來名堂,獎金要按規定付一定比例給教練。


 


這個資質,是一種綜合的考量。而且每個孩子的資質不同,就某一資質而言,從總體人數上看,應該是高斯分布。用玉做比喻吧。對於玉工來說,玉中的極品那是難得一見,如果見到,負責些的如果對自己手藝不太有把握,一般都不會動手,而是推薦行內高手去雕琢;如果見到質量很差的玉,玉工一般也不會太上心,知道雕琢不出上品。但是如果玉質瑜瑕並存,這就非常看玉工的功力。如果能揚長避短,就是根據玉質的瑕疵分布設計成型後的器具,琢磨掉瑕疵,也會成就上好玉器。


 


相信在討論推放的父母,麵對的對象都是處在高斯分布中間的絕大多數。所以,即使在爭論時,不少人都是各持一端,在現實生活中,走極端的例子是少見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對孩子恩威並施,推放相濟。


 


我覺得做父母的,要對自己的孩子,還有自己要有正確的評估。在這個過程中要盡量去除感情因素,而且要根據時間的推移做相應的調整。比如,要認識到無論我們怎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我們的孩子成為偉人的幾率,和我們中了樂透彩一樣高;比如大方承認孩子的不足,同時發掘其他的優點;比如從孩子的行為中常常檢討自己的不足,看看可否通過改進自己來提高孩子的教育環境;比如小孩不定型定性,我們應該給他(她)們更多的嚐試空間。等等。


 


與此同時,我們要相信孩子自己學習和調整的能力。要知道,我們自己隻是玉工之一,而且不一定是最好的。老師,孩子的玩伴,親戚朋友,媒介和書本,和孩子以後接觸的社會環境,甚至遇上的困境和挫折都會對孩子的成才成器起到雕琢的作用。一個人最終的成為和作為,父母隻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們的態度最好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那種事在人為的執著,還是放下的好。


 


我是“放”媽一個,但並不是不想做“推”媽,而是做不到。我的孩子,沒有什麽大的缺點,也沒有什麽突出的優點,讓我常常覺得無從推起。而且我們這兩個做父母的,年少時學習成績都不錯,但是現在在國外過著為生存掙紮的日子,缺乏方向感。所以我們對推孩子學習也不上勁。何況未來的世界需要什麽技能,我們也不知道,所以我們隻希望孩子有學習的動力和好的習慣,以後的路就讓她自己走吧。


 


我想凡是推媽,一般都是對成功有明確的理解,所以對成功的方向有一定把握,而且意誌堅定,同時小孩又肯聽從。比如,有個朋友推孩子練小提琴。孩子不喜歡,但是小的時候又不得不聽從。後來這個孩子到了十歲,再也不肯枯燥地練琴。他媽媽還是堅定地推,這個孩子在高樓上把小提琴當著媽媽的麵摔下去,並且跟媽媽說,再逼,下一個下去的就是我。這種氣勢震懾住他媽媽,他的媽媽再也沒有逼過他。虎媽的孩子肯聽話,真是虎媽的福氣,給她的書提供論據。但是不是每個同樣的推媽,都能收到同樣的效果。


 


我還有一個朋友,她的教友有個獨子,中學時成績出色,鋼琴小提琴都過了十級,上大學時考上了金融專業排名第一的名牌大學。大一假期,孩子自殺身亡。因為他到了大學後,發現他的學習成績和樂器技能都不能使他顯得出色。同學們大多出自非富即貴的家庭,所擁有的社會資源,是他不具備的。他越來越沉默,直到走上絕路。他用自己的生命,表現了他對成功的疑惑。虎媽夫妻在社會上也是精英分子,所以他們給自己孩子提供了不止是簡單的推的成長環境。她的女兒不管是否覺得推的方式嚴苛,在潛意識裏還是認可了父母的成功,從沒真正挑戰過母親的思維模式。


 


麵對推媽,我常常是底氣不足的。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好或者做不到。在這樣的壓力下,我去問自己的媽媽。我媽媽聽了直樂。她說那些七七八八的想法都是孩子還不錯才產生的。她說我是早產兒,生下隻有三斤,醫生認為我會很小夭折,我小時候她唯一的希望是我能活下來,最好不要殘疾;後來我活下來,但是體質弱,她就希望我健健康康就好;我學習成績一直挺好,她覺得很省心,直到我考上名牌大學,那時她開始希望我能有所作為;我出國後,她便徹底沒了想法,因為她不了解國外,隻巴望我平平安安。我自己過得很平庸,而我媽媽說,我如果健康快樂,她就覺得很好。而且年齡大了,這個老共產黨員也開始張口閉口“命”,告訴我沒必要催逼孩子。放寬了心,隨其自然。她說自己做了一輩子老師,看到的例子多了,象學習這東西也不是催逼得來的,走上社會,混的好不好和學習也沒有必然聯係。而且幸福也是個綜合指數。她原來的女下屬,大多是博士,但是婚姻幸福的也不多。所以她說人不要一條筋走到黑才好。


 


我於是拿了雞毛當令箭,繼續我的放媽生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