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隨風

歲月如流,往事隨風。
正文

西方教育讓我欣賞的一點

(2011-02-12 23:36:45) 下一個

 


我記得女兒第一次拿到獎狀是在小學一年級,“正直獎”。學校還組織頒獎典禮。女兒要求我參加。為了這個20分鍾的儀式,我請了假,穿上正式西裝,拿著照相機跑到學校去。看到每個班都有兩個孩子上台。那時還是很為孩子驕傲。


 


兩三個月後,女兒拿到第二張獎狀,名目我忘了。因為我問她別的小朋友是不是也拿到獎狀。女兒說,每個小孩都有,但不是每個小孩都能拿到兩張。我想起上一次看領獎時,看到一個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也領到獎,隻是不上台。這個孩子坐在輪椅上,身邊有專門老師輔導他,給他看卡片,加上手語。台上別的孩子領到獎時,底下孩子的鼓掌聲嚇到這個孩子,這個孩子就不可控製地驚叫。老師在一邊不停地安撫他。這時我就明白,孩子的獎狀隻是鼓勵形式之一,並不說明我的孩子在某方麵占著絕對優勢。所以以後我也沒有再去過這種頒獎儀式。


 


也許是受中國多年的精英教育影響,對於這樣的鼓勵係統,我開始是挺不以為然的。認為不能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人人有份的東西,也就沒什麽稀罕。但是這兩年,我開始認為,這個係統培養了孩子一個很重要的意識,就是每個人都有長處。這種意識,潛移默化,對於將來孩子為人處事,甚至對待挫折,都大有好處。


 


學會欣賞別人,自然會有好人緣。道理顯而易見。


 


對待挫折,這種心理的重要,卻是我剛剛琢磨出來。


 


至少在我們這一代,學習好是學生鑒定的最重要的標準。學習尖子,包攬了幾乎一切的學校榮譽。在不知不覺間,這些尖子把對成功的界定不知不覺地狹窄化,理所當然話。而對於生活普遍的艱辛與困難,仿佛於己無關,潛意識裏認為不應該臨到自己頭上。所以,仿佛名校出來的人,更難幸福。


 


一個人的成功,需要多種素質,僅僅學習能力是不夠的。而名校出來的學生,由於年少過著長期風光無限的生活,進入社會後也容易認為自己想當然地應該對機會和榮譽具有優先占有權。一旦做不到,失落的反差比當年學習一般的學生要大得多,心理調節也就更加吃力。


 


比如,我的朋友中,有的在國內時沒有上過大學,在國外學了護士等專業,工作穩定,覺得國外特別好,機會很多;而許多名校的畢業生,卻總有懷才不遇,難展抱負之感。


 


為什麽鉈中毒事件屢屢發生在名校生身上,恐怕也和這樣的心理有關。人際交往之間的摩擦是很正常的事情,處不好而陌路的人千千萬萬,但是什麽樣的仇恨才能使人下得了這種毒手。大概就是那種驕傲,讓人難咽一口氣。


 


學校其實最好和社會環境模擬,才能更讓學生適應社會。如果學生認為自己是特殊的,每個人都是優秀的,這樣的心理才更加健康。


 


這就是為什麽我不認可虎媽觀念的原因。這樣的極端,不知她的孩子們如何去和社會眾生接軌。


 


我的女兒是個普通孩子。做個心理陽光的人,比什麽樣的金字文憑都重要。我發現自己慢慢欣賞西方的教育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