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孫子兵法

(2009-08-14 15:28:32) 下一個
孫子兵法·始計第一


[提要]本篇為《孫子》首篇,綱領全文。其核心是兩點:一是“廟算”,軍事上的戰略運籌,對未來勝負條件的基本估計。一是“詭道十二法”,實際戰場態勢中的指揮原則。“詭道”十二法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示形”以機詐取勝;一類是“權變”,各種情況下的不同作戰原則。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係到士兵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不認真考察研究的。 所以,要從以下五個方麵分析研究,比較敵我雙方的七種條件,以探求戰爭勝負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所謂“道”,是使民眾與國君的意願相一致,這樣,民眾在戰爭中就可為國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險。所謂“天”,是指日月星辰運行的情況,寒冷炎熱氣象的變化,必須因時製宜,以順天時。所謂“地”、是指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險阻或平坦,作戰地域的寬廣或狹窄,地形是否利於攻守進退。所謂“將”,是指將帥的智謀才能,賞罰有信,愛撫士卒,勇敢果斷,軍紀嚴明。所謂“法”,是指軍隊組織編製、將吏的統轄管理和職責區分、軍用物資的供應和管理等製度規定。以上五個方麵,將帥沒有不知道的;隻有深刻了解,確實掌握才能打勝仗,否則,就不能取勝。因此,要從以下七個方麵來考核比較,以探求戰爭勝負的情形,就是說:哪一方的國君比較賢明?哪一方的將帥比較有才能?哪一方占得比較有利的天時地利條件?哪一方的法令能切實貫徹執行?哪一方的軍隊實力強盛?哪一方的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嚴明?我根據以上七個方麵核查對比,就可以判明誰勝誰負了。如果能夠聽從我的計謀,指揮作戰一定勝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聽從我的計謀,指揮作戰一定失敗,我就離去。有利的計策已被采納,還要設法造“勢”,以輔助作戰的進行。所謂“勢”,就是根據情況是否有利而采取相應的行動。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的行為。所以,能攻而裝作不能攻,要用某人而裝作不用他,要在近處行動而裝作要在遠處行動,要在遠處行動而裝作要在近處行動,對於貪利的敵人,要用小利引誘他,對於處於混亂狀態的敵人,要乘機攻取他,對於力量充實的敵人,要加倍防備他,對於強大的敵人,要暫時避開他,對於易怒的敵人,要用挑逗的辦法激怒他,對於鄙視我方的敵人,要使其更加驕傲,對於休整得充分的敵人,要設法疲勞他。對於內部和睦的敵人,要設法離間他。要在敵人無準備的狀態下乘機攻擊,要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情況下突然襲取。這些都是軍事家取得勝利的奧妙所在,是不可事先加以具體規定的。在開戰之前,“廟算”能夠勝過敵人的,是因為按五事七計經過周密研究,有十之八九正確,得到的勝利條件多;開戰之前,“廟算”不能勝過敵人的,是因為研究不周,隻有十之四五正確,所得的勝利條件少。研究周密,勝利條件多,當能勝敵,研究不周,勝利條件少,不能勝敵,而何況研究完全錯誤!沒有勝利條件呢!我們從五事七計來考察敵我情況,誰勝誰負就可看出來了。



--------------------------------------------------------------------------------
孫子兵法·作戰第二
[05-02-24] 作者:孫武 編輯:hcctcc

[提要]本篇根據對戰爭的各種客觀條件的分析,提出“兵貴勝,不貴久”的速勝速決的進攻戰略原則。

孫子說:凡興兵打仗,出動戰車千輛,輜重車千輛,軍隊十萬,還要千裏運糧;這樣一來,前方後方的費用,外交使節往來的開支,器材物資的供應,武器裝具的保養補充,每天要耗費千金,然後十萬大軍才能出動。 用這樣龐大的軍隊作戰,就要求速勝。曠日持久,就會使軍隊疲憊、銳氣挫傷,攻城就會耗盡力量,軍隊長期在外作戰,會使國家供給費用發生困難。軍隊疲憊,銳氣挫傷,軍力耗盡、經濟枯竭,諸侯就會乘此危機起兵進攻,那時,即使有很高明的人,也不能挽回危局了。因此,用兵打仗隻聽說寧拙而求速勝的,沒見過求巧而久拖的。軍隊長期拖在外麵而有利於國家者,是從來沒有過的。所以,不能完全懂得用兵屈力殫貨的好處,就不能完全懂得用兵快速取勝的好處。善於用兵的人,兵員不一再征集,糧秣不多次運送;武器裝備從國內取給,糧秣在敵國就地解決,這樣,軍隊的食用就可以充足供應了。國家因用兵而導致貧困的,遠道運輸糧秣是個重要原因;遠道運輸就會使百姓貧困。靠近軍隊的地方物價飛漲,物價飛漲就會使百姓財物枯竭;財物枯竭,就急於加征賦役。民力耗盡,財力枯竭,國內家家空虛。百姓的財物,耗去了十分之七。公家的資財,由於戰車損壞,戰馬疲困,戰具、兵器的損耗,輜重車輛的損壞,耗去了十分之六。 所以,高明的將帥,務求在敵國解決糧秣。就地取給糧食一鍾,相當於從本國運輸二十鍾;就地征集飼草一石,相當於從本國運輸二十石。要使士卒勇敢殺敵,就要激起他們對敵人的仇恨;要想奪取敵人的資財,就要用財貨獎賞士卒,所以在車戰中,凡繳獲戰車十輛以上的,要獎賞最先奪得戰車的士卒,並更換戰車上的旗幟,混合編入己方車隊之中,對俘虜來的士卒要給予優待和撫養使用,這就是所謂戰勝敵人而使自己愈加強大。因此,用兵作戰最貴速勝,不宜曠日持久。深知用兵之法的將帥,是民眾命運的掌握者,是國家安危的主宰者。



--------------------------------------------------------------------------------
孫子兵法·謀攻第三
[05-02-24] 作者:孫武 編輯:hcctcc

[提要]本篇貫串一條“全勝”的戰略思想原則,戰爭力求全勝,從這個目標出發,就要從政治上降服敵人,從軍事上戰勝對手。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戰略。戰場上的全勝方法,本篇提出六條用兵之法,即敵我兵力對比不同情況下的不同作戰方法。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法則,不待誅殺或少事誅殺,就使敵國屈服是上策,經過交戰誅殺太甚去擊破那個國家就次一等;不待誅殺,就使敵人全軍屈服是上策,用武力擊破他就次一等;不待誅殺,就使敵人全旅屈服是上策,擊破他就次一等;不待誅殺,使敵人全卒屈服是上策,擊破他就次一等;不待誅殺,使敵人全伍屈服是上策,擊破他就次一等;因此,百戰百勝,傷殺太多,不算是好中最好的,不戰而使敵人屈服,才算是好中最好的。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破壞敵人的計謀,其次是瓦解敵人的盟國,再次是使用武力進攻敵人,最下策是攻人之城。攻城是不得已而采取的辦法。修造大盾和四輪車,準備器械,三個月才能完成;構築攻城用的土山,又要花費三個月才能完工。將帥因久攻不勝,非常焦躁忿怒,驅使士卒像螞蟻一般爬梯攻城。士卒傷亡了三分之一,而城還是攻不下來,這就是攻城的災害。 所以,善於用兵打仗的人,使敵軍屈服而不用進行交戰,奪取敵人的城邑而不靠硬攻,滅亡敵人的國家而不需久戰,務求以全勝的謀略爭取於天下。這樣,軍隊就不至於疲憊受挫,而勝利可以完滿地獲得,這就是謀攻的法則。 所以,用兵的方法,有十倍於敵的絕對優勢的兵力,就要四麵包圍,迫敵屈服;有五倍於敵的優勢兵力,就要進攻敵人;有一倍於敵人的兵力,就要設法分散敵人;同敵人兵力相等,就要善於設法戰勝敵人;比敵人兵力少,就要善於擺脫敵人;各方麵條件均不如敵人,就要設法避免與敵交戰。弱小的軍隊如果不能逃不能避,隻知堅守硬拚,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將帥是國家的助手,輔助之謀周密,國家就會強盛,輔助之謀有缺陷,國家就會衰弱。 國君貽害軍隊的有三種情況:不了解軍隊不可以前進而命令軍隊前進,不了解軍隊不可以後退而命令後退,這叫做束縛軍隊;不知道軍隊內部的事務,而幹涉軍隊的行政,軍士就會迷惑不解;不知道用兵的權謀,而幹涉軍隊的指揮,將士就會產生疑慮。軍隊既迷惑又疑慮,各諸侯國乘隙進攻的災難就臨頭了,這就是所謂擾亂自己的軍隊而導致敵人的勝利。 所以,從以下五種情況便可預知勝利:知道什麽情況下可與敵人打,什麽情況下不可與敵人打的,會勝利;懂得根據兵力多少而采取不同戰法的,會勝利;上下齊心協力的,會勝利;以預先有準備對待沒有準備的,會勝利;將帥指揮能力強而國君不加牽製的,會勝利。這五條,是預知勝利的途徑。 所以說,了解敵人虛實,又了解自己強弱,百戰都不會失敗;不了解敵人而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分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戰必敗。



--------------------------------------------------------------------------------
孫子兵法·軍形第四
[05-02-24] 作者:孫武 編輯:hcctcc

[提要]“形”就是指軍隊的客觀物質力量,兵力眾寡,戰鬥力強弱,素質優劣等。本篇基於上一篇關於“全勝”的思想,重點討論戰略防禦中軍事實力問題即如何“自保而全勝”的問題。

孫子說:從前,善於用兵打仗的人,總是首先創造條件,使自己不被敵人戰勝,然後等待和尋求敵人可能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不可能被敵人戰勝,主動權在於自己;可能戰勝敵人,在於敵人有可乘之隙。所以,善於用兵打仗的人,能做到自己不被敵人戰勝,而不能使敵人必定為我所勝。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製勝的守禦之備可以預知,但敵人有無可乘之隙,被我戰勝,則不能由我而定。當我不可能戰勝敵人時,則采取防守,可能戰勝敵人時,則出奇進攻。防守是由於取勝條件不足,進攻是由於取勝條件有餘。善於防守的人,像藏匿於深不可知的地下一樣,使敵人無形可窺;善於進攻的人,像動作於高不可測的天上一樣,使敵人無從防備。因此,能夠既保全自己,又取得完全的勝利。 預見勝利,不超過一般人所知道的,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經過力戰而後取勝,天下人都說好,也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這就像能舉起秋毫算不得力大,能看見日月算不得眼明,能聽到雷聲算不得耳靈一樣。古時所謂善於打仗的人,總是取勝於看起來容易戰勝的敵人。所以,善於打仗的人,他取得勝利,既顯不出智謀的名聲,也看不出勇武的功勞。因為他的取勝是能見微察隱、沒有差錯的,其所以無差錯,由於他的製勝之道是建立在確有把握的基礎上,他所戰勝的敵人是已經處於失敗地位的敵人。所以,善於打仗的人,總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同時又不放過任何足以戰勝敵人的機會。因此,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先創造取勝的條件,而後才同敵人作戰;打敗仗的軍隊,總是先同敵人作戰,而後期求僥幸取勝。會用兵的人,善於從各方麵修治“不可勝”之道,確保必勝的法度,所以他能掌握勝敗的決定權。用兵之法: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數”,四是“稱”,五是“勝”。根據戰地地形的險易、廣狹、死生等情況,做出利用地形的判斷;根據對戰地地形的判斷,得出戰場容量的大小;根據戰場容量的大小,估計雙方可能投入兵力的數量;根據敵對雙方可能投入兵力的數量,進行衡量對比;根據雙方兵力的對比,判斷作戰的勝負。所以,勝利的軍隊對失敗的軍隊來說,就好比處於以鎰稱銖的絕對優勢的地位;失敗的軍隊對勝利的軍隊來說,就好比處於以銖稱鎰的絕對劣勢的地位。勝利者在指揮軍隊打仗的時候,就象從幾千尺的高處決開溪中積水一樣,其勢猛不可當。 這是強大的軍事實力的表現。



--------------------------------------------------------------------------------
孫子兵法·兵勢第五
[05-02-24] 作者:孫武 編輯:hcctcc

[提要]重點論述在擁有一定的軍事實力的基礎上,如何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加強實際作戰能力。在戰爭的實際進程中,具體地表現在軍事指揮上如何正確地變換戰術和靈活地使用兵力。

孫子說:要做到治理人數多的軍隊像治理人數少的軍隊一樣,這是分級統轄、嚴密組織編製的問題;要做到指揮人數多的軍隊作戰,像指揮人數少的軍隊一樣,這是用旌旗金鼓指揮的問題;全國軍隊之多,要使其如果遭受敵人進攻而不至失敗的,這是“奇正”運用的問題;軍隊進攻敵人,要能像以石擊卵那樣,所向無敵,這是“虛實”的問題。大凡作戰,一般都是以正兵當敵,以奇兵取勝。所以,善於出奇製勝的將帥,其戰法如天地那樣變化無窮,像江河那樣奔流不竭。終而複始,就像日月運行一樣;死而複生,就像四季更替一般。聲音不過五種,然而五種聲音的變化,卻會產生出聽不勝聽的聲調來。顏色不過五種,然而五種顏色的變化,卻會產生出看不勝看的色彩來。味道不過五種,然而五種味道的變化,卻會產生出嚐不勝嚐的味道來。戰陣之勢,不過奇正兩種,然而奇正的變化,卻是不可窮盡的。奇正相生的變化,就像順著圓環旋轉那樣,無頭無尾,誰能窮盡它呢?湍急的流水以飛快的速度奔瀉,以致能把石塊漂移,這是由於水勢強大的緣故;凶猛的飛鳥,以飛快的速度搏擊,以致能捕殺鳥雀,這是由於節奏恰當的關係。所以,高明的將帥指揮作戰,他所造成的態勢是險峻的(居高臨下,銳不可當),他所掌握的行動節奏是短促而猛烈的。這種態勢,就像張滿的弓弩;這種節奏,猶如觸發弩機。在紛紛紜紜的混亂狀態中作戰,必須使自己的部隊不發生混亂;在渾沌不清的情況下打仗,必須把隊伍部署得四麵八方都能應付自如,使敵人無隙可乘,無法敗我。在一定條件下,“亂”可以由“治”產生,“怯”可以由“勇”產生,“弱”可以由“強”產生。“治亂”是組織指揮的問題;“勇怯”是破敵之勢的問題;“強弱”,是軍事實力的問題。所以,善於調動敵人的將帥,用假象迷惑敵人,敵人必為其所騙;給敵人東西(如物資、用品),敵人必然來取。以小利引誘調動敵人,以自己預先布置的兵力待機掩擊敵人。所以善於指揮打仗的將帥;他的注意力放在“任勢”上,而不責成部屬,因而他就能選到適當人材,運用奮兵破敵之勢。善於“任勢”的人,他指揮將士作戰,好像轉動木頭和石頭一樣。木頭石頭的特性是放在平坦的地方比較穩定,放在陡斜的地方就容易轉動,方形的木石就比較穩定,圓形的就容易滾動。所以高明的將帥指揮軍隊與敵人打仗時所造成的有利態勢,就好像把圓石從幾千尺的高山上往下飛滾那樣,不可阻擋;這就是軍事上所謂的“勢”!



--------------------------------------------------------------------------------
孫子兵法·虛實第六
[05-02-24] 作者:孫武 編輯:hcctcc

[提要]論述“避實而擊虛”,“因敵而製勝”的進攻作戰原則。

孫子說:凡先占據戰地而等待敵人的就從容、主動;後到達戰地而倉促應戰的就疲勞、被動。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調動敵人前來而不被敵人所調動。 能使敵人自己來上鉤的,是以利引誘的結果;能使敵人不得前來的,是以害威脅的結果。所以,敵人休整得好,能設法使他疲勞;敵人給養充分,能設法使他饑餓;敵人安處不動,能設法調動他。出兵要向敵人無法急救的地方,行軍於敵人意料不到的方向。行軍千裏而不困頓,是因為行進在沒有敵兵或敵人防守不嚴的地區。進攻必然奪取得手的,是因為攻擊敵人不注意防守或不易守住的地方;防守必然鞏固,是因為扼守敵人不敢攻或不易攻破的地方。所以,善於進攻的,敵人不知其所守之處;善於防守的,敵人不知其所攻之處。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一點形跡;神奇呀!神奇到聽不出一點聲音。這樣,就能成為敵人命運的主宰。進兵時,敵人無法抵禦,是由於衝向敵人防守薄弱的地方;退卻時,敵人無法追及,是由於行軍很快,敵人追不上。所以,我若求戰,敵人即使深溝高壘堅守,也不得不出來與我交戰,是由於進攻敵人所必救的要害地方。我若不想交戰,即使畫地而守,敵人也無法和我交戰,是因為我設法改變了敵人的去向。 所以,用示奇正之形於敵人的辦法欺騙敵人,誘使其暴露企圖,而自己不露形跡,使敵人捉摸不定,就能夠做到自己兵力集中而使敵人兵力分散;自己兵力集中於一處,敵人兵力分散於十處,這樣,我就能以十倍於敵的兵力打擊敵人,造成我眾而敵寡的有利態勢;能做到以眾擊寡,那麽我與敵人交戰所用力就少了。我們所要進攻的地方使敵人不知道,不知道,它就要處處防備;敵人防備的地方越多,兵力越分散,這樣,我所直接攻擊的敵人就不多了。所以,注意防備前麵,後麵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備後麵,前麵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備左翼,右翼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備右翼,左翼的兵力就薄弱;處處防備,就處處兵力薄弱。兵力所以少,是由處處防備的結果;兵力所以多,是由於迫使敵人分兵防我的結果。 所以,能預知同敵人交戰的地點,能預知同敵人交戰的時間,這樣,就可跋涉千裏,同敵人會戰。如果既不能預知交戰的地點,又不能預知交戰的日期,就會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何況遠到幾十裏,近的也有好幾裏呢!以我之心忖度、推斷,越國的兵雖多,對於決定戰爭的勝敗又有什麽補益呢?所以說,勝利是可以爭取到的;敵人兵力雖多,也可以使其無法用全部力量與我交戰。 故認真分析判斷,以求明了敵人作戰計劃的優劣長短;挑動敵人,以求了解其動靜治亂的情況;示形誘敵,以求摸清其所處地形的有利不利;進行戰鬥偵察,以求探明敵人兵力部署的虛實強弱。 所以,示奇正、虛實之形以誘敵的方法運用到極妙的程度,能使人們看不出一點形跡。這樣,就是有深藏的間諜,也無法探明我方的虛實,即使很高明的人,也想不出對付我的辦法來。把根據敵情變化之形靈活運用戰法而取得的勝利擺在眾人麵前,人們也看不出來;人們都有知道我取勝的一般戰法,但不知道我是怎樣根據敵情的變化靈活運用這些戰法而取勝的。所以,每次戰勝的策略、籌算都不是重複老一套,而是適應敵情的發展而變化無窮。 用兵的規律像水,水流動的規律是避開高處而流向低處,用兵的規律是避開敵人堅實之處而攻擊其虛弱的地方。水因地勢的高下而製約其流向,用兵則要依敵情據而決定取勝方針。所以,用兵作戰沒有固定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沒有固定的形狀一樣;能依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稱得上用兵如神了。用兵的規律就像自然現象一樣,“五行”相生相克,四季依次更替,白天有短有長,月亮有暗有明,永遠處於變化之中。



--------------------------------------------------------------------------------
孫子兵法·軍爭第七
[05-02-24] 作者:孫武 編輯:hcctcc

[提要]本篇以“詐”“動”“分合”為指導,論述軍隊在戰場上實際接戰中的戰機選擇問題,要求指揮者創造戰機,不失時機地把握戰機。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法則,將帥受領國君的命令,從組織民眾編成軍隊,到開赴前線駐地紮營與敵對陣,這中間最困難的事情莫過於與敵人爭奪有利的製勝條件了。軍爭中最難的地方,又在於如何通過迂遠曲折的途徑達到近直的目的,化患害為有利。故意迂回繞道,並用小利引誘遲滯敵人,這樣就能做到比敵人後出動而先到達必爭的要地,這就叫做懂得“以迂為直”的計謀。故兩軍相爭是為了有利於自己,若舉大眾而爭,反失利而成為危險了。全軍帶著所有輜重去爭利,就會行動遲緩而趕不上;丟棄大軍去爭利,輜重就會丟失。因此,卷甲急進,日夜不休息,以加倍的行程連續行軍,走上百裏的路程去與敵爭利,三軍將領都有可能被擒,身體健壯的士卒先到了,體弱疲倦的掉了隊,采用這種方法,可能隻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趕到;走上五十裏的路程去與敵爭利,先頭部隊的將領就可能遭受挫敗,采用這種方法部隊也隻有半數趕到;走上三十裏的路程去爭利,部隊也隻有三分之二趕到。因此,軍隊沒有輜重,無以為戰就會覆亡,沒有糧食就不能生存,沒有物資儲備,轉輸不繼,就會覆亡。所以,不了解列國諸侯的計謀,不能與其結交;不熟悉山林、險阻、沼澤等地形的,不能行軍;不使用向導的,不能得地利。故用兵打仗以詭詐多變為根本,根據是否有利采取行動,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隨情況而變。軍隊行動快速時,像飄風驟至;行動緩慢時,像嚴整的森林;進攻敵人時,像迅猛的烈火;駐守時,持重像山嶽一樣屹立不動;蔭蔽時,像陰雲蔽天看不見日月星辰那樣;動作起來,就像萬鈞雷霆的震擊。奪取敵“鄉”的糧食、資財、要分兵數路,開拓疆土,要分守要地,權衡形勢,相機而動。先懂得以迂為直、以直為迂計謀的,就能勝利。這就是兩軍相爭的原則。《軍政》上說:“用語言指揮聽不到,所以用金鼓之聲,令其或進或止,用動作指揮看不清,所以用旌旗之形,令其或開或合。”金鼓旌旗都有是用來統一軍隊作戰行動的;軍隊行動既然統一了,那麽勇敢的將士就不得單獨前進,怯懦的也不得單獨後退,這就是指揮人數眾多的軍隊的方法,所以,夜間作戰要多使用火光和鼓聲,白天作戰要多使用旌旗,之所以變換這些信號,都是為了適應士卒視聽的變化。 三軍可以挫傷其銳氣,將軍可以動搖其決心。軍隊早朝初戰的時候,士氣旺盛,陳兵到中午時候,士氣就逐漸怠惰,到了日暮,士卒就會氣竭思歸。所以,善於用兵的人,總是避開敵人的銳氣,等到敵人鬆懈疲憊人心思歸時,才去打它,這是掌握軍隊士氣的方法。以自己的嚴整來對待敵人的混亂,以自己的鎮靜來對待敵人的吵鬧,這是掌握軍心的方法。以自己的靠近戰場來對待敵人的遠道而來,以自己的安逸休整來對待敵人的奔走疲勞,以自己的糧足食飽來對待敵人的糧盡人饑,這是掌握軍力的方法。不去迎擊旗幟整齊,部署周密的敵人,不去攻擊陣容嚴整、實力雄厚的敵人,這是掌握因敵變化的方法。 所以,用兵的方法:敵人占領高地,不要去仰攻;敵人背靠高地,不要從正麵攻擊;敵人假裝敗退,不要去追擊;強大的敵人,不要去進攻;敵人以利誘我,不要貪食其餌;正在撤退回去的敵人,不要去攔阻;包圍敵人,要留有缺口;對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去逼迫它。這些都是用兵應當掌握的方法。



--------------------------------------------------------------------------------
孫子兵法·九變第八
[05-02-24] 作者:孫武 編輯:hcctcc

[提要]本篇論述在各種特殊情況下的靈活機動的作戰原則。其核心就是“君命有所不受”,要求戰場上的實際指揮官有決斷的權力。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方法,主將受領國君的命令,征集兵員編成軍隊,在塌壞地帶不要駐紮,在四通之地就約和交界的鄰國外助,遇到危險之地慎勿停留,遇到前有強敵後有險阻之地就要巧出奇謀,陷入“死地”就要殊死奮戰;於我不利的道路不要行軍,有的敵軍不要攻擊,有的城邑不要攻占,有的地方不要爭奪,國君命令有的可以不執行。所以,將帥能通曉九變而得到好處的,就懂得用兵了;將帥不通曉九變而取得好處的,雖然知道地形險易廣狹,也不能實得地利。 治兵而不知道九變的方法,雖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得智謀之人而具體運用它。 明智的將帥考慮問題,總是兼顧到利害兩個方麵。在有利情況下考慮到有害的方麵,事情就可以順利進行;在有害情況下考慮到有利的方麵,禍患就可以解除。能使諸侯屈服的,是用方法去危害他;能役使諸侯的,是用本國富強的基業強迫他;能使諸侯歸附的,是用利益去引誘他。所以用兵的法則,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會來,而要依靠自己有備以待;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會進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敵人無法攻破的防禦力量。 將帥有五種致命的危險:有勇無謀,隻知死拚,就可能被敵誘殺;臨陣畏怯,貪生怕死,就可能被敵俘虜;急躁易怒,暴跳如雷,就可能被敵淩侮而妄動;方正不苟取,過於自尊,就可能被敵設計詬辱而陷於輕舉,仁慈愛民,惟恐殺傷士眾,就可能被敵出奇煩擾而陷於被動。以上五點,是將帥易犯的過失,是用兵的災害。軍隊的覆滅,將士的被殺,一定是由於這五種致命危險造成的,這是為將帥的人不可不慎重辨析的。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