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羽,許褚徐晃之戰

(2009-08-14 15:28:37) 下一個


--曹操大軍入城,安民已畢,隨喚眾謀士議取下邳。荀彧曰:“雲長保護玄德妻小,死守此城。若不速取。恐為袁紹所竊。”操曰:“吾素愛雲長武藝人材,欲得之以為己用,不若令人說之使降。”郭嘉曰:“雲長義氣深重,必不肯降。若使人說之,恐被其害。”帳下一人出曰:“某與關公有一麵之交,願往說之。”眾視之,乃張遼也。程昱曰:“文遠雖與雲長有舊,吾觀此人,非可以言詞說也。某有一計,使此人進退無路,然後用文遠說之,彼必歸丞相矣。”正是:整備窩弓射猛虎,安排香餌釣鼇魚。未知其計若何,且聽下文分解。

--卻說程昱獻計曰:“雲長有萬人之敵,非智謀不能取之。今可即差劉備手下投降之兵,入下邳,見關公,隻說是逃回的,伏於城中為內應;卻引關公出戰,詐敗佯輸,誘入他處,以精兵截其歸路,然後說之可也。”操聽其謀,即令徐州降兵數十,徑投下邳來降關公。關公以為舊兵,留而不疑。

--次日,夏侯惇為先鋒,領兵五千來搦戰。關公不出,惇即使人於城下辱罵。關公大怒,引三千人馬出城,與夏侯惇交戰。約戰十餘合,惇撥回馬走。關公趕來,惇且戰且走。關公約趕二十裏,恐下邳有失,提兵便回。隻聽得一聲炮響,左有徐晃,右有許褚,兩隊軍截住去路,關公奪路而走,兩邊伏兵排下硬弩百張,箭如飛蝗。關公不得過,勒兵再回,徐晃、許褚接住交戰。關公奮力殺退二人,引軍欲回下邳,夏侯惇又截住廝殺。公戰至日晚,無路可歸,隻得到一座土山,引兵屯於山頭,權且少歇。曹兵團團將土山圍住。

本戰例爭論的焦點在於由於曹操欲收降關羽,此意圖對許褚和徐晃的戰力影響有幾何。從原文可知,曹操是在與眾謀士的商議中提及此意圖的,由於武將張遼也在帳內獻計,說明在帳內並非純文官謀士,武官也在其內,那麽許褚、徐晃包括夏侯惇等人按正常理解也應該在帳內,那麽他們就同時知道了曹操的意圖。此後,並未提及曹操交待如何打的命令,那麽按正常理解,視為曹操並未有其他交待。

再看另幾個戰例。

--曹操在渭橋時,深知龐德之勇,乃囑諸將曰:“龐德乃西涼勇將,原屬馬超;今雖依張魯,未稱其心。吾欲得此人。汝等須皆與緩鬥,使其力乏,然後擒之。”

此戰例中,曹操不僅明確了欲得龐德的想法,而且還交待了明確的戰法,所以後麵張合、徐晃、夏侯淵、許褚等人與龐德之戰應視為執行了曹操的意圖,與龐德就是緩鬥。

--操曰:“真虎將也!吾當生致之。”遂令飛馬傳報各處:“如趙雲到,不許放冷箭,隻要捉活的。”因此趙雲得脫此難;
--趙雲當下殺透重圍,已離大陣,血滿征袍。正行間,山坡下又撞出兩枝軍,乃夏侯惇部將鍾縉、鍾紳兄弟二人,一個使大斧,一個使畫戟,大喝:“趙雲快下馬受縛!”正是:“才離虎窟愈生去,又遇龍潭鼓浪來。畢竟子龍怎地脫身,且聽下回分解。
--卻說鍾縉、鍾紳二人攔住趙雲廝殺。趙雲挺槍便刺,鍾縉當先揮大斧來迎。兩馬相交,戰不三合。被雲一槍刺落馬下,奪路便走。背後鍾紳持戟趕來,馬尾相銜,那枝戟隻在趙雲後心內弄影。雲急撥轉馬頭,恰好兩胸相拍。雲左手持槍隔過畫戟,右手拔出青釭寶劍砍去,帶盔連腦,砍去一半,紳落馬而死,餘眾奔散。

此戰例中,曹操明確了欲活捉趙雲的想法,而且還交待了不許放冷箭。放冷箭當然是沒有了,但鍾紳的戰法“那枝戟隻在趙雲後心內弄影”,這種搞法是要人命的,豈不是與欲活捉趙雲的意圖衝突?
對此有幾種解釋
1、鍾縉、鍾紳二人沒接到命令。當然在戰場混亂的情況下,這種情況也不能完全排除,但我們從正常理解,還是接到命令的可能性大,兩人前麵的大喝也暗合了要活捉趙雲的意思。
2、此命令對二人的戰鬥方式不造成影響。二人自認為水平差距較大,沒有保留的本錢,該怎麽打還是怎麽打,寧願殺死對方也不願自己被殺死。

從此戰的描述來看,我是認為就是生死相搏,沒有看出有保留的意思。

--孔明令關興探視,回報曰:“此薑維兵也。”孔明歎曰:“兵不在多,在人之調遣耳。此人真將才也!”

--薑維在城上,見蜀軍大車小輛,搬運糧草,入魏延寨中去了。維引三千兵出城,徑來劫糧。蜀兵盡棄了糧車,尋路而走。薑維奪得糧車,欲要入城,忽然一彪軍攔住,為首蜀將張翼也。二將交鋒,戰不數合,王平引一軍又到,兩下夾攻。維力窮抵敵不住,奪路歸城;城上早插蜀兵旗號:原來已被魏延襲了。維殺條路奔天水城,手下尚有十餘騎;又遇張苞殺了一陣,維止剩得匹馬單槍,來到天水城下叫門。城上軍見是薑維,慌報馬遵。遵曰:“此是薑維來賺我城門也。”令城上亂箭射下。薑維回顧蜀兵至近,遂飛奔上邽城來。城上梁虔見了薑維,大罵曰:“反國之賊,安敢來賺我城池!吾已知汝降蜀矣!”遂亂箭射下。薑維不能分說,仰天長歎,兩眼淚流,撥馬望長安而走。行不數裏,前至一派大樹茂林之處,一聲喊起,數千兵擁出:為首蜀將關興,截住去路。

--維人困馬乏,不能抵當,勒回馬便走。忽然一輛小車從山坡中轉出。其人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搖羽扇,乃孔明也。孔明喚薑維曰:“伯約此時何尚不降?”維尋思良久,前有孔明,後有關興,又無去路,隻得下馬投降。孔明慌忙下車而迎,執維手曰:“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願足矣。”維大喜拜謝。

此戰例中,孔明一係列的安排都是為了生擒並勸降薑維,但孔明之前並未將此意圖流露。

--孔明曰:“先捉張任,然後取雒城。”問:“城東這座橋名為何橋?”吳懿曰:“金雁橋。”孔明遂乘馬至橋邊,繞河看了一遍,回到寨中,喚黃忠、魏延聽令曰:“離金雁橋南五六裏,兩岸都是蘆葦蒹葭,可以埋伏。魏延引一千槍手伏於左,單戳馬上將;黃忠引一千刀手伏於右,單砍坐下馬。殺散彼軍,張任必投山東小路而來。張翼德引一千軍伏在那裏,就彼處擒之。”又喚趙雲伏於金雁橋北:“待我引張任過橋,你便將橋拆斷,卻勒兵於橋北,遙為之勢,使張任不敢望北走,退投南去,卻好中計。”調遣已定,軍師自去誘敵。

--卻說劉璋差卓鷹、張翼二將,前至雒城助戰。張任教張翼與劉璝守城,自與卓膺為前後二隊,任為前隊,膺為後隊,出城退敵。孔明引一隊不整不齊軍,過金雁橋來,與張任對陣。孔明乘四輪車,綸巾羽扇而出,兩邊百餘騎簇捧,遙指張任曰:“曹操以百萬之眾,聞吾之名,望風而走;今汝何人,敢不投降?”張任看見孔明軍伍不齊,在馬上冷笑曰:“人說諸葛亮用兵如神,原來有名無實!”把槍一招,大小軍校齊殺過來。孔明棄了四輪車,上馬退走過橋。張任從背後趕來。過了金雁橋,見玄德軍在左,嚴顏軍在右,衝殺將來。張任知是計,急回軍時,橋已拆斷了;欲投北去,隻見趙雲一軍隔岸擺開,遂不敢投北,徑往南繞河而走。走不到五七裏,早到蘆葦叢雜處。魏延一軍從蘆中忽起,都用長槍亂戳。黃忠一軍伏在蘆葦裏,用長刀隻剁馬蹄。馬軍盡倒,皆被執縛,步軍那裏敢來?張任引數十騎望山路而走,正撞著張飛。張任方欲退走,張飛大喝一聲,眾軍齊上,將張任活捉了。

此戰例中,孔明一開始就明確了要活捉張任,並且進行了一係列的安排,由於安排巧妙並未形成張任與本方武將死拚的態勢。

--孫策與周瑜商議活捉太史慈之計。瑜令三麵攻縣,隻留東門放走;離城二十五裏,三路各伏一軍,太史慈到那裏,人困馬乏,必然被擒。原來太史慈所招軍大半是山野之民,不諳紀律。涇縣城頭,苦不甚高。當夜孫策命陳武短衣持刀,首先爬上城放火。太史慈見城上火起,上馬投東門走,背後孫策引軍趕來。太史慈正走,後軍趕至三十裏,卻不趕了。太史慈走了五十裏,人困馬乏,蘆葦之中,喊聲忽起。慈急待走,兩下裏絆馬索齊來,將馬絆翻了,生擒太史慈,解投大寨。

此戰例與捉張任的戰例類似,其實跟收複薑維的戰例也差不多,就是通過一係列安排,使對方陷入絕地,而成功的前提就是本方武將要將計劃執行到位。比如張任如果麵對劉備和嚴顏沒有回軍,直接迎戰,而兩人沒有抵擋住,張任就跑了。如果太史慈麵對孫策回擊並殺退孫策,也可以從其他方向跑掉。事實上關羽一開始遇到許褚和徐晃的時候,第一選擇也是回避,隻不過其他路不通的時候,硬著頭皮也要上,沒想到把許褚和徐晃殺退了。從計策上說,雖然最後關羽還是被圍在土山,但已經不屬於曹操的預先計劃了,屬於戰場將領應變的結果。本來如果許褚徐晃二人能夠攔住歸路,兩邊弓弩射住,背後夏侯惇軍殺回,關羽直接就被困死了。但最後的結果,關羽並不是直接被圍住,而是主動前往土山後,曹軍才圍住的。所以許褚徐晃二人首先是沒有完成預定計劃的任務,但由於夏侯惇及時趕過來了,截住關羽廝殺,才沒有讓關羽跑回去。

上述戰例中,目的都是差不多的(活捉對手的意思也主要是為了勸降),但方式卻不盡相同。收複對方武將等於己方多了一員大將(享受此待遇的沒有平庸之輩),既然收益定下來了,那麽本方原意承擔的損失自然不能超過收益,如果因此本方損失大將就不劃算了。活捉對手僅僅是第一步,然後勸降成功才算圓滿完成。

如此就很好理解為什麽四個戰例的戰法不一樣了。戰龐德的戰例中,曹軍可謂一切盡在掌握,對方隻有一個龐德,本方人才濟濟,龐德要保衛漢中,也不會逃跑。所以此戰例中,曹操可以要求眾將緩力,但龐德畢竟有一定水平,比他水平低的武將顯然玩不起,所以張合、徐晃、夏侯淵很快就退了,而明顯高三將一籌的許褚就打了五十回合才退,我不認為許褚是快支持不住了,我認為是許褚看到“使其力乏,然後擒之”的設想已經無法實現,沒必要再打下去才退。

戰趙雲的戰例,曹操雖要求活捉,但僅僅是下令不放冷箭,並無其他要求,他也是看到趙雲威不可擋,沒法下緩鬥這樣的命令。戰關羽,隻流露欲得關羽,沒有相關性的命令。諸葛亮要收薑維,甚至連流露意圖也沒有。從主帥的角度出發,雖然很希望生擒對方武將並收降,但也不原意因此承擔本方武將的損失。采用何種方式取決於對方武將的實力和戰場形態等因素。

認為許褚和徐晃被關羽殺退時是因為有所保留,這種觀點的形成來源於戰例反推。因為從正文順推時,當寫到許褚徐晃二人與關羽交手時,我們是無法判斷兩人已經確定要有所保留了,如果許褚徐晃二人最終攔截住了關羽,我想恐怕每人再去關心兩人是不是在有保留的情況下做到的,比如夏侯惇的攔截,就沒有再去探討他是不是也有所保留。就包括鍾縉、鍾紳二人與趙雲廝殺,王平、張翼、張苞與薑維廝殺,也沒有人再去探討是不是也有所保留。

為什麽會戰例反推出許褚和徐晃被關羽殺退時是因為有所保留呢?因為武評的平衡性出現了問題,如果接受了在正常狀態下關羽殺退許褚和徐晃,那麽麵對關羽張飛戰呂布不倒、關羽三十回合未能擊敗紀靈、關羽一百回合與黃忠平手等戰例,武評的平衡性就出現很大問題。

對此有三種解釋
1、關羽殺退許褚和徐晃兩人屬於領軍作戰範疇,關羽並未殺退許褚和徐晃本人。此說法雖然避開了平衡性問題,但說服力委實不強,關羽軍原屬於曹操,士兵素質是一樣的,夏侯惇誘敵兵力已經是五千,超過了關羽的三千軍,許褚徐晃所率為精兵,隻會更強,關羽不大可能在軍隊方麵占便宜。此為突圍戰例,關羽應為衝鋒在前,而由於作戰目標就是關羽本人,許褚徐晃二人也應是直接攔截關羽,否則攔住關羽士兵卻讓關羽跑掉就無意義了。
2、關羽殺退許褚和徐晃花了很長的時間。確實書中有奮力一詞,而且後來夏侯惇就沒被關羽殺退(雖然不能完全排除被殺退的可能性,但按正常思維判斷應如此),應視為關羽奮力之後的後遺症。如果把關羽殺退許褚和徐晃的回合數定的比較高,比如一百回合以上,甚至數百回合,也可以解決平衡性問題。但是演義中出現了很多一百回合後就換馬或少歇的狀況,最大的擊敗戰例僅為四五十回合,這種解釋的說服力也較勉強。
3、許褚和徐晃兩人有所顧忌,有所保留,不是完全真實的水平,所以被殺退,這也是最多人接受的解釋。

事實上我自己也是支持第3種解釋,曹操的話語對許褚和徐晃或多或少還是有影響,加上關羽奮力了,一方麵用了很長時間,另一方麵拚盡全力,所以形成這樣的結果。需要指出的是,我也隻把這種說法停留在戰例解釋上,是因為要解決係統平衡性的問題才引入此解釋,不是正推的結果。既然是解釋,就是一種主觀性的說法,就存在不確定性,比如同樣的戰例下,關羽在其他戰例卻表現很強,沒有平衡性的問題,可能就不會再引入這樣的解釋了。曹操的意圖對許褚和徐晃的幹擾有多大,這個也沒法確定,還是隻能反推,隻能根據結果再來反推影響力大小。但我不主張將幹擾因素無限放大,畢竟夏侯惇的例子擺在那裏。關羽最終殺退了許褚和徐晃二人,但如果許褚和徐晃二人換許褚和典韋還是不是這樣,換馬超和龐德還是不是這樣,換呂布還是不是這樣。關羽換成黃忠還能不能做到殺退二人?換魏延呢。盡管本戰例出現了幹擾因素,但對於關羽來說,依然是非常出色的優勢戰例,關羽在戰例中達到了高期望值,自然許褚和徐晃二人就是劣勢戰例,他們做到的是一個低期望值。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