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出生於公元前520年,小孔子31歲,是孔子學生中“言語”科的高才生。
子貢是孔子學生中最聰明的一位,是孔子學生中最富有的一位,是孔子學生中外交能力最強的一位,是孔子學生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也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之一。
子貢很聰明,同時又非常勤學好問。自從來到孔子那裏求學讀書後,幾乎與孔子形影不離,一遇到問題立馬請教孔子。一次,子貢接連問了孔子一連串的問題,孔子都不厭其煩地一一回答。子貢問孔子:“老師,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呀?”孔子告訴他:“先做後說,先履行自己所要說的,然後再說。”(論語為政第二: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貢明白,老師這是針對自己喜歡吹牛而有時說得到做不到的毛病而對自己提出的告誡,子貢把老師的話牢牢地記在了心裏。接著,子貢又問道:“老師,怎樣才能成為一個仁者呢?”孔子告訴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住在這個國家,就要敬奉那些有賢德的官長,結交那些有仁德的‘士’人。”(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居是(2)邦也,事(3)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子貢緊接著問道:“老師,那怎樣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士’呢?”孔子捋一捋胡須,微笑著看一看子貢,說:“對自己的行為舉止保持廉恥之心,出使四方各國不辱沒國君的使命,這樣就可以稱得上是‘士’了。” 子貢又問道:“請問次一等的呢?”孔子告訴他:“宗族中都稱讚他孝順父母,鄉裏都稱讚他敬愛兄長。”“請問再次一等的?”子貢繼續問。孔子告訴他:“言必行,行必果。雖然不免有點固執粗俗的小人習氣,但也勉強可以稱得上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貢又問:“老師,現在在官場上混的那些人怎麽樣?他們可以稱得上‘士’麽?”孔子不屑一顧地冷笑道:“噫!心胸狹隘、見識短淺的一群勢利小人,算得了什麽?”子貢給老師倒上一杯開水,繼續請教老師:“老師,管仲這個人怎麽樣?他不能算一個仁者吧?齊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但不以身殉難,反而做了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一統天下,並使天下得以匡正,老百姓至今還享受到他的恩澤。沒有管仲,我恐怕我們到現在還是披頭散發、衣不蔽體呀!他為什麽要像那些普通老百姓那樣恪守所謂的誠信,在溝渠中自殺而沒有人知道呢?”子貢點點頭,繼續問道:“老師,孔文子憑什麽被封為‘文’的諡號呢?”孔子告訴子貢:“孔文子聰敏而且愛好學習,又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而感到羞恥,所以被封為‘文’的諡號。”子貢繼續問道:“老師,假如有一個人能夠對老百姓廣施恩惠,並且能普濟眾生,這樣的人能稱得上‘仁’嗎?”孔子說:“這何止是‘仁’!那一定是‘聖’了!就連堯和舜大概也難以做到。所謂‘仁’,就是自己想要有所建樹,就幫助別人也有所建樹;自己想要有所發展,就幫助別人也有所發展。從自己最容易做的事情做起,從現在做起,可以說是實施‘仁’的途徑和方法了。”子貢對老師這個說法不以為然,說:“我不想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給別人。”(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孔子十分嚴肅地告訴子貢:“阿賜呀,這不是你所能做得到的。”子貢知道自己說錯話了,臉一下紅到了耳根。過了一會兒,子貢又問道:“老師,鄉裏人都喜歡他,這個人怎麽樣?”孔子說:“不行。”子貢繼續問:“鄉裏人都厭惡他,這個人怎麽樣?”孔子回答:“也不行。比不上鄉裏的好人喜歡他,鄉裏的壞人厭惡他。”子貢又問道:“老師,君子也有所憎惡嗎?”孔子告訴子貢:“有所憎惡:憎惡到處宣揚別人不是的人,憎惡做人下屬卻誹謗上司的人,憎惡魯莽而不懂禮節的人,憎惡獨斷專行而又剛愎自用的人。”孔子問子貢:“阿賜,你也有所憎惡嗎?”“我憎惡剽竊別人勞動成果而自以為聰明的人,憎惡毫不謙虛而自以為勇敢的人,憎惡喜歡揭人隱私而自以為直率的人。”子貢回答說。子貢問了一大堆問題,從孔子的回答中明白了很多道理,他看到老師也累了,於是,停止了提問,扶老師回去休息,自己又去跟同學玩去了
過了一段時間,子貢又有一大堆疑問需要向老師請教,於是,他又跑到孔子那裏:“老師,貧窮而不逢迎諂媚,富有而不驕矜傲慢,怎麽樣?”孔子說:“可以,但比不上那些即使貧窮卻安貧樂道,雖然富有卻愛好禮製的人。”聽老師說完,子貢若有所悟地跟老師說:“《詩經》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高興地說道:“阿賜呀,現在可以與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已知的,你就可以推知未知的。”子貢聽孔子表揚自己,一下高興起來,臉上洋溢著喜悅和興奮,進而又問道:“老師,怎樣與朋友相處呀?”孔子告訴他:“忠心勸告並善意引導他,如果人家不聽從,那就算了,一定不要自取其辱、自找麻煩。”((論語先進第十一: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子貢聽老師這麽一說,發現自己有時候還真是自找了不少麻煩,於是牢牢地記住了老師的話。其實,老師過去就曾經批評過自己愛管別人閑事的臭毛病:“阿賜呀,你就那麽好麽?要是我就沒有那麽多閑工夫。”但當時並不以為然,現在聽老師這麽一說,自己終於明白了,即使是朋友,也要掌握分寸,不能自找麻煩、自取其辱。接著,子貢又問老師:“老師,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孔子告訴他:“大概就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繼續跟子貢說:“作為君子,有三條最重要,我沒有做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說:“這正是說的您自己啊!”孔子微笑著擺擺手,示意子貢繼續提問,於是,子貢又問道:“老師,請問怎樣才能治理好國家呀?”孔子很高興子貢問這樣的問題,因為子貢具有這方麵的才能,於是鄭重其事地告訴子貢:“糧食充足,軍備充分,人民信任。”子貢又問:“如果不得已要舍棄其中一項的話,在這三項中先舍棄哪一項?”孔子說:“舍棄軍備。”子貢又問:“如果不得已還要在其中舍棄一項的話,在這兩項中先舍棄哪一項?”孔子告訴子貢:“舍棄糧食。從古自今,人都有一死,然而,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國家就無以立足!”(論語顏淵第十二: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子貢邊聽老師說,便把老師的話記在筆記本上。子貢知道老師有治國之才,但不明白老師為什麽不去從政,於是,子貢問老師:“老師,這裏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放在櫃子裏藏起來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買主賣掉呢?”孔子嗬嗬一笑:“賣掉它!賣掉它!我正在等著識貨的買主哩。”子貢聽老師這麽說,高興得手舞足蹈。
過了很久,孔子也沒有找到識貨的買主。於是,隻好周遊列國。在周遊列國過程中,子貢與顏淵、子路等一大幫同學,始終不離孔子左右。然而,公元前492年,孔子與弟子們到陳國去的時候,由於遭遇司馬桓魋的刁難和追殺,孔子隻好喬裝打扮,微服私行,與弟子們約定在鄭國的都城新鄭會合,到達新鄭後,子貢他們怎麽也找不著孔子,孔子也找不到子貢他們,孔子就隻好一個人站在鄭國都城東門的城牆腳下,等待弟子們來找他。正在子貢他們急得團團轉的時候,有一個鄭國人跟子貢說:“東門的城牆腳下站著一個人,他腦門像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但自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疲憊不堪的樣子,像一條無家可歸的狗。”子貢知道這肯定是孔子,於是帶領同學們趕緊趕到東門,果然看到孔子在那裏東張西望,當子貢把剛才聽到的話告訴孔子時,孔子高興地笑道:“長相如何是次要的,倒是說我像一條無家可歸的狗,是這樣的,是這樣的。”
周遊列國14年,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推行孔子的政治主張,公元前484年,孔子與弟子們又重新回到了魯國。回到魯國後,孔子有點心灰意懶,對子貢說:“我不想說話了。”子貢著急道:“您若不說話,那我們怎麽傳述呢?”孔子說:“天說話了麽?一年四季依然運行,世間萬物照樣生長,天說話了麽?”孔子又不無感歎地對子貢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子貢問他:“為什麽沒有人了解您呀?”孔子歎口氣,說:“不怨恨天,不怪罪人,下學人事而上達天理,了解我的大概隻有天了。”說感歎歸感歎,說心灰意懶歸心灰意懶,當魯國遭遇外國侵略的時候,孔子還是義不容辭地挺身而出。公元前482年,也就是孔子他們回到魯國的第二年,齊國的權臣田常想要在國內專權,於是選擇了相對弱小的魯國作為侵略對象,正當魯國麵臨強敵遭遇不測而魯國上下束手無策的時候,孔子召集弟子們,對他們說:“現在我們國家正遭遇強敵,危在旦夕,你們沒有人站出來想想辦法?”子路自告奮勇站起來請求出戰,孔子沒有答應,叫子路坐下。子張、公孫龍等也紛紛站起來請纓,孔子同樣沒有答應。當子貢站起來請求出使齊國的時候,孔子高興地說:“好!好!魯國有救了!”後來,“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司馬遷)。
公元前479年,孔子一下病倒了,子貢去看望他,孔子正住著拐杖在門前無拘無束地走來走去,子貢趕緊走上去扶住老師,孔子說:“阿賜呀,你怎麽這麽晚才來看我呀?”沒等子貢解釋,孔子又長歎一聲,說:“泰山快要坍塌了麽!頂梁柱快要折斷了麽!聖哲之人快要死了麽!”說完後淚流滿麵,子貢很想安慰安慰老師,但沒等子貢開口,孔子又說道:“天下失道已經很久了,可惜沒有人相信我的主張。夏朝的人是從東邊的階梯出殯的,周朝的人是從西邊的階梯出殯的,殷人是從兩柱之間出殯的,我昨晚夢見我坐在兩柱之間受人祭拜,這說明我是殷的後人。”子貢很想寬慰寬慰老師,但此時也不知說什麽好。七天之後,孔子去世。
孔子去世後,子貢等弟子萬分悲慟,子貢在孔子的墳頭蓋了個茅草棚,在那裏守孝整整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