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來的味道 (ZT)

(2010-12-22 19:12:11) 下一個



 

早先在家掌炊也總是以擅用調料為榮的,醇厚、入味、鮮美,家裏老人總吃得津津有味。後來家庭人口結構簡單了,就給自己懶惰的理由,燒菜以水煮清燉為主,減少熱油爆炒,一天天的日常,倒是漸漸體會了一些食物的原味。

其實大多食物的原味並不需要或隻需甚少的調料,食材和調料也不必抵死纏綿,滋味已然使人驚奇的,並不似你想象中那樣的淡而無味、無法下咽,需要的是你細心的咀嚼,被調料寵壞了、過度誘引的味蕾也並非無法返璞歸真,隻要你身心俱在,就可以了。

比如,新鮮小土豆水煮,什麽調料也不用,即便一點點鹽也省略,細膩的粉質感,還真有點仲春泥土的味,非常土之豆的自給自足。

比如,雞毛菜,春天給江南的賜予,沸水汆之,瀝水,拌幾滴鮮醬油,清鮮脆生,十足春早之氣,與青菜的滋味完全不同,青菜要到霜起才好吃,炒或清水煮, 糯而酥軟,倘若隻是夏秋,青菜單獨吃來是比較澀口的,既無雞毛菜的清鮮,亦乏經霜之青菜的糯軟,隻能委屈委屈它,入高湯,好比化個淡妝,稍稍與味蕾妥協一 下。

比如,絲瓜冬瓜,本就可炒可湯,其實也可水汆而食之。吃過毫無作料相伴的,絲瓜散發清氣,冬瓜比較水汽,靜心嚼之,感覺都有鮮味。當然可以調而料之,還是少量的幾滴生抽即可。冬瓜的鮮就豐滿起來,絲瓜卻依然保持清盈。

其他如白菜、豆苗、菊花菜、杭白菜等多數葉菜,以及黑木耳、芹菜等質地細勁的食材,都以水煮的簡單方式烹調,趁熱拌生抽、醋和蒜油,佐米飯味道清美, 拌麵滋味清甘,充滿著蔬菜特殊的汁液感。尤其黑木耳,雖然少了燉之酥軟,卻多了幾分爽脆感,軟和脆交織,非常適合夏日飲食。

簡單的烹調保持了食物原來的味道,仔細地咀嚼使食物和味蕾深度接觸,久久交流,其中至味漸入佳境,這樣的飲食似乎更適合獨自享用,默言,無思,親手烹 煮,熱氣煙氣裏,一飯一菜皆仔細咀嚼,味蕾充分體會,胃納也易消化,少一點活色生香,少一些厚味甘醇,是清淡清爽清淨,身心一體。如果窗外還有點陽光,即 便剛剛還在為人間不公義憤填膺,為社會疾患憂心忡忡,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擔憂,但是,此時此刻,是日子裏簡單的溫暖。

盡可能以食物本身來體現滋味該是真正體貼食物的烹調方式吧,不太欣賞那種用素食物料做成葷味的素食,有點明知故犯的意思,好比蘇軾《僧文葷食名》中說 “僧謂酒為‘般若湯’,謂魚為‘水梭花’,雞為‘鑽籬菜’,竟無所益,但自欺而已,世常笑之”,況且要做成葷味,需要消耗大量植物油和作料,遮蓋了食物原 來的品性。蘇軾接著上麵的話還有一句:“人有為不義而文之以美名者,與此何異哉!”東坡先生由飲食生發感歎,感歎這世上那些屢行不義的莫不是打著正義的美 麗的幌子啊,欺世盜名罷了。要是蘇軾轉世到當下走走看看,當更加感歎了,過去如此,當今尤甚啊。

或許是說得遠了,還是回到食物本身吧,還是欣賞還原食材天然模樣的素食,好比是花木草葉,姿態各異而共生,釀成了自然的味道,有樹的香,有草的澀,有 花的飄然,身心的觸角由此延伸、漫卷。有意思的是,從喜歡鹹鮮、鮮甜、甘醇,偶爾來點濃油赤醬,到更接受食物原味的過程,竟與齒齡漸增基本同步,好比青春 時徹夜捧讀或浪漫或武俠或懸念或浪跡天涯的小說,而熟齡乃至中年卻更願意展卷當事人的口述曆史,或者多種視角下的生活和曆史的打量,更願意重溫幽幽澤光的 古典詩文,應該是一個生命自然的經過吧,荷爾蒙不可能保持青春的濃度,生命也不可能總是那麽生猛海鮮,清清淡淡的有回味就好。


  不同的階段欣賞不同的滋味。味蕾在人間一遭,還是應該慶幸的,濃鬱也香,原味至美。

http://www.chinavegan.com/2010/12/2010122013404120.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