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蘇聯發行的一枚紀念貝多芬的郵票上印上了這首奏鳴曲第一樂章那支著名的主題。這個主題從陰沉的低聲區奏出,壓抑憂鬱的音調融人巨大的悲劇色彩。但頃刻之間就由向上挺進的音符支撐起低垂的頭顱,望到了光明的曙色。
這個主題貫穿在第一樂章之中,為悲劇性的首章奠定了基調。在這個樂章,貝多芬《第五交響曲》中的“命運敲門聲”那威嚴的、咄咄逼人的音型也出現在鋼琴的低音鍵盤上。接著,富於抒情氣息的第二主題奏出。這個主題在情緒上平緩——些,但其音調仍具有威武雄壯的氣韻,具有英雄性抒情的性質。因此,它與第一主題雖有對比,但卻有內在的神似。在音樂的發展中,貝多芬把兩個主題作了戲劇性的展開,顯示出了尖銳的衝擊與深刻的矛盾,刻畫出一幅風狂雨暴、峰穀沉浮的壯大圖畫,表現出貝多芬時代的風雲變幻和他內心世界的洶湧的波瀾。
這首奏鳴曲創作於1806年。當時,他已寫作《英雄交響曲》,正在醞釀與寫作《命運交響曲》。時代在作曲家的作品中印下了深深的烙印。貝多芬所崇仰的“共和理想”的偶像拿破侖,曾是抗擊封建君主暴政的英雄,但取得政權,拿破侖卻加冕稱帝,這就粉碎了貝多芬心中的憧憬,使藝術家陷於深深痛苦之中。他意識到,自由必須由人民自己去爭取。
此時,他的耳聾疾患加重。時代的重壓與個人的不幸,使英雄貝多芬愈益顯出英雄本色。他選擇了鬥爭,用自己的音符構築起一座座英雄性的紀念碑。在這首奏鳴曲中,充滿了激烈頑強的鬥爭精神,洋溢著令人感奮的熱情。
這首作品在出版時,被加上了“熱情”的標題。由於標題與音樂情緒及作品實質相符合,多年來,一直沿用了這個恰當的標題。評論家把這個奏鳴曲比作“火山的爆發”。
關於《熱情奏鳴曲》的內容,貝多芬在回答學生時說道:“你去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因此,莎士比亞《暴風雨》的詩句有助於對這個作品的理解與欣賞: “我看到他怎樣向冰峰衝去,和那狂風巨浪搏鬥。他勇敢地擊退了敵人,用胸脯迎接那洶湧的波濤。”
如果說《熱情奏鳴曲》第一樂章揭示出了時代與心靈和風雨的衝擊,那麽,在第二樂章中貝多芬讓人們在安寧的意境中得到了休憩與喘息。眾讚歌式的行板主題,深厚而純樸,充滿了溫和的幸福氣息。這個首日封的左下角,印上了這個主題。
但是,終曲樂章的到來幾乎讓人沒有感到;行板的行進直接與終曲的快板引子相銜接。充滿戰鬥號角式的引子音調造成了緊張不安的氣氛,接著出現的快速旋風般的樂句,由高到低,由竭到強,引出了奔騰勁健的第一主題,使終曲樂章一開始就掀起了勢不可擋的巨瀾。第二主題更內在一些,但卻顯示出英雄的堅強性格。展開部中的鬥爭不可避免,但最終走向了光明的勝利。這個樂章的音樂情緒曾被概括為“猶如一陣陣進攻著的浪潮猛擊著山岩”.....
俄羅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他的小說(不幸者)中描寫了女主人公演奏《熱情奏鳴曲》的情景:“從這個奏鳴曲急速、熱情的快板一開始的幾個小節起,我就感覺到那種呆怔,那種寒意,和一瞬間抓住心靈的喜悅,使人感到甜蜜的驚恐。這時美突然浸入了內心,我自始至終紋絲不動,我不想也不敢喘氣。”
《熱情奏鳴曲》是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中的傑作。正如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說的那樣,與貝多芬的交響曲相比,它毫不遜色,正像“盂布蘭峰高聳在阿爾卑斯山上。”
(摘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