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華熱衷回國做身體檢查的背後(下)
如山
(2025年9月8日,星期一)
上文美華熱衷回國做身體“套餐”檢查的背後(上) - 博客 | 文學城我們聊了美華熱衷回國做身體檢查的原因主要是在中國醫院做身體檢查便宜、方便、服務快速又可在探親訪友的同時做了美國略為麻煩//花費略多才能做的一件事。上文也討論了國內醫院檢查費便宜的一些原因。但這個“便宜”是否真的值得去“占”呢?
我們鄉下有個黑色幽默,說我們村老王在醫院是操刀手(醫院外科手術醫生),找他手術可以免費送多你幾刀。就是說,沒必要的東西不僅沒用,有些“便宜”給你隻有害處沒有益處。
太多沒必要的身體檢查正是如此,不僅沒有好處,還容易帶來壞處。
常規檢查通常是實驗室檢查(血檢)與 影像學 X光、B超等功能檢查。這些檢查在美國做通常都不容易被醫生或者保險限製,就算自費也花費不多。貴的都是用到MRI、CT等一類設備。
CT 使用 X 射線,輻射量遠高於普通X光。全身CT 一次輻射約等於1-3 年的自然環境輻射量。多次CT檢查的輻射長期累積會增加癌症風險。增強的CT 需要注射碘造影劑 ,對有腎功能下降的患者,容易造成造影劑腎病。當CT發現 “無害異常” 比如小結節、小囊腫等,大多數沒有臨床意義,卻會引發額外的隨訪甚至不必要的手術。
MRI 使用強磁場,沒有CT的輻射傷害,但並非完全無害。增強MRI 需要用釓造影劑 ,腎功能不全 的人群中,可能造成 腎源性係統性纖維化(NSF),雖然罕見,但嚴重。MRI 分辨率高,更容易發現 “小異常” (如小血管瘤、小囊腫),但多數沒意義,卻可能導致過度擔心、重複檢查。MRI 檢查環境封閉,部分人會有幽閉恐懼、焦慮等心理/身體不適。
血檢、影像學檢查(CT/MRI/超聲)、基因檢測/分子診斷等檢查都有產生假陽性(false positive)的可能。“假陽性率”是醫學檢測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在癌症篩查和實驗室檢查裏。簡言之,就是檢出來有問題的指標其實並非病,而是正常情況。人們為此而反複作排除性檢查甚至不必要的創傷性手術就變成一個負麵的結果,更不用說等待檢查與結果的心裏焦慮。
那麽假陽性率發生的機率有多大?從 1% 到 25% 不等,取決於篩查項目、設備性能、操作人員水平、質量控製係統如定期設備校準、雙人閱片、跨科室會診、設備軟件更新及時與否等等。中國頂級醫院與歐美等西方國家對接,從設備到體係都達標,誤差會少,但並非沒有。在歐美檢查也一樣有機會產生誤差。但中國的中小醫院誤差可能性就大很多。雖然中國三甲醫院都是同樣標準考核評比通過,但中小城市的三甲與北、上、廣、深的三甲醫院還是有不少差距。
關於醫療設備,我了解的情況是,中國國產設備份額在中低端市場中正在快速上升,尤其是二級、縣級醫院,未來有望逐步替代進口中低端市場;而北、上、廣、深等大城市的三甲醫院大部分高端機型仍依賴進口。三甲醫院中的高端市場仍然由美國通用電氣、德國西門子、荷蘭飛利浦、日本佳能等進口品牌占領。美國本身就是全球醫療影像設備的生產大國,核心廠商有 GE Healthcare(通用電氣,美國)、Philips(荷蘭品牌,在美國有大量工廠)、Siemens(德國品牌,在美國本土也有生產基地)。
設備的差異並非是唯一產生差異的因素,還有對設備的使用技術與係統設著。例如軟件的更新速度與頻率。歐美對醫療器械的法規要求是軟件必須遵守 FDA、CE MDR 的監管,廠商一旦發現問題必須快速推送更新,因為屬於高風險(尤其涉及放射);其次醫院采購時不僅看硬件,還要看“持續升級能力”,所以廠商必須不斷推出新功能(AI影像識別、3D重建、劑量優化)。歐美設備軟件的更新頻率有很多高達幾個月一次。中國醫院的進口設備(GE、西門子、飛利浦、佳能等)理論上也能得到同樣的軟件更新。但是否更新、更新頻率,取決於醫院是否簽了 維保合同/軟件升級包,大三甲醫院一般都會更新到最新版,而二級、縣級醫院有時為了省錢,不續保或隻用硬件,不追新功能。
可能有讀者認為,過度檢查當然不好,但耽誤檢查不是更差?在美國的醫生、保險的限製下不讓檢查或者自費太貴也不利呀。的確,應該有些準則去做決策與判斷才合理。
那麽美國醫生/保險遵循什麽原則的允許或者不允許檢查項目呢?歐美醫開出的檢查項目都必須有Protocol去遵守。當然也有醫生個人的知識與經驗的影響。美國不同保險公司與Programs之間也有cover的部分差異或者copay差異。但總的原則是存在的:例如根據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提供的年齡和風險分層的篩查建議。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是一個 獨立的專家小組,主要由初級保健、預防醫學、循證醫學等領域的醫生和科學家組成,成立於1984年。它的主要職責是係統性評估科學證據,對各種疾病的預防、早期發現和篩查(如癌症、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的臨床證據進行嚴格分析,根據是否有效、風險與獲益是否平衡而提出,從而發布篩查與預防建議。他們的推薦共分A、B、C、D、I 五個等級A 級為強烈推薦,獲益遠大於風險;B 級為推薦,獲益大於風險;C 級不常規推薦,但可根據個人情況考慮;D 級明確不推薦,風險大於或等於獲益;I 級屬於證據不足,無法確定是否推薦。絕大多數保險公司都必須覆蓋A、B級建議,並且不允許病人額外自付。例如結腸鏡、乳腺X光、宮頸抹片等常見篩查項目,就是因為USPSTF的推薦而成為 “保險必須覆蓋” 的內容。
USPSTF推薦的檢查項目不僅是令消費者受益,也是令保險公司受益的,因為提前的疾病篩查減少後期保險公司的治療費用。一項研究估計,癌症篩查在25年內為美國節省了至少6.5萬億美元的醫療費用,主要通過減少晚期治療費用和提高生存率實現的。
例如,美國直腸鏡檢查以前一直是從50歲開始,基於大規模流行病學數據與數學建模研究,2022年從 USPSTF 2021 新指南的推動下提前到45歲開始。提早篩查可以顯著減少這方麵癌症死亡風險。順便說,這個檢查是所有到齡人都應該馬上去做的,因為近年在身邊已經聽了幾個這樣的病例,其中一兩個還是40多歲到50來歲的。這是一個證據最強、而收獲最大的檢查,是早期最容易獲得治愈的一種癌症。童鞋們千萬不要怕麻煩而拖著啊。
綜上所述,美國醫生推薦的與年齡、性別、家族中有某些基因問題的檢查一定要按時按指引做。沒有推薦的你認為個人風險比較高的與醫生討論,多半保險都能報銷;特定的擔心找有關專科醫生討論;不是醫生推薦做的檢查,而隻是想排除的,除了血檢無妨,個人認為沒必要多做。而在美國上50歲的“老留” 美華經濟條件都沒問題,應該是在美國做這些檢查以便於醫生與自己的記錄與跟蹤。假如因為長期或者大部分時間已經在中國的,重要檢查盡可能選擇省城以上的三甲醫院。一般血檢無所謂。沒有必要的,免費我也不去做檢查。不是緊急狀況,更不會選擇在美國之外做檢查。
本人之所以關心這個話題是因為年初幾個月參與處理在國內親人的急救。有關話題雖然聊得多,但難避免有道聽途說的偏差。
聲明:本人不是中、美的醫生或者醫療界人士,也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銷售人士,有關方麵的敘述隻是基於自己的了解與認知與讀者分享。所有觀點都隻是討論不是專業建議。讀者中有這方麵的專業人士的,對錯誤的陳述歡迎指正,不勝感激!
謝謝諸位的閱讀和捧場
(注:本文為如山原創,轉載請與作者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