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和夢

我不過是喜歡記錄自己生活中的故事而已。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心”的思考

(2018-03-17 12:48:05) 下一個

    “放下”,“活在當下”。“用心”。這些詞就是佛學中心內容的白話解。如此簡單,相信每個人在讀到它們時都理解,都明了。但是,實際生活中呢?卻是常常忘記和忽視的。
       試想,生活中我們真的就能“放下”嗎?我們能夠放下年邁的父母和病痛的至親嗎?能夠放下心存多年的幽怨嗎?
       理論上,我們理解,對於給自己造成傷痛的人和事耿耿於懷,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往事都是過眼雲煙”,“生活中沒有假如二字”,“為過去和未來的事情擔心憂慮完全是庸人自擾”… … 理論上,我們知道對於事物要“盡人事,聽天命”,對於改變不了的事情(比如生老病死),放不下純是自尋煩惱 … …
       但是要時刻的明了,時刻的覺醒,時刻的用心,的確是需要修習的。如果可以達到生命中的每時每刻都覺醒,明了,用心,那便應該是“悟”了。
       但是,真的很難。在修習中,在思考時,可以保持片刻的覺悟便已很難,更何況混攪在世事中,掙紮在生存上?
       生活中如果能有片刻的覺悟便已十分幸運。有位智者講過:沒有徹底的證悟,隻有片刻的覺悟。而徹底的證悟就是由各種片刻的覺悟組成的。很讚同,也感到很幸運。
       多數時間,我們的大腦(心)就如上師講的“瘋猴子”,上躥下跳,雲裏霧裏,不能安住。即便是在禪修的時候也是如此,這是心的障礙:煩惱,無明,易激惹。就是這些障礙遮住了心的清淨的本性。心的本性是善良的,是安靜的,是空無的。即所謂的“人之初,性本善”。是生活的汙染和曆練造就了現實中不同的人們。被現實造就後的我們要想回到原本的自己,需要努力,靜心的修行而得到智慧,明了並得回到心的本性。
       有時候,混沌的自心要想回到清淨,是需要載體的。
       數月之前,我管理的一個嬰兒的家長送了我一本書,講的是一個早產兒和她的家庭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的經曆,書裏邊的內容我很熟悉,書裏邊的家長情緒我也不陌生。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書中主人公的信仰:他們在最無助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問題和希望都交給了上帝:他們的教堂有連鎖的祈禱線,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一個電話,大家都會為他們祈禱。書中的嬰兒出生胎齡24周,體重400克,曆經無數次的感染,手術,病危… … 而這個家庭還有另外兩個年幼的孩子,醫院又遠離家園,父母不得不離開家庭住到醫院所在地的另一個城市,這樣才可以每天去探視孩子,做到隨叫隨到。不要談經濟上有多大的壓力,單單精神上的壓力就是難以承受的。但是,他們有他們的“上帝”,在無解的時候將一切交給上帝,無疑是最好的心理安慰了。
       從這本書中,我理解了宗教信仰的必要:人的承受力有限,但是“神”的承受力是無限的。“神”可以為人減壓,給人信心。這個“神”便是任何宗教信仰中的至尊。從心理學的角度,有信仰的人要比沒有信仰的人堅韌。
       當然,佛學不同。它沒有一個“神”,它講的是自心,所以它的核心內容就是強調修心,找回心的清淨本性。要認識到生命的不完美,要接受生命的無常,要放下煩惱,用心生活,活在當下。
       這是學佛者畢生的功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