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優秀的中國民族舞演員除了必須具備紮實的基本功和技術技巧個,還須同時具備在中國古典舞特定的藝術規範和審美特征要求下的重要表現手段——身韻。“身韻”從字麵上來解釋,可以說是“身法”與“韻律”的總稱。“身法”屬於外部的技法範疇,“韻律”則屬於藝術的內涵神采,它們二者的有機結合和滲透,才能真正體現中國古典舞的風貌及其審美的精髓。換句話說,“身韻”即“形神兼備,內外統一,身心並用”的同義語,通過“身韻”的訓練達到“以神領形,以形傳神”正是它的目的。它實際上是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靈魂所在。雖然把訓練“身法”與陶治“神韻”的方法統稱為“身韻”,但進一步去剖析,便可了解它包涵著“形、勁、律”這
四個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麵。
一、形:
一切外在的、直觀的體態、動作;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接;姿態與姿態之間的過渡、路線;凡是一切看得見的形態與過程都可稱之為“形”。“形”是形象藝術最基本的特征,“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形”作為藝術表現和傳達的媒介。任何藝術的審美性都是不能存在的。當然,不同民族和時代都有著對形式美不同的要求。作為中國古典舞而言,它在解決“形”的訓練上要注意以下3點要領:1、舞蹈者在靜止的體態(或姿態)情況下所必須具備的自我審美意識與氣質。比如:“挺拔而含蓄”、“剛勁而柔韌”這種矛盾而統一的審美意識。2、掌握姿態與姿態、動作與動作的運動過程中所經過的路線與軌跡。正如書法藝術上的筆法一樣,“橫、豎、點、撇”是有極其嚴格的規範而又有充分的發展餘地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人體運動藝術也是具有其自身嚴謹的規範和規律的。3、“由動到靜”或“由靜到動”這瞬間變化的運動法則。“由動到靜”在戲曲藝術中稱之為“亮相”,“亮相”是戲曲藝術的精華之一;舞蹈雖不於戲曲,但舞者在千變萬化的運動之後,將一切美凝於富有回味的如雕塑般的一個造型上,這種對於美凝聚於富有回味的如雕塑般的一個造型上,這種對於審美的要求是絕不亞於戲曲的。“由靜到動”對於舞者來說必須具備某種“預動”,俗稱為“起法兒”;而“起法兒”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它是進入藝術情況前心理給予身體的發動力。 作為“身韻”教材,究竟在“形”上應包涵哪些內容?我們早已不滿足於60年代初中國古典舞所規範的那“八個手位”和若幹程式化的舞姿那種審美層次了。但舞台上展現的節目中,其形態卻又是五花八門、千奇百異的,而這些是不可能“如數照收”到教材中去的。我們必須尋找形成千變萬化中最核心的、本質性的形態特征,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歸一”的“一”。從所周知,通過傳統藝術審美特征和各種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須首先解決體態上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中國舞在人體形態上強調“擰、傾、圓、曲”決不是什麽人杜撰出來的審美標準,從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畫中不難看出這一點是自古至今一脈相承而不斷發展演變的。如秦漢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彎”,戲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陰陽麵”、“三塊瓦”、“擰麻花”,中國民間舞中的“輾、擰、轉、韌”,中國武術中的“龍形”、“八卦”,無一不貫穿著人體的“擰、傾、圓、曲”之美。而掌握體態及造型的曲線美還需具有相應的素質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種技法,人體的“擰、傾、圓、曲”是整體形象。從局部來看“頭、頸、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腳、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而進行訓練的必要。
舞蹈真正的生命力在於運動的過程。人們對古典舞常用“行雲流水”、“龍飛鳳舞”、“曲折婉轉”、“閃轉騰挪”等加以讚譽,這一切形象化的描述,實際上離不開運動中“圓”和“遊”這兩個特征。古曲舞確實太注重“圓”的空間美和“遊”的流動美了!這也許和中國人崇尚龍的圖騰和把宇宙看成是“陰陽”和“八卦”這咱心理分不開的。但不論有多少千變萬化的“圓”,其根本規律是離不開“平圓、立圓、8字圓”這三種最基本、最典型的運動路線和軌跡的。因此這正是我們通過認識而必須緊緊抓住的訓練環節和特點。從技法和方法上來分析,不難發現形成人體“三圓”運動的根本關鍵在於腰部的運用。有人說“身法即腰法”,從腰部的運動中,又提煉出了以腰部運動為核心的“提、沉、衝、靠、含、腆、移”這七個最基本的動律元素,這些動律元素不但可以為多種千變萬化的“圓”作做準備,而且可以由些派生出更豐富、更典型的以“圓”和“遊”為特征的舞
蹈動作。
中國戲曲舞蹈和武術原有一套典型動作,如“雲手、五花、大刀花、風火輪、烏龍盤打、燕子穿林、青龍探爪”等等,它們那豐富的身法性、鮮明的風格性是極富表現力的。但是如果它們隻是一個個凝固不變的動作,它們又是缺乏生命力的。我們用“提煉元素”、“強化元素”、“發展元素”這種方法來分析它們,
便可使它們“一生二、二生三”、“揚其神、變其形”,從而獲得新的表現力和生命力。
綜上所述,“身韻”在“形”的訓練中,是以“擰、傾、圓、曲”的體態美為重點、以腰部的動律元素為基礎、以“平圓、立圓、8字圓”的運動路線為主體、以傳統中優秀的典型的動作為依據,以由淺入深並
層層發展的教材為方法來培養真正懂得並掌握中國古典舞形態美的演員。
二、神:
在中國文藝評論中,“神韻”是一個異常重要的概念。無論談詩、論畫、品評音樂、書法,都離不開神韻二字。但是究竟什麽是“神韻”呢?古人說是一種“無跡可求,透徹玲瓏,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緣,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言下之意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還有人說“神韻真如神龍,令人首不見尾,或者首皆不能見”,難道神韻真是如此之重要而又無法弄明白嗎?我們認為至少在古曲舞中人體的運動方麵,神韻是可以認識的,是可以感覺的。而且隻有把所握住了“神”,“形”才有了生命力。著名京劇教育家錢寶琛先生有一句精辟的概括,他說:“開三,勁六,心意八,無形者十”。在他看來,舞蹈動作中,“形”隻占三分,“勁”隻占三分,“勁”占六分,“心意”(即“神”)卻占八分。我們理解這並不是說“形”不重要,而是說“形”是可以通過模仿去做,而“勁”和“心意”是必須通過潛心揣摩才能掌握的。正因為有了動作的“勁”和“心意”,從而給予了“形”以生命力。當形、勁、心意融匯貫通於一體之後,從而進入到一個更深的藝術境界,即“無形者”,那即是真正的的“形神統一”、“無跡可尋”了。這正是舞蹈訓練和藝術表現的真正目的所在。“心意”或“神”正是舞蹈者心態和內涵的表達。它的真實涵義應該是指通過自覺的意識、意念、感覺來支配舞蹈動作,而不是盲目地、純功能地去完成動作。自覺的意識同時也包括豐富的藝術想象力。馬不波《論蓋叫天》一文中說到,蓋叫天之所以與眾不同,是他在舞蹈時往往把動作想象成“變化的雲彩、飛翔的老鷹、風吹的柳條、冉冉的青煙……”,多麽形象的動態啊!在上一段“形”中談到的“動律元素”和“平圓、立圓、8字圓”運動,事實上無一不是和主觀的意念緊密相連的,即便是一個簡單的“提沉”,也是一次由意念支配的藝術呼吸過程。上文還提到舞蹈開展前的“心理預動”,它正是循著這樣的規律而運動的,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所謂“心、意、氣”正是“神韻”的具體。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是傳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並不是指眼球自身的運動,恰恰是受著內涵的支配和心理的節奏所表達的結果,這正是說明神韻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這一口訣形象地、準確地解釋了形和神的聯係及關係。因此,在《身韻》的訓練中,每一最細微的過程、最簡單的動作都應是陶治神韻的過程。因而我們說人體動作中的神韻並不是虛玄抽象而不可知的,恰恰是起
著主導支配作用的藝術靈魂。
三、勁:
常聽到有人這樣評論某一演員,說“姿態動作挺好,勁頭不對”。“勁頭”是什麽?我認為“勁頭”即賦於外部動作的仙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比如運動時“線中的點”(即“動中之靜”)或“點中之線”(即“靜中之動”),都是靠勁頭運用得當才得以表現的。中國古典舞的運行節奏往往和有規則2/4、3/4、4/4式的音樂節奏不大相同,它更多的情況是在舒而不緩、緊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而又有規律的“彈性”節奏中進行的。“身韻”要培養舞者在動作過程中力度的運用不是平均,而是有著輕重、強弱、緩急、長短、頓挫、附點、切分、延伸等等的對比和區別。這些節奏的符號是用人體動作表達出來的,這就是真正掌握並懂得了運用“勁”。“勁”不僅貫穿於動作的過程之中,在結束動作時的“勁”更是十分重要的。無論戲曲、芭蕾舞、武術套路都是十分重視動作結束前的瞬間節奏處理,中國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幾種典型的亮相勁頭:“寸勁”——體態、角度、方位均已準備好,運用一寸之間的勁頭來“畫龍點睛”。“反襯勁”——給予即將結束的體態造型以一個強度很大的反作用力,從而強化和烘托最後的造型。“神勁”——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體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還有“剛中有柔”、“韌中
有脆”、“急中有緩”等等“勁”的區別。這一切都是通過《身韻》教材加以訓練才能達到的。
四、律:
“律”這個字包含動作中自身的律動性和它依循的規律這兩層意義。一般說動作接動作必須要
“順”,這“順”勁正是律中之“正律”;動作通順則能一氣嗬成,有如行雲流水。但古典舞往往又十分重視“不順則順”的“反律”,以產生奇峰疊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個動作和動勢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轉直下地往右,或者正向前時突變向後等等均是。這種“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產生人體動作千變萬化、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動感。從每一具體動作來看,古典舞還有“一切從反麵做起之說”,即“逢衝必靠、欲左先右、逢開必合、欲前先後”的運動規律,正是這些特殊的規律產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審美性。無論是一氣嗬成、順水推舟的順勢,還是相反相成的逆向動勢,或是“從反麵做起”,都是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圓、遊、變、幻之美,這正是中國“舞律”之精奧之處。從人體的運動整體分析出“形、神、勁、律”各自的特點,然後又產
後並達到“形、神、勁、律”的統一,這正是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出發點和歸宿。
雖然古典舞不是古代舞蹈,但是古典舞從其源來說,是古代舞蹈的一次複蘇,是戲曲舞蹈的複蘇,是幾千年中國舞蹈傳統的複興。它的審美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流傳和延續,是用一根長線從古串到今的,這中間有中國武術、太極、戲曲以及唐宋樂舞等等。它是一個原生地上生成的一個嶄新的藝術品類,是中國舞蹈發展史上重要的一類“舞學”。任何一種藝術門類都有獨具的風格、特征,而這種所謂風格特性,也就是中國古典舞這門藝術的神韻特征之所在。中國古典舞訓練的總要求就是要圍繞著形、神、勁、律進行的整體而係統的訓練。它是中國古典舞的神韻特征的突出表現。
中國古典舞中的“形”指的是外形。它是中國古典舞訓練的外部形態特征。除人體共性的舞蹈所需要的直立形態外,中國古典舞的外形特點是在擰、傾、圓、曲基礎上的各種物資造型和相應的技術技巧,以及動勢過程的展現。因此,在“形”上必須首先解決體態上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首先,舞蹈者在靜止的體態(或姿態)情況下所必須具備的自我審美意識與氣質。比如:當你在站立時,要想著體內的氣要貫穿全身,而不是死板無生氣,既要挺拔又要含蓄、既要剛勁而又要柔韌。再者,是掌握姿態與姿態、動作與動作的運動過程中所經過的路線與軌跡。也就是說每個動作的行走路線一定要明確,不能含糊敷衍。第三,就是“由動到靜”或“由靜到動”這瞬間變化的運動法則。“由動到靜”在戲曲藝術中稱之為“亮相”,“亮相”是戲曲藝術的精華之一,舞蹈雖有吸取,但卻也與戲劇有所不同,例如當你在做完一組合動作落在姿態斜腰的舞姿上為結束時,雖看上去如靜止般,可神情依然要延續,這種對於美凝聚於富有回味的如雕塑般的一個造型上,是絕不亞於戲曲的。“由靜到動”對於舞者來說必須具備某種“預動”,俗稱為“起法兒”;而“起法兒”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它是進入藝術情況前心理給予身體的發動力。
在基訓課堂上,我們所說的“擰、傾、圓、曲”是整體形象,人體的從局部來看“頭、頸、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腳、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而進行訓練的必要。如“雲手、五花、大刀花、風火輪、烏龍盤打、燕子穿林、青龍探爪”等等,它們那豐富的身法性、鮮明的風格性是極富表現力的。但是如果它們隻是一個個凝固不變的動作,它們又是缺乏生命力的。不論有多少千變萬化的“圓”,其根本規律是離不開“平圓、立圓、8字圓”這三種最基本、最典型的運動路線和軌跡的。有人說“身法即腰法”,從腰部的運動中,又提煉出了以腰部運動為核心的“提、沉、衝、靠、含、腆、移”這七個最基本的動律元素,這些動律元素不但可以為多種千變萬化的“圓”作做準備,而且可以由些派生出更豐富、更典型的以“圓”和“遊”為特征的舞蹈動作。在“形”的訓練中,是以“擰、傾、圓、曲”的體態美為重點、以腰部的動律元素為基礎、以“平圓、立圓、8字圓”的運動路線為主體、以傳統中優秀的典型的動作為依據,以由淺入深並層層發展的教材為方法來培養真正懂得並掌握中國古典舞形態美的演員。
神所指的是民族的神韻、神態和氣質。這是古典舞的內涵。至少在古曲舞中人體的運動方麵,神韻是可以認識的,是可以感覺的。而且隻有把所握住了“神”,“形”才有了生命力。我認為表現神韻的重要點,應是在眼睛上。但眼睛的傳神也必須是由內心發出的,它是是受著內涵的支配和心理的節奏所表達的結果。
在上一段“形”中談到的“動律元素”和“平圓、立圓、8字圓”運動,事實上無一不是和主觀的意念緊密相連的,即便是一個簡單的“提沉”,也是一次由意念支配的藝術呼吸過程。從它提氣到眼睛放神的過程,內心的運動是變化的也是不斷相互連接的。“形”給了人們一美好的外形,但如果沒有“神”內在的靈魂,“形”也失去了生命力。
勁也就是所說的勁頭兒,中國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節奏特點,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慢和快、鬆和緊、開與合等等對比的方法,也稱做反襯法,中國古典舞所要求的勁頭兒,就是我們常常講的“寸勁兒,”它是中國古典舞特有的用力方法。
我認為“勁頭”即賦於外部動作的仙在節奏和有層次、有對比的力度處理。比如運動時“線中的點”(即“動中之靜”)或“點中之線”(即“靜中之動”),都是靠勁頭運用得當才得以表現的。 中國古典舞的運行節奏往往是在舒而不緩、緊而不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自由而又有規律的“彈性”節奏中進行的,也就是音樂節奏中所說的“附點”。由此也可以得知,在古典舞的動作過程中力度的運用也是不平均的。裏麵有著輕重、強弱、緩急、長短、頓挫、附點、切分、延伸等等的對比和區別。這些節奏的符號是用人體動作表達出來的,這就是真正掌握並懂得了運用“勁”。“勁”不僅貫穿於動作的過程之中,在結束動作時的“勁”更是十分重要的。在“形”曾提到“由動到靜”的亮相就是典型的勁頭運用。比如說,在體態、角度、方位均已準備好,運用一寸之間的勁頭來“畫龍點睛”的效果者,為之“寸勁”,還有的亮相是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體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的亮相,也就是上一段所說的比如姿態斜腰的結尾亮相。除此之外,還有“剛中有柔”、“韌中有脆”、“急中有緩”等等“勁”的區別。
律也就是韻律及運動規律,平圓、立圓、8字圓是構成中國古典舞動勢的精髓。留下身、走上身,或者留上身、走下身是中國古典舞的動勢規律。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閃展騰挪是中國古典舞從外形到內在的審美要求。
“律”這個字包含動作中自身的律動性和它依循的規律這兩層意義。一般說動作接動作必須要“順”,這“順”勁正是律中之“正律”;動作通順則能一氣嗬成,有如行雲流水。以“雲肩轉腰”、“風火輪”、“燕子穿林”為例,它們的素材並不是很多,然而卻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展。“雲肩轉腰”既是元素又是韻律,元素中有韻律,韻律又通過元素展現。“風火輪”在基本功訓練上腰部是一個三百六十度的大環動,所有擰、傾、圓都在其中,有很強的生命力,再加以繁衍,既有訓練價值,又有實用價值,足可以派生出其他動作。古典舞又往往以產生奇峰疊起,出其不意為效果,一個動作和動勢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轉直下地往右,或者正向前時突變向後等等均是。這種動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產生人體動作千變萬化、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動感。從每一具體動作來看,古典舞還有“一切從反麵做起之說”,即“逢衝必靠、欲左先右、逢開必合、欲前先後”的運動規律,再運用上“閃展騰挪”這一古典舞的運動特性,使得整個動作富有靈性與朝氣,英氣十足。也正是這些特殊的規律產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審美性,讓中國古典舞既保留了中國的傳統藝術,又順應了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形、神、勁、律雖然分為中國古典舞訓練的四大要素,但彼此之間是相互貫穿相互融會由淺入深地呈現而出,若是將其中的任何抽出或單運用其中的任何一項,都不能讓其自身民族的風格特性及神韻特征的到充分發揮。因此,必須牢牢掌握這四大要素,把握其本質並利用自身的理解去延續其中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