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勤勞、善良、勇敢的哈薩克族人民,擁有駿馬、雄鷹般豪放的性格。他們從勞動生活中提煉出最精華、最優美的舞蹈語言,形成了淳樸自然、風趣幽默、剛健蒼勁、粗獷自由等舞蹈風格特點,形式多種多樣,深受各族人民喜愛。
關鍵詞:哈薩克族;民間舞蹈;特點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5-0068-02
哈薩克族是一個跨境民族,在我國新疆主要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個地區和吉木薩爾、木壘、巴裏坤草原。哈薩克民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大部分過著 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間文化和舞蹈藝術。哈薩克民間舞蹈形式多種多樣,他們從勞動生活中提煉出最精華、最優美的舞蹈語言,形成了淳樸 自然、風趣幽默、剛健蒼勁、粗獷自由等舞蹈風格特點,深受各族人民喜愛。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一、表現哈薩克族民間傳說的舞蹈
民間傳說具有思想性、故事性和教育性,哈薩克民族用歌舞的形式將其記錄下來進行傳承,沒有固定的模式,根據表演者的理解,盡情發揮,用舞蹈這種載體,通過肢體語言講述著傳說故事,展現本民族頑強生存的精神。
1.《黑走馬》舞。相傳蒙古人與哈薩克人發生了爭奪草場的戰爭,蒙古人搶占了他們的草場,並搶走了馬群。哈薩克牧人愛馬就像愛自己的生命一樣,在長期的 放牧生活中他們了解馬的習性,被搶走的馬群中有一匹黑色走馬剽悍雄壯,通體黑亮,步伐平穩有力,姿勢優美,蹄聲猶如鏗鏘的鼓點,它能聽懂牧馬人的笛聲(樂 器――斯布孜)。當牧馬人焦急無奈時,坐在山頭拿起斯布孜吹了起來,笛聲隨風傳到黑走馬的耳中,黑走馬感覺到主人的愁傷,豎起前腿,衝向馬群,將被搶的馬 群趕回到了主人的身旁,牧馬人感動萬分,創造了《黑走馬》曲,民間藝人又將這個故事編排成《黑走馬》舞,廣泛流傳。舞者騎上黑走馬,猶如進入一種藝術境 界,人在舞,馬亦在舞,動作輕快有力,剛健蒼勁,模仿黑走馬的走、跑、跳、躍等姿態,隨著音樂的起伏和快慢,在全身一張一弛的律動中表現粗獷、剽悍和豪放 的風格,藝術地再現了哈薩克人對朝夕相伴的駿馬的相濡以沫之情。
2.《瘸鴨子》舞。講述了一隻鴨子腿部受傷,被牧羊人救治好的故事。哈薩克 老藝人將這和諧的美用肢體語言表現了出來,舞者用滑稽動作展現了瘸鴨子的走姿,與人相處時的乖巧,表達了人、動物與自然共同依存的和諧美。同時也體現了哈 薩克人頑強生活的精神,雖然生活艱辛、但卻能忍辱負重、振作精神、積極麵對困難和曲折,對未來充滿希望。
3.《高雅的姑娘》舞。哈語為《開 黃拜孜克孜》,該舞蹈是哈薩克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舞蹈。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大汗”的女兒叫凱勒拜孜克孜,生得漂亮文雅,身材窈窕、舉止大方、氣質高雅、 能歌善舞,彈得一手絕好的冬布拉曲,但性格高傲,目中無人,很多小夥向他求婚都被拒絕。在一個婚禮上,她彈了一曲《黑走馬》,動聽無比,全場響起了熱烈的 掌聲,使舞會達到了一個高潮。這時她聽到從其他氈房傳出了一曲更加動聽,富有思想內涵的《黑走馬》曲,曲調深沉而悠遠,她走進了氈房,不由得大吃一驚,原 來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她被老人高超的演奏技藝折服並受到啟發,懂得了世上天外有天,人外還有人的哲理。從此,她放下高貴的架子,和周圍的人打成一片, 接受了一位能歌善舞青年的求愛。她的思想轉變得到了眾人的稱讚,民間阿肯用冬布拉創作了《開勒拜孜克孜》曲,並創編了舞蹈,讚美她的美麗、文雅、愛勞動等 美德。
二、表現哈薩克族人民的勞動、生活、生產的舞蹈
一個民族的文化藝術往往和本民族的勞動、生活、生產緊密相聯,哈薩克民 族從勞動中提煉舞蹈語言,用頭、頸、肩、臂、臀、手、眼等不同姿態來摹擬某種勞動生活過程。哈薩克族主要從事畜牧生產,過著逐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哈薩克女 子擔負著繁重的家務勞動,如燒茶、做飯、擠奶、舂米、剪羊毛、擀氈、撚線、織布、繡花等,她們用靈巧的雙手裝扮氈房,美化生活,終年忙碌,每當喜慶佳節, 歡歌起舞時,勤勞能幹的婦女們,十分自然地就把她們最熟悉的勞動動作即興地揉進舞蹈表演中,經過曆代民間藝人不斷加工,逐步形成了一係列表現勞動和草原生 活的舞蹈。
1.《勞動舞》展現了“剪毛”、“擠奶”、“製氈”、“繡巾”、“戲水”、“放牧”等勞動生活場麵。
2.《擀氈舞》生活氣息濃厚,動作優美,可以一人表演,也可集體表演,可以在草原上表演,也可以在氈房裏表演。舞蹈從打毛開始,展現鋪毛、灑水、卷氈、捆繩、拉繩,揉氈、曬氈的工藝過程,體現了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精神,流傳廣泛,深受牧民喜愛。
3.《擠奶舞》把人與家蓄的親密關係演繹得十分完美。牛奶、羊奶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食,哈薩克婦女飼養家畜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嗬護,從小 羊、小牛、小馬出生的那一天起,始終伴隨著它們成長,久而久之她們之間形成了一種默契,隻有她去擠奶,它們才能接受,否則就強烈不滿,亂踢亂動,奶量大 減,舞蹈動作詼諧、幽默、形象,虛擬性很強,富有娛樂性。
4.《繡花舞》表現哈薩克族婦女在繁忙的勞動間隙,精心繡製巧奪天工的服裝和飾品,美化生活。舞蹈動作比較簡單,圍繞著繡花的過程來展開,如“撚線”、“理線”、“穿針”、“繡花”、“梳頭”和“照鏡子”等,隨意性比較強,但卻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未來的期盼。
三、表現哈薩克民族習俗文化的舞蹈
哈薩克族人民在長期的草原生活中,形成了獨具草原特色的習俗文化和舞蹈藝術,舞姿歡快簡潔、風格輕鬆愉快、舞步輕快有力,剛健蒼勁,動作瀟灑優美,具有濃厚的草原生活氣息。
1.《姑娘追》舞蹈風趣幽默、熱烈奔放。舞者用肢體和眼神表現了小夥子求愛之心,姑娘相愛之情,舞蹈進入高潮時,常合以律唱和呼喊,氣氛十分熱烈,極能激發觀眾的心理共鳴。
2.《奶茶舞》表現了哈薩克族婦女製作奶茶的全過程,從擠奶、攪奶……直到獻奶茶。舞者根據自己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將勞動過程揉進舞蹈裏,加之表演中的 即興發揮,使其成為獨具草原特色的哈薩克族民間舞。表演《馬奶酒舞》時,舞者端起盛滿馬奶酒的大木碗,內外翻轉,前後繞動,平衡輕柔,翩翩起舞,如果酒灑 不出來,便得到眾人喝彩,舞者便舉碗飲酒或敬獻給長者及相好的人。 3.《婚禮舞》。哈薩克族的婚禮是歌與舞的婚禮,在歌舞聲中開始,歌舞聲中結束。青年男女賓客載歌載舞,通宵歡慶。舞蹈內容廣泛,隻要是表演者的絕技 都可以表演,具有極強的自由性和隨意性,舞步簡潔易懂,節拍歡快活潑,營造出熱烈氣氛,充滿著草原氣息和自然純樸的民族風情。
四、表現哈薩克族人民與勞動生活密切相關的動物舞蹈
狩獵與畜牧是哈薩克人重要的傳統生產活動,在長期的狩獵畜牧過程中,他們細致觀察各種動物,掌握了動物的各種特性,也創造了許多矯健優美的似獸舞蹈。
1.《鷹舞》是哈薩克族具有典型特色的民間舞蹈,主要流傳於阿勒泰地區的阿貝坦鄉和布爾津一帶。舞蹈表現山鷹勇猛無畏的形象,把鷹在天空翱翔、盤旋,在 暴風雨中搏擊、尋覓食物,捕獲獵物的動作刻畫得十分逼真,從舞蹈中使人感受到雄鷹就是這個民族的象征。鷹舞不受時間、地點的限製,無論喜慶節日或平時娛 樂,在舞台、草原或氈房內,男女老少,都可以即興表演,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2.《熊舞》是以模仿熊的生活習性和動態特征創造出的舞蹈,動 作力求表現出熊的警覺、笨拙,以及捕獲獵物後的擊掌、吼叫等習性。多用頭、頸、肩、臂、臀部、眼的運動姿態來表現,不僅模仿熊的動作,而且通過熊的出洞、 尋覓、發現獵物、試探、獲獵等一係列情節,表現出熊的笨拙而又可愛,遲緩而又機警,憨厚而又聰明的形象。
3.《大雁舞》是哈薩克老藝人以孤 雁的生活背景創作的舞蹈。表演者反穿羊皮大衣,前臂表示大雁的頸,手用袖筒包紮起來,代表雁頭,手拿一根長四十公分左右的木棍,木棍的前端做成雁嘴。表演 者隨著冬布拉的節奏,模擬大雁的覓食、伸頸眺望、理毛、欲飛等動作來表現孤雁那受傷的心理活動,展現了哈薩克族飄零不定、孤獨的遊牧生活。
哈薩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諺語:“歌和馬是哈薩克的兩支翅膀”。故舞蹈以騎馬為題材的較多,如《騎馬舞》、《馴馬舞》、《牧馬舞》和《賽馬舞》等。主要展示駿馬在草原上奔馳的各種矯健姿態,表現了哈薩克人的民族性格和氣質。
哈薩克族民間舞是哈薩克族生活勞動的精神產物,通過藝術形象從不同的側麵真實地記錄了這個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曆史、傳統生活和習俗,或含蓄溫和,或外 露奔放,或沉穩纏綿,或粗獷強悍;通過動作造型表達了哈薩克族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生活。如今,繼承、挖掘、整理、改編和新創哈薩克民間舞在舞台上得到了展示 並獲得了成功,如《圓月》、《刁羊》、《山花》、《白天鵝》、《烈火雄鷹》等舞蹈都是在民間舞蹈的基礎上,充分運用舞蹈藝術的虛擬性和假定性,構思舞蹈內 容,豐富舞蹈語匯,調動舞蹈畫麵等藝術手法創作的,強化動作的雕塑性和流動感,在敘事中抒情,抒情中敘事,使哈薩克族舞蹈藝術得到飛速的發展。
哈薩克族民間舞蹈以其獨特的風格,展現出一幅絢麗多彩的草原風情畫,更是一首充滿希望的生活讚美詩。
參考文獻:
[1]明偉.哈薩克族的文化特色[J].中國民族教育,2007,(02).
[2]樊小敏.哈薩克族舞蹈與動物[J].生命世界,2009,(08).
[3]劉大先.哈薩克族的人與歌[J].百科知識,2009,(19).
[4]陳江瓊.對卡拉角勒哈的再認識[J].舞蹈,2013,(09).
[5]杜紅.哈薩克族民間舞蹈初探[J].教育前沿,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