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敦煌壁畫舞姿中“反彈琵琶”舞蹈形象的分析及其運用

(2016-08-06 14:10:32) 下一個

李倩 (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蘭州 730030)

【摘 要】:被譽為“世界藝術寶庫”的敦煌莫高窟,至今還保存著大量極其豐富、珍貴的樂舞形象,其中有關舞蹈的壁畫,栩栩如生地反映了當時的舞蹈型態和風韻。在 敦煌壁畫中存有一種形式新穎、別具一格的舞蹈藝術形象,即“反彈琵琶”舞蹈形象,在盛唐172窟,中唐360窟等都有出現,其中以中唐112窟中的“反彈 琵琶”造型最為獨特,典型。那麽在遙遠的古代,這種奇特的藝術形式是否真的存在?在舞蹈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藝術家們又是怎麽樣在舞蹈實踐中巧妙地運用這 一舞蹈形式,這是本篇文章所要敘述的問題。

【關鍵詞】:壁畫舞姿;敦煌舞蹈;反彈琵琶;形象分析;琵琶運用

  

引言

  以莫高窟為主體的敦煌石窟(包括榆林窟,東、西千佛洞),自公元四世紀開窟以來,曆經一千六百餘年,據文獻記載,莫高窟始建於公元前366年 (前秦建元二年),曆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整整十個世紀的不斷開鑿,壁畫內容包羅萬象,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都 有反映,其中蘊藏最為豐富的就是樂舞,栩栩如生地反映了當時的舞蹈型態和風韻,因此我們通常把壁畫中出現的各種舞蹈姿態,稱之為“敦煌壁畫舞姿”,它不僅 包括了敦煌當地的各種舞蹈形式,同時也包括了中原和西域各地傳入的不同形式、不同民族、不同風格的舞蹈。

  一、“反彈琵琶”藝術形象的分析

  在敦煌壁畫中,琵琶這一樂器出現了600多次,而手持琵琶,邊彈邊舞的繪畫就有十餘幅,如盛唐的172窟,中唐360窟、231窟、112窟及晚唐的第12窟等都有執琵琶舞蹈,舞姿豐富多彩,絢麗多姿,例如懷抱豎彈、揮臂橫彈、昂首斜彈、傾身倒彈、背後反彈,其中第112窟的“反彈琵琶”舞姿形象最為清晰、典型、聞名於世。舞者上身大幅度前傾,左臂略彎執琵琶於頸後,右手曲臂於音箱做彈撥狀,右腿曲抬於90度以上,小腿微端,腳部形態集勾、歪、翹於一體,左腿直立,胯部向斜後方做大幅度的後推,眼神深邃,表情嫵媚、柔美,這種體態造型獨特,舞姿甚是優美,勁健而舒展,迅疾而和諧,因此深受人們喜愛,並頻繁地出現在經變畫樂舞中。

   反彈琵琶是敦煌壁畫舞姿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形象,在我國古代時期種類繁多的舞蹈藝術中,以琵琶作為道具,並且能在背後邊彈邊舞的這種舞蹈形式卻 極為罕見,而且在唐代表演性舞蹈文獻中也未見有關彈琵琶起舞的記載,它的出現不僅令人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使古代舞蹈更加豐富多彩,那麽在遙遠的古代,這 種特殊的藝術形式是否真的存在?這種獨特的藝術形象到底來自於哪裏?對此,筆者總結出以下幾種解釋:

   首先高金榮教授在《敦煌舞教程》中,對於反彈琵琶的分析這樣寫道:“從唐代的文獻資料中,我們可以得知,琵琶是當時主要的樂器,經常有人獨奏,雖未發現 有舞琵琶的記載,但據中國音樂學院專門研究音樂史的杜亞雄專家介紹,著名二胡演奏家阿炳,曾親眼見過同各種姿勢演奏琵琶等樂器的藝人,其目的是為了招攬觀 眾。由此可以證明:敦煌壁畫中的“反彈琵琶”造型,是有它生活的依據的。”其次,王克芬老師在《中國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一書中也有講道:“敦煌壁畫 反彈琵琶的舞蹈形象可能是當時當地的特有形式。這也可以從距敦煌不遠的西藏地區的民間舞中找到它們的痕跡。據西藏歌舞團調查,定日地區至今尚有反彈四弦琴 舞蹈的。此外,唐代‘安史之亂’(公元755年)以後,吐蕃奴隸主階級在敦煌一帶統治了近百年,在此之前,吐蕃人在敦煌居住、往來,吐蕃的樂舞自然會在敦煌一帶流傳。敦煌反彈琵琶的舞蹈形象,很可能是民族文化交流影響的產物。”[1]唐代詩人王建在《賽神曲》中寫到:“男抱琵琶女作舞,主人再拜聽神語……但願牛羊滿家宅,十月報賽南山神”的詩句,由此可知,賽神是神祗崇拜的一種活動方式,這反映出當時巫師在驅魔祈願時,確實是有使用琵琶的習俗;最後,我們不妨大膽猜測一下,是否還有這樣的可能:

   恰逢皇宮歌舞升平,教坊的舞伎正手持琵琶優美的舞動著,迅疾的旋轉,輕巧的騰跳,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再加上嫵媚的眼神,背身邊舞邊反彈的奇特造型,令 人如夢如醒,如癡如醉。這時恰好被有心的畫師所留意到,於是這輕盈曼妙的舞姿便深深刻在畫師腦海裏久久不能抹去,他想把這人間美好的景象描繪在天宮世界的 藍圖中,不久,經過畫師巧妙的構思設計和精心的創作之後,讓人讚歎不已的“反彈琵琶”舞姿就出現在了敦煌莫高窟第112窟的牆壁上。

  二、在現代的舞蹈中對反彈琵琶藝術形象的運用.

  (一)簡介絲路花雨中“英娘”的反彈琵琶舞蹈片段;

  在以大唐盛世為背景,以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和敦煌壁畫為素材的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中,女主角“英娘”的反彈琵琶造型,神奇妙曼,耐人尋味,也是最早出現在舞台上的以琵琶作為道具的敦煌舞蹈形象,至今,也已成為敦煌舞蹈的一個標識性舞姿。

  (二)“反彈琵琶”造型在《敦煌舞蹈教程》中的運用;

  我國著名舞蹈家、教育家高金榮教授,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敦煌舞蹈的研究,

   高金榮教授在《敦煌舞蹈教程》寫道:“在敦煌舞蹈中使用琵琶這一道具,是十分奇特的,尤其反彈琵琶更是敦煌莫高窟壁畫藝術中一枝絢麗的奇葩。它意在表現 天宮伎樂的高超技藝,但它不是憑空想象,而是有這生活的依據。據一位音樂史學家講,在我國民間確實存在用多種姿態彈撥琵琶的事實。因此將它複活再現,吸收 創編為敦煌舞教材的訓練內容,是敦煌舞這一新品種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是合理的,也是十分恰當的”。所以,在《敦煌舞教程》裏,持琵琶的舞動練習也成為基 本動作訓練中不可或缺的一節重要內容。

  三、結語

   反彈琵琶舞蹈形式的出現可謂是獨創之舉,它不僅在尋求舞蹈的發展中獨具匠心,別具一格,而且在舞蹈形式的創新上也有較大貢獻,從單一的反彈琵琶舞姿派生 出其他一些彈撥琵琶的舞蹈姿態,為更多舞蹈家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啟示和參考。今天,敦煌舞蹈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的藝術家的青睞,很多舞蹈史學家以研究中 國舞蹈史的方向出發,探索它其中的奧秘,汲取它自身豐富的營養,論述它存在的價值與曆史意義,與此同時,也啟發了更多的藝術家從事敦煌舞的發掘、探索與創 新,豐富舞蹈的創作,因此,作為一名敦煌舞蹈的深入學習者,我們更加有責任和義務讓敦煌舞繼續流傳並發揚光大,並且讓絲綢之路上這顆不朽的藝術明珠永遠綻 放璀璨奪目的光芒。

  注釋:

[1]摘自《天上人間舞翩躚》,主編樊錦詩,作者王克芬,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08頁。

 

發表於《青年文學家》第27[i]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