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回族《湯瓶舞》賞析

(2016-08-06 14:08:11) 下一個

文化人類視角下的回族湯瓶舞

鮮莎莎

(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蘭州 730030)

【作者簡介】鮮莎莎,女,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助教,主要研究領域:舞蹈基訓。

【摘 要】“湯瓶舞”起源於宗教習俗,舞蹈體現了伊斯蘭教禮拜前用“湯瓶盛水淨身,作“大淨”或者“小淨”的習俗行為,舞蹈中也會出現模擬“湯瓶“的形象。而回 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回族家裏三件寶,蓋碗湯瓶白帽帽”。湯瓶是回族日常洗漱及沐浴的一個器具,回族生活的每一個重要或慣常的場景,它都會悄然出 場,湯瓶是貫穿回族一生的一個器具。文章主要概述了“湯瓶舞”和湯瓶的概念及由來,進而從人類文化的視角探究了“湯瓶文化”。

【關鍵詞】湯瓶舞;湯瓶;人類文化;文化符號;美學觀念

 

“湯 瓶舞”流傳於寧夏回族聚居區,指的是妙齡少女手持湯瓶,舉手投足柔媚多情,有著“潔淨的化身”之稱的回族湯瓶成為舞者手中偏偏起舞的道具。“湯瓶舞”起源 於宗教習俗,舞蹈體現了伊斯蘭教禮拜前用“湯瓶盛水淨身,作“大淨”或者“小淨”的習俗行為,舞蹈中也會出現模擬“湯瓶“的形象,所以稱作“湯瓶舞”。例 如《花兒》等大型舞劇中都會出現湯瓶,湯瓶是湯瓶舞的標誌,代表了西北回族的特色,它和“湯瓶舞”的產生和發展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後,各 種文化不斷融合,西域樂舞不斷傳入中原,因此湯瓶既是道具,也是西北文化的一種體現。美麗的湯瓶一般和回族女性聯係到一起,湯瓶自身高挑的身姿,小小的嘴 兒,不潔之物不容易進入,不僅衛生,而且方便,體現出了回族人民熱愛勞動,喜歡潔淨的民俗習慣,用湯瓶美麗的身姿體現出回族少女的婀娜多姿,體現出了回族 女性的勤勞美麗,也體現出了湯瓶的特殊魅力。隨著當前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當前湯瓶已經不被廣泛使用,可是隻有一些傳統家庭裏的老人在使用。小小的湯 瓶當前是一種文化符號,蘊含了回族人的美學觀念以及道德觀念。而湯瓶,也可以稱作湯瓶壺或者唐瓶,因為其壺身長腹大,頸長如瓶,所以也稱作唐瓶壺,也就是 唐瓶或者唐瓶。西北回族穆斯林用於洗浴或者沐浴的一種工具,它的形狀為圓柱體或者圓台體,好像茶瓶,或者盛水的主體部分為球鼓狀,通常高為30公分, 一邊有柄用於手提;一邊有彎曲高翹的壺嘴,平放時不流一滴水,傾斜時水流如注。瓶口還有瓶蓋,防止不潔之物進入瓶中,非常衛生,使用時水從瓶嘴流出,用過 的水流走不再用,所以回族在沐浴的時候用湯瓶,而不用臉盆或者浴盆。最初它用於洗“小淨”和“大淨”,後來用於日常生活。

 

一、“湯瓶舞”道具湯瓶的傳說

關 於“湯瓶舞”道具湯瓶的一個傳說是在“貞觀之治”的盛唐時期,唐太宗有一天晚上做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夢,夢中宮梁斷裂,自己所處的皇宮就要倒塌,在這危急時 刻,一個身穿綠袍、頭戴白布、肩掛毛巾、滿臉長胡子、鼻子很高的男人左手提洗壺,也就是最初的湯瓶,右手托住了大梁,並將唐太宗救下。第二天,唐太宗便找 群臣給他解夢,其中一個見多識廣的大臣徐茂公很早就聽說過西域回回的裝扮,便說“皇上,夢中之人是西域回回,他們禮拜的衣服便是綠袍和白布,他們淨身的東 西便是毛巾和洗壺,所以我朝江山要依靠他們鞏固。”唐太宗說:“仔細說來”,徐茂公接著說:“皇上夢中之人肯定是西域回回,宮梁指的是我朝江山,托梁者是 幫助我朝之人。”唐太宗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並點頭示意,可是有些其他大臣認為自身皇朝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不需要其他人幫助,徐茂公則說:“這是圓夢,也 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麽。”不久之後,唐朝發生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唐太宗在無奈之下想到了這個夢,便派徐茂公到西域回回求助,西域國王派出3000騎 兵前去支援,當時西域回回人民善於騎馬和射箭,並且驍勇善戰,很快幫助唐朝平了“安史之亂”。事後,唐太宗大大賞賜西域回回,並且留下西域回回鞏固自己的 江山,唐太宗為了避免西域回回想家便讓漢族女子嫁給西域回回,並且根據西域回回的習俗建立了清真寺,並且要求工匠模仿西域的洗壺打造出了黃銅壺,也允許他 們保留民族風俗進行禮拜。而因為唐太宗賞賜了洗壺,所以西域回回稱之為“唐瓶壺”,並且此壺能夠在火上燙熱,所以也可以叫做“燙壺”,而“燙”和‘湯’音 同,同時“湯”本身就指熱水,隨著不斷發展,最終發展為“湯瓶”。

 

二、文化人類視角下的回族湯瓶舞

回 族湯瓶舞的道具是“湯瓶”,回族湯瓶舞的舞者也會展現出“湯瓶”的姿態,因此回族湯瓶舞和“湯瓶”息息相關,“湯瓶舞”代表者湯瓶文化。而“湯瓶”是回族 人生活中的必備用具,特別是和美好的傳說以及日常生活有很大的聯係,它代表了一種文化,由於文化是人類通過創造性勞動實現自己的目的,使自然發生特殊變化 的一種形式,從開始就有人的意誌,這是人和動物的區別,因為文化既是符號和形式,也體現出了人的需求、目的、價值、意義。湯瓶文化表現除了伊斯蘭文化,也 表現了回族文化,還表現了西北地域文化,是一種西北回族文化。

首先,“湯瓶舞”代表的湯瓶文化是伊斯蘭教法的產物。《古蘭經》第二章第222節 中有一段話“……真主的確喜愛悔罪的人,的確喜愛潔淨的人。”,這樣的章節在《古蘭經》中還有很多。依據伊斯蘭教法,隻要是穆斯林時時要有大小淨,同時每 周要有一次大淨,還會因為月事、房事、產後、遺精等必須用湯瓶進行大小淨,而對於“埋體”也就是屍體,也要用湯瓶進行大小淨,並且洗淨。伊斯蘭教法還認為 如果有人沒有經過大小淨就不能進入清真寺的禮拜殿,手也不能直接碰觸《古蘭經》,也不能念《古蘭經》等。因為用湯瓶進行大小淨來源於伊斯蘭教法。而“湯瓶 舞”中舞者的不斷洗浴不僅代表了他們對伊斯蘭的崇拜和虔誠,也代表了他們不斷清洗自己的心靈,以堅持自身民族的平和、忍耐、寬容、忠貞等美好品質。

其 次,“湯瓶舞”的道具湯瓶是一種文化符號。“湯瓶舞”的道具湯瓶代表了一種文化,也是一種文化符號,尤其是最後發展為標誌性的湯瓶牌。湯瓶牌是指原來穆斯 林出售食品的一種重要標誌,通常為銅製或者木製湯瓶式的牌子,並且會刻上“清真古教”或者“西域回回”,也會附有穆斯林洗浴時使用的湯瓶圖案。無數個人和 很多時代,甚至很多世紀的勞動創造了一種文化模式。當前,某一區域隻要有回族居住,就會在飯館、小吃等地方高掛一個湯瓶牌,表明食物是清真的,同時湯瓶牌 不僅得到了回族和穆斯林的認可,也得到了其他民族的認可,這象征了伊斯蘭文化,這是和其他民族區別的一個文化符號。

再 次,“湯瓶舞”體現出了回族的美學觀念。回族人的一個審美標準就是潔淨,回族人每天都要進行五次禮拜,每次禮拜之前都要洗小淨,而洗小淨時都要用湯瓶,而 不用臉盆等,由於用臉盆洗會重複使用水,而洗過的水就是髒水,或者說汙穢之水,對他們來說不能再用了。同時“湯瓶舞”的道具“湯瓶”是回族人民經過不斷的 探索,依據仿生學原理,結合曲線、弧線平麵等設計的形狀,湯瓶的壺嘴是對丹頂鶴前半身的模仿,壺腹是球體或者圓台等也帶給人們美的視覺,這些都體現出了回 族的美學理念。而湯瓶的顏色選擇也體現出了回族人民的美學觀念。回族人通常喜歡不同程度的綠色、淺黃色、白色等,因此製作的金屬湯瓶主要為白色、塑料湯瓶 主要為綠色。此外也會在製作時用花紋護著阿拉伯文字裝飾,表明其是穆斯林用具,也體現了一種美感。

然後,“湯瓶舞”的用具湯瓶也體現出了回族的傳統道德理念。回族的一個重要道德規範為勤儉節約。伊斯蘭教法要求用不超過3.6斤水洗小淨,不超過7.2斤水洗大淨。通常一個湯瓶最多盛4斤水,如果超過4斤就是浪費。回族人普遍認可勤儉節約的道德規範,因此回族人大都節約用水。

 

三、“湯瓶舞”代表的湯瓶文化的發展

雖 然“湯瓶舞”代表伊斯蘭文化,可是經過多年的繼承和發展,已經和我國曆史悠久的漢族文化融合到一起,這兩種不同的文化在當前的環境和人群下逐漸發展為獨具 我國特色的西北回族文化。這是一種曆史發展的文化,並且不斷向外傳播,例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中的穆斯林,並且得到了這些穆斯林的認可。而“湯瓶舞”的 道具湯瓶在回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在他們的婚姻、家庭、生育、衛生、飲食、宗教中得到了最廣泛的使用,而在“湯瓶舞”中也充分展示了人們日常生活 對湯瓶的使用,並且“湯瓶舞”舞者優美的舞姿和虔誠的情感也充分體現了對伊斯蘭文化的崇拜。而“湯瓶舞”代表的伊斯蘭-穆 斯林“在阿拉伯語中意為”和平“,此種和平理念和我國儒家文化“中庸平和”的思想觀念相符。而“湯瓶舞”中舞者不斷清洗的舞姿代表的是人們千萬次的心靈清 洗,也體現出了西北回族忍耐、平和、開拓、忠貞等美好品質。西北回族的“平和”重視的是個人和家庭的平安和睦,也追求社會和世界的和平,湯瓶文化發展的此 種內涵已經超越了宗教追求。

 

四、結語

“湯 瓶舞”體現出的湯瓶文化是一種文化模式,而西北回族人民無論到哪都遵循這種文化模式,並且以此種文化模式為基礎形成的思維、情感、風俗等也充分體現了湯瓶 文化。“湯瓶舞”以質樸自然的舞姿反映出了西北回族人們的日常生活對湯瓶的使用,並且以虔誠的情感充分反映了他們對伊斯蘭文化和穆斯林的信仰和崇拜,因此 從人類文化視角來看,”湯瓶舞”代表的西北回族人民的湯瓶文化,是一種文化符號,也是一種民族信仰的體現。

 

參考文獻:

[1] [] 威廉·A·哈維蘭 . 文化人類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2] 羅雄岩. 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242244

[3] 丁一波. 湯瓶來曆不平凡[J]. 中國穆斯林. 2001(01)

[4] 霍克功. 中國回族穆斯林的文化特色[J]. 中國宗教. 2006(03)

[5] 霍維洮.清代西北回族社會組織發展論綱[J].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4(06)

[6] 張永慶,劉宗福. 回族的孝文化和當代回族的尊老敬老思想[J]. 寧夏社會科學. 2003(06)

[7] 張同基. 從新時期寧夏回族群體文化心理的變遷看傳統向現代化轉型的趨勢[J]. 寧夏社會科學. 2005(04)

[8] 劉東平. 寧夏川的穆斯林風情[J]. 中外文化交流. 1994(02)

[9] 餘媛媛. 淺談回族舞蹈藝術多元化發展路向[J]. 芒種. 2012(19)

[10] 馬錫珍. 回族舞蹈的形成與發展[J]. 中國民族. 2007(10)

[11] 馬守途,安曉春,李士傑. 回族舞蹈——中華舞林藝苑中的一枝奇葩[J]. 中國民族. 2007(04)

[12]馬紹周, 隋玉梅. 回族傳統道德概論[M] .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1998.103.

[13] 劉無怠. 簡述回族舞蹈動作與形式特征[J]. 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漢文). 1995(0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