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淺析維吾爾族舞蹈的風格特征及教學

(2016-08-05 16:10:01) 下一個

淺析維吾爾族舞蹈的風格特征及教學

      (轉自華人舞蹈網)  維吾爾族居住在我國西北部新疆,曆史上的維族人民伴隨著他們的遊牧生活創造了獨具民族特色的歌舞形式和獨有的民族舞蹈風格,在他們當時的民間舞蹈中得以表 現,並在今天的民間舞蹈中遺存下來,成為現在多種多樣的表演形式。因此以“歌舞之鄉”著稱。維吾爾族舞蹈的教育教學中需要著重把握的三個方麵:即肢體動作 的訓練、節奏的處理,氣質神韻的把握。   

        一、維吾爾族舞蹈的主要風格與特征  
        維吾爾族保留和發展了豐富的舞蹈語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韻,以及風格各異的表演形式。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點主要表現在動律、舞姿以及技巧的運用等 方麵。主要強調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產生的立感,給人一種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覺。是維吾爾族第一舞人傑出的舞蹈家、教育家康巴爾汗的規範而形成的這一體 態。在這之前新疆的民間舞蹈對舞蹈體態都不很講究,大部分處於自然傳衍的狀態。康巴爾汗把在蘇聯學習的芭蕾舞的科學訓練方法及開、繃、直形態特點,用來整 理與自己民族的舞蹈相結合,逐步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體係,使得維吾爾族不僅具有東方沉穩的含蓄之美,而且亦具備了西方直立向上的美感。常見的下肢動作有 墊步、一步一抬、點顫步、自由步等。上肢動作有托帽式、提裙式、立腕橫手、扶胸式等。  
       節奏的基本特征:多用切分音、附點節奏和弱拍上給以強勢的藝術處理。如舞蹈動作中的繞腕,頭的“挑”,腳步的“三步一抬”中的後踢步都是在弱拍做的,因 此突出舞蹈的風韻和民族特點。立腰拔背是其體態的突出特點,並貫穿於舞蹈始終。另外女生搖身點顫的動律強調心裏節奏及呼吸把握“顫而不竄”,膝部有控製又 富有內涵的彈性中還需注意維吾爾族女性特有的“辮子”的感覺。手臂特點:維吾爾族舞蹈的舞姿變化多,造型性強,這就要求手臂有極強的控製和運用能力,才能 達到姿態的準確,提高表現力。  
       步伐的特點:維吾爾族的步態豐富多彩,節奏多附點,體現在腳下則要求在節奏準確的基礎上,步法靈活善變,同時要求膝部微顫的動律,這種穩中帶有內涵的起 伏特點幾乎貫穿於全部動作當中。總之,要求幅度之小,小腿靈活,膝部總是很少離散開,這就是所說的“腳下不離散”。“轉”是維吾爾族中女性舞蹈技巧的特 色,它具有在流動中快速的旋轉,嘎然停止在舞姿上的特點。旋轉閃腰是其姿態的特別之處。轉的過程中多用胸腰和後側腰,讓辮子飄灑開來。結束轉以前,要向上 挑胸腰閃腰,形成後旋的動感特點。  
       維吾爾族舞蹈對身體的表現力要求非常細致,如腳、膝、腿、軀幹、腰、胸、臂、腕、手、頸、頭、眼等諸多方麵。從而形成維吾爾族的舞蹈體態、動態、神態、 動感、立感的“挺而不僵,顫而不竄、腳下不離散、上身灑的開”等風格特點。還要加上“動脖、打響指、翻手腕”等一係列的小裝飾,更形成了維吾爾族的舞蹈特 點。  
       二、維吾爾族民間舞蹈的主要形式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可以分為自娛性舞蹈、禮樂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等三種類型。主要形式有:塞乃姆、多朗舞(又稱刀朗,多蘭或吐蘭)、薩瑪舞、夏地亞納、納 孜爾庫姆、盤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在眾多的傳統民間舞蹈中,“賽乃姆”作為維吾爾族最普遍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廣泛流傳於天山南北。具有悠久 的曆史,它與《十二木卡姆》樂舞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這種舞蹈自由活潑,舞者即興表演。可獨舞,對舞,也可三、五人甚至更多的人同舞。舞姿矯健柔美、剛柔 並濟、變化多端,體現一種熱烈奔放的柔和的美感。在維吾爾族民間歌舞音樂中,塞乃姆是音樂節奏的名稱,也是我們最常用的動律節奏。  
        三、維吾爾族舞蹈的教育教學重點 
       1、肢體動作的訓練
       肢體動作訓練,在維族舞蹈教學中可謂是萬裏學步的開始。肢體訓練不僅能增強人體機能、提高動作能力,而且能使人的肢體從自然狀態與生理心理的拘束與僵硬 中解放出來,根據舞蹈表現力與審美要求需要塑造具藝術表現力的特殊人體。肢體動作訓練還能使學生對肢體動作的運用很快地從本能的無意識形態過渡到具有舞蹈 表現功能的有意識形態;使學生了解動作的性質,自覺地支配自己的肢體,進而漸漸過渡到得心應手地運用和發揮肢體各部位的表現力。最能在動態上鮮明、有力的 體現維吾爾族舞蹈風格特點的是步伐、“繞腕”和“眼頸”的變化及“微顫”的律動。因此維族舞蹈的肢體動作訓練著重要求學生在步伐、繞腕及眼頸的動作和“微 顫”的律動上下功夫。  
        維族舞蹈的步伐類動作主要有“墊步”、“三步一踢(點、抬)”、“點顫步”、“踏蹲旁點步”、“其克特曼基本步”等等,每一種步伐都需要紮紮實實的練習。 每一種步伐的動作特點及訓練要求各有不同:“墊步”注重平穩,強調腳跟與腳掌的結合,“三步一踢(點、抬)”需要把握“三步”的均勻、輕盈和“踢(點、 抬)”動作的幹淨、靈巧“;點顫步”強調“點”和“顫”動律的把握,而 “其克特曼基本步”的側重點則是“跺”與“轉”的細微配合。雖然它們各有不同,但它們都統一於維族舞蹈的熱情、樂觀但不輕浮,穩重、細膩卻不瑣碎的風格韻 味之中。所以在學習維族“步伐”動作的過程中,必須尊重規律、掌握個性,在不斷的實踐中造就具有豐富表現力的肢體動作。  
       在訓練“繞腕”的過程中,應注意“提腕”—“繞腕”—“挑指”這三個過程。“繞腕”講究“繞”幅度、速度,“挑指”則注重“挑”的力度。肢體動作和麵部 表情相配合,以動、靜的結合和動作大小的對比,以及移頸、眼神的變化等動作的點綴,表達舞蹈的內容,進行感情交流。  
       微顫,是舞蹈中常見的動律,膝部連續性的微顫和變換動作前瞬間的微顫使動作柔美,銜接自然。連續性的微顫動律多見於平穩節奏的表演中,它突出了舞蹈動作 的柔和、優美。並且,還應注意的是,要使學生通過自身對舞蹈本體的肢體體驗,在心理上產生熱情、豪放、穩重、細膩的美感效應。  
       肢體訓練中技巧訓練也不容忽視。例如“旋轉”,它講究快速,多姿,嘎然靜止,猶如隼迎風回旋,驟然佇立。訓練時要遵循從單一動作過渡連貫動作,從局部連接到整體配合,進而達到能在連續的旋轉中不斷變換舞姿的高度。  
       肢體動作的訓練是學習維族舞蹈的基礎,它對舞種特色的體現和舞蹈內容的表達都起著很大的作用,最終使其達到維吾爾族舞蹈動作與風格把握的完美結合。        
2、節奏的處理  
       節奏表現在所有的藝術中,尤其是在表演藝術更為顯著。維族舞蹈中節奏是舞蹈力度和感情的基礎。所以,巧妙地處理舞蹈動作的節奏尤為重要。由於維吾爾民族 生活在絲綢之路的要衝地帶,東、西方的文化得以在此交匯,使得維族舞蹈蘊涵著阿拉伯舞蹈和中國民間舞蹈的特點,它豐富的民間音樂與舞蹈中的各種動作相結 合,產生很多帶有濃鬱民族風格的節奏型,如:齊克特曼、賽乃姆、多朗、薩瑪等等。而把握好維族舞蹈獨特的節奏是至關重要的。維族舞的節奏類型多樣,節奏活 潑、鮮明、開朗,其特點為:主要切分的形式,多從後半拍或後小半拍起句,基本鼓點有賽乃姆、其克特曼、賽乃克司、薩瑪等等。  
       以賽乃姆節奏為例:賽乃姆多為2/4或4/4節拍,附點和切分節奏的運用十分普遍,基本鼓點是:4/4:咚 依嗒依咚 嗒 咚 嗒達達│咚 依嗒 依咚 嗒 咚 嗒 達O│該節奏與之相適應的典型動作是滑衝步,節奏的弱起拍(準備拍)“嗒”起腳、顫膝、雙手一前一後、節奏的重拍“咚”也是滑衝步的重拍,“咚”時,左腳 向斜前方邁出,雙手隨之攤開,而“賽乃姆”節奏的弱拍“達”既是滑衝步的移動過程和腳的輕點,即右腳跟上向旁邊輕點轉身。在整個動作過程之中,節奏的重拍 與弱拍都要與動作相完美結合,節奏要與呼吸起伏相吻合。  
       動作的變化還要與節奏的變化相適應。如維族舞蹈中經常出現的由一連串急速地旋轉接一個穩定性的止步舞姿造型(如脫帽式挑旁腰),它包含著一係列均衡動 作,在急速平轉中帶有衝擊力,當完成緊張的舞姿亮相時,要求學生絕對要有很好的穩定力量來控製身體,在這裏,節奏較大的製約著動作的變化程度,同樣也引導 著音樂情緒的發展過程,因此,要使動作變化適應節奏的改變,自然的表現出動作所要表達的情緒、感情。  
       能夠恰到好處地處理節奏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強弱,快慢、高低、大小、輕重的變化和對比、交替與重複,致使各種 感情在姿態動作中得以體現,注意通過節奏把各種動作按照表情達意的需要有機地組織聯係起來,為表現舞蹈的內容服務,把節奏化的動作滲透到舞蹈的表意之中, 增強舞蹈動作的表現力。如果說,肢體訓練是形式意味上的奠基,那麽節奏處理則是在前者的基礎上提升動作的意義表達能力。  
       3、把握氣質神韻  
       維族舞蹈是對風格美的外部形態的維族精神化。維吾爾人民的精神特征是從絲綢之路和樂舞遺風的點點滴滴積澱而成的,主要表現為勇敢、熱情、樂觀的性格和穩 重、大方、率真的精神麵貌。把握這種氣質,最好是能把自己置身於“城郭之國,絲綢古道”的“綠洲”中去生活、去體驗。也就是說,大家跳著哪個民族的舞蹈, 就在演繹著這個民族的文化,體現著該民族的情感特征。  
       對維族舞蹈內韻、氣質的把握可以從三個方麵來詮釋:一方麵了解維吾爾民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從關注他們生活特點出發,與維吾爾民族的生存意識相聯係體味舞 蹈的風格,如“摘葡萄”的動作來源於生活勞作並體現了其熱情好客、活潑開朗的性格,展現了靈巧、輕快的舞蹈特色。另一方麵在肢體訓練的同時通過觀賞錄相資 料或者現場演出體驗“步態”、“眼神”、“表情”所蘊含的文化意味。維族舞蹈中,步態、眼神、表情的有機結合形成了視覺上的立體化,而這種“有機”源於生 活的根基,具備著一定的文化內涵;另外還要多看、多聽、多學、多想、在心理結構內部建築一個維族文化的實體,這樣,把握維族舞蹈的氣質神韻就能做到從容不 迫、遊刃有餘、入情入理。  
       本文通過較為深入的分析,舉例等,闡述了維吾爾族舞蹈的主要風格特點和維族舞蹈的主要表現形式,以及維族舞蹈在教育教學中所注意的重點和若幹方法。要讓 學生跳好維族舞蹈除了要先了解維族舞蹈悠久的曆史和文化底蘊還要理解維族舞蹈的主要風格特點和形式,在教學上必經三個階段:認真學習,腳踏實地的進行肢體 動作的訓練、動作節奏處理的技術把握和氣質神韻的理解。我相信“隻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學生們隻要肯下功夫,並按照科學方法進行訓練,老師抓住重點進 行教授,每個人都能成為舞台上的精英,攀登舞蹈藝術的巔峰。
----------------------------------------------------------------------------------------------------------------------
 什麽是維吾爾族舞蹈的風格美

  舞蹈是一種美的藝術,而舞蹈中的風格美又是舞蹈美的精髓。一個好的舞蹈作品,不但要有好的內容和美的形式,而且要有自己的民族風格和特色,體現 出民族的文化傳統、風土人情、心理素質、審美情趣和思想感情等。維吾爾族是新疆的主體民族,它曆史悠久、文化發達,歌舞藝術尤為精美,“維吾爾族舞蹈”幾 乎成了“新疆舞蹈”的代稱。因此,探討和把握維吾爾族舞蹈的風格美以及它獨特的藝術個性,對於了解新疆其他各少數民族的舞蹈藝術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維吾爾族農民在喜慶節日時的舞蹈表演,體現出一種色彩、一種韻味。這種色彩和韻味是內在的、民族性的、絕非惟妙惟肖的模仿所能完全表現出的一種風格美。新 疆各個少數民族歌舞有其獨特的風格,它維係於這個民族的曆史、社會製度、地理環境、文化程度以及長期形成的傳統的風貌,更重要的是取決於這些民族的心理特 點。因此,在新疆土生土長的舞蹈演員(包括和新疆各少數民族相處較久的漢族演員)精湛的表演中,就較能清晰地感覺到天山草原的粗獷和豪放、邊疆生活情趣的 熱烈和率真,以及人們對生活理解的曠達和樂觀。新疆維吾爾族舞蹈《賽乃姆》的飄逸婀娜,使人不由自主地進入悠然的夢幻世界,另外如莊重肅穆、深沉凝練的 《薩瑪》與豪放爽朗的《夏地亞納》所傳遞出來的執著迷狂的祭祀宗教氣氛和慷慨壯烈的征戰氣魄是現實生活遠遠不能比擬的。新疆維吾爾族舞蹈,隨著社會的發 展,人的生活觀念的變化,從而在更為凝練的藝術形式中濃縮了更多的社會、曆史、文化內容,因此才形成了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風格美。

 風格美的形成

  舞蹈風格的形成離不開一定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生活。新疆各民族的舞蹈源遠流長,它凝聚著曆代各族人民的聰明智慧,表達了勞動人民的理想和願望。作 為絲綢之路舞蹈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新疆民族舞蹈藝術,同樣以它深刻的精神內涵、絢麗的地域特色、豐富的民族情感、以及多姿多彩的藝術表現手法聞名於世。 尤其在這塊土地上產生的民族原始舞蹈,更充滿勃勃生機。居於絲綢之路中段的維吾爾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國北方的大草原,後稱古西域(今新疆),由草原牧騎生 活發展到地區的農業生活,在不同曆史時期信奉過薩滿、摩尼、佛、伊斯蘭等宗教。這種經濟生活和宗教文化在維吾爾族舞蹈中留下了多重的文化印跡,使之既有曆 史中《胡騰》《胡旋》的風韻,又有薩滿跳神的姿態;既有古波斯、阿拉伯舞蹈的神態,又有鄰近民族舞風的餘味。維吾爾族舞蹈在繼承古代鄂爾渾河流域和天山回 鶻樂舞的傳統基礎上,又吸收古西域樂舞的精華,有關西域民族舞蹈藝術,在我國許多曆史書上和古代詩詞中有不少記載和描繪。早在隋唐以前,別具一格的西域舞 蹈就已經流傳到內地。梁詩中就有:“胡舞開齊周,玲盤出步廊”①的描繪。隋唐時期,西域歌舞在中原風行一時,深入人心,如唐朝詩人李端的《胡騰兒》,劉言 史的《王中丞宅夜觀舞胡騰》等詩中,曾對風行當時的西域胡騰舞做過精彩的描述,胡騰舞在唐代以它獨特的藝術風格在中原舞壇獨領風騷,以它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影響了中原舞蹈。②“揚眉動目踏花氈,雙靴柔弱滿燈前”,“蹲舞樽前急如鳥,弄腳繽紛錦靴軟”……從這些繪聲繪色的詩句中不難看出今天維吾爾族舞蹈的韻 致。胡騰舞所追求的敏捷、急速、紛繁複雜的舞步,以及揚眉動目的動作,同我們現在的手鼓舞、夏地亞那、那孜空姆的風格有很相似的地方。由此可見,西域舞 蹈,是我國古代人民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創作形成的具有濃鬱民族風格的舞蹈,它以獨有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特點而經久不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