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淺談膠州秧歌的審美轉變(論文)

(2015-04-09 08:53:53) 下一個


簡介膠州秧歌
(一)膠州秧歌的起源
膠州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並且在2006年成功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距現在已經有300年的曆史了。
據傳說記載,在清朝鹹豐年的時候,在膠州 的一個小屯村,有趙、馬兩戶人家,因為生活貧困,逃荒於關東地區,在逃荒路上,由趙,馬兩戶人家祖孫三代沿途乞討賣唱,漸漸形成了一邊歌唱一邊舞蹈的形 式。返回故鄉後,把這種一邊唱一邊舞蹈的形式廣為流傳。經過多年的相傳、改進、成型,形成地方秧歌小戲等多種形式,更加濃鬱了當地人民生活的風俗特色。
從1950年間開始,一些專業的舞者向當地表演著采風吸取舞蹈素材,進行編製匯成舞蹈節目演出,後來又編進了舞蹈學校的課堂中去,稱之為膠州秧歌,它具有 著獨特的舞蹈與表演特點,但是在繼承發展齊魯古風上卻略遜於同為三大秧歌的鼓子秧歌和海陽秧歌。
(二)膠州秧歌的體態動律特征
“抬重、落輕、走飄、活動起來扭斷腰”。當地老藝人就是這樣形容它的動律和風格,用我們現在所學的名詞解釋就是“腳擰,扭腰,小臂繞八字,手推,翻腕的靈活 配合”。舞者在動作的過程中要以動力腳的腳掌或者腳跟碾動為動作支點,自然形成腰和上身的扭動,促使“三彎、九勁、十八態”外部運動特征的形成。在腳和膝蓋 經過的擰碾過程中,腰也隨之扭動,每一拍都形成“三道彎”的體態。配合八字繞扇,靈巧運用“擰、輾、抻、韌”的動作規律特征,節奏呼吸延伸,時而柔韌舒 展,時而火熱誇張,透出質樸的美麗,表現出女子的生動活潑,熱情、俏麗,這便是它的意蘊所在。
(三)膠州秧歌的音樂特征
獨特的音樂節奏是膠州秧歌的一大特點,它的音樂中大量和連續運用了附點節奏型,這個節奏型的特點在於強拍後麵加附點,從而打破了原有強拍力度的規律,使力 度展開有著某種延伸感,這一延伸感和同步進行的舞蹈動作的力感非常和諧和融洽。這些音樂特征正是突出膠州秧歌自己獨特的特征的關鍵。
二、傳統的膠州秧歌
(一)傳統膠州秧歌的表演形式
傳統膠州秧歌並不是單純的舞蹈形式來演繹,大場和小戲是傳統膠州秧歌的表現形式。大場就和平常的秧歌相同。小戲就是演小戲,有著專門的劇本和演員。雖然大 場換個小戲的服飾大致相同,但是這兩者不具有內在的聯係。後來是由專業舞者去當地采風,把這些表演形式具有舞蹈的元素提出並重組,形成單純的舞蹈並且加入 感情,使之具有著當地特色。
(二)傳統膠州秧歌的審美特征
膠州秧歌是以“以曲為美”,表現女子的直爽和柔媚性格,這是對女子性格的美化。膠州秧歌中的“三道彎”、“饒扇”、“腳擰”,手上扇子的推、擰、伸等,舞蹈中動律 耿直粗狂,表現風格直暢,明快,自然。這些都展現著傳統膠州秧歌的審美特征。舞蹈來源於生活,生活就像是在表演。通過這些舞蹈動作特征的充分表現映射出當時 當地人民的生活氣息和當時人們生活的時代特征。
(三)以傳統審美觀“看”《扇扭》秧歌舞蹈作品  蘇雪冰的《扇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K4QJG-NYnQ
作品《扇扭》是以膠州秧歌的小戲作品《小嫚持團扇》作為原型,采取現實生活中當地傳統女孩的嬌小玲瓏、靈巧嬌弱、喜逗表露的形象特征來刻畫“扇妞”的形 象,舞蹈作品中“扇妞”一開始喜氣洋洋,活潑蹦跳的神韻精妙異常。所以這部舞蹈作品算是比較符合膠州秧歌傳統審美的作品。根據膠州秧歌的發展塑造,一個活 潑俏麗的姑娘,動作火熱,扇子用的活靈活現,腳扭的輕快靈活。作品中一個乖張靈巧的姑娘把膠州秧歌的嬌媚逗人意蘊表現的活靈活現。舞蹈中她一會兒雙手拿扇 子向後腰伸展,一會兒耍著扇擠,或是運扇閃耀,突出她潑辣的性格。然而又不時以扇遮麵,表現出她的含蓄羞澀。手上扇子不斷的靈動,腳下也不停著模仿這“小嫚”戲中的裹足行走,腳下崴動靈活。身體的“三道彎”扭動靈活,扇妞全身每個部位都與扇子容為一體,充分體現了膠州秧歌傳統的審美特征。
但是在這部作品也 有著很大一步的創新,在作品動作過程中動作幅度加大表現出來的情感與之重心移動做出了嚴謹的處理是我國民間舞中沒有的,這是借鑒了西方的現代舞。
三、膠州秧歌審美意識的轉變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審美的需要也越來越不滿足。隻有創造出更多新的東西來滿足人們審美需要,在這過程中人們審美也逐漸變化著。在新時代裏。創新為新 的時代主題。我們現在所說的膠州秧歌並不是傳統真正意義上傳統的膠州秧歌,而是通過采風後的重組帶入課堂結合教材融入傳統與現代審美觀的舞蹈。
(一)現在的膠州秧歌
在膠州秧歌的發展轉變上作為單純的舞蹈動作來看,傳統審美的膠州秧歌具有的“三道彎”“擰、輾、抻、韌”等特征製約著動作的創新。現代化的審美方向可以在 保留基礎上改變動作的節奏順序和動作的單一,並結合現代舞的動作來創新舞蹈動作。
從表現內容來看,傳統民間舞蹈比較注重集體的感情思想,而現在社會個人欲 望膨脹,注重個體的意識形態。傳統的膠州秧歌表現的是女子的嬌媚,情景隻是在齊魯地方特征,而現代化的審美沒有製約,可以通過膠州秧歌的動作特征表現更寬 廣的東西,比如一個物體,一種心情,或者一個環境等比較抽象的東西,給觀眾更大的想象空間。膠州秧歌在風格上既火爆、潑辣,如夏日溢開的尖椒,又穩靜、幽默, 如被微吹拂的片片麥浪。動作既剛又俏,既穩又浪,而且穩中有浪,浪中有穩,剛柔結合,全無扭扭捏捏纏綿無力之姿態。膠州秧歌美在它的挺身躍起,它的手舞紅 綢,它的頓足踏地,那條條紅綢瀟灑飄逸地舞動著,猶如一架放電的機器,四肢發射著無限動能,仿佛要將一腔熱血全部“舞”盡。
(二)現代審美方式在作品中的體現  《一片綠葉》: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YW-J8ZMK_4
《一片綠葉》這部作品剛出來的時候雖然飽受爭議,因為這部作品打破了傳統膠州秧歌的審美,加入了現代舞的動作元素與之融合。而且這部作品以膠州秧歌的形式 表現的是一個女子由一片落下的葉子引發對逝去青春的回憶和追溯,從而產生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追求。經過這大膽的創新,取代了傳統的柔媚,表現出現代女性自我 的心理。創造出既有傳統民間舞蹈審美特色又現代化審美氣息的舞蹈。作品以“綠葉”象征著生命,映滲出生命的意義。
從單純的舞蹈動做方麵來看,“扇子”作為 綠葉,以膠州秧歌中的“胸前抱扇”“八字饒扇”等動作,緊緊抓住扭、擰的基本特點,來刻畫人物特征。同時加入現代舞的動作呼吸和力度變化和原有的膠州秧歌 基本動作素材相結合,使得動作更加流暢自由。傳統的膠州秧歌有著體態步伐的製約,製約了舞蹈在空間上的變化,在《一片綠葉》這部作品中,編導運用了現代舞 的編舞技法,使得綠葉的飄起與落下,自然的有著一、二、三度空間的變化,使得整個舞蹈超越了原有的結構性質,然而這些空間的變化使得舞蹈更加生動體現對生 命的追求和渴望。具有著現代化的審美意識。符合新時代舞蹈的發展方向。
(三)膠州秧歌傳承意義
每個地方都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內涵,藝術是表現地方文化內涵的直接手段。膠州秧歌經過一代代的傳承和重組,都充分反映了膠州地區人民生活氣息和世世代代的時 代意識特征。膠州秧歌傳承到現在被納入課堂教學中,以傳統動作特點為基礎加入現代舞的元素,借鑒很多種創作方法進行創新。我認為膠州秧歌以後的發展走向, 不僅可以結合現代舞的元素,也可以和我們本土文化的其他舞蹈擦出火花。在單純的舞蹈藝術上創造出更為別致大膽的作品。同時也是在保留我們的傳統的基礎上創 新,使膠州秧歌以後的發展更加絢麗多姿。 現在的我們,就是要承擔這宣傳和繼承發展我國的經典傳統文化的角色,不能讓它逐漸的消退到最後變的不為人知。生活在具有現代化的時代特色中的我們,要多走 出去看看,不但要繼承還要創新,創造出具有新中國特色文化,不僅僅用舞蹈的形式。
四、結語
通過對膠州秧歌審美意識發展的軌跡,可以分探究出其審美意識轉變的特點和緣由,然而從膠州秧歌的審美意識轉變又可以映射出我們國家的其他地域文化的審美轉 變。
傳統性審美反映的是人文地域承載著曆史,現代性的審美是最接近藝術本質的現代追求。審美之所以轉變,是由於曆史的進步促使時代性質的改變,人們審美意 識也隨之發生的轉變。在如今我國本土文化舞蹈藝術正在飽和,而現代舞卻慢慢的走向主流,因為現代舞在舞蹈表達情感創新、動作自由的空間是沒有約束的。在我 認為,我們不能忘記我們的曆史使命,拋棄傳統曆史遺留下的寶貴,要進一步的深度挖掘,同時要在保留的基礎上與其他舞種加以結合,結合現在人們的時代精神, 從而創造出新的文化意識,並富有新的時代意義。
■ 參考文獻:
[1] 於平.舞蹈文化與審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 羅雄岩.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3] 劉青弋.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作品賞析.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4] 馬建昕,張猛萌,楊潔.舞蹈賞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2008. (長江師範學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