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盛行於山東膠東地區的膠州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膠州秧歌是屬於民間自編自演的集合戲曲、舞蹈與民間小調的藝術綜合體。本文以膠州秧歌的曆史為研究 基點,著重從舞蹈的角度對秧歌文化特征中的舞蹈特征、舞蹈審美以及節拍韻律等做細致全麵的分析,通過舞蹈的本體對秧歌的藝術特征進行整體把握。同時在膠州 秧歌文化內涵的三個方麵,(即女性文化、禮儀文化、農耕文化)進行剖析。筆者希望通過本文可以為膠州秧歌的文化傳承提供一份理論依據。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1/view-6332566.htm
關鍵詞:膠州秧歌;秧歌文化;舞蹈
一、膠州秧歌的曆史
膠州秧歌的發展曆史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其主要流行的地區是山東的高密、膠南、黃島、即墨等地區。膠州秧歌原先的名字有很多種,例如三道彎、跑秧歌、扭斷 腰、地秧歌等,膠州秧歌發展到建國時期,為了能和其他地區的秧歌進行劃分區別,將盛行在膠州市郊地區的秧歌統稱為膠州秧歌。膠州秧歌完整的組成是小調秧歌 與小戲秧歌。小調秧歌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其是民歌與舞蹈的合成,小戲秧歌的出現讓小調秧歌由原先的主導地位轉變成為從屬地位。小調秧歌是小戲秧歌 的開場戲,是小戲開演前的墊戲,大致的形式是小戲之前舞者唱支小民哥,跑跑場,作為前期的穩定觀者的情緒。
常見的舞蹈動作有小嫚正反三步扭、翠花扭三步、 撇扇子等,常用隊形有正反挖心、繩子頭、西門鬥大擺隊等。新文化運動以及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入是膠州秧歌變革的主要原因,這就是膠州秧歌在清朝同治年間 的狀態。時代的發展決定的膠州秧歌由小調秧歌時代向小戲秧歌時代轉變。小調秧歌在著名的秧歌藝人段紅琴、紀名河、劉彩等人的創作改進下,由原先的自娛自樂 的藝術形式向具有營業性質的小戲秧歌轉化。小戲秧歌不同於小調秧歌,在演出的 形式上更為複雜多變,傳統的小調秧歌演出的形式比較單一,演出時間也相對較短。小調秧歌的演出常有一個特定的組織名稱,被稱為安鍋。膠州秧歌在安鍋的基礎 上進行了改進,將秧歌的規模、專業化等方麵都進行了大的改變,這樣膠州秧歌就更具有藝術性與專業性。建國後,國內外學者專家對膠州秧歌進行了更深層次的研 究與創造,膠州秧歌的安鍋形式也不複存在,膠州秧歌獨特的風格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至此膠州秧歌成為了全國各大高校藝術類舞蹈專業的必修課程,成為了藝術 院校的舞蹈教才。
二、膠州秧歌的基本構成
相對於其他地區的秧歌,膠州秧歌有著自己所具備的獨特構成,從演員的挑選、訓練直至演出都 有著一套完整的方式,同時膠州秧歌也更具特色且更加係統化。膠州秧歌不僅僅是一種舞蹈與歌曲的單一模式,而是具備劇本、演員、道具和曲牌的歌舞劇。
首先從 膠州秧歌的角色和表演來談其構成,膠州秧歌的演員配置基本編製是二十四人,根據舞台需求人數的增加方麵呈現的是雙人遞增模式。在秧歌隊伍中有一個到兩個的 領導者,是全管秧歌隊伍的所有事務被稱為是秧歌爺。膠州秧歌中最具代表的五個角色分別是小嫚、翠花、扇女、鼓子、棒槌。棒槌的表演特色是幹淨利落代表的是 年輕男性,小嫚的表演特點是含羞柔韌、俏麗活潑,代表的是少女形象,鼓子是中年男性的代表,表演特征是豪放粗獷、詼諧幽默,扇女是青年女性的形象代表,表 演形式是俏麗溫柔、多姿細膩。膠州秧歌的音樂是與濃鬱的鄉間氣息相一致的,與舞蹈的動作配合緊密。多變的音調、優美的旋律這些都與其他地區的秧歌風格不 同。例如女性表演中的伴奏樂曲與表演者含蓄的內在相互一致,形成風格特異的、細膩感極強的舞台味道。在膠州秧歌中,男性的表演動吸收了許多武術的翻騰技巧 與架子舞,在舞蹈中的特點並不是很突出。
除此之外,膠州秧歌中的服飾與道具也是其構成的重要部分。扇女的裝扮是以頭戴簪子花,下身著粉紅色 褲子。頭戴圓帽兜並伴以紅褲紅衣則是小嫚的裝扮特色。棒槌是綠褲子紅色上衣,頭上戴的是有辮子的瓜皮帽子,兩手拿著棒槌。這些演員所運用的道具與服飾能更 為形象直觀的表現出膠州秧歌男性角色的陽剛之氣與女性角色的柔美細膩。
作為一種歌舞劇,膠州秧歌的組成中劇目與曲牌也占據重要的地位。伴奏 曲牌與唱腔曲牌是膠州秧歌曲牌的主要構成,例如戲腔、扣腔、東坡、疊橋戲等12中風格各異的曲牌,這些曲牌在特定環境下對舞者所代表的人物的心理狀態都可 以進行很好的刻畫。扣腔曲目在旋律上比較流暢,韻律起伏自然且朗朗上口。這些曲目在特點上都有大致相同的地方,在秧歌中比較常見。
三、膠州秧歌的文化特征
1.農耕文化特征
談起膠州秧歌的文化特征,首先要提及的就是農耕文化。它是膠州秧歌文化藝術審美性與秧歌自身文化藝術性的產生環境。膠州秧歌是民間農耕文化傳統下的歌舞 藝術,人文地域的特殊性與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造就了膠州秧歌,而這些都帶有濃厚的農耕文化色彩。雜實性與穩定性是農耕文化下的運用節奏的主要特征,在舞蹈 的節奏上都是以律動性為主要特點,很少涉及到三拍子節奏。農耕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文藝作品。例如小調秧歌的節奏中出現的嗩呐牌子與打擊樂,以嗩呐牌子的 得勝令與鑼鼓牌子的水浪音為例,音調多變、節奏明快同時旋律優美,且大都是2/4節拍,通過疏密輕重的穩定節奏來襯托出不同的場麵氛圍,同時伴以抑揚頓挫 的音色變化來操控不同的情緒。在小戲秧歌的題材中大多是以農業經濟為主。小戲秧歌與跑場秧歌是傳統秧歌的一種綜合藝術形式,其中小戲秧歌是最為重要的。在 劇本的題材、唱詞的內容上許多都是把農業經濟作為背景,描繪的都是農民生活的點滴,農民情感的喜怒哀樂。這些都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與此同時,膠州秧歌矯 健穩定的舞蹈步 伐是帶有農耕文化特點的,在秧歌的隊形上變化多種多樣,其中有四門鬥、反挖心、正挖心、大擺隊、十字梅等等,多樣的隊形正式農村生活的體現。除了隊形之 外,舞步動作也是很獨特的,舞步追求的原則是重、穩,主要是給人以踏實的感覺。舞者在表演時常常穿著軟底布鞋,舞步輕盈落腳穩健,這也是表現出農民在耕種 時候一步一個腳印的農作習慣。上麵介紹的總總大多都與農耕生活有關,這是自然樸實勞動生活之美的體現。
2.女性文化特征 相比於其他的北方秧歌,膠州秧歌的女性角色的特點相對比較突出,秧歌中的五大角色,扇女、小嫚、鼓子、翠花、棒槌等,其中女性角色就占據了三個,而這 種情況在北方的秧歌中是極為少見的。膠州秧歌中的女性角色將我國傳統女性生命中的三個階段的最美表現的極為到位。產生於三百年前的膠州秧歌其舞蹈的動作與 韻律中可以看出很多傳統文化審 美的痕跡。
膠州秧歌中的扇女、小嫚和翠花三個女性角色有著共同的動作特點,即頭部微微含羞,身體作挺直狀,兩臂在身體的兩側微微夾住並呈現出三道彎的動作 狀態。舞者在這些動作形成的過程中,需要在腰膝頸三個體位上進行適時的變換,同時胸部、胯部、手、膝蓋、腳等幾個部位沿著不同的方向進行持續的圓弧運動。 另一方麵,根據三個角色所處的年齡階段的不同,她們所具有的角色又有不同的特點。小嫚作為農村小姑娘的角色動作方麵更加的俏麗活潑,就好像是彩蝶飛舞一 般,且動作方麵更多的是扭捏歡快的特點。扇女作為農村小媳婦的形象代表,相對比小嫚在動作上就更顯得成熟,尚且存在著一定的青春,溫柔賢惠是其動作的主要 特點,舒緩中帶著朝氣,給觀者一種亭亭玉立的感覺。翠花是農村中老年婦女的形象代表,放得開,幅度大是其主要的動作特點,呈現出這個階段婦女大方、潑辣、 爽朗的性格特色。小嫚扭三步、撇扇、翠花扭三步是這三個角色的代表性動作。另外,在舞蹈過程中使用的一些道具、服飾等也能表現出許多的女性文化特點,這些從直觀的角度上表現了女性的行為特征。
角色動作、角色服飾道具等都是從視覺的角度來彰顯秧歌舞蹈的 魅力,相對這些直接的感官體驗,音樂則是從聽覺的角度來展現膠州秧歌的魅力。秧歌中的曲牌、唱詞和唱調中所蘊含的女性角色魅力讓女性文化更具內涵。形如常 見的民間小調繡花燈、挑媳婦、畫扇麵等將女性日常生活的場景體現的淋漓盡致。唱詞中生動形象的語言在運用柔美的音樂感的同時將女性的生活情感表達的更加到 位。這些音樂不僅給人一種朗朗上口的節奏感,同時還富含了豐富的情感思想。
3.禮儀文化特征
我國被稱為禮儀之 邦,這些禮儀文化的內涵深深的刻畫在秧歌文化之中。在膠州秧歌中到處可見的就是禮儀與民俗民生的共生,在傳統的膠州秧歌表演中,跑場前的拜神,象征著老百 姓對神靈的祈福,襯托著百姓對五穀豐收的期盼。在秧歌的一些題材中可以常見到許多介紹曆史文化名人,具有豐富的禮俗文化內涵,例如繡花燈中就有關於武鬆、 李存孝、薛禮、呂奉先等文化名人,不僅涉及到的人物很多,對人物的性格、典故等也多有提及,精煉的介紹對文化的 傳播與發展都大有裨益。還有出名的劇目有裹腳布、大觀園、送閨女等都與當地民俗息息相關。上述所提及的大都是一些傳統的劇目,如今的膠州秧歌在現代文藝工 作者的創作下,許多劇目都反映了當代新形勢下的風貌特點。例如老兩口看膠州劇目中,描繪了一對六旬老人從農村趕往城市看見了近些年城市新風新貌的變化,尤 其是在看到膠州秧歌的那種喜悅歡快之情。膠州秧歌中蘊含的豐富的禮儀文化特征對新世紀人民生產生活都有著較為深遠的影響,這也是我國尚禮精神的重要體現。
我們在看待舞蹈欣賞舞蹈的同時不能忽略了舞蹈所處的文化背景,這也是能從更為全麵的角度來展現膠州秧歌舞蹈魅力的重要前提,從膠州秧歌的文 化特征來看,其表現內容的過程中可以說是直接展現了當地傳統的物質文化、製度文化與精神文化。解析其中所蘊含的文化特征能夠從側麵展示出農村的民俗文化與 多彩的風土人情。它是當地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結語:
膠州秧歌是膠州本土的鄉間小戲,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曆史。在零六年被國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生於鄉間,活躍於民間,屬於民間廣場自娛自樂性質的一種舞蹈, 是當地人民生活的真實體現,深受人民喜愛。本文中筆者著重從膠州秧歌的文化特征與基本構成的角度對膠州秧歌中的舞蹈部分進行淺析,結合近今年對舞蹈的學習 和體會,我深刻的意識到在舞蹈藝術的道路上前行要學會向許多優秀的民間藝人學習。膠州秧歌是家鄉本地的歌舞劇,通過對其學習與研究可以感受到的是膠州秧歌 帶來的濃鬱的文化韻味。希望通過本文可以讓膠州秧歌的發展與傳承進一步得到提高,同時也希望能夠為膠州秧歌文化的推廣盡一份力。
參考文獻:
[1] 劉慧芳.膠州秧歌音樂文化之家族特征研究[D].青島大學,2010
[2] 張曼姝.膠州秧歌的傳統與現在[D].山東師範大學,2010
[3] 楊春雪.膠州秧歌“女性角色”類型研究[D].山東藝術學院,2011
[4] 孟中華.膠州秧歌在小學的傳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
[5] 趙磊.膠州秧歌文化社會學研究[D].山東體育學院,2011
[6] 姚琳.山東膠州秧歌與商河鼓子秧歌音樂比較研究[D].天津音樂學院,2014 轉載請注明來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1/view-6332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