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舞蹈賞析《西藏紅》(《霍姆斯斯》)

(2014-08-31 14:57:06) 下一個
第六屆全國舞蹈比賽群舞《西藏紅》 編導:向陽花,參選單位:西藏那曲地區藝術團 。2005年在全國第六屆舞蹈比賽中獲創作優秀獎和表演銀質獎。
自治區歌舞團編導向陽花
西藏自治區歌舞團編導向陽花

藏族牧區舞蹈的傳承與發展

編導:
“西藏是歌舞的海洋,這海洋遍及西藏的城市鄉村,農區牧場。除宮廷舞蹈外,藏族的舞蹈多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肢體語言的最直接反映,曆經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了自成體係的藏族舞蹈。

  藏族舞蹈和所有舞蹈一樣,都是勞動人民用自身的形體動作表達情感、傳情達意、與自然溝通的無聲語言。在各個曆史時期,都是以當時的社會環境為大背景,表現具體時代的生活現實,因而具有強烈的時代烙印。

   我出生在藏北草原,在那裏生活了近30年。藏北草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那裏神秘而充滿活力。在那片羌塘大草原上,生活著勤勞善良的牧民。草原的遊牧生 活,造就了他們勤勞善良、勇敢豪放的性格;藏北的高天厚土,孕育了他們清澈嘹亮而又優美的歌喉。每一頂原始而又古樸的老帳篷,都記錄著曆史的滄桑;每一頂 老帳篷裏傳出的古老歌謠,都會觸動人的靈魂深處。而牧場上每一個原始而又充滿激情的圓圈舞、富有哲理的山歌還有那野性而又飽含無限愛戀的情歌,都讓這裏充 滿了和諧溫情的氣氛。

  我是在藏北草原的帳篷裏長大的,奶奶不管是放牛還是擠奶都背著我,所以草原是我生活的舞台,擠奶的聲音和奶奶哼唱的古老牧歌給了我音樂的啟蒙,黑色的牛毛帳篷是我的生命,這一切也成了我施展藝術才華的靈感源泉。

   曆史悠久的藏族民間舞蹈,經過這裏的人們代代相傳,形成了現今較為完整的體係。對任何舞蹈進行創新確實很難,甚至連改一個舞蹈動作都會覺得那是一種破 壞,稍有不慎,就會使整個舞蹈變了味道,因此,後人在發展這種藝術時,從舞蹈動作到服飾裝扮,對每個細節都要需要注意把握一個“度”的問題,以保持藏族舞 蹈的原汁原味。

  實際上,牧區舞蹈在傳承方麵並不存在問題。在這裏土生土長的人們從小就在這種濃厚的文化氛圍中長大,早就對其熟記於心。 但要想發展和創新,則需要有細致入微的觀察、長期的生活經驗,加上自身的藝術修為,彼此相互融匯貫通,才可能有膽量、有能力去發展和創新這已經相對完整的 原生態舞蹈。

《藏迷》劇照
《藏迷》劇照

  牧區舞蹈的創新發展要依靠生活的積累和細心觀察

  我長年生活在牧區,因而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不用深入牧區采風,就能把牧區的每一個生活細節理解得很到位。父老鄉親平時跳的傳統舞蹈,每一個動作要領我都早已熟記心間。

   我創作於1990年的的第一個舞蹈《春女》中有一個捂嘴的動作,現在在內地的舞台上都很流行,並成為表現藏北牧區女孩的招牌動作和藏北牧女的符號。實際 上,在以前藏北牧區傳統舞蹈中並沒有這種動作,它隻是人們平時生活中的一個習慣。在藏北牧區,由於自然環境的關係,人們的衣服很寬鬆,這種衣服既可以當被 子用,也可以裝著小孩。多年前,由於沒有口罩,天氣寒冷時,為了不呼吸到刺骨的寒氣,牧區的人們就把寬大的袖口當口罩捂在嘴上,方便而實用。

   生活中,牧女們習慣用左手捂嘴,這個動作最能體現牧女的生活情態,所以我把這個動作提煉加工,用舞蹈的語言表現出來。在舞蹈《春女》出場的動作中,牧女 們左手用寬大的袖口捂著嘴,身體向後仰,右手兩邊擺動,腰下90度,下腰的時候兩肩前後甩動。演員們一出場,觀眾們就發出了會心的微笑,因為他們從這個動 作中就看出了這是表現藏北牧女生活情態的動作,觀眾看懂了我的用心,說明我這個動作設計師成功了。

  現在,隻要編排反映牧區姑娘生活場景的舞蹈,很多藝術家都會采用這個舞蹈語匯,因為這個動作最能夠表現牧區姑娘們羞澀卻開心的心情和豪爽大氣的性格。

  《霍姆斯斯》是我創作的另一個代表作,在內地演出時曾被譯為《西藏紅》。“霍”是藏族牧區一個部落的名稱,“姆”在藏語裏是女孩的意思,“斯斯”是象聲詞,就是女孩身上的配飾發出的聲響。

   這個作品的創作靈感來源於我的奶奶。在牧區,很多人都將家裏的財產穿戴在身上——金銀珠寶做成的首飾、精心打製的腰刀、甚至很多生活用具,為了方便和適 應遊牧生活,也都會掛在身上。小時候,生活在奶奶身邊,每當她聽到叮叮當當的聲響,還沒見到人,就能從聲音的不同判斷出是誰家的女兒來了。多年後的今天, 當我從事舞蹈創作時,想起奶奶,也想起了那美妙的聲音,於是就有了《霍姆斯斯》。

《霍姆斯斯》中也有一個細節是特別設計的——所有女孩的麵頰上都畫成紅色。這可不是高原紅,而是愛美的牧區姑娘們自製的防曬霜。牧區的姑娘特別愛 美,她們在放牧時會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還會擦上防曬霜,所以她們的皮膚很好,很白皙。不在牧區生活或不仔細觀察的人很難發現這個細節。

   《霍姆斯斯》中還有一個動作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出場的姑娘們右手搭在左肩上,右臂呈三角形擋住臉的下半部,隻露出兩隻大眼睛,同時左手托住右臂,這本是 牧區女孩看陌生人的習慣性動作。然後她們慢慢把手臂打開,露出身體和整個臉部,表示女孩不再害羞,之後通過一係列動作完全表現出牧區女孩的活潑、熱情、美 麗、大方、豪爽、潑辣的形象。這是我在生活積累的經驗上進行提煉加工,使這一係列的動作更藝術化、也更完美地表現出來。現在,這個動作也成了展示藏北牧區 女孩形象的標準動作,這就是傳承與發展的完美結合。

  《霍姆斯斯》成功了,還得了全區舞蹈大賽金獎,這是對我把牧區舞蹈創新發展的最大肯 定。我說是運氣好,專家並不認可,“那麽多年沒人挖掘出來的東西,被你挖掘出來了,看來是你很有心。”回頭想想,這確實是我長期積累和平時細心觀察的結 果,是生我養我的故土給了我創作和創新發展牧區舞蹈的源泉。

向陽花創作編導的《心靈溝通》
向陽花創作編導的《心靈溝通》

  牧區舞蹈應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

   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很多古老的舞蹈形式都得到了傳承,孩子們在民間舞蹈娛樂活動中學習並掌握了祖祖輩輩流傳下來舞蹈形式,並一 代代傳承延續。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活的改變,很多傳統舞蹈被加入了人們所生活的年代的元素,牧區舞蹈就這樣傳承並發展下來,留給後人的都是舞蹈中的精華部 分,形成了一個區域乃至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有責任和義務將牧區的舞蹈文化繼續傳承並發展下去。雖然我創作了一些流行並有一定影響力的舞蹈作品,但並不意味著這是我的私有財產,它是屬於牧區、屬於中華民族、屬於全人類的。

  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內地的藝術家們在舞蹈中采用了我設計的動作,我感到很高興,因為這也是一種傳承發展。牧區舞蹈應以各種方式和渠道,讓它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讓更多的人了解牧區舞蹈,並投入到牧區舞蹈的創作中,並在祖輩流傳下來的基礎上發揚光大。

  發展中的牧區舞蹈要貼近時代,反映時代生活

  社會在前進的同時,人們的生活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舞蹈是生活的直接體現,傳統舞蹈不創新就會落後於生活,這就需要舞蹈編導們去創新,去完善。

  傳統古老的牧區舞蹈有其獨具魅力的特點和特色,但這種特點和特色不應該一成不變,新時代的生活元素應該融入其中,以便真實地反映時代生活,這才是牧區舞蹈經久不衰的秘訣。

   結合現實生活,我曾創作了女子群舞《心靈溝通》。這個反映西藏人民生活,特別是牧區變化的舞蹈也是有生活原形的:一群滿頭發辮、穿著現代感很強的牧區服 裝的女孩,邁著輕快的舞步,熟練地敲擊著電腦鍵盤,與外界進行溝通交流,手機成了她們除了傳統配飾以外的最新最時髦的飾品。這是新西藏人們的生活寫照—— 西藏不再遙遠,高原深處的農區牧場不再遙遠,當年見到外人羞怯得不敢直視對方的牧區姑娘們不再封閉,她們潑辣豪爽中帶著俏皮,即使在草原深處,她們依然與 時代同步,一樣享受著現代科技給人們帶來的便捷,這是煥發了青春的古老大草原上的人們,在新時期精神風貌的真實寫照。

  這樣的創作是時代 賦予藝術家,特別是關注牧區舞蹈藝術的藝術工作者們的使命和責任: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百姓,隻有這樣的作品才能打動觀眾,讓所有人包括牧區的百姓看 懂並喜歡,因為這類作品反映的是他們的生活,隻有這樣,才能讓牧區舞蹈得到發展,才能讓牧區的舞蹈藝術延綿不絕,經久不衰。(作者係西藏自治區歌舞團編 導)




西藏著名舞蹈編導向陽花老師擔任指導老師

西藏著名舞蹈編導向陽花老師擔任指導老師     
向陽花老師素有“西藏的楊麗萍”之稱,曾在歌舞樂《藏謎》中,與舞蹈家楊麗萍合作,扮演劇中朝聖的老阿媽。 關於《藏謎》


西藏自治區歌舞團編導向陽花
 
向陽花:舞動雪域靈魂 傳承民族精神

翻山越嶺,霜華滿鬢,一位藏族老阿媽亦步亦趨地匍匐在她朝聖之路上,卻在即將抵達目的地時倒下了,度母現身,將她引領上了輪回之道,老阿媽的虔誠祈禱找到了最終的歸宿……

  這是向陽花在《藏謎》中扮演的藏族老阿媽的故事,時至今日,說起西藏歌舞,她仍不住回憶起《藏謎》中那一幕幕動人心弦的場景,“西藏的歌舞就是那麽感人至深,直至心靈深處”。午後的暖陽灑在她的眸間,向陽花娓娓談起她心中那個關於西藏民族歌舞的情結。

  順其自然的傳承 

  西藏是歌舞的海洋,能走便能舞,能說便能唱。勤勞質樸的勞動人民在生活勞動中通過肢體語言和清澈嘹亮的歌聲表達情感,傳情達意,與自然交流。這種方式直接而純粹,不帶任何矯揉造作,曆經千年的傳承和發展,便形成了現在自成體係、獨具一格的西藏歌舞。

  生長於藏北草原的向陽花,從小便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不必深入牧區,那裏的每個生活細節都早已烙刻在她的心裏。 “我是在藏北草原帳篷裏長大的,奶奶不管是放牛還是擠奶時都背著我,所以草原是我生活的舞台,擠奶的聲音和奶奶哼唱的古老牧歌給了我音樂的啟蒙,黑色的牛 毛帳篷是我的生命,這一切也成了我施展藝術才華的舞台。”

  西藏古老的歌舞是以最自然的形式傳承下來的,孩子們在民間娛樂活動中學習並掌握了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歌舞,並一代代延續下來。遼闊神奇的藏北草原給予了向陽花無限靈感,於是,當她將流淌在心靈深處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傾情釋放到舞台之上時,便化為攝人心魄的感動。


向陽花編導的熱巴舞表演

  向陽花的代表作之一《熱薩瑪》已確定參加2011年文化部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在這部講述熱巴舞傳承發展的舞蹈中,她與來自藏東康區的小澤吉將不同地區的熱巴元素融合、再創造,通過藏族老阿媽教給女孩們熱巴舞的故事展現西藏傳統歌舞傳承的經過。

  “熱巴的靈魂在鼓。世界各地的歌舞裏有很多鼓的形式,但都是以相對固定的姿勢在敲打而已,西藏的鼓不同,敲鼓的時候全身都在舞動,鼓完全和人融為一體,這正是熱巴舞中最精彩的地方。

  《熱薩瑪》中,你會發現,連演員服裝、配飾上都是鼓的符號,而非傳統的銀飾,以此放大舞蹈中展現的深厚的文化底蘊。 另外,演員也都是來自農牧區的青年,他們的生命中已經帶有農牧區人民生活的味道和精神了,隻有他們才能夠最原汁原味地將屬於民間百姓的情感展現出來。而這 些正是我要表達的原生態的西藏。”談到即將登陸春晚的《熱薩瑪》,向陽花無比開心。

獨具匠心的發展

  作為編舞,向陽花關注的不僅僅是繼承傳統民族歌舞,同時還有如何將這些珍貴的遺產發揚光大。“祖輩流傳下來的這些歌 舞已經成為經典,如何在經典的基礎上進行發展,並且讓更多的人了解在世界屋脊之上,有這樣可愛的民族和他們深厚且多彩的藝術是我認為現在最需要思考的問 題。” 對於西藏歌舞未來的發展,向陽花也在不斷探索當中。

  “舞蹈是生活的直接體現,傳統舞蹈不創新就會落後於生活,這就需要舞蹈編導們去創新,去完善。傳統古老的舞蹈有其獨 具魅力的特點和特色,但這種特點和特色應該傳承並發揚光大,不應該一成不變。新時代的生活元素應該融入其中,真實地反映時代生活,這才是西藏舞蹈經久不衰 的秘訣。”在向陽花的作品中,現實生活是她創作的基礎和根源。

  細致入微的觀察,長期的生活經驗,加上自身的藝術修為,缺一不可,在發展創新傳統歌舞的路上,向陽花通過自己對西藏歌舞的感悟,創作出一部又一部膾炙人口的作品。

  向陽花的另一個代表作《霍姆斯斯》的創作靈感就是來源於她的奶奶。在牧區,人們把各式金銀珠寶做成的首飾、腰刀等掛 在身上。當聽到叮叮當當的聲響,沒見到人,向陽花的奶奶就能從聲音的不同判斷出誰家的女兒來了。多年後的今天,在她從事舞蹈創作時,想起她的奶奶,也想起 了當年的聲音,於是就有了《霍姆斯斯》。“隻有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百姓的作品才能打動觀眾,讓所有人看懂並喜歡。”向陽花微笑著說到,眼中仿佛看到 了當年藏北草原的炊煙般流露出無限留戀。

  與楊麗萍在《藏謎》中的合作讓向陽花的視野又開闊了許多,對於將本民族的文化推廣出去,她有了新的收獲和想法。“民 族的東西要讓人知道,必須要走出去,任何民族都有相互交流,全世界都在交流,隻有不同的民族文化遇在一起,才能碰撞出火花,產生新的藝術形式或創新。楊老 師是個和國際接軌,非常開明的舞蹈藝術家,和她在一起,會碰撞出很多新的想法,使藝術表達的內容和方式更加豐富和多樣化。”

  然而說到自己的故鄉,藏北草原,向陽花眼中點點淚光。故鄉的草原,神山,一直在她心中不曾淡去,卻又常年遠離自己摯 愛的故鄉,“我想回到神山,圍繞著她周圍奔跑,我想回到草原,那是可以將生命與之依賴的母親。這幾次回那曲,我隻是遠遠的看著神山就已經淚流滿麵了,我離 不開草原,但我要把藏北的東西帶出去,把西藏的東西帶出去,讓不了解這裏的人看到這裏可愛的人們!”

向陽花——舞動西藏的精靈
在“能走就會舞,能說便能唱”的藏北牧區耳濡目染,向陽花自幼就表現出能歌善舞的表演天分。向陽花的藏族名字叫仁青卓瑪,小時候隨父母一起從那曲地區所在地到比如縣,


  向陽花, 女,藏族,國家一級編導,著名舞蹈家,現為西藏自治區歌舞團編導。自從事舞蹈藝術以來,在多屆西藏自治區全區舞蹈比賽中榮獲表演一、二等獎。代表作有《霍 姆斯斯》、《藏謎》、《春女》、《心靈溝通》、《聖地禮韻》、《熱薩瑪》等。曾隨西藏藝術團出訪奧地利、德國、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

在《藏迷》中出演“老阿媽”。

漢族醫生給她取名向陽花
 
人說字如其人,可見到向陽花老師後,卻發現“名”也能如其人。向陽花的性格開朗、大方、樂觀,就如在高原陽光下的向陽花,明亮亮的。與向陽花接觸久了,會感覺她既有康巴人的豁達,又有那曲牧人的率真,兩者的優點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向陽花對藏北大草原那近乎偏執的熱愛。向陽花說:“我是在藏北草原帳篷裏長大的,奶奶不管是放牛還是擠奶時都背著我,所以草原是我生 活的舞台,擠奶的聲音和奶奶哼唱的古老牧歌給了我音樂的啟蒙,黑色的牛毛帳篷是我的生命,這一切也成了我施展藝術才能的舞台。”
 
在“能走就會舞,能說便能唱”的藏北牧區耳濡目染,向陽花自幼就表現出能歌善舞的表演天分。向陽花的藏族名字叫仁青卓瑪,小時候隨父母一起從那曲地區 所在地到比如縣,因聰明伶俐,擅長歌舞,深受比如縣一位漢族兒科醫生的喜歡,為她取名向陽花,從此向陽花成了她最常用的名字。

12歲去北京學習音樂舞。

也是因為舞蹈天分,從沒有受過正規專業訓練的她,被中央民族學院錄取為音樂舞蹈係的學員,那年向陽花才12歲。
 
“當時招生的老師說,去北京學習跳舞,我就十分的向往。家人擔心我年紀太小,在遙遠的北京會生活不習慣,不太同意我去北京學習。我就跟他們說,你們都 是黨員,政治覺悟性為什麽這麽低呢?”或許是這句與12歲的年齡不相符的話,最終讓家人同意了向陽花去北京學習舞蹈。向陽花還清楚地記得她參加選拔的舞蹈 是《大紅棗甜又香》。
 
也正是藏北的草原情結,4年後從中央民院畢業歸來後的向陽花,放棄了在自治區歌舞團工作的機會,義無反顧的到那曲文工團報到,回到了藏北大草原的懷 抱。向陽花也清楚記得那是1980年的3月。那曲的條件自然不能與拉薩相比,冬天的練功房裏即使牛糞爐燒得再旺也總是冷冰冰的,凍僵的腳趾跳再長時間也是 舒展不開的。可向陽花談起當時的經曆,卻總是一付甘之如飴的樣子。


培養年輕一代。


舞蹈《霍姆斯斯》。

那曲文工團26年給了她無限靈感
 
在那曲文工團,每年都會有三分之一的時間下鄉進行演出。紅地毯舞台、冰天雪地、農間地頭、羌塘戈壁、茫茫草原都留下了向陽花曼妙的舞姿。從1980年 到2005年這近26年的時間裏,向陽花一直堅持向觀眾呈現最好的舞蹈,即使隻為一個牧民表演,也是如此。“解放、東風卡車是以前下鄉時常用的交通工具; 當時自帶被褥等生活用品,吃住都在車上。見到牧民的臨時定居點,就在車上換好衣服,在他們的帳篷前為他們進行表演。有一次從早上七點從嘉黎縣回那曲地區, 淩晨4點翻一座山口,因為路上結冰打滑,車一直上不去,我們隻好把身上的大衣輔在路麵上,才爬過這山口。”“當時的車是用搖把在車頭前點火的,現在的青年 人都不知道的,哈哈!”,向陽花一邊用手示範著,一邊開懷大笑。
 
那濃得化不開的藏北草原情結與長年生活在牧區的用心學習領會,讓向陽花不僅對牧區的每一個生活細節了解得很到位,而且對那曲地區不同風格的傳統舞蹈的 每一個動作要領都熟記心間。詳盡入微的觀察、持久的表演經驗、不懈的學習、得天獨厚的優勢再加上自身的藝術修為,讓向陽花從舞蹈演員逐步成長為舞蹈編導。 廣闊神奇的藏北草原給了她無限靈感,於是,當她將流淌在心靈深處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傾情釋放到舞台上時,便化為攝人心魄的舞姿。

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
 
向陽花創作的第一個舞蹈《春女》就一鳴驚人。她把藏北牧女在天氣寒冷時用寬大的藏袍袖口當口罩捂在嘴上的生活習慣經加工提純,用舞蹈的語言表現出來。 這個以前在藏北牧區傳統舞蹈中沒有的“捂嘴”動作,現在已經成為表現藏北牧區女孩的招牌動作,成為藏北牧女的一個符號,在內地的舞台流行著。“當時演員們 一出場,觀眾們就發出了會心的微笑,因為他們從這個動作中就看出了這是表現藏北牧女生活情態的動作,甚至我奶奶,舅舅他們也能看懂,這說明這個動作設計是 成功的。”向陽花露出得意的微笑。
 
源於生活,取自生活,向陽花用自己獨特敏銳的視角和對牧區傳統舞蹈元素的了然於心,創作出一部部獨具一格、可圈可點的西藏歌舞。《霍姆斯斯》舞蹈中的 牧女高原紅;《熱薩瑪》中的“卓舞”;《心靈溝通》中的手機與電腦鍵盤,這些取自於生活中不起眼的元素在向陽花的精心編排下,今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在2012年藏曆新年晚會上,我把拉薩老人互相之間說敬語時的肢體語言提煉出來,編成群舞《聖地禮韻》。台上的人在跳,台下的有些小朋友就學著舞蹈的動 作在互相說敬語,看到這種效果,我十分開心,比獲獎還開心,“希望年輕一代能借此舞蹈了解藏族禮儀文化,並運用於日常生活,這是我最大的心願!”作為編 舞,向陽花關注的不僅僅是繼承傳統民族歌舞,同時還有如何將這些珍貴的遺產發揚光大。
 
“祖輩流傳下來的這些歌舞已經成為經典,如何在經典的基礎上發展,並且讓更多的人了解,在世界屋脊之上,有這樣可愛的民族和他們深厚且多彩的藝術,是我認為現在最需要思考的問題。”對於西藏歌舞未來的發展,向陽花正在不斷探索當中。

《諧薩》

敬語與舞蹈相結合

在自治區歌舞團,曾經創作出藏北牧女以袖遮嘴和背水等經典舞蹈動作的舞蹈編導向陽花一直善於創新,《諧薩》也是她創作的新式舞蹈之一。

0419a2008

諧薩

據向陽花介紹,諧薩就是敬語的意思,《諧薩》中的舞蹈動作都是從日常生活中人們說敬語時的肢體語言中提煉出來的。向陽花請教了很多專家,將敬語與肢體語言相結合,再加上色澤明亮的服裝,一個新式舞蹈就誕生了。

除了以上這些舞蹈作品,《納木措之舞》、《江河憶》、《飛馳踢踏》等也很有特色,自治區歌舞團的演員們將原生態的歌舞搬上舞台,再配合絢麗多彩的燈 光以及抓人眼球的傳統服飾,讓一個個古老的舞步在鏗鏘的節奏中漫步而來。“我們希望將最精品的節目奉獻給廣大觀眾,要讓來過西藏的人再次回到西藏,讓沒有 來過的人向往西藏。這些舞蹈作品就是一張張最有特色的名片,在展示西藏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喚醒人們美好的回憶。”安貴民說道。



一個是昌都的熱巴舞,在編舞中我們融入了藏北和昌都舞蹈的特色,又結合了少年兒童的特點。第二個是具有貢布風格的舞蹈,舞姿非常的柔美秀氣,體 現了藏族少年兒童的另外一麵。第三個節目是拉薩本地傳統的宮廷舞蹈,融入了朗瑪、堆諧元素,同時我們還加入了器樂,比如笛子、六弦琴等樂器,用兒童的唱腔 去演繹這些旋律。第四個節目是一首悠長的原生態牧歌,是在傳統牧歌基礎上改編而成的。”


向陽花(又名仁青卓瑪),女,1962年12月14日出生,西藏昌都地區洛隆縣人。藏族舞蹈家,編導。現任西藏文聯舞蹈家協會副主席,曾任西藏自治區政協委員,西藏那曲地區政協常委。
教育背景
1979年  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音樂舞蹈係舞蹈專業。
2001-2002年 在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班進修。
政治麵貌
1979年  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84年  被評為自治區“三八”紅旗手,1994年被評為那曲地區婦聯“三八”紅旗手。
1990年  當選為那曲地區科協常委。
1997年  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8年  當選為西藏自治區政協委員、那曲地區政協常委。
曾多次被評為那曲地區及單位先進工作者。
表演及獲獎經曆
1982年  全區舞蹈比賽,獨舞《悔恨》獲表演一等獎。
1982年  全區舞蹈比賽,自編自演的舞蹈《小河邊》獲表演二等獎。
1988年  全區舞蹈比賽,雙人舞《牧童》獲表演一等獎,獨舞《雨水》獲表演二等獎(該作品獎狀存放在那曲地區文工團作為檔案資料留存)。
1988年  雙人舞《熱巴》榮獲表演三等獎。
1990年  在雲南昆明市參加全國少數民族舞蹈大賽,雙人舞《牧童》獲表演三等獎。
1992年  編排女子群舞,參加中國西部十一省區電視頒獎晚會演出。
1999年  擔任自治區少兒藝術團總編導,率團參加昆明“世博會”進行文藝演出。同年出訪尼泊爾參加世界青年大會。
2003年  全區舞蹈比賽,舞蹈《霍姆斯斯》獲編導一等獎、表演一等獎、音樂一等獎,並參加藏曆年晚會,同年《歡樂的牧民》獲三等獎(該作品獎狀存放在那曲地區文工團作為檔案資料留存)。
2003年  全國舞蹈比賽,舞蹈《霍姆斯斯》獲表演三等獎。
2004年  編導的節目《春之聲》榮獲西藏電視台2004年藏曆新年電視綜藝晚會《陽光西藏》觀眾最喜愛的伴舞節目獎。
2004年  參加第六屆全國舞蹈比賽,《西藏紅》、《霍姆斯斯》榮獲表演三等獎、創作優秀獎。當時專家們對這個舞蹈的點評是:一種新的西藏舞蹈語匯。
2005年  參加(向著太陽)晚會,擔任編導之一。
2006年  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是《多彩哈達》主創之一,所編導的作品《心靈溝通》獲優秀獎。
2006-2008年2月  在楊麗萍任總編導的藏族原生態歌舞樂《藏迷》中擔任編導、執行排練、領銜主演。
2008年  西藏電視專業舞蹈大賽,舞蹈《熱薩瑪》獲群舞節目一等獎。
2008年  全區廉政晚會的總導演,改革開放30周年的晚會《輝煌的西藏》擔任編導,受到主辦單位的首肯,並得到觀眾的好評。
2009年  參加藏曆春節晚會,作品有女子群舞《熱薩瑪》受到觀眾好評,接著參加《魅力西藏》晚會節目之一。
2010年2月  舞蹈作品《熱薩瑪》被第五屆“珠穆朗瑪藝術獎”評為金獎。是西藏最高獎項。
2009年  編導西藏電力公司舞蹈節目(電網),同年編導的西藏政協“五十周年”晚會節目《新逛新城》形式以旅遊為主,被專家和觀眾評價為整台晚會中最經典的作品。
2010年3月28日  “西藏百萬翻身農奴解放專題晚會”擔任總編導,受到自治區領導高度評價,並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2010年7月  第三次全國法院援藏工作座談會在西藏拉薩舉辦,法院一台(金色天平)晚會中擔任總編導,形式六地法院各特色為主要一台晚會,各省法院的評價很高,並且向西藏法院一樣回去搞一台晚會。
2010年  本人寫了一篇論文,《試論藏族牧區舞蹈傳承與發展》在西藏日報社上刊登,時間為2010年11月14日已見報,並在西藏藝術研究刊物上刊登2010年第4期,同時在西藏商報上刊登。
2011年  文化部春節晚會選中了本人的作品女子群舞《熱薩瑪》,並在2011年春節聯歡晚會中播出(播出時間為晚上8點)。2010年12月14日晚該節目被北京選為了省部級專場節目之一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