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biang biang麵》是西安音樂學院舞蹈係教師寧波的新作,作為一部反映陝西民俗內涵與文化特征的舞蹈作品,《biang biang麵》備受歡迎,並在中央電視台舉辦的舞蹈大賽中獲得三等獎,這是有史以來陝西在全國高層次舞蹈比賽中取得的最佳成績。而在票選階段,凡是關注央 視看到這個作品的陝西人,紛紛通過網絡自發號召群體響應,可以說,這部作品受到了大賽評委與專家的認可,得到藝術界人士的讚揚,引起了廣大老百姓的情感共 鳴,是陝西民間舞蹈創作的一部力作。
一、舞蹈中的《biangbiang麵》
首先,在舞蹈創作中藝術構思的方法多種多樣,選材是首要問題。編導在進行創作時要考慮所選的素材是否適合舞蹈,如果隻是把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動作堆積在 一起,是搞不出感人的藝術作品的,而在這個問題的把握上,編導寧波的知覺是精準的,選材亦是到位的。麵條與麵食文化,一直是陝西特有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特 征,許多在外的陝西人經常想念的不過是家鄉的一碗麵,要表現陝西,展現這裏的性格文化,最佳莫過麵。作品對麵條的選擇,使得敘事邏輯與情感切入得以成立, 有繼續渲染與深入的空間。那麽究竟如何展現和麵、做麵、吃麵、想念麵呢?編導靈巧地以麵為引子,在舞蹈動作的設計上著眼於麵條與吃麵人之間的情感共性。似 腰帶的biang-biang麵又寬又厚,麵要揉的筋道,煮熟之後,經過油潑辣子的融合,入口之後鮮辣、有嚼勁、有回味,這與陝西人的性格特征與情感氣質 是吻合的。其實不單是陝西,中國北方向來有著悠久的麵食文化,山西的刀削麵、河南的燴麵、甘肅的拉麵、新疆的拉條子,一碗麵拉近了彼此的生活記憶,打開了 共同的情感呼吸,這是《biangbiang麵》得到廣大觀眾認可與喜愛的文化基石。接著一個biang字,又將觀者的視野拉回到陝西,通過對情感、情 緒、意境、氛圍的展示與調動,直逼文化核心與精髓,向世人展示裹藏在麵裏的飲食與文化。至此,《biangbiang麵》並非一部單純的舞蹈作品,借助 “麵”及“biangbiang麵”這個具備文化內涵與象征意義的飲食符號,不僅代表了陝西的土地、土地上生活的人們以及人們特有的精神內涵,同時又為觀 者打開了一個寬廣、深邃、想象的審美空間,塑造了又一個能夠代表、象征與展示陝西文化的藝術符號與成果。
其次,在情節發展、細節描繪以及舞 台構圖上,編導寧波的手法亦是成熟的。整個舞蹈的節奏由快入慢再到快,幕簾一開,首先展示在舞台上的是一組雕塑,這組雕塑很有意思,每個人的動作既相同又 不同,站的蹲的彎腰的,但都是典型的關中漢子形象,讓人一眼便可得知這個作品所要表現的群體形象。但是這看似隨意的一擺一蹲,過程卻不隨意,為了找到人物 的形態神情,這支隊伍沒少下功夫,甚至弄來泥塑的人物雕像,或是去農村生活,讓演員尋找心理位置與表演基石。所以當音樂一響起,一位長著“國”字臉,活似 兵馬俑的演員像熱油濺到辣子一樣跳躍出來,瞬間全場火爆,氣氛熱到頂點時,立即讓人感到這不正是我們身邊的陝西人嗎,不扭捏、不躲閃、不含糊、不溫吞。舞 至中間,出現了一段小雙人舞,舞段雖小卻錦上添花,非常言簡意賅的表達了陝西人的家庭生活。在老人們的觀念裏,男人幸福與否,在於是否娶到賢良、勤快、節 儉的婆娘,婆娘不僅疼自家男人,更是做的一手好麵,而陝西男人外在不苟言笑,內心卻很疼自家婆娘,這點在舞蹈動作的空間調度上多有顯示。短暫的雙人舞,既 刻畫了陝西人的柔情與長情,又使得觀者得以調整心緒,繼續進入緊隨而來的歡快、明朗與熱情的氛圍中。
舞蹈《binagbiang麵》以人體 作為主要表現工具,通過演員在一定時空裏的肢體運動和情緒變化,借助音樂進行氣氛烘托與畫麵構圖以及服裝道具燈光等舞美的感染,讓觀者通過視覺和聽覺感受 到演員豐富動人的表演和鮮明炙熱的情緒,從而得以準確、明晰的表達了作品的主題內容,塑造了群體的藝術形象,使觀者得到切實、可感、強烈的情感共鳴與藝術 感召。
二、音樂中的《biangbiang麵》
《biang biang麵》不僅舞蹈出色,音樂也頗具特色,帶有濃鬱的地方特色與區域情感。一般舞蹈音樂都是在開頭安排慢板交代情節,中間用快速表達情感,結尾則回到 慢板,《biangbiang麵》反其道,先用開頭部分奠定情緒,中間放慢,結尾與開頭呼應,最後在熱鬧中結束。比如第一部分,節奏與速度偏向熱情明朗, 明亮的質感展現出陝西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麵貌,男聲念白展示出陝西人粗獷質樸的性格,從一開始就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而創作者對樂器的選用亦是匠心獨具,笛 子、管子、胡琴等流行於北方特別是陝西的樂器,有力地烘托了地域特色與民族性格,幾種樂器高亢嘹亮的音色,對舞台的情感氛圍起到積極作用。進入第二部分 後,由於整體情緒慢了下來,樂器的使用也發生相應調整,變成了板胡獨奏,音效上雖不及前者宏大,但別有一番滋味,板胡又跟著引出了秦腔,使得音樂敘述更加 合理,舞蹈的主題也得到彰顯,從而令民俗文化的動態形象更加飽滿。
《biang biang麵》的音樂創作頗多亮點,如方言念白與歌唱,不僅讓人耳目一新,亦很好地闡釋了作品主題,兩種藝術語言在歌詞裏得到了高度契合與融匯。“八百裏 秦川,三千萬兒女,吃一碗biang biang麵,喜氣洋洋”,這是音樂作品中出現的第一句念白,開門見山直擊作品主題,展示了“八百裏秦川”的氣勢如虹與寬廣胸襟。其實”biang”字作 為陝西的特有,把對它的解釋放在作品中,通過嘶吼的方式唱出來,既描繪了關中漢子的豪邁,又使得音樂形象更接地氣,令聽者動容,讓人對陝西的民俗文化產生 一探究竟的欲望,也為本省民眾帶來了撲麵而來的熟悉感。可以說舞蹈《binagbiang麵》的成功,離不開音樂創作上形象、到位、有力的結合,音樂成為 舞蹈的催生劑,舞蹈又是音樂完美的視覺展示,短短的幾分鍾內,二者產生了神奇的化學效應。
三、對比中的《biangbiang麵》
這次大賽中,還有來自新疆藝術學院的《當美人遇見美人》,四川省歌舞劇院的《蓉城井巷》,西藏自治區歌舞團的《納木錯之舞》等優秀新作,其中榮獲一等獎 的是內蒙古歌舞劇院的《盅、碗、筷》,榮獲二等獎的是來自北京舞蹈學院民間舞係教師高度與黃奕華的作品《淮水情蘭花彎》。 蒙族民間舞蹈一般腳步動作少,上身與手臂的動作豐富,特別是帶有表演性質的筷子舞與盅碗舞,節奏鮮明、情緒歡快、富有技藝,受到人們的喜愛,建國後也 多有編導以此為素材改編成蒙族女子獨舞或集體舞。初看到《盅、碗、筷》這個作品,新穎的律動與胯部、腰部、肩部的現代化節奏,令人新奇,讓人想到可能現代 牧民已不像過去那樣進行勞作與生活,城市化的生活與信息給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融入了時代元素,人們的審美也開始變化,也有學者認為這已不是蒙族舞或是包裝 了的偽蒙族舞,但恰恰相反,民間舞蹈從來都是源自民間,這正體現與反映了新時代特征的蒙族民間舞蹈。但是除去開場部分對舞蹈語匯的當代化處理與創新以及將 三種道具進行有機整合外,這個作品就未能再有持續下去的亮眼之處,也令觀者對結束一頭霧水。
而北京舞蹈學院的《淮水情蘭花彎》,作品的舞蹈 語言取自安徽花鼓燈,舞蹈風格或優美細膩或敏捷活潑,同時由於楚文化的影響,部分角色與表演帶有悲劇性格。對這個作品,有學者認為是一個舞蹈組合,有學者 則認為是典型的學院派作品,其實不妨將這個作品與《一片綠葉》放在一起觀照。《一片綠葉》是高度早年的作品,當時也參加了CCTV舞蹈大賽,但是報名的時 候卻被民間舞組拒絕了,理由是雖然作品語言有膠州秧歌的元素,但風格更應當去當代舞組,到了當代舞組後,又被推回到民間舞組,於是這個作品在當年並沒有拿 到如願的成績。時隔多年,同樣一位編導,同樣一種手法,同樣一個風格,榮獲二等獎。其實不管是從民間舞中看到了當代舞,還是當代舞中擁有民間舞,這都是一 個帶有編導個人標簽的作品或風格,屬於整體民間語匯中的個體言說。
反觀《biang biang麵》,它從內涵到形式,從音樂到舞蹈,從表演到創作,從民俗到文化,從民間到舞台,處處有亮點,筆筆皆精彩,將種種要素進行了完美的統一與融 合。自亮相以來,這部作品從口碑到網評,從業內到行外,皆是認同、讚美與喜愛,實質上這樣能夠代表陝西、展現三秦的優秀作品如果能夠早十年,必將帶起陝西 舞蹈藝術創作的潮流與陝西人民對家鄉文化更親切的認知與歸宿感。所幸,它最終還是來了,相信陝西民間舞蹈的創作在豐富多元的新時代中會前行的更好!已故陝 西省舞蹈家協會主席李開方曾於2003年《舞蹈》雜誌發表了《陝西舞蹈何以走出低穀》,文中充滿了對陝西舞蹈創作的敦敦囑托、殷殷期盼。十年後的今天,筆 者認為寧波與他的《biang biang麵》足以告慰老爺子,這位陝西舞蹈的奠基者與領頭羊的期盼與等待!也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2013年陝西省教育廳項目【陝西本土舞蹈的當代轉化與創作研究],項目號:13JK0501
轉載請注明來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1/view-5321228.htm
西安音樂學院 學報報道:
我院獲央視舞蹈大賽銅獎 陝西“biangbiang麵” 香飄全國
“舌尖上的陝西”當屬“羊肉泡饃”首屈一指,享譽全國。2013年10月18日晚,我院代表三秦父老又將老碗“ ”盛上“第七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的舞台,並獲得大賽院團組民族民間舞第三名,為我院64歲生日送上了大禮,也讓全國人民品嚐了一道陝西文化大餐。
“CCTV電視舞蹈大賽”由中國中央電視台舉辦,每兩年一次。大賽規格高、受眾廣、平台寬、參與人數多,是最具影響力和權威性的國家級舞蹈賽事。我院和諸多在國際舞蹈賽事中頗具競爭力的專業院團體晉級全國九強。本次獲獎是我院繼第十四屆CCTV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合唱組別榮獲銀獎後的再次亮相全國,並獲得大獎,也是陝西省在CCTV電視舞蹈大賽中的最好成績。
創作靈感源於生活,“舌尖、指尖、腳尖”的巧妙融合
對“”字口口相傳的順口溜:“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進走,左一扭右一扭,東一長(zhang)西一長,中間加個馬大(dai) 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鉤搭掛麻糖,推個車車逛鹹陽。”是千百年來陝西人對“周秦漢唐”的眷戀。作曲陳大明,編導寧波、李穎對該作品的創作動機,就是源 於順口溜的字裏行間和陝西特色麵食這一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作品巧妙地將陝西關中八大怪“麵條像褲帶、帕帕頭上蓋、碗盆分不開、板凳不坐蹲起來”等民俗特點 藝術化,淋漓盡致地呈現了這獨具陝西關中特色的音樂舞蹈風格,謳歌了三秦兒女耿直爽朗、慷慨好義、敦厚勇敢、勤勞智慧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情懷。
藝術貼近群眾 ,教育引領文化建設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群眾是最好的老師。挖掘和構建地方藝術特色是優秀作品的生命力。本作品從最初的醞釀到最後的創作完成,前後曆時一年有餘。為了在舞台演繹 中不失“地氣兒”,作曲、編導、表演、舞美的師生們多次深入關中鄉間采風。在蒲城縣、富平縣探訪當地農戶人家,親自動手在老鄉家的灶台間學習民間麵食藝 術,真正像老陝那樣端著青花老碗,圪蹴在牆角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體驗生活、升華藝術、凝練人生。
文 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文化的基礎。西音人秉承毛澤東同誌在文藝座談會上講話的精神,堅持深入基層、貼近生活、服務人民;堅定不移地走與時代、與人民相結 合的創作實踐道路;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超的藝術才華,向社會撒播春風雨露,傳遞人間真情至愛,淨化美好心靈,引領文明風尚;為建設“富裕陝西、和諧陝西、美麗陝西”奏響了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