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弦踏春》
作者﹐丹增次仁﹐ 西藏藝術研究所研究員
“堆諧”有近千年的悠久歷史﹐是藏族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傳統歌舞藝術。在日喀則拉孜祗要是聚會隨時都能聽到堆諧優美的歌聲﹑悅耳的琴聲和歡快的舞步聲。
堆諧分南北兩派﹐以定日為代表的堆諧是南派﹐以拉孜為代表的堆諧是北派﹐關於南北之分雖然早就有﹐但它並非指舞蹈的派別。《衛藏道場勝跡誌》 (191頁)一書上講﹐“拉堆習慣稱拉孜以西地區為拉堆﹐拉堆分南北兩個地區﹐拉堆降(北拉堆)以昂仁為中心﹐拉堆洛(南拉堆)以定日的協嘎為中心﹐包括 拉孜以西雅魯藏布江南岸一帶地區”。而後人們把定日﹑拉孜地區帶有各自風格特點的歌舞﹐因其地理位置南北之分而稱其為南派﹑北派。南北之間的區別主要有如 下三種﹕一是開頭和結尾的動作﹔北派的開頭動作是“單跺兩步”接兩次“兩步一跺”。而南派的開頭動作是“跺跳兩步”﹐接一次“跳兩步一跺”再接一次“兩步 一跺”。二是伴奏樂器﹔南派的伴奏樂器有“紮年琴”和“三弦胡”﹐這兩種樂器合在一起伴奏當地人稱“常孜”。北派祗有“紮年琴”伴奏。三是風格特點﹔北派 特點歡快﹑活潑﹑有力。南派特點﹕奔放﹑自由﹑活潑。
拉孜堆諧自古以來名揚在外﹐但一直沒有機會真正顯示它的藝術魅力﹐2004年自治區文化廳和自治區群眾藝術館聯合舉辦的《民間文藝之鄉》文藝調 演時﹐拉孜堆諧第一次正式出門登上了拉薩舞臺﹐200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40周年慶典大會時由丹增次仁策劃﹐指導和日喀則地區組織實施了225人組成的 “堆諧”表演隊﹐他們以飽滿的精神風貌﹐歡快熱情的舞步﹐優美動聽的紮年琴﹐獲得了主席臺上的中央領導和廣場上幾千名觀眾的高度讚揚。2006年由日喀則 地區煙草專賣局﹐為拉孜縣的文化扶貧成立了拉孜農民藝術團並參加了西藏電視臺舉辦的藏歷新年晚會《輝煌西藏》的演出﹐他們的表演熱情﹑純樸﹐表現出社會主 義新農民的精神風貌和幸福生活﹐而更主要的顯示出拉孜堆諧的獨特風格和藝術魅力﹐特別是他們自唱﹑自彈﹑自跳的表演形式賽過了專業藝術表演團體的節目和演 員。2006年9月1日他們參加了全國第三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這是西藏農民第一次登上首都舞臺。2007年他們又應邀赴京參加了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 ﹐他們高超的表演技藝和濃鬱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震撼央視舞臺﹐使西藏的節目成為今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熱點和亮點﹐受到了各級領導和全國觀眾以及文藝界 的專家學者們的高度評價﹐達到了我們常講的三滿意即領導滿意﹑觀眾滿意﹑專家滿意。曾在西藏工作過的一位專家講了這樣一句話﹕“這次哥兒們給我們露臉 了”。此話的含意我們一聽就明白。
上個世紀50年代的《豐收之夜》﹐60年代的《逛新城》和《洗衣歌》﹐給廣大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今天人們記憶猶新。到了90年代西藏舞蹈 又有了新的發展﹐創作出了不少西藏各階層人士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如﹕《珞巴刀舞》﹐《酥油飄香》和大型樂舞“珠穆朗瑪”等。《珞巴刀舞》在全國第二屆舞 蹈大賽中獲得了金獎﹐《酥油飄香》在全軍第七屆文藝匯演中獲創作一等獎。大型樂舞“珠穆朗瑪”也在第六屆中國藝術節上獲金獎﹐受到專家學者和藏族群眾的高 度評價﹐這個劇很有修改餘地和打造品牌的基礎﹐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
到了21世紀初西藏舞蹈迎來了開門紅﹐拉孜堆諧“飛弦踏春”就是21世紀初的佳作。《飛弦踏春》的成功經驗給了我們很多反思的問題﹐我認為它的 成功有如下幾個因素﹔
一是它反映了我區農牧民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幸福喜悅心情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這是《飛弦踏春》能夠站的住的主題思想。
第二是 它保持了濃鬱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這是《飛弦踏春》的最大看點﹐人們可望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因為經濟一體化給人們帶來了方便和實惠﹐文化多元化給 人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精神享受﹐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每個民族都充分發揚自己民族的文化優勢和特色才能﹐中華民族文化絢麗 多彩﹐也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做出貢獻。
第三是它自唱﹑自彈﹑自跳的藝術形式。離了紮年琴跳堆諧就會失去它應有的風格特點﹐離了雙腳踏的腳步動作就不能成為 堆諧。“飛弦踏春”有40多名男女演員邊唱﹑邊彈﹑邊舞還有多種複雜的隊形變化真不簡單﹐這是專業舞蹈演員暫時辦不到的﹐特別是《飛弦踏春》中的反彈紮年 琴的舞段﹐在全國來講是獨一無二的﹐人們也可能說敦煌壁畫上有﹐但敦煌壁畫祗是壁畫﹐而不能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活的東西﹐舞劇《絲路花雨》中的英娘反彈琵琶 ﹐隻不過是扛著琵琶在跳舞﹐即不會彈﹐也不會唱。而《飛弦踏春》中的反彈紮年琴是舞者將彈﹑唱﹑跳融為一體﹐這可真是高超的技巧﹐獨特的風格。
第四是《飛 弦踏春》節目的名稱和內容結合的恰如其分。它飛出了紮年琴優美的琴聲﹐唱出了幸福的歌聲﹐踏出了春天的舞步﹐表現出社會主義新農村﹑新變化﹑新生活。
第五 是《飛弦踏春》在繼承與發展的關係處理的非常得當。編導既沒有趕時髦又沒有盲目跟隨別人的後頭走﹐而是緊緊抓住民族文化的根﹐根深才能葉茂﹐就像一棵樹一 樣兩頭都要長﹐根越深樹長的更高更粗﹐民族文化的發展同樣是這樣﹐作者對你從事的民族文化﹑習俗﹑信仰瞭解的越多越深﹐你的創作越有把握﹐所謂的“揚棄” 就是在眾多文化類別中篩選出來的﹐如果你對所從事的民族文化﹑習俗不瞭解或不熟悉﹐那麼你也不知揚什麼﹖棄什麼﹖這樣的狀態去搞創作可能會導致對民族原有 文化的一種糟蹋。
第六是《飛弦踏春》的服飾設計基本上採用了當地農民的盛裝﹐沒有花花綠綠的更沒有露大腿露胸部露肚臍的現象﹐整個服飾採用拉孜農民特有的 服飾特點給人以自然樸實的感受到自然樸實無華。
第七是《飛弦踏春》的音樂和舞蹈基本上採用了民間原有的素材﹐音樂創作上突出了極強的跳躍感有著濃鬱的地域 特色和民族風格。舞蹈基本上保持原有的動作和套路﹐但速度和力度以及幅度上有了較大的誇張。這樣更加展示出新時期拉孜農民的風采和良好的精神風貌以及傳統 文化的魅力。
第八是《飛弦踏春》即能上央視大舞臺向中央領導和全國人民表演又能下田間地頭為廣大農牧民服務﹐有舞臺可以表演﹐沒有舞臺照樣表演。
西藏地廣 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邊遠地區﹐因此《飛弦踏春》這樣的節目非常適合西藏的實際﹐而且更符合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 務是我們的最高宗旨。當然我並不反對搞思想性強﹑藝術性高﹐民族特色濃的大型晚會﹐我也非常希望出一臺社會效益好﹐經濟效益高的好作品。但我們搞作品必須 從西藏的實際出發﹐因為目前西藏一是缺少編劇和編導人才﹐現有的編導中有一部分在內地編導培訓班培訓過﹐其餘的均從舞蹈演員改行當編導﹐而且他們的文化程 度也不是很理想。所以不成熟的劇本盲目上演會導致演一兩場或三四場就刀槍入庫的現象。二是西藏的文化資金畢竟有限﹐因為大型晚會﹐首先對表演場地有所要求 (一部分資金要投入)﹐其次是對表演設施的要求(有很大一部分資金要投入到高科技含量的舞臺設施之中﹐如﹕昇降移動的舞臺﹐電腦製控的燈光佈景﹐立體環繞 的音響效果等)。另外對表演人員的要求(所謂大型晚會就要靠眾多演員的表演來支撐﹐而且目前西藏舞蹈演員比較好點的屈指可數)。所以每次搞大型晚會時到處 借聘演職人員﹐這種做法弊端多而且節目質量推不上去﹐如﹕自治區級藝術表演團體搞大型晚會時從地區藝術表演團體借聘演職人員。地區藝術表演團體因演職人員 借出而自己單位不能正常排練演出。地區級藝術表演團體搞大型晚會時又從各縣文藝宣傳隊借演職人員﹐各縣文藝宣傳隊因自己的演職人員借出而本單位的工作就不 能正常進行﹐而且借聘演職人員祗有臨時觀念沒有長期打算﹐這樣的一臺晚會能持久多長時間﹖弄不好兩頭都要落空﹐特別是兩家合作搞的作品﹐必須考慮能合能 分。三是要考慮西藏的演出市場﹐消費能力﹐消費觀念等。除了以上之外還需要一個寬鬆而舒心的製作環境。
總之﹐堆諧《飛弦踏春》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精神享受的同時也留下了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在傳統舞蹈與發展創新的處理上做了一次最佳的示範。 《飛弦踏春》即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傳統與現代結合是最時尚最有生命力的﹐搞創作要抓內容不要看表象﹐更不能幹舞一麵﹐麵目雷同﹐沒有新穎﹐沒有特色﹐搞 不清自己是誰。同時在文化產業化的路子上也做了一定的探索性的示範。通過拉孜農民藝術團的出門演出確實開闊了他們的眼界﹐轉變了觀念﹐提高了經濟收入﹐增 強了建設新農村的信心等等﹐他們的演出在區外打響了﹐在區內觀眾雖然沒有近距離的觀賞到他們精彩的表演﹐但在電視上看到他們的表演之後都讚嘆不息。他們回 到區內按理講除了一般性的表彰之外重要的是召開一些座談會的形式探討研究我區文藝創作思路和文化產業的路子﹐但有關部門對此基本上無動於衷﹐但2006年 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向巴平措主席特別講到了《飛弦踏春》﹐2007年在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會議上尼瑪次仁副主席也講到了《飛弦踏春》。2007年7月 25日上午在拉薩召開的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第一屆四次常務理事會上全國人大常務副委員長熱地同誌也高度評價了《飛弦踏春》。但有關部門還是沒有什 麼動靜﹐因此﹐本人也祗好就此收筆。但我還想對拉孜農民藝術團提點小建議﹕你們現在能拿的出去的祗有一個《飛弦踏春》節目﹐一個節目構不成一臺晚會﹐沒有 一臺好晚會你們就不可能獨立作戰。所以希望你們再接再厲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走向市場﹐也希望你們的節目立足西藏﹐麵向全國﹐走向世界。
從民間跳向市場的西藏拉孜堆諧
——拉孜縣農民藝術團調查報告
曲立娜 穀家榮
拉孜縣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南部,念青唐古拉山西部,東連薩迦縣,西南接定日縣,西靠昂仁縣,北鄰謝通門縣。拉孜全縣總麵積4405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50米。拉孜縣曆史悠久,地域開闊,交通便利,是日喀則地區西部七縣必經之要塞。國道318線公路貫穿拉孜南部,219國道拉葉公路由查務鄉駐地起始並與318國道相連,向西北經阿裏延伸至新疆葉城,兩條國道在縣境內總長122公裏。東距日喀則市150公裏,西南距樟木口岸370公裏,是日喀則西部大縣之一,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
拉孜自古以來素有日喀則西部重鎮之稱。全縣轄有11個鄉鎮、105個行政村。常住人口48406人,其中30%的人會彈紮木念琴,70%以上的農牧民會跳踢踏舞,因此,拉孜縣又被譽為“堆諧之鄉”。“拉孜”藏語為“神山頂”、“光明最先照耀之金頂”的意思。“拉孜堆諧”就是以西藏民間歌舞音樂為基礎,在西藏文化土壤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地方傳統歌舞藝術。它是以紮木念琴為伴奏,進行說唱和踢踏的歌舞表演。隨著民間傳統歌舞向規範化、產業化、舞台化方向發展,拉孜縣農牧民也開始用他們的曲藝來充分展示改革開放給西藏農牧區帶來的新發展和新生活。
2006年9月5日,由拉孜縣90位農牧民組成的農民藝術團,走上人民大會堂舞台,參加了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接著在2007年春節聯歡晚會上表演,將西藏拉孜民族民間藝術推向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潮。
一 拉孜堆諧的形成與發展
“堆諧直譯為堆地方的歌舞。諧泛指歌舞,堆是古代西藏的地區名稱,它指的是雅魯藏布江上遊、日喀則以西到阿裏的廣大地區(不包括藏北草原)。這片地區就是現今西藏的日喀則與阿裏地區的大部分區域。”“堆諧源於六弦彈撥樂器。西藏阿裏人稱該樂器為軌布,而藏區普遍稱為紮木念。堆諧最初是沒有伴奏的一些果諧(即西藏農村的圓圈歌舞)歌舞音樂,後來經過伴奏之後,才從果諧母體孕育出的音樂品種。也就是說,這種堪稱藝術瑰寶的美妙歌舞,最早隻是在荒僻偏遠的堆地民眾中代代相承、自生自滅,並不為外部世界所知曉和賞識。後來堆諧歌舞從拉孜經日喀則而逐漸傳入拉薩古城,很快風靡一時,融入城市的市民生活,成為拉薩人最為熱愛和流行的伴奏音樂歌舞。
公元17世紀後期,堆諧表演就開始成為“朗瑪吉度”藝人歌唱和表演的內容。“朗瑪吉度”是西藏最早的民間音樂舞蹈藝人的團體演出組織。當時,“朗瑪吉度”演出僅限於西藏地方政府宴請賓客和僧俗官員過林卡以及藏曆年、薩嘎達瓦、雪頓節等重大節日。從那個時候開始,堆地和後藏的貴族世家舉家遷移拉薩,將酷愛的家鄉歌舞帶到了聖城——拉薩。自五世達賴喇嘛開始,在羅布林卡每年舉行的雪頓節中,來自拉孜、昂仁的炯巴藏戲班子,在各種不同場合都表演堆諧。同時,堆地藝人到拉薩賣藝,堆地百姓到拉薩支差,堆地信徒到拉薩朝佛,都成了堆諧傳入拉薩境地的重要渠道。
大約經過300年左右的時間,堆諧逐漸成為拉薩最重要的歌舞形式。在帕廓街周圍庭院、拉薩河沿岸園林、各種節日慶典上,甚至街頭巷尾,幾乎一年四季都能聽到優美的六弦琴聲,看到歡快的踢踏舞步。這種剛健清新的歌舞形態,深受拉薩觀眾喜愛和好評。六弦琴彈唱蔚然成風,西藏拉薩一時呈現出“大街小巷紮木琴、茶館林卡客滿盈”的繁榮景象。但是,隨著堆諧歌舞的進一步傳播和發展,傳入拉薩的踢踏舞已不再是原本意義的堆地本土歌舞。它經過拉薩一些文人雅士和民間藝術家的加工再造,在曲調、伴奏、歌唱、舞蹈等方麵都有了改進和提高。“拉薩民間藝人不斷創作改編新的曲目,這種改編加工後的堆諧歌舞明快樂觀、特色鮮明,使源於西藏西部農村的歌舞藝術形式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粗獷、樸素,變得較為雅致、優美與規範。它為群眾所喜愛,逐步成為流行於拉薩社會各階層的歌舞藝術。
二 拉孜堆諧的藝術特征
堆諧歌舞的最大藝術特征就是以六弦琴伴奏和踢踏起舞,分前奏、慢板、快板三個部分。慢板以唱為主,快板以跳為主。踢踏舞用2/4節拍,後半拍起步。跳舞時,腳蹬硬底皮鞋,通過踏出有變化的節奏表達內心的情感。以拉孜為中心的北部堆諧,曲調抒情婉轉,舞姿瀟灑飄逸,邊彈,邊跳。歌曲的種類也眾多,有勞動歌、酒歌、對歌、情歌、山歌等,內容豐富,曲調流暢,特別是歌曲中傳唱的“阿古頓巴”故事,在拉孜縣的紮西崗鄉一帶流傳甚廣。
堆諧是在有標題的歌舞曲中進行的。如《加侖國倉》(“山峰之鷹”)、《達娃秀奴》(“年輕月亮”)、《鬆遮拉》(矯健體魄)等,每曲都分為引子、主要表演、結尾三個部分。引子與尾聲都不長,是純舞曲,中間的主要部分有唱詞和間奏曲,舞蹈動作和樂曲變化配合緊密,有些樂曲還分為慢、快兩部分。
堆諧和一般流行的踢踏舞不同。堆諧多在樂曲的重拍或前年拍時抬起,弱拍或後年拍時踢踏打點,膝部鬆弛並富有彈性,與一般城市的踢踏舞有明顯的區別。曲調為4/4、2/4,可以合著節拍形成5、7、9等連續打點的不同步法。每種打點步法多在節奏的弱拍時抬起,從而形成獨特的風格。
從音樂結構來看,堆諧主要由果覺(前奏)、降諧(慢歌)、怕爾覺(間奏)、秋諧(快板)、久覺(尾奏)五部分組成。它是相對統一而又可以分解的富有彈性的曲式結構。演出的時候,藝人可以根據整個演出現場氛圍,隨機應變,省略其慢板而直接從間奏開始演奏歡快活躍的快板歌舞音樂,或者在一首堆諧慢板音樂後緊接著演奏另一首堆諧快板,使堆諧藝術具有更加靈活多樣的演奏形式。在堆諧曲式伴奏樂器方麵,也由最初的625式紮木念琴,逐漸演變為由竹笛、紮木念琴、揚琴、胡琴和串鈴等組合而成的比較固定的伴奏樂隊。由於配上了揚琴、六弦、笛子、京胡、串鈴等樂器,音樂上突破了原歌詞中段、句、音樂的嚴謹限製,把堆諧規範成為絳諧(慢歌)→諧個(歌頭)→覺諧(快板歌舞)→諧休(尾聲)四部分組成的樂曲結構。如《宋則呀拉》一曲是結構完整的堆諧,它由慢速前奏引人,劄木聶琴演奏,接以慢歌舞段,旋律悠長高亢,又接熱情奔放的快速舞段。最後以一段節律鮮明的器樂尾奏,音樂熱情、節奏強勁。
三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拉孜堆諧
(一)文化扶貧蘊育出拉孜堆諧的發展生機
貧困問題猶如久治不愈的頑症困擾著拉孜縣社會經濟的發展。雖然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在西藏農牧區實施了一係列扶貧、治貧工程。但長期以來,人們大多將西藏的貧困理解為一種自然生態的伴生物,把經濟貧困歸因於土地、能源等自然資源的缺乏,認為是惡劣的自然條件阻礙了拉孜經濟發展。“這種自然生態貧困觀,隻重視物質上的反貧困,主要考慮如何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如何發展貧困地區生產等,而從未從人文生態的角度思考貧困的實質和反貧困的戰略。
2004年底西藏自治區日喀則煙草專賣局接到日喀則地委、行署對口扶貧拉孜縣熱薩鄉的任務後,煙草專賣局就及時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工作。負責拉孜縣扶貧的日喀則煙草專賣局局長普布文勝說:在文化扶貧中,專賣局領導發現拉孜堆諧民間表演藝人較多,全縣近5萬名農牧民群眾都會表演堆諧。堆諧的特點突出、成本低廉,具有較強的文化產業開發優勢。煙草局邀請了西藏自治區歌舞團著名導演到拉孜縣的每一個鄉村進行走訪調查,對拉孜堆諧是否可以作為資源開發利用進行可行性論證。經過多方考察,最終將拉孜堆諧作為煙草專賣局的重點文化扶貧項目來發展。
2005年9月,日喀則地區專賣局開始著手在拉孜縣11個鄉鎮海選演員。經過層層選拔,最後共選出7個鄉鎮的32名“最會跳舞的人”。演員選拔完成之後,11月西藏拉孜縣農民藝術團正式成立。普布勝文局長擔任團長,多吉縣長擔任名譽團長,多布拉擔任副團長,並開始在日喀則地區煙草專賣局大院內進行集中軍訓。軍訓主要培養演員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刷牙、洗臉、洗腳、洗澡等生活細節。監督演員每個星期洗兩次澡,每天上午兩個小時的軍訓,晚上一個小時的軍訓,後來發現軍訓比節目排練還要重要。32個演員由2個士官帶領軍訓,整整進行了近4個月的半軍事化培訓。軍訓過程中,要求按時起床、吃飯、睡覺、查鋪,不允許喝酒。有一位40多歲的男演員,戒酒前一周,渾身疼痛,後來在軍訓的過程中就慢慢戒掉了,有的演員煙也戒掉了。對女演員還進行婦女衛生培訓,教她們使用衛生巾,戴胸罩,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等。
在編導紮西旺拉的指導下,藝術團進行了《飛弦踏春》節目排練。排練費用和誤工補貼由日喀則煙草專賣局和縣政府共同扶持運作。紮西旺拉從數以百計的經典拉孜堆諧中汲取精華,配以詞曲,將隨性彈跳的個人舞蹈編排為供大眾欣賞的舞台藝術。經過四個多月的艱苦訓練和編排,農民藝術團的節目《飛弦踏春》被2006年度西藏自治區春節和藏曆年晚會劇組選中。節目登台亮相,第一次參加演出就取得不同凡響的轟動效應,成為自治區春節、藏曆年晚會的一大新亮點。
(二)自娛性服務表演向舞台商演轉變
在組建農民藝術團之前,2000年縣裏就開始有堆諧文化藝術節,每個鄉鎮選取20-30人組成堆諧演出隊,參加藝術節。但當時都是臨時組建的、零散的、不成規模的表演隊伍。拉孜農牧民藝術團組建之後,經過幾個月的集中排練,演員各方麵的素質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專業水平和規模有了巨大提高,組織紀律性逐步規範提高。
2006年9月5日,藝術團在北京參加了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得到黨中央領導的好評和高度重視,10月8號第二次進京表演,參加中央電視台主辦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盛會。10月20日參加自治區文化廳和宣傳部組織的黨代會會演,總共50人參加《飛弦踏春》演出。進京表演,使得農民演員的觀念發生了質的變化,衣食住行開始注意講究起來,飲食習慣和衛生習慣發生了變化,對演員家庭和鄰裏鄉親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2006年自治區春節晚會登台演出,反響很好,打響了拉孜堆諧農民藝術團的聲望。2007年,70位西藏農民登上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這在西藏自治區的曆史上史無前例。演員普窮在歡送儀式上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自己第一次參加央視春晚,心裏感到無比激動,同時也為拉孜堆諧能走出西藏感到高興。
西藏自治區春節聯歡晚會、藏曆年晚會、中央電視台及人民大會堂的舞台,一係列演出活動使得拉孜堆諧不再是舊社會僅為拉薩貴族、富商、大戶人家、民間喜慶、郊遊野宴或現場助興的自娛性演出活動。堆諧表演正慢慢由民間群眾自娛性表演,演變為政府重點扶持、企業組織管理、文化主管部門積極開拓思路的商業性舞台表演藝術。
(三)拉孜堆諧成為西藏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在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的成功演出,讓拉孜農牧民演員真正嚐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從2005年11月西藏日喀則地區拉孜農民藝術團成立到2006年10月,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有將近三分之一的農牧民演員年淨收入超過1.5萬多元,相當於拉孜縣一名壯勞力到阿裏打工三、四年的收入。其餘農牧民演員的月工資收入也在1600元左右。
“真沒想到我們這些連一句漢話都不會講的藏族農民,如今能在人民大會堂展示自己的歌舞,向世人展示我們藏族新農民的風采。”回憶起在人民大會堂的演出,43歲的藏族農民演員達瓦有著說不出的喜悅和興奮。更讓達瓦沒有想到的是,他一年表演堆諧就能掙到15000元人民幣。在參加農民藝術團之前,達瓦一家8口人的生計全靠家裏的6畝青稞地和他在外打工來維持,一年的現金收入不到2000元。40歲的拉孜縣農民藝術團演員索朗告訴筆者,“他們家一共4口人,過去全家人靠天耕種,收入微薄,從來沒有想過跳堆諧能掙錢。他彈六弦琴已經有20多年的曆史,但過去一般隻是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在自己家裏自娛自樂。自從參加了農民藝術團之後,不僅掙了錢,而且在2006年西藏電視台舉辦的藏曆火狗新年晚會時,也有幸被邀請到拉薩參加表演。”村裏的小學藏語老師紮西旺拉,從16歲開始彈六弦琴,一直喜歡彈六弦琴。他教了13年藏語,每月工資280元。2004年縣裏辭退普六、普九教育沒有學曆的老師,紮西旺拉回到家中務農。2005年參加拉孜堆諧藝術團演出,每天補貼30元,卻比當老師的待遇好多了。在北京演出期間,領導接見他們的時候,又給他們每人2100元的慰問費,加上各種誤工補貼,當月他的總收入超過了4000多元。從北京回家時,他給家人買了3600多元的毛線和衣服,還節餘了1400多元。家裏人都很高興,他自己也非常滿足。拉孜堆諧真正成為了西藏農牧民增收致富的一條重要渠道。
另外,通過文化對口扶貧,煙草專賣局自身的影響也擴大了,日喀則煙草專賣局的社會知名度得到了不斷提升。以前在日喀則打車,很多人不知道煙草專賣局在哪裏,大家都不了解專賣局的情況。現在,在日喀則、拉孜縣,老百姓都把日喀則煙草專賣局叫做“煙草藝術團”。同時,由於煙草專賣局在文化扶貧上的突出成績,2006年7月1日日喀則煙草專賣局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總支。普布局長本人也被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
(四)拉孜堆諧成為西藏農牧民相互溝通往來的紐帶
拉孜堆諧農民藝術團通過參加全國第三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溝通了各民族文藝發展的信息,交流了各民族文藝發展的經驗,提高了各民族文藝演出的整體素質,加深了各民族之間相互了解,促進了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增進了民族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堆諧最初是堆地農民在喜慶豐收、婚嫁迎娶、農閑季節及各種慶典活動中表演的神聖歌舞。每逢遇到這些事的時候,眾人相約而出,聚集一堂,邊跳邊唱,自娛自樂,表達藏民蓬勃向上、熱愛美好生活的情感。隨著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堆諧的迷信色彩逐漸被消除,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在舞蹈表演過程中卻依然存在。堆諧仍在發揮表達人們內心情感的社會功能。與此同時,隨著農牧民生活質量的改善,西藏民俗文化也逐漸向更高更文明的層次發展。地區政府非常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既順應拉孜傳統的民族習俗,又注入先進文明理念來組織傳統習俗節慶。如望果節、賽馬節、雪頓節、珠峰文化節等,堆諧都會作為重要節目登台演出。歌聲、樂聲、舞姿無不展示藏民族歌舞升平、安居樂業、祥和安康的繁榮景象。最為重要的是,通過一係列的商演活動,西藏拉孜農牧民開闊了眼界,在北京和成都,他們看到了祖國的強大和繁榮,認識到西藏農牧區與內地的差距,對過去的陳規陋俗產生了強烈衝擊,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轉變,還影響了身邊的一大批藏民。
四 拉孜堆諧存在的問題
(一)自身因素的製約
拉孜縣農民藝術團所有演員都來自民間選拔的農牧民,對舞蹈藝術的理論知識缺乏係統培養和嚴格的專業訓練,在舞台表演的過程中,舞台演藝不夠專業化。藝人們經常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來傳承這一藝術,這在某種程度上使得堆諧藝術創作更多地囿於原生態的本土文化範疇。西藏拉孜堆諧這一特色鮮明的民間舞蹈藝術,在從大眾生活中走上舞台成為演藝性舞蹈藝術的過程中,不能隻停留在向世人展示自身本土文化的層麵,必須深度加工,創新發展,使拉孜堆諧真正顯現出既有時代特征,又有豐富民族特色的優秀作品。另外,拉孜堆諧演出的節目還相對單一,缺少整台節目演出的能力。拉孜堆諧的節目創作主要取材於民間百姓生活及拉孜曆史典故。在拉孜農牧民藝術團的起步發展階段,由於缺乏編導、創作人員和真正精通拉孜堆諧藝術的專家,這在很大程度上限製了堆諧藝術的創新發展。
(二)外部因素的製約
拉孜堆諧作為西藏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要真正成為農牧民致富的渠道,還需要成熟、規範、完善的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當前,西藏全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水平與文化發展的地位不相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與產業化發展不相適應,結構不盡合理,投入產出不均衡,文化經營效益較差,文化資源閑置浪費的問題比較突出。再加上文化產業單位缺少創新機製,科技含量低,產業規模還處於弱、小、散、淺層次、低水平的狀態。西藏自治區這些客觀存在的外部因素,大大地製約了拉孜堆諧的發展,成為拉孜堆諧產業化構建過程中難以跨越的“瓶頸”。日喀則地區煙草專賣局局長普布文勝說,“當初他們接這個對文化對口扶貧項目時,就是想讓農牧民充分挖掘和利用現有的文化資源。經過多方調研和考察論證後,正式成立拉孜農民藝術團。有了藝術團這個組織機構,發展堆諧文化的各項運作都有條不紊地開展起來。經過一年多的運作策劃,參加各種大型的外出演出活動,可以說,取得的成績預期情況都較為理想。目前已經為拉孜農民藝術團排練的《飛弦踏春》進行了版權注冊,奠定了堆諧藝術市場化發展的道路。但是從客觀上來講,由於西藏文化旅遊、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外部環境還不成熟,拉孜堆諧要想真正創造出一個知名的文化品牌,也還是需要一定的過程。”
五 發展壯大拉孜堆諧的對策
由於受到自身內部和外部因素影響,拉孜堆諧在發展過程中仍然麵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因此,要想真正走出一條成功的道路,就必須克服困境,製定出科學合理的發展對策,認真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一)轉變經營管理觀念,打造拉孜堆諧文化品牌
由於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拉孜人過多地強調堆諧文化的教化、審美功能和堆諧文化的保護傳承方麵的問題,忽視了堆諧的商品屬性,這就使得堆諧藝術的編排和演練很難突破“本土特色”這張無形的“皮”,一味的追從所謂的“原生態”。這使得在堆諧舞蹈編排的過程中,很難突出創新發展的路徑思維。拉孜堆諧要想真正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品牌,就必須轉變觀念,增強產業意識和商品意識,努力探索堆諧文化的市場經營模式和管理模式,大力發掘拉孜堆諧的市場潛力,在獲取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獲取巨大的社會效益。
(二)發展西藏旅遊文化產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要通過走開發西藏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旅遊產業建設與民族文化產業建設結合,民族文化產業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建設相結合,大力發展西藏民族文化旅遊業。在西藏文化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做牢、做實的基礎上,打造拉孜堆諧民族文化精品,使其成為極具吸引力的旅遊文化品牌,使拉孜特有的堆諧藝術,在向世界展示獨特魅力的同時,成為拉孜縣農牧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物質財富,成為拉孜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的強大支撐力量。據統計,2006年青藏鐵路開通後,西藏累計接待國內外遊客245萬人次,旅遊總收入27億元,比上年增長39.5%,占西藏GDP的9%。所以,隻有西藏這個大環境的文化旅遊發展起來了,拉孜堆諧的發展也才會有進一步推進的可能。
(三)政府製定正確的導引政策,企業重點扶持打造
要通過認真的社會調研,製定出台切合西藏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引導堆諧這類可以作為旅遊文化品牌的文化資源。在良好政策的指導下,還必須發揮好已經具備好條件的、有一定規模的文化企業參與文化產業的運作。同時,應積極推動和吸納其他企業參與民族文化的開發和再生產,從而以堆諧作為“龍頭”,整合資源,挖掘更多更好的作品,讓拉孜更多的節目能走出去* 作者單位:曲立娜,西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穀家榮,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1] 田聯韜主編:《西藏傳統音樂集粹》,第7頁,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 更堆培傑著:《西藏音樂史略》,第160頁,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 田聯韜主編:《西藏傳統音樂集粹》,第8頁,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 周泓:《民族地區發展的戰略抉擇》,載《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8年第5期。
[5] 紮西旺拉是拉孜縣的一位小學音樂教師,12歲開始彈唱拉孜堆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