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開始一個新的表演舞傣族舞學習。舞蹈名字、種類、音樂未知。本節課所用手型為掌形。
本節課動作示範錄像
)
傣族舞蹈基本知識:(傣族及其舞蹈介紹)
傣族舞蹈體態:
“三 道彎”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基本特征。第一道彎從立起的腳掌至彎曲的膝部,第二道彎從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彎從胯部到傾斜的上身。手臂的動作也是三 道彎: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腿部的動作還是呈三道彎:立起的腳掌至腳跟,腳跟至彎屈的膝,膝至胯。這種身、手、腿“三道彎”的體態造型是與他們 生活在亞熱帶地域,與姑娘著緊身上衣、長筒裙,與他們信仰小乘佛教,與他們視孔雀為聖鳥而極為喜愛等等,均頗有相關。我們可以看出,服飾的特點、佛教的雕 塑、孔雀的姿勢神態等都較為直接地反映在傣族舞蹈中。
傣族民間舞蹈的基本手型有: 掌型、曲掌型、冠形(模仿孔雀頭)、嘴型(模仿孔雀嘴)、爪型(模仿孔雀爪)等;基本腳型主要有形成三道彎的勾繃腳;基本手位有:“低展翅”、“平展 翅”、“雙合翅”、“抱翅”、“JI質展翅”等。其舞姿造型上的“三道彎”即是模仿棲息在樹樁上的孔雀,那長長的尾翅垂下來的自然的三道彎形態。
傣族舞蹈律動的基本特征:傣族人民 生活在亞熱帶地區,由於天氣濕熱,又生活在“寧靜的田園”中,人們不喜歡激烈的活動,所以舞蹈動作較為平穩,儀態安詳,跳躍動作較少,節奏大都為2/4拍 連綿不斷的節奏型,舞蹈基本動律多為腿保持半蹲狀態,重拍向下,雙膝在彎曲中屈伸、動作,以屈伸帶動身體顫動和左右輕擺;腳多為腳後踢,踢起時快而有力, 落地時輕而穩,這種律動不僅模擬孔雀行走時的步態,還頗像大象在森林中的漫步,具有一股內在的含蓄健穩的力量美。
傣族傳統審美特征:
“三道彎”與“一順邊”的舞姿造型——傣族傳統的審美心理,還體現在舞姿造型上,過去,我們比較多地講述“三道彎”和手臂各關節的彎曲,而忽略手與腳同出一 側時形成的“一順邊”的特點。追溯其源,前者源於古代百越人的“蛇鳥圖騰崇拜”和對水的深切感情。而一順邊的美,則源於高原地區的勞動生活。兩者融合後形 成的體態,才是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從古越人的鳥圖騰到今日傣族的孔雀崇拜,是千百年來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發展,由於該地區適於孔雀生長和繁殖,傣族人 民才能夠仔細觀察孔雀,從而進行孔雀舞的藝術創造,並於後來融入了宗教因素。孔雀的自然形態也有三道彎的特點。當孔雀立於高處或棲息在樹椏上,長長的尾羽 垂下來,其形態正好是三道彎,從自然科學角度上看它的骨骼結構,三道彎與彎曲的特點就更加鮮明。經過藝術加工後的孔雀形象,不僅在舞蹈中,就是在傣族織 錦、飾物上的孔雀圖案,也多是三道彎的形象。
現在傣族人民對蛇並不喜愛,但在遠古蛇和水都是崇拜的對象。傣族古歌謠《打水歌兒》有“山頭有小河,流過樹林間,水清流得快,看去像蛇跑”描述 了蛇似清水,山地、林間的生活環境。當然,今日體態的三道彎和手臂彎曲的造型,遠非自然的模擬蛇、鳥和水,而是千百年來群眾智慧的結晶與升華。雲南的地形 非常複雜,山地高原約占全省麵積的93%。傣族雖居山穀間平壩,但山地的一順邊特點,尤其反映在婦女擔水、挑穀、揚場等勞動步態和形體動態中。過去,傣族 在秋收後揚場中不使用風車,而是兩手各持一把大竹蔑扇,用扇風的方法篩選稻穀,這種篩法就是別致的一順邊的動態。當她們右手高舉蔑扇的同時,右腳亦彎曲並 高高抬起,然後,手腳同時向下用力地扇風,身體由右方向左側轉動,左手扇風時,姿態和轉動與右手一致,都是手腳同出一側。一順邊審美情趣和三道彎的體態也 不限於傣族,是稻作文化型民間舞蹈的特點之一。
“一順邊”是高原民族舞蹈特有的動律形態和文化現象,傣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點則在“三道彎”與“一順邊”融合後,又在傣族特有的安詳、舒緩的動 律中體現出來,成為民族審美情趣和舞蹈者心理活動的形象化。不論是自娛性的輕歌漫舞還是舞台表演及大型的遊行表演,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優美的動態形象。雲 南地區的舞蹈家整理傣族紛繁多彩的民間舞蹈時,歸納出8個“手的位置”(又分單雙手)和11個基本造型,屬於“一順邊”造型有“低展翅”(單雙)“高展 翅”“平展翅”“合抱翅”“順展翅”“側展翅”等6個手位、7個一順邊的舞姿。由此可見一順邊舞姿特征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