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論青海玉樹地區藏族舞蹈風格及審美特征(論文)

(2014-03-07 05:55:08) 下一個

【摘要】青海玉樹擁有豐富浩瀚的藏族歌舞。本文結合當地生活習慣、服飾道具等,研究並闡述其舞蹈的體態、動勢、表現內容、隊形路線等並最終形成濃鬱康巴風情的獨特審美。同時,民族民間舞蹈是活著的動態的文化,它在不斷地變化,不管在從前還是現在,亦或將來。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5/view-2051502.htm
關鍵詞:舞蹈 風格 審美
中圖分類號:J705文獻標識碼:A

一 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和當地舞蹈介紹
玉樹藏族自治州深居青藏高原腹地,四周群峰環峙,總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青海省的玉樹藏族自治州總人口248180人(根據1996年人口普查結果), 其中藏族人占全州人口的96.51%,且屬全民信教區。根據行政區域劃分,玉樹藏族自治州位於青海省西南部,北與省內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相連,東與本省 果洛藏族自治州互通,東南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鄰,南與西同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專區和那曲專區交界,西北角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接 壤。根據地理位置、生活習慣的不同和方言的差異,藏族地區分為衛藏、康巴、安多三大方言區。康巴藏區主要由西藏自治區的昌都專區和那曲專區的一部分、青海 省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雲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組成。
在被譽為“歌舞之鄉”的玉樹,人們對歌舞有著一種天生的癖好, 一種超絕的靈性,“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草原由繁花鋪成,村莊由歌舞組成”。玉樹藏族人民獨特的藝術創造力和粗獷、豪放的情懷,顯示出很 高的審美意識,具有濃鬱的高原風貌。與青海安多一帶的舞蹈相比可以看出,安多屬於純農業區,舞蹈時通常俯首含胸屈膝,動作幅度小,情感含蓄內斂,細膩委 婉,如一幅情真意切的工筆畫,而玉樹為半農半牧區,它的舞蹈顯露出的是一種豁達開朗、雍容大度的草原氣質,是“大寫意”式的、追求明快、盡情盡興的情感宣 泄。
二 玉樹藏族舞蹈風格及審美特征
1 玉樹藏族舞蹈風格類型
曾有學者說過,“不了解藏族宗教,就不可能理解藏族舞蹈”。玉樹藏族舞蹈的服飾體態、隊形變化、行進路線等都體現出人們的宗教觀念。本文廓清當地藏族舞蹈的風格類型也是依據宗教進行。
玉樹地區的藏族舞蹈主要分為三大風格類型:一是生機盎然、時常可見的依、(孟)卓、熱巴等民間歌舞。它的內容多是反映風土人情,祈祝吉祥,宗教內容較 少,男女都可以參加且不限年齡,高興了就可以圍圈而舞,大家站成半圓形,對唱問答,邊歌邊舞;二是宗教內容、宗教表征事物較多的求卓,意為佛法舞,“求” 藏語為“法”,具有規範、佛經、知識三層涵義,隻限中年男子表演,在逢年過節、宗教節日、活佛坐床等喜慶、祭奠的場合表演;三是羌姆,由寺院僧侶表演,以 宗教為主,也含有歌頌勇士、霸主等內容,隻在宗教節日、活佛坐床等指定法會上表演,是法事舞蹈。
2 各風格類型的審美特征
(1)喜聞樂見、生機盎然的民間歌舞
民間歌舞主要指玉樹當地盛行的依和卓。“依”是融音樂、舞蹈、詩詞為一體的民間歌舞,表演時男女各半圍成圈,由左向右順時針舞動,因此有人稱這種形式的 舞蹈為“國依”。“國”,即圓圈的意思。用通俗的話講就是圓圈舞。卓,在廣義上則是藏語對舞蹈的稱呼,狹義上則指一種藏族傳統的民間歌舞。據藏學學者研 究,卓的產生和古代吐蕃時期“盟誓”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當時大小奴隸主與首領讚普之間常進行“盟誓”,當宣布誓言時,“為充分表露感情,往往輔之於手舞 足蹈以激動人心”。《藏漢大辭典》中“卓”譯為:發誓,誓言,當眾宣誓之意。卓在此基礎上發展而成,並逐漸演變為現在的表演形式。
依和 (孟)卓是玉樹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形式,逢年過節或勞動之餘、篝火野營、賽馬射箭等,都是必須表演的。男女老少均可自己圍圈歡舞。男子領舞還需在胸前 交叉配掛彩綢。依舞亦為專舞專曲,曲名即舞名,分慢板和快板,但速度對比並不十分強烈,節拍較規整,音域較寬,一般以笛子和馬尾胡伴奏,在結古鎮和稱多縣 等地並不強調領舞者邊奏馬尾胡邊舞。
依舞的動律特點是以顫、屈動律為主,雙膝在胯部發力,上下自如流暢地顫動。在舞蹈情緒上,男子的動作誇 張粗獷、熱情奔放、起伏跌宕,顯露出高原男子彪悍瀟灑、堅韌不拔的陽剛之氣。女子則低頭彎腰,起伏適度自然,含秀雋逸,隱露出藏族女子善良妖嬈的陰柔之 美。兩者對比鮮明,配合默契,舞姿優美典雅,舞步輕盈自如,有一種與大自然融洽和諧的氣氛。舞蹈動作激烈,感情奔放,在舉足騰踏、舞袖翻飛中眾人交流,其 樂融融,最後戛然而止。隊形的路線必須由左向右按順時針方向沿著圓圈前進,這和他們日常生活中轉經筒、繞寺廟時向右旋的方向是一致的。右旋,即螺紋的走向 由左向右旋,藏傳佛教“吉祥八寶”中的“法螺”就是“右旋法螺”。佛教教義推崇右旋為上,源於古印度的萬字符號亦即太陽與火的象征。舞蹈中的右旋,反映出 對太陽的崇拜、對吉祥的追求等藏族傳統的宗教心理和意識。依舞歌詞內容較為廣泛,多讚美家鄉、舞者英姿,反映風土人情、祈祝吉祥等,宗教內容較少。
孟卓分為純男子表演和男女一同表演兩種。男子卓舞時,分兩組各站半圓,相互交替順時針方向繞圓而舞。男女合舞時,分別圍成大半圓,男隊在內,象征太陽, 女隊在外,象征彎月,女隊之首與男隊之尾相疊,有“日月同輝、吉祥如意”的意思。卓的速度分慢、中、快板,慢板隻唱不舞,中板與快板邊歌邊舞。舞姿舒展粗 獷,幅度大,注重動作變化的韻律,協調而流暢,既講究大起大落,又不失平穩持重。不論動作變化如何複雜或激烈,上身始終保持平穩,不隨雙臂的起落而大動, 顯示出男子高昂的氣質。腳下的動作也很豐富,多用“雙跺”、“端腳”、“跨腿”、“點步”、“跳轉”等,以屈伸、剛柔、顫頓相結合,形成粗獷優美的舞蹈風 格。熱巴是指賣藝為生的藝人,人們將“熱巴”藝人跳的舞蹈統稱為“熱巴”。熱巴舞流行於玉樹的囊謙縣一帶,主要由西藏昌都地區及四川甘孜、巴塘一帶的熱巴 藝人傳來,有“鈴鼓舞”、“熱依”等形式。
(2)嚴肅又具有民俗趣味的求卓
求卓在習慣上以村寨的寨名為其流派劃分和稱謂,諸 如白龍卓、查萊卓、新寨卓、香達卓等。求卓的慢舞動作內涵深刻、莊嚴肅穆,而快舞時的動作強烈卻麵部呆板,並且舞蹈動作、歌詞內容相對依和孟卓而言,宗教 內容、引經據典較多,涵義深遠,不得隨意更改。新寨求卓中男子頭戴黃色高筒紅穗帽,藏稱“覺拉”,有點像歐美的高樁禮帽,這是當地藏族男人的最高禮服,表 演從頭到腳大方雍容、從容不迫。舞蹈動作緩慢、沉穩、莊重,基本舞姿為上身前傾,胯部外開,雙腿屈伸,揮臂擺袖。動作都是從左往右,無論隊形的方向還是舞 者本人的方向,借用天體轉動的概念,即舞蹈中轉的動作,不論是公轉還是自轉,都是往右進行。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同胞,在生活習俗、性格特征、審美心理等方麵都有自己的特點,一般藏民在體態上有別於其他民族,他們習慣上身總是很鬆弛並略帶前傾,並且拔腰拔背、鬆臀立胯。
(3)宗教法事舞蹈
羌姆(跳神)是一種宗教舞蹈,是藏傳佛教寺院的“儺舞”,法事舞蹈的簡稱。羌姆在佛教傳入西藏後,與當地苯教對立鬥爭中形成,有各種流派。流傳到青海地 區以後,形成青海係統的“羌姆”儀典,而其中類型最為豐富,且最有活力的麵具儺舞,要數青海格魯派和寧瑪派寺院的羌姆。
羌姆分“阿羌姆”和 “銅羌姆”兩種,主要按樂器伴奏分類。“阿羌姆”指鼓樂伴奏為主的羌姆,“銅羌姆”指銅管樂伴奏為主的羌姆。舞蹈上的區別是:“阿羌姆”動作緩慢穩健, “銅羌姆”動作激烈雄壯。首先,“外在的舞蹈,吉祥的內在及裝飾等要把握密宗中規定的基本規律”。此外,還必須掌握舞蹈九技,《知識總匯》中的“舞蹈九 技”是:優美、英姿、醜態等三種為身技(形態);凶猛、嬉笑、恐怖等三種為口技(聲態);悲憫、憤怒、和善等三種為心技(情態)。以上九技高度概括了舞蹈 表演時通過自身人體來表現內容的所有要求,表演者隻有掌握好以上內容才能表演成功佛的形象。

 

 

三 從民間到舞台的變化
1 草原走向舞台――功能性到審美性的變化
由於每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政治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風的不同,形成了各具民族風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風格。不同地區的舞蹈,動作力度、軟度、開度、 幅度和舞律勢必存在差異:有的民族舞蹈動作的重點在下肢,而上身動作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動作較為豐富,而下身動作較少。以玉樹地區舞蹈的上肢動作為 例,在當地人們的生活中,基本是看不見手部的,也就是說上肢的裸露度為零,這和當地環境氣候、服裝材質都有著很大關係。藏族的傳統長袍,分冬夏兩裝,用料 為毛呢、氆氌、藏褐等,並鑲嵌寬15公分左右的錦緞,用金線或銀線鎖邊,因此非常重,無法進行小的手部動作,同時,寒冷的環境下人們也不會露出手部。因 而,上肢動作基本都為整條手臂的動作,舞者的肩部在其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從肩部沿大臂越往手末端,所起到的力的作用越小,基本上沒有腕部、手指的動作。舞 蹈時以腰為軸,以肩的繞擺帶動大臂、肘、小臂及手腕,最終撩起長袖。
藏族舞蹈所具有的美學特征,是藏民族在漫長的曆史發展中形成的諸多文化現象的集中體現,也是藏民族的舞蹈風格及特點形成的根基。探討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是繼承優秀藏族舞蹈藝術、發展符合民族審美情趣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需要。
2 重視手部、頭部等隨動部位的訓練
藏族舞蹈非常強調舞蹈時膝、腳、腰、胸、手、肩、頭、眼的配合運用。在這些部位中,手部、頭部的舞蹈動作基本是隨動的,或者說收斂的,沒有過多的表現型 動作。當地藏族男子一般佩戴禮帽或紮成英雄結,禮帽分傳入的牛仔式禮帽和當地代表最高禮節的黃色高筒紅穗禮帽。女子的頭部更是裝飾得美不勝收,甚至承載了 一家人的珠寶財富在遊牧生活中隨身攜帶。這種繁瑣、有重量的頭飾,影響到針對手部、頭部的訓練要遵循隨動原則。由下肢、胯部帶動腰身,從而在步伐流動中自 然形成上身舞姿和造型,這樣才能自如並具有風格地做好動作。
四 結語
玉樹藏族舞蹈相對於其他地區民族民間歌舞而言,20世紀上半葉以來開發得比較少,傳統保存得比較好。現今,玉樹卓舞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蘊含了當地人們的社會觀念、宗教觀念與道德觀念,是藏族文化活的靈魂。
豐富浩瀚的青海玉樹地區的藏族舞蹈,需要我們不斷地發掘和研究。作者也據此提出關於保護和發展該地區藏族舞蹈(並引申至我國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的觀點: 一方麵尊重當地習俗和宗教等文化,盡力保留民間舞蹈生存的基本環境,使其不丟失、不變味;另一方麵,在前者基礎上,進行旅遊景點開發和舉辦各種藝術比賽、 專題晚會,讓傳統舞蹈順應全球化和舞台劇場的需要,得到加工提高,也就是劇目創作和商業運作,做各種創新的嚐試。在世界文化的交融中,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 麵麵都在不斷改變並逐漸走向“趨同”,因此,我們需要對原生態、原汁原味做必要的強調和研究,這樣才能保留住該民族的個性,才能更好地做到該民族民間舞蹈 的繼承和發展。

注:本文係2009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舞蹈文化對民間舞教學影響的研究》,項目編號:HB09BYS020。

參考文獻:
[1] 唐滿城、金浩:《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年版。
[2] 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淵:《中國古典舞教學體係創建發展史》,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
[3] 唐滿城:《唐滿城舞蹈文集》,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年版。
[4] 劉俊驤:《九脈修身》,中國民族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5] 中國舞蹈家協會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青海卷),中國ISBN中心出版,2000年版。
[6] 羅雄岩:《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版。
[7] 梅卓:《吉祥玉樹?三江源地域文化全景實錄》,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簡介:李霞,女,1973―,河北石家莊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舞蹈教育,工作單位:河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轉載請注明來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5/view-2051502.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stillthere 回複 悄悄話 GREAT TOPICS.

IT WOULD BE MUCH BETTER IF YOU HAD INCLUDED SOME IMAGES OF THE DANCING.
zephyr2012 回複 悄悄話 好文分享。 藏袍遠比旗袍美, 立體,有力量,有層次。if I have both garments, I love only to try Tibet garment.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