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精品欣賞首屆”荷花杯“《踏歌》欣賞與教學

(2013-04-20 22:00:08) 下一個

君若天上雲 儂似雲中鳥 相隨相依 映日禦風 君若湖中水 儂似水心花 相親相戀 與月弄影 人間緣何聚散 人間何有悲歡 但願與君長相守 莫作曇花一現
踏歌,是中國傳統民間舞蹈,又名跳歌、打歌等。從漢唐及至宋代,都廣泛流傳。它是一種群舞,舞者成群結隊,手拉手,以腳踏地,邊歌邊舞。據《後漢書·東夷列傳》記載:“晝夜酒會,群聚歌舞,舞輒數十人相隨,踏地為節。”到了唐代,踏歌一方麵在民間更為廣泛地流傳,成為一種重要的群眾自娛性活動;另一方麵,被改造加工成為宮廷舞蹈,出現了繚踏歌、踏金蓮、踏歌辭等宮廷舞樂。唐睿宗先天二年(713)元宵節,皇家在安福門外舉行有千餘婦女參加的踏歌舞會,人們在高20餘丈、燃著 5萬盞燈的美麗輝煌的燈輪下載歌載舞,跳了3天3夜,場麵極為壯觀。對這種當時極為盛行的舞蹈,唐代許多詩人都有所描述,如劉禹錫的《踏歌詞》:“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兒連袂行”;“新詞宛轉遞相傳,振袖傾鬟風露前”;又如顧況的《聽山鷓鴣》“踏歌接天曉”等 。《中國古典舞《踏歌》賞析》   據劉禹錫的《竹枝詞序》記載,踏歌以聯唱《竹枝詞》、吹奏短笛、鼓來伴奏。舞時不分男女,圍成圓圈,手牽手,邊歌邊舞,情緒歡樂。唐人踏歌的類型有:踏地為節、連袂舞;頓足踏歌、拍手相合;擇場跳月以擇偶等。 
宋代每逢元宵、中秋,都要舉行盛大的踏歌活動,正如蔡卞在《宣和畫譜》裏描寫的:“中秋夜,婦女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同時也有風格迥然不同的男子踏歌,在馬遠的名畫《踏歌圖》中,繪有四位老人在蜿蜒的山路上踏歌,上有寧宗皇帝的題詩:“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壟上踏歌行。”
  創作於20世紀九十年代的古典舞作品《踏歌》,舞者邊舞邊唱,表現的是陽春三月,碧柳依依,翠裙拂風,婀娜生姿,一行踏青的少女,連袂歌舞,踏著春綠,唱著歡歌,融入一派陽光明媚、草青花黃的江南秀色裏。舞蹈語言的獨特之處在於以“一肩前後聳動帶動同臂的左右搖擺”,再配以同腳在弱拍踏地做出的“一順邊”動律,一頓一挫,一揚一拽,把一群南國佳人嬌柔可愛的形象以及風和日麗、攜手遊春的愜意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輕舞飛揚間便一舉奪得了首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比賽的“中國古典舞”作品金獎。

《中國古典舞《踏歌》賞析》  
 在中國民族舞係中,很多是濃鬱地方特色民間流傳沿襲而來的舞種。如藏族的鍋莊舞、熱巴舞、旋子;新疆的賽乃姆舞;內蒙的安代舞。若大個漢族雖有雲南花燈、膠洲秧歌、東北秧歌,卻沒有一個具有群眾性,代表性的民族舞。今日偶然瀏覽舞蹈視頻,重新回顧還是不禁為之一亮。那至純至清的歌詞,輕快流暢的旋律,至今縈繞耳畔。北舞12位女子舉袖搭肩斜排踏舞的場麵記載並描述了踏歌這一古代民間歌舞。我想,這應該就是我們漢族的民族舞吧。隻可惜,現代人沒有繼承下來。跳個集體舞還要向西方學習,而我們本民族的精粹卻在逐漸消失,不能不說是很大的遺憾。
  踏歌,從民間到宮廷、從宮廷再踱回到民間,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為節,邊歌邊舞,這也是自娛舞蹈的一個主要特征。舞蹈《踏歌》除了以各種踏足為主流步伐之外,還發展了一部分流動性極強的步伐。於整體的“頓”中呈現一瞬間的“流”,通過流與頓的對比,形成視覺上的反差。例如,有一組起承轉合較為複雜的動作小節,分別出現在第二遍唱詞後的間律和第四遍唱詞中,舞者擰腰向左,拋袖投足,筆直的袖鋒呈“離弦箭”之勢,就在“欲左”的當口,突發轉體右行,待到袖子經上弧線往右墜時,身體又忽而至左,袖子橫拉及左側,“欲右”之勢已不可擋,軀幹連同雙袖向右拋撒出去。就這樣左右往返,若行雲流水,似天馬行空,而所有的動作又在一句“但願與君長相守”的唱詞中一氣嗬成,讓觀眾於踏足的清新、俏麗中又品味出些許的溫存、婉約,仿 若“我”便是那君願隨這翩翩翠袖爾來爾往。
 斂肩、含頦、掩臂、擺背、鬆膝、擰腰、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體態。舞者在動作的流動中,通過左右擺和擰腰、鬆胯形成二維或三維空間上的“三道彎”體態,盡顯少女之婀娜。鬆膝、傾胯的體態必然會使重心下降,加之順拐蹉步的特定步伐,使得整個軀幹呈現出“親地”的勢態來。這是剖析後的結論,但舞蹈《踏歌》從視覺感上講並未曾見絲毫的“墜”感,此中緣由在於那非長非短、恰到好處的水袖。《踏歌》中的水袖對整體動作起到了“抑揚兼用、緩急相容”的作用,編導將漢代的“翹袖”,唐代的“拋袖”,宋代的“打袖”和清代的“搭袖”兼融並用,這種不拘一格、他為己用的創作觀念,無疑成就了古典舞《踏歌》古拙、典雅而又活絡、現代的雙重性。
  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美學觀念,處處充盈於作品的舉手投足間。漢魏之風濃鬱的《踏歌》從舞台構圖上盡顯“詩化”的一麵。如12位女子舉袖搭肩斜排踏舞的場麵,正是“舞婆娑,歌婉轉,仿佛鶯嬌燕姹”。更為詩意的還在於作品處處滲透、蔓延出的情思,詞曰:“君若天上雲,儂似雲中鳥,相隨相依,映日浴風。君若湖中水,儂似水心花,相親相憐,浴月弄影。人間緣何聚散,人間何有悲歡,但願與君長相守,莫作曇花一現”(《踏歌》詞)。在這聲聲柔媚萬千的吳儂軟語中,款款而至的才子佳人,不就是“踏青”最亮麗的一道景致嗎?情,息息相通;詩,朗朗上口。

“踏歌”,是一個古已有之的民俗舞蹈品種,那是古代的人們在每年的春天到來時結伴出遊、踏青而歌的行為。女子群舞《踏歌》從這種古代的民俗之舉中提煉出一 個曆久而彌新的大話題:青春無限美好與青春易逝去的無可抗拒的矛盾。然而,這個作品並不將話題用直白之語說出,而是采用非常“青春化”的女子群舞方式,用 處處透露青春消息的服裝,以歌頌青春和期盼戀人“長相守”的動人之歌,生動地表現那話題的永恒。在作品裏,青春以其本色的麵目湧入眼簾,而歌喉卻婉轉地感 歎著青春易逝,青春和它朝露一般迅速蒸發而去的矛盾,奇妙地統一在一個和諧的舞蹈形象中,從而引人無限的遐想。這一點,是群舞《踏歌》最值得欣賞的地方。 另外,該作品的舞蹈處理也是很獨特的。它沒有采用一般的舞蹈語匯,舞蹈之歌基本保持平緩而均勻,但動作的節奏卻常常在“順拐”的風格中被突然加入的不在重 拍上的頓步和點地跳步所打破,形成出人意料的停頓。這舞動節奏之“破”,大大提高了舞動本身的表現色彩,好似那流光溢彩之青春勃發裏突然閃現的一聲早逝的 歎惜。《踏歌》還常常在歌聲或音樂曲調的停頓之時,造成擰身坐胯之舞姿,舞者們略略扭了身子,頭將轉過去的一瞬間卻回過眼神來,大方而逼視著你。一刹那, 粉麵桃花,秋波蕩漾,青春之歌已然踏在了觀眾的心上! ——馮雙白

  
《踏歌》所呈現給我們的史學和美學價值遠遠超乎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就,它將會在中國古典舞壇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它可能預示著另一種古典舞學派的誕生。

《踏歌》的編導孫穎積幾十年潛心鑽研,在中國舞蹈曆史文化中挖掘和創作了這部作品,其舞蹈具有中國漢代女樂舞蹈的形態特征:一是"懷愨素馳杳冥的高蹈周遊",以端誠的神態追尋曠遠的境界促成了女樂舞蹈"高蹈周遊"的形態特征;二是"動赴度顧應聲機訊體輕",漢代女樂舞者以"纖腰"、"輕身"為美,舞蹈"機迅體輕"卻又節奏感極強,如賦中所說"兀動赴度,指顧應聲",舞者時而"綽約閑摩",時而"紛飆若絕",時而"翼爾悠往",時而"回翔竦峙";其三,是"軼態橫出,瑰姿譎起",交長袖,手足並重,"委蛇姌嫋,雲轉飄忽"。 《踏歌》在靜態舞姿上大量借鑒了古代遺存漢畫磚的造型,在動態中大膽運用藏族牧區民間舞蹈動律,展示了漢魏舞風的奇妙瑰麗,再現了民間古補的踏歌風格。舞蹈動作運用了"一邊動"的獨特舞姿,180度運動彌補了動作的協調對稱,基本是"一順邊"運動。如:頓步向後甩右手,再用肩帶右臂向左前方扣蓋、頓步;然後,向前行進,右手曲小臂向後、向前,由低到高前後收送、第八拍,斜前舉臂的動作。這樣典型的"一順邊"動作使舞蹈更顯得新穎別致,別有一番韻味。舞蹈始終在運動,如行雲流水;旁側三道彎體態打破了以前一提漢風三道彎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態,靜態中含著一種自然的動感,同時也頗居妖媚之美。《踏歌》在傳統調度上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強弱結合,對比恰到好處,一頓、一流動更為中國古典舞的神韻,展現中國古典文化的風姿。

著名舞蹈編導 孫穎,男,1929年出生於黑龍江訥河,祖籍河北。北京舞蹈學院教授、漢唐古典舞教研室、研究生導師 於2009年12月3日淩晨2點48分逝世 早在1950年就在中央戲劇學院舞蹈係從師於吳曉邦先生;畢業後留校組建的古典舞教研組研究戲曲舞蹈; 1954年任北京舞蹈學校古典舞教研組副組長;1957年劃為右派。 1979年,回到北京。任《舞蹈》雜誌及《舞蹈論叢》古代史專欄編輯,期間曾發表《試論中國古典舞》、《再論中國古典舞》、《三論中國古典舞》、《天足於小腳時代的分歧》、《駁傳統舞蹈還需要“舞蹈化”的奇談》、《爭論的是什麽?分歧在哪裏?》等多篇文章。 自1981年,先後在北京舞蹈學院任圖書館館長、史論係係主任等職。在此期間,創編了以建安時期為曆史題材的古典舞劇《銅雀伎》,於1985年由中國歌劇舞劇院首演並成為首屆中國藝術節唯一入選舞劇劇目。之後,曾為電視劇《唐明皇》、《三國演義》、《司馬遷》、《炎黃始祖》等劇編舞。 1994年移民美國,在美國完成了研究生課題:《中國古代舞蹈教程》教學提綱及教材。 1997年,創作“尋根述祖譜華風”之一:《炎黃祭》由北京舞蹈學院96級畢業生公演(其中《踏歌》獲中國舞首屆“荷花杯”大賽金獎); 1999年創作尋根述祖譜華風之二:《龍族風韻》由重慶市歌舞團首演; 2000年,受重慶大學之聘,任舞蹈係係主任。 2001年,北京舞蹈學院為孫穎教授設立“漢、唐古典舞教研室”,開始招收本科生並擔任研究生導師。 代表作有:踏歌、楚腰、謝公屐、紈扇仕女、銅雀伎等。

孫穎 漢唐古典舞的一代宗師

2015-1-9 14:19| 發布者: 青藤| 查看: 798| 評論: 0

摘要: 孫穎1929 年出生,北京舞蹈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孫穎教授是北京舞蹈學院建院元老之一,著名舞蹈理論家、舞蹈教育家和編導。孫穎教授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曆經了二十餘年的理論思考和準備,曾發表《試論 ...
微信掃一掃,掌握舞蹈最新動態。
 

孫穎
1929 年出生,北京舞蹈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孫穎教授是北京舞蹈學院建院元老之一,著名舞蹈理論家、舞蹈教育家和編導。
 

孫穎教授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曆經了二十餘年的理論思考和準備,曾發表《試論中國古典舞》、《再論中國古典舞》、《三論中國古典舞》、《天足與小腳時代的分歧》、《駁傳統舞蹈還需“舞蹈化”的奇談》、《爭論的是什麽?分歧在哪裏?》等多篇論著。 在中國舞蹈界引起極大的反響。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投入舞蹈創作,主要作品有:以建安時期為曆史題材的古典舞劇《銅雀伎》;電視劇《唐明皇》、《三國演義》、《司馬遷》、《炎黃始祖》中的舞蹈部分;大型古典舞蹈晚會“尋根述祖譜華風”之一《炎黃祭》(其中《踏歌》 獲中國舞首屆“荷花杯”大賽金獎);“尋根述祖譜華風”之二《龍族風韻》,以及《小破陣樂》、《小胡旋》等多個經典作品。 
 

 二十世紀初開始受聘於重慶大學,任舞蹈係主任。二零零一年,北京舞蹈學院為孫穎教授設立“漢唐古典舞教研室”,開始招收本科生並擔任研究生導師。 2006年孫穎教授被評為第二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孫穎是我國現當代民族舞蹈體係的創建者,他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審美意象成為其學科標誌,富有新意且意味深遠。他一生付諸"漢唐古典舞"(中國古典舞流派)及其藝術貢獻。
 

孫穎教授留下了重建中國古典舞的理念與途徑,對中國古典舞的創作理論和方法以及對中國舞蹈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有著細致的設想與具體的規劃。
 



古典舞《踏歌》高清分解教學錄像學


《踏歌》表演,取自《與春同行-文化部2008年春節電視晚會》


唐代的民間歌舞:
這裏所指的民間歌舞不是勾欄酒肆演出的那種,而是真正在田間地頭的勞動人民間的歌舞,“踏歌”是一種曆史悠久的自娛性民間舞(在漢代已有記載)它不是對某一舞蹈的專稱,而是古人對以腳踏地為節,聯袂而舞,邊舞邊歌的舞蹈形式,是群眾自娛性歌舞的通稱。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新詞看不見,紅霞影樹鷓鴣鳴……新詞宛轉遞相傳,振袖傾鬟風露前。月落烏啼雲雨散,遊童陌上拾花鈿。”
                               ——劉禹錫《踏歌詞》

《踏歌》到唐代極盛,有三大特點
(1)、歌唱:通一曲調即興填詞,反複傳唱。
(2)、踏地:隨著歌唱的節奏,以腳踏地。
(3)、舞袖:有激烈的“振袖”和隨身體運動的頭部動作。
斂肩、含頦、掩臂、擺背、鬆膝、擰腰、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體態,舞者在動作的流動中,通過左右擺和擰腰、鬆胯形成二維或三維空間上的“三道彎”體態,盡顯少女之婀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