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爾
掃羅從耶路撒冷回到大數四、五年之久,等候在神麵前,使他逐漸清楚神為他一生所定的計劃—一他必須作外邦人的使徒。他初獲新生的時候,天上的聲音即宣告他要奉派到外邦人中間(徒二十六20)。主也告訴亞拿尼亞說掃羅是神所揀選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主麵前宣揚主名(九15)。在聖殿所見的異象更以主清楚的呼召作結束:「你去罷,我要差你遠遠的往外邦人那裏去」(二十二21)。多年來在外邦人麋集的城市作工的經驗,也讓他感受到推動教會往新方向前進的潮流。到那時為止,基督教會的們隻向猶太人開啟;從此以後,信心之門也要接納未受割禮的外邦人。他自己的話中就帶有這樣的暗示:「我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先在大馬色,後在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以及外邦,勸勉他們應當悔改,歸向神,行事與悔改的心相稱」(二十六19一20)。但是真正清楚其使命,還有待一連串的事件逐步向他啟示。
一、奉召到安提阿。
使徒行傳第十一章以後,敘述的重心已從耶路撒冷的教會,轉移到新興的安提阿教會。安提阿是個美麗、繁華的都市,藉著歐隆提斯(Orontes)河與西方世界的商道相連,而從美索不達米亞及亞拉伯來的駱駝商隊,也把東方世界的商品穿過黎巴嫩的山道運到此地來。所以安提阿市成為新苗世界交會的商業、文化中心,號稱為「東羅馬」,因為羅馬帝國形形色色的文化都可在此城市看到。它在基督教曆史中亦享盛名,隻因幾個名不見經傳的使徒,在掃羅的逼迫下,逃離耶路撒冷,而到希臘人當中去傳福音。悔改得救的人即組成了教會,不再墨守猶太教的繁文縟節。而且這批「道」的信徒是最早被冠上「基督徒」的頭銜。這新名稱意謂安提阿的百姓意識到有一新的宗教團體正在成形。第一次宣教差傳就是從安提阿起始的。在使徒時代後期,安提阿亦因偉大的聖徒、殉道的安提阿主教伊格那丟(Ignatius)而聞名於世。
安提阿市的人種複雜,但以希臘人居多,因此社會風氣開放自由,文化學術氣息濃厚,藝術、競技、戲劇的活動繁多。整個城市充滿充沛的活力、朝氣,但道德方麵則流於淫迭放蕩,很需要生命之泉來滌清其渾濁墮落的泥沼,可是教會的領袖們沒人敢帶頭率先行動。在耶路撒冷的彼得及其他使徒,從哥尼流家發生的奇事,才剛悟知神準備給外邦人悔改蒙恩的機會,不可能立刻采什麽行動。因此就靠幾個希利尼的猶太人,居比路和古利奈人,突破幾世紀來的障礙,開始向安提阿的希利尼人傳講耶穌基督。聖靈大大祝福他們的話,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徒十一19一21)。
這新的發展消息傳到耶路撒冷,教會即派巴拿巴一一他本身也是個居比路人一一去視察一番,並回來報告。他的看法是肯定而令人振奮的,認為那毫無疑問的是神恩典的工作,那兒的莊稼眾多而成熟,他去支援了一些日子,又有「許多人歸服了主。」
但是這突然的奮興卻給當地教會帶來極大的困擾和難題。外邦人大批的湧進教會,與猶太人平起平坐,共享聖餐與愛宴,使一些保守的人士大為不滿。單純的巴拿巴麵臨這問題也深感棘手,不知如何處理才妥當。猛然間,他想起他的同窗老友掃羅來,記得他好像特別蒙主呼召,從事外邦人的福音工作,也許他能幫忙解決難題。於是巴拿巴前往大數去找掃羅,帶他到安提阿。「他們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會一同聚集,教訓了許多人。」
這一年在安提阿事奉的經驗,對掃羅是極重要的關鍵。從巴拿巴的口中,他了解耶路撒冷教會對外邦人福音工作的結論,也聽說彼得見證神在哥尼流家的工作(十一18);他清楚看見聖靈的印證,也從環境的變化發展悟知外邦的信徒也是教會的肢體,同蒙應許的於民。神既不給他們差別待遇,人為什麽要這麽作呢?在這段期間,他的視野開闊了,信心增強了,對神的旨意認識也加深了,他後來要向外邦人傳的福音也在他心中逐漸成形(加二2)。
一年的事奉結束,他和巴拿巴返回耶路撒冷,將外邦基督徒捐獻的錢財送去供給有需要的猶太弟兄。此舉證明新舊社會之間並無分歧仇視存在,大家在基督裏都合為一體,互相幫補。這次短暫 的停留,他可能沒見到其他使徒,因為當時希律王正在耶路撒冷大肆殺戮基督徒(第十二章),他們可能都躲避起來;所以他們把捐項都留在眾長老那裏(十一30)。掃羅的心誌已清楚而堅定,因此無論發生什麽事都不能動搖他的決心了。
二、被聖靈差遣。
保羅和巴拿巴從耶路撒冷回到安提阿教會,他們和其他三位弟兄聚在一起禁食禱告,這在教會曆史上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至於他們為什麽事而聚在一起,我們不甚清楚。有意義的是這三位先知和兩位教師分別來自不同的國家。他們在禱告的時候,是否心裏都掛念著自己的同胞,希望把福音傳給他們?也許吧。無論如何,那是現代宣教誕生之始。聖靈與他們同在,並吩咐他們差派巴拿巴和保羅出去,至於住那裏去,他會一步步啟示,條件是他們必須願意順服。
他們也毫無猶豫或耽延,教會立刻差派他們出去。而此趟旅程將解答長久以來困擾他們的問題。
他們先到居比路去,那是巴拿巴的出生地和家鄉。他們走遍全島,在各猶太會堂講道,一直沒什麽結果,直到有一位羅馬官員召見他們,要聽他們講的信息。他一聽就信了。
離開居比路,行船至旁非利亞的別加,保羅和稱呼馬可的約翰意見分歧,保羅堅持要離開海岸線,深入到內陸的高地去,希望在大數經小亞西亞往以弗所的商道上建立一連串的教會。如果這條貫通東西世界的福音橋能搭建起來,對基督福音的傳布是一大推動力。
在彼西底的安提阿,猶太人排斥他們,外邦人卻歡迎他們。事實上,他是迫不得已,被同胞棄絕,才把救恩之光傳給預言中所謂「地極」的外邦人,如此神的道才能傳遍全地。
猶太人挑唆當地的人逼迫保羅和巴拿巴,將他們逐出城外,二人來到以哥念。在那裏遭到類似的待遇,雖然信的人不少,猶太人的態度仍充滿敵意,甚至危及他們的性命。他們隻好到呂高尼附近一些外邦城市去傳福音,那兒沒有猶太會 堂,福音廣傳,造就訓練了不少使徒。
幾乎每到一處,猶太的勢力都是一大攔阻,他們頑固而充滿敵意,反倒那些外邦人都樂於接受信從他們所傳的道。神也藉他們行神跡奇事,證明他的恩道,並為有心尋求的人開了信道的門(徒十四3、 27,十五12)。
保羅從這種種跡象,默默思索神的旨意,漸漸覺悟以色列人是硬心的,不肯聽神的話,救恩因而臨到外邦人,以激動他們因嫉妒而發憤。他看見原先的枝子彼折下來,由野橄攬枝所取代。盲目的以色列人將繼續冥頑不靈,一直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羅十一8、17、 25)。他對同胞的愛仍沒減損,他們仍是他的弟兄、手足,但他必須遵從神的計劃行事。
這次旅行布道,最珍貴的經驗,恐怕就是初次與熱心的加拉太人接觸了,在使徒行傳第十四章第二十四節隱約提到保羅路過那個地區。在加拉太書裏,保羅清楚提示他見到加拉太的信徒,是在他結束第一次旅行布道,奉命返耶路撒冷去為自己在外邦人的工作辯解之前(徒十五;加二)。很可能他在加拉太作了短期的停留,是因為他痼疾複發,加上水土不服,身體十分虛弱。在加拉太書中,保羅回憶當時的情景:「你們知道我頭一次傳福音給你們,是因為身體有疾病。你們為我身體的緣故受試煉,沒有輕看我,也沒有厭棄我,反倒接待我,如同神的使者…。那時你們若能行,就是把自己的眼睛剜出來給我,也都情願,這是我可以給你們作見證的。」由此可見他受加拉太人愛顧的程度了。保羅在他們中間的工作是十分有果效的,因此也更激勵他持守神給他的神聖呼召,致畢生之力將福音救恩傳給外邦人。
三、他的使徒身分為其他使徒所肯定。
關於加拉太畫第二章所提到:保羅與巴拿巴再往耶路撒冷,時間發生在什麽時候,有兩種說法。一派認為即是保羅、巴拿巴第一次帶外邦人的捐項回去周濟在耶路撒冷的猶太弟兄;另一派則認為這是另一次的任務,就是他們按眾門徒所定規的,為所辯論的,上耶路撒冷教會去,見使徒和長老。在斟酌這兩種論證的長短之後,我們認為加拉太書第二章所追述的這件事,即是使徒行傳第十五章所記載的:保羅與巴拿巴奉派從安提阿去到那路撒冷的事。保羅對使徒及猶太人中有名望的人,陳說他在外邦人中所傳福音、是從啟示而來,以免外邦各地的教會,因受從耶路撒冷下去的律法派或假弟兄攪擾,致使自己為主所作的歸於徒然。在多次的交談討論之後,雅各、彼得、約翰逐漸確定這位以前迫害基督徒的掃羅,確實奉神的差遣,從事外邦人的工作,傳免受割禮的福音。特別是彼得,更肯定那差遣他作猶太人之使徒的神,也同樣差遣保羅作外邦人的使徒。這些教會的屬靈領袖都不得不承認保羅的工作大蒙神的賜福,因此也就和他行相交之禮,支持他往外邦人那裏去,他們自己則往受割禮的人那裏去。
這次保羅更深地肯定那早已在他心中成形的計劃。他知道自己蒙揀選作開荒的先鋒、外邦人的使徒,教導他們信道的真理。他深以這個神聖的職分為榮,也常稱頌神施恩給他這個在使徒中最微不足道的,叫他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雖然他每到一地,總不遺餘力地挽救一些同胞;但他知道自己最高的職責,還是在帶領那些未受割禮的人信道。他十分清楚是複活的主親手授予他這使徒的職分,因此他在各方麵都不遜於那些為首的使徒,凡是使徒能行的神跡、奇事、大能,他都能行(林前九1,十五9;加一1)。
因此,那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教堂,如今仍矗立在最大的外邦大城中心,經過幾番烽火戰亂,仍帶著基督十字架的漂記一一也是這位外邦人的使徒為主勞苦服事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