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的創造主

主啊!讓我看到我周遭的人,賜我以你的眼光把他們看待, 讓我把智慧和力量付諸於行,使人看到你海洋般寬深的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神劇「彌賽亞」與韓德爾的心靈世界

(2009-07-27 18:15:12) 下一個




陳茂生

  
  「Messiah」(彌賽亞)的震撼
  
  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生於德國之Halle,最終榮耀地被葬於英國西敏寺。韓德爾與巴哈同年出生;1985年與巴哈同時被全世界愛好音樂及宗教音樂的人士熱烈地慶祝300年生辰大典。他的神劇創作遠從1708年即開始,一生約有兩打作品,除了兩首以義大利文寫作之外,其他都以英文的腳本為依據。取材大多出自聖經或猶太民族中的英雄人物。如:以斯帖、底波拉、掃羅王、以色列人在埃及、約書亞、參孫、所羅門王、耶弗他、猶大馬加比亞斯等,最後一首是譬喻式的 (Allegorical)「時間與真理的勝利」(The Triumph of Time and Truth)(1757年 )。至於「彌賽亞」神劇卻是獨樹一格的作品,是一首包含了舊約及新約,注重靈修、思考有關救世主「彌賽亞」的作品。

  韓氏的「彌賽亞」可說是全世界被演唱最多的神劇(包括以英文及其他許多語文,當然英文被唱的最多),也是基督徒耳熟能詳的聖樂;其中之「Alleluia」大合唱,更是許多大大小小的合唱團、聖歌隊唱過或試著去唱,許多人都能「倒背如流」的曲子。而演出的人數,首演時有18人詩班(6位男童女高音,12位男性演唱者中有4位唱女低音、 4位男高音、 4位男低音),共使用了33件樂器──12支小提琴、 4支中提琴、 3支大提琴、 2支低音大提琴、4支雙簧管、4支巴鬆管、2支小喇叭、1組定音鼓、1架管風琴。

  這是1742年4月13日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首演的編製。而莫劄特在1789年重編的樂譜,使後來演出的人數大增,同年在倫敦就有275 位人聲及248件樂器的記錄。而1859年在倫敦的韓氏100年逝世紀念會時,合唱團高達 2765人、樂器460件。1869年在美國波士頓「和平日節慶」演出時,更曾有過一萬人大合唱「Alleluia」、500件樂器伴奏的記錄。在台灣 YMCA的Oratorio Chorus每年連續不斷地於12月間推出,今年將是第50周年的演出,「彌賽亞」受歡迎的程度於此可見一斑。此外甚至有所謂的「彌賽亞大合唱節慶」,就如在美國普林斯頓的西敏寺音樂學院,常常邀請普林斯頓附近的居民,自備樂譜參加大合唱,英國的倫敦也常有此盛況,人數有時多達2000人。
  
  當然,世上有許多貧窮的人,也因著「彌賽亞」的演出而多少獲得些幫助,許多醫院更因而被建造或改建。世界上各個角落每年都有人因為唱「彌賽亞」而獲得心靈上的鼓舞,產生更多向上邁進的力量。許多基督徒因為聽了它而更愛主、愛人。也有不少非基督徒(特別是大專院校的合唱團員)因為參與了「彌賽亞」的演出而深受感動,決心追求真理、用音樂服事世人;福音的種子撒播在各種數不盡的,唱過、聽過「Messiah」的人心田之中,任何適當的時期,都可能發芽開花而結果。  
  
  彌賽亞神劇的寫作背景
  
  劇本的作者查理·詹寧斯(Mr. Jenmens 1700~1773)是倫敦當時相當富有的人,他以寫文章及劇本為至高之樂趣,並充滿達到頂尖的雄心。他自認是當時最傑出的劇作能手,飽讀莎士比亞的劇作,對於許多古典文學作品也涉獵廣泛。韓氏在1725 年開始與他成為好友,發現詹氏對他的音樂了解至深而相當驚訝,後來就采用了詹氏的腳本寫神劇,如「掃羅王」及「伯薩撒王」等,而「彌賽亞」則是詹氏心目中精心的作品,不過,他大概做夢也沒有想到它會成為萬世留芳的腳本(甚至有人曾說它是「前古無人,後無來者」的傑作),與韓德爾同被歌頌,永不褪色。  
  
  「彌賽亞」的劇本共分成三大部分:
  
  救主降臨的預言及他的誕生。
  救贖的信息及救主為全人類的犧牲。
  救主戰勝死亡及最終的審判。

  全曲主要精神雖然注重救贖的信息,卻超越了教會的教義,成為一種非禮儀的聖樂,而向全世界人類傳達救恩的喜訊。韓氏本身似乎完全了解信息的中心,而能時常在音樂中用最簡單的方式,將嚴肅的信息表達出來。
  
  它的內容澈頭澈尾取材於聖經,采用以賽亞書為重心,詩篇、福音書及書信為輔佐,約伯記及小先知書(哈該書、撒迦利亞、瑪拉基書)則適當地穿插其中,卻能有一貫的精神,它實在不是聖經的選輯而已。詹氏采擷聖經資料的廣博及其一貫性,證明了他本身對於救世主、「彌賽亞」的神學及福音深入了解的成熟度。
  
  在這首神劇中,不像別的神劇那樣可清楚地讓人看出主角何時出現,可是「彌賽亞」的中心思想卻澈頭澈尾地掌握了全曲,而成為韓氏的神劇作品中最特殊的一出。它實在是一首頌讚救主基督全生涯的作品,從舊約聖經的預言,到主耶穌的出生、生活、受難、受死及複活,以迄榮耀的再臨,使我們清楚認識了整曲的一貫性。  
  
  韓德爾的宗教生活及音樂的創作生活
  
  韓氏的宗教生活,雖未被清楚記載,然而我們卻可從他的作品,找出他為教會貢獻心力的情操及宗教生活的參與。從1702年(當時僅17歲)完成第一首教會音樂「讚主曲」,一直到1750年共完成40首左右的教會音樂,其作品中最著名的有夏安多斯頌歌(11首)、Passion Music(十架最後七言),而神曲則達二打之多,還有許多管風琴協奏曲,這都與他的宗教生活息息相關。

  韓氏身為德國人,卻在英國人的世界中闖天下,本來,他是以歌劇作曲家的身份,自1711年開始進入倫敦的生活圈,由於作品生動、有變化,又頗合英國人的口味,到了1741年時總共完成並演出了41出歌劇、9首神劇。但他輝煌的歌劇聲譽從1735年開始走下坡,歌劇創作似乎已到了「江郎才盡」的地步。他所投入的精神及金錢,全部付之一炬,歌劇院被迫關門,負債累累、身心俱疲。這一年的7月,當他收到好友詹氏寄給他的三本腳本,即「掃羅王」、「彌賽亞」及「Belshazzar」(但以理書中的伯薩撒王--尼布加尼撒王之子)(參看但以理書五:1~7節)。韓氏很感激詹氏,也回信表示一定會好好地研究這些腳本。雖然他並未馬上著手寫曲,但是很顯然地,「彌賽亞」的腳本在韓氏潦倒的生活中,漸漸地成為他的靈修聖品。到了1741年8月22日,終於受到極大的感動而開始寫出令人耳目一新而又感人至深的曠世傑作。此後,韓德爾封筆不再寫歌劇,而隻寫神劇。直到去世時,一共再寫了 17首神劇,其中包括:「參孫」、「約瑟」、「猶大馬加比亞斯」、「約書亞」、「所羅門王」及「耶弗他」等,這是韓德爾心靈可貴的轉變。
  
  從他的經曆,似乎也告訴我們,在人生的旅程當中,「失敗」並不一定是負麵的,韓氏歌劇事業的失敗,似乎使他轉眼仰望上帝的慰藉,也重新憶起自己年輕時寫教會音樂的熱情;而詹氏的「彌賽亞」劇本,就像是「及時之雨」,使韓氏的心田及時獲得滋潤。以前或許未對救世主「彌賽亞」的真義了解透澈的韓德爾,現在得到了詹氏的幫助,深深體會到「救世主」的真實性;而當他感動之餘,流暢的樂筆源源不斷譜出聖樂;當中許多寫作的技巧,實在也是得力於以前不斷寫歌劇的磨練。這又讓我們了解到:基督徒的人生不一定都是順遂的,重要的是轉眼向神重新得力,而後重新起步為他而活。
  
  韓德爾在1741年8月22日(星期六)下午開始寫作「彌賽亞」,6天之內便完成了第一部份,9月6日完成第二部份,9月12日完成整曲的架構,然後寫了管弦樂部份並加修整,前後一共隻花了24天,那是驚人的快速也是充滿靈感的。據聞韓氏在寫作之中常常被感動得淚流滿麵,淚水浸濕了手稿。尤其當他寫到「哈利路亞」大合唱時,曾雙膝跪倒在地,雙手向天,喊著說:「我看到天門開了」。韓氏在感動之餘,原本希望藉此賺點錢的念頭也打消了,1742年在都柏林首演時,海報上寫著:「為了一些困苦的囚犯,以及梅爾舍醫院的利益」而演出。在3月27日預演時,大家都非常感動,為了達到慈善演奏的最高效果(希望多些人入座),宣傳單上注明婦女們不穿蓬裙、男人不佩劍。4月13日首演果然轟動。到韓氏去世時,一共演出56場。1750年5月1日在倫敦更是演出最成功的一場,而奠定了「彌賽亞」神劇在聖樂史、音樂史上的永久地位。
  
  韓德爾在寫作「彌賽亞」時,似乎已經親身看見、親手觸摸到救世主,而他的生命至此全然改變,我們可從他1757年所寫的「時間與真理」,體會出他成熟的宗教情操──他不再急功好利,他開始追求人生真實的意義。從此以後,韓氏好像與巴哈攜手並進,從心底寫出對至高上主的讚美與感謝,將一切的榮耀歸與真神上帝。也惟有這樣偉大的心靈,才能譜出感人至深的音樂,為許多世上迷途的人們指點迷津,照亮了他們人生的旅途。
  
  
  作者現任台灣神學院音樂教授及主任     
  本文選自曠野雜誌1997年1月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gra 回複 悄悄話
登錄後才可評論.